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級審計機關共審計65萬多個單位,促進增收節支和挽回損失2.5萬億元,為促進黨中央令行禁止、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推進廉政建設等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國家審計機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依法履職盡責,扎實勤勉工作,在推動黨中央政令暢通、助力打好三大攻堅戰、維護財經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審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越發凸顯。改革審計管理體制,組建中央審計委員會,進一步明確審計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強黨對審計工作領導的重大舉措。
一、審計工作的新時代背景
2023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二十屆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要立足經濟監督定位,聚焦主責主業”“以有力有效的審計監督服務保障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應高度重視法治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中國。
二、新時代下審計工作的政策解讀
1.全新定位: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審計機關成立近40年來,一直是作為行使行政權的行政機關而存在的,期間我們曾不斷解讀審計權及其機構定位,但都是在既有憲制框架下圍繞國家監督體系進行展開的。隨著中央審計委員會的組建和實質性開展工作,審計開始成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既與我黨是執政黨的憲法地位相適應,又與加強審計工作的時代新要求相呼應。審計機關這種全新定位,為當前深化審計制度改革創設了新機遇。
2.全局性影響:審計職責優化的新擔當
我國審計機關成立以來,其職則即是依法對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監督。但隨著審計監督作用的日益凸顯,審計逐漸在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廉政建設、保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等方面都發揮出重要作用。按照中央審計委員會的要求,現在的審計需要在促進黨中央令行禁止、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促進依法治國、推進廉政建設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這樣的職責界定,不僅與審計在原有的專業監督領域的深化改革密切相關,而且也與我黨的執政方式和我國的治國方略等全局性問題直接關聯。因此,審計工作無疑有著全局性影響。
3.全覆蓋:真正做到應審盡審
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文件中明確要求堅持“黨政同責、同責同審”“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這可以理解為是對審計的工作范圍的界定。此次中央審計委員會提出了審計的“全面覆蓋”。我們理解,審計的“全面覆蓋”與“審計全覆蓋”內涵并不相同。審計“全面覆蓋”,不僅僅是上述審計工作范圍“深度”的全覆蓋,而且還體現在審計監督“廣度”上的全覆蓋。此前,審計工作強調的是“保障國家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現在則擴大到了“對黨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審計廣度明顯擴大了;同時,審計還要在“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促進依法治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就必須要做到消除審計監督盲區,實行審計全面覆蓋。
三、新時代下審計工作面臨的主要變化
從財政財務收支審計、預算執行情況審計到以全部的政府性資金為審計內容,再到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審計全覆蓋,審計內容得到全面拓展,這對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計工作更是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1.傳統審計向數據審計轉變
傳統審計以審查會計憑證、帳薄和財務報表為主,進入新時代,隨著被審計單位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審計環境也轉向“數字化”,審計人員面臨的是無形的電子數據和處理這些電子數據的會計核算管理系統。審計進一步轉型到審計現場實施信息化和審計管理信息化階段,推進金審三期建設,建立審計數據中心、管理平臺和數字化審計平臺,強化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審計工作能力與效率,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在政府投資審計、自然資源資產審計中的應用,強化新技術新方法的培訓。
2.審計內容推陳出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提出加快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各地及有關部門也陸續出臺了實施意見、實施辦法等。推進全面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情況、開展全面預算績效評價情況以及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情況等已成為審計重點、熱點,績效評價已成為審計報告中的“熱點詞”“關鍵詞”。審計內容隨著時代發展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如審計署2020年組織開展了新增財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專項審計,每年組織實施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
3.審計領域不斷拓展
審計領域從經濟領域擴大到政治、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利用國家審計的威懾作用預防腐敗,發揮審計“免疫系統”的功能,從事前、事中、事后開展審計工作,保證各項工作與經濟活動的合理性、有效性、效益性,從源頭上預防和遏制腐敗。重大決策部署、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成為審計主要內容。多地政策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就涉及到著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促進優化營商環境、推進三大污染防治工作等13個方面的政策;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已作為國有資產審計的重要部分。2021年審計署公告的《國務院關于2020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就已將企業、金融、行政事業、自然資源等4類國有資產審計情況在審計工作報告中單獨列報。隨著政府環境審計不斷深入,國家環境保護投資的重點領域已成為環境審計關注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對環境專項資金的審計、對環境建設項目的審計、對環境保護部門的審計、對環境政策法規執行情況的審計等。
4.審計理念與目的大有不同
理念決定方向,思路決定出路。傳統審計的目的是查錯防弊,評價和判斷被審計單位的會計資料及其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保證被審計單位資產的完整性。
新時代審計工作已經開始圍繞黨委、政府工作中心及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來轉型,做到監督與服務相結合,從部門審計觀、地區審計觀轉變為推動完善國家治理的國家審計觀,服務宏觀管理。審計人員的眼光不能僅僅停留財務賬本、業務資料,進行簡單的“翻賬”、“查賬”,這與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要求和職責不相符。
5.審計范圍從單點轉向多面
審計的范圍已從傳統的預算執行、財政財務收支審計,轉向政策層面、資金資產資源層面、效益層面的審計。新時代審計要聚焦主責主業,要轉變到聚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要緊盯公共資金分配、國有資產和國有資源管理、領導干部經濟權力運行。要更加注重關于城鄉統籌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發揮審計監督的建設性作用;更加注重深化財政審計,促進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完善政府預算體系,推動預算和績效一體化,防范政府債務風險等;更加注重國有資產安全,促進國有企業健康發展,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更加注重資源環保領域審計,以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為切入點,關注資源開發利用、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等方面,促進各地增強“兩山”理念;更加注重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監督,對領導干部“問責”與對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利用“問效”相結合。
四、做好新時代下審計工作路徑。
1.樹立風險意識,防微杜漸
審計機關要把防范化解風險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瞪大眼睛、明察秋毫,確保資金效益和項目質量。要加大對國家發展中風險隱患的審計力度,重點關注財政、金融、民生、國有資產、能源、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和風險隱患,以及可能引發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特別是地方政府性債務、區域性金融穩定等情況,注意發現和反映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積極提出解決問題和化解風險的建議。
2.堅定貫徹三項基本原則
一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緊圍繞國家中心工作,服務改革發展,服務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公正。二是發現問題,完善機制。發現國家政策措施執行中的主要問題和重大違法亂紀案件線索,發現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風險隱患;注重從體制機制制度層面分析原因和提出建議,促進深化改革和創新體制機制。三是堅持依法審計,秉公用權。依法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切實做到依法審計、文明審計、廉潔審計。
3.狠抓審計發現問題整改落實
健全整改責任制、加強整改督促檢查、嚴肅整改問責。被審計單位主要負責人要切實抓好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工作,及時整改和認真研究審計發現的問題;各級政府要將整改納入督察督辦事項,建立整改檢查跟蹤機制;各地區、各部門要把審計結果及其整改情況作為考核、獎懲的重要依據,依法依紀處理,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嚴格追責問責。
4.形成有效監督合力
打破審計工作中屢審屢犯的怪圈,不能僅靠審計機關唱“獨角戲”,還需從強化監督合力中找方法。應切實落實中央審計委員會明確提出的“應審盡審、凡審必嚴、嚴肅問責”要求。向各級人大常委會報告審計整改情況,接受各級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應充分發揮紀檢監察機關、司法機關、各級人大常委會等部門的監督管理作用,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監督體系,對審計發現的問題深挖徹查,對審計整改情況一追到底,真正把財政資金管好用好,確保各項重大政策高效推進、落地落實。
面對新時代對審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審計對象、內容的變化,審計機關及審計人員應堅持做到以審計精神立身,以創新規范立業,以自身建設立信,聚焦主責主業,迎難而上,更好履行審計監督職責,共同推動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要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適應新時代新要求,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全面履行職責,堅持依法審計,完善審計工作的體制機制,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贛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