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西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同時也是經常受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影響比較嚴重的地區,農業保險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能夠持續穩定農民生產、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有效推動城鎮化新進程和農業建設新發展。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尚不夠成熟、管理中存在基層服務能力相對落后、地方經濟差異較大等問題,是阻礙農業保險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對江西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現狀進行梳理,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對策,以促進政策性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政策性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江西省
一、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1.業務規模不斷壯大
江西省于2007年開始在全省11個地市逐步開展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由此開始江西的農業保險事業逐漸發展壯大。在試點的第二年,江西省農業保險的全年保費收入便超過了一億元。全省農業保險在“一年跨一步,三年上臺階,五年大變樣”發展要求的推動下,在2009年,全省保費總額跨過2億元大關。在2011年,全年保費總額達到2007年的5倍,2012年全年保費增長至6億元,經過十多年的不斷發展,2022年江西省農業保險保費規模連續跨越30億元和40億元兩個臺階,實現保費規模42.78億元,較2021年增長56.77%。其中,政策性農業保險實現保費規模41.75億元,較2021年增長55.32%,增幅排名全國第二,遠超全國平均水平。2022年六大省級地方特色險種實現保費規模11.65億元,其中油茶保險保費達到2.75億元,中藥材保險保費達到2.02億元,大棚蔬菜保險保費達到3.81億元,為江西省617.31萬戶次農民農業農村生產提供的風險保障超過1 806.11億元。
2.保險險種逐漸豐富
2009年,包括江西省農業廳、江西省保監局、財政廳在內的多個政府部門聯合出臺了《江西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總體方案》。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江西省在近幾年內又先后出臺了《江西省省級地方特色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方案》《關于開展水稻完全成本保險工作的通知》《江西省新增省級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實施工作方案(2022~2023年》等文件。全省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險種在能繁母豬保險、森林保險、奶牛保險的基礎上,新增加了柑橘、花生、育肥豬、水稻及水稻制種、棉花、油菜等政策性險種。2021年將蔬菜、中藥材、油茶納入省級地方特色農業保險試點范圍,2022年新增柑橘種植、肉牛養殖和淡水養殖3個特色品種的種植(養殖)險、價格指數、氣象指數等創新型險種。截止目前,全省農業保險承保品種已經覆蓋了包括農、林、牧在內的多個領域,保險覆蓋的風險包括意外事故、動物疫病、自然災害等農業生產全階段中面臨的主要風險。江西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對防范和化解農業生產風險、保障農業生產、提升農村地區抗災和恢復生產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3.政府主導行業發展
2020年,江西省政府頒布了《江西省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確立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其中,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協同推進三個方面均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出了政府在農業保險推廣以及開展中的主導作用。第一,政府引導。政府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建立并推進農業保險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工作機制,相關部門分工明確,分級負責,持續推進農業保險工作開展,為農業保險的良性發展打造環境。第二,市場化運作。在做好政策扶持的前提下,積極開拓市場。維持政策性農業保險一體化經營、保本微利,商業性農業保險市場化運作。保障保險市場公平有序競爭,引導全省保險機構有效改善農業保險服務水平,充分利用市場化運作保障農業保險經營中的自主性、創造性。第三,協同推進。全省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協同解決農業保險發展過程中的堵點、難點問題,保障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二、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
1.農民自主防范風險意識不強
當前,江西境內的農民普遍文化知識儲備較低、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學習能力比較欠缺,農業生產相關的技術知識不足。絕大多數農戶在應對風險時缺乏自主性,沒有形成良好風險應對習慣,面對突如其來的風險,其抵抗能力十分欠缺,對政府出臺的農業相關政策,仍然是被動的接受,無法較好的理解和學習新政策。另一方面,還存在一些政府部門對保險的防災防損、互助共濟等作用了解不夠深入,農業保險推廣工作不夠重視,面對農業生產受災受損也是習慣用一般行政手段來解決。
2.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有待進一步完善
農業保險當前的運作模式仍然較為傳統,即政府將保險業務的經營授權給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負責日常運轉。江西省的地理環境差異性較大,農業特點多樣,受季節變化影響也較大,農業政策性保險很難精準滿足各地區多樣性需求,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險種覆蓋面仍然較小。
3.農戶與保險機構目標函數不一致
作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受托方,保險機構以市場化運作,其經營目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這與農業生產所具有的低收益、高風險的特點是相背離的,從而導致保險公司對于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積極性不足,當風險來臨時,保險公司理賠意愿不高,特別是對那些被動投保的農戶,保險公司會出現惜賠等現象,以致農戶無法獲得合理的賠償,其利益遭受損失。
4.政策型農業保險缺乏長效機制
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具體實施層面缺乏有效、長期的運行監管機制。第一,相關的保險條例還比較粗放,不夠細化,對于理賠的界限設定還不夠明晰。第二,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監管有待加強。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涉及的監管部門眾多,多個部門協調監管存在一定的難度,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監管體制機制。第三,當前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模式亟需完善,江西省目前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結構主要是由中央、省、市、縣四級補貼,其中,省級保險中縣級補貼大都占比為35%,這對縣級財政造成較大壓力,難以長期維系這種補貼結構。
三、政策性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對策
1.提高風險防范的意識
一方面,政府針對政策性農業保險要在農村地區加大宣傳、培訓力度。要定期對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業保險相關知識培訓,增強相關主體的知識儲備,特別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防范風險的能力和意識,使相關主體正確認識到農業政策性保險的積極作用,由被動參保向主動參保轉變。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保險服務機構進行多渠道宣傳、普及。保險機構的下沉網點要注重專業人員的能力提升,利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升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易接受度,使民眾能更容易了解到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重要性,進而不斷增強相關主體的風險防范意識和參保意愿。
2.不斷補充現有的農業政策性保險險種
第一,創新農業特色險種。多年來,江西省在特色農業領域持續深耕,為保障特色農業產業良性發展,省級政策性險種不斷豐富,但仍無法滿足全省農業多樣性的農業保險需求,因此,農業保險機構應大力創新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擴大險種覆蓋范圍,使得特色農業抗風險能力不斷加強,保障農業主體的利益。
第二,完善組合險種以應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保險需求。與普通的散戶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更大,前期的資本投入更多,一般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難以覆蓋其風險,所以,保險機構應該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保險需求進行摸底調查,針對其政策性農業保險需求,設計并推出能夠滿足其保險需求的險種或組合,以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
3.提升農業保險服務水平
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推動落實涉及到包括財政、農口、自然資源、銀保監會等多部門的通力合作,特別是面臨理賠時,要制定多部門聯動工作機制,以確保提高保險勘察、定損、理賠等工作的效率。提前做好重大自然災害應急機制,確保在發生重大災害時理賠工作的順利進行。與此同時,提升農業保險智慧化水平,合理利用信息監測平臺,做好“一鍵式”投保,“一站式”理賠等智能化工作機制,提升保險工作的工作效率。
4.不斷加大農業政策性保險扶持力度
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理賠程度和農業主體的前期投入仍然無法相提并論,理賠數額及比例仍然較少,加上保險機構惜賠的特點,導致農業主體的利益無法得到最大化的保障。相關部門應在摸清主體受損真實情況基礎上,加大資金投入,提升農業主體對農業保險的信心;設置激勵機制,提高保險機構推動政策性保險工作積極性,使補貼政策真正做到利民、惠民,增強農業主體保障水平。
5.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監管體系
首先,要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法律保障體系,明確監管主體、對象、形式、內容等,使農業保險領域有法可依、依法治理,對于違反法律的行為要明確懲罰措施,最大程度上避免有關部門和個人對農業保險補貼資金的濫用、挪用、侵占等行為。其次,要成立專門的農業保險監管主體,完善聯動工作機制,聯合多部門治理,保障政策性農業保險良性競爭、健康發展,確保政策性農業保險能從實際上幫助農民分擔風險。
········參考文獻·····················
[1]孫建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19,(29):182-184.
[2]王曉芹,趙紅彬.江蘇農業政策性保險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江蘇農村經濟,2020,(4):58-61.
[3]王振軍,沈琳浩.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優化設計[J].農村經濟,2015,(2):72-77.
(作者單位: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