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工程地質鉆探;沖擊回轉鉆探技術;機械振動鉆探技術
鉆探是地質工程中的一個重要作業環節,是指使用特定的鉆探機械設備以及配套工藝,沿著地表向下,對巖礦芯進行鉆進,通過對鉆進過程獲得數據、地下土層、礦石成分組成等進行分析,對鉆進區域及周邊一定范圍內的地質情況進行可靠評價。鉆探技術最早出現在我國四川地區,初始的運用目的是向地面深層掘進,從而找到地下水,解決當地居民的飲水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鉆探的目的逐漸變為“尋找鹽分”。由于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故鉆探技術又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但到了現代社會,鉆探的應用方向早已多元化。目前,國內外針對工程地質鉆探常用的技術包括人力沖擊、回轉鉆探技術、機械振動鉆探技術等。技術的綜合成熟度較高。但將切斜技術應用于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四紀地質全要素鉆探工程的文獻較少。本文以安慶市規劃區2018年度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四紀地質全要素鉆探工程為例,對上述技術應用展開分析。
1. 工程地質鉆探的特點梳理
1.1 工程地質鉆探特點和目的
鉆探是現代地質勘探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技術。比如在興建大規模工程時,為了確認某個地區是否能夠成為工程基地,需對地表以下的土層成分、巖層成分、地下水的活動情況等進行勘察[1]。向下鉆進方式為:人工或使用機械設備(鉆機),向地表下方鉆進,并在地層中形成圓柱形的鉆孔。首先達到的目的是對地層進行劃分和鑒別。其次,隨著鉆孔深度的不斷增加,可以從不同深度的巖層處獲得巖芯、礦樣、土樣,對其中的成分進行研究,可以測定巖石、土層、地下水中含有哪些物質,具有哪些物理力學性能。在上述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工程設計人員可對鉆孔區域及附近一定范圍內土地的用途進行確定,無論進行何種應用,都可保證安全。
1.2 某工程地質鉆探結果
安慶市規劃區2018年度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四紀地質全要素鉆探,需根據工程地質層位信息,按照規范要求開展工程地質原位試驗,選擇合適的層段、位置開展水文地質孔擴孔成井等工作。通過地質鉆探工作,對地下巖體、土體的工程地質巖組、地層巖性、主要工程地質特征等進行詳細分析。部分鉆探結果如表1所示(受篇幅所限,本文截取巖體、土體鉆探各3項結果)。從中可以看到:地下巖體、土體自上而下的分布情況呈現出一定的規律,且每一層的地質特征均十分清晰。以相關結果作為數據支撐,圍繞鉆探區域是否能夠開展某項工程設計時,方案必定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2. 工程地質鉆探作業常用技術
2.1 人力沖擊和回轉鉆探技術
2.1.1 人力沖擊鉆探技術
工程地質鉆探作業中,最常見、最原始的技術便是人力沖擊法。這種方法是指技術人員使用洛陽鏟、弧形鏟、圓形鏟、掌形鏟、軟濕黏土鏟、稀泥鏟、風化巖水鏟等基礎工具,通過人工,首先完成對鉆進區域的初步挖掘。之后使用鋼絲繩、鉆桿等設備,將“一字型”或“十字形”的鉆頭吊起至一定的高度,適當松開鋼絲繩,在自由落體運動的作用下,使鉆頭對地下巖體進行自上而下的沖擊。當巖體開裂之后,通過人力或操作挖掘機等方式,將鉆坑內的巖屑、巖石粉末、其他雜物等撈出,重復上述流程。這種方式在我國最早用于鉆井,目的是獲取地下水。時至今日,除了在極少數地區依然使用此種方式(同樣多用于鉆井),由于鉆探作業效率過低,已經不適用于地質勘查鉆探作業。
2.1.2 回轉鉆探技術
相比人力沖擊技術,回轉鉆進技術是當前最主要的鉆進方法,是指通過轉盤、回轉器、動力頭等,實現對鉆桿的驅動,之后帶動鉆頭進行回轉,從而達到向下鉆進的目的。由于軸向鉆頭會施加一種壓力作用,地下土層、巖體的原有結構會被破壞,會自動排出巖粉,生成鉆孔。一般來說,鉆機的性能決定回轉的速度。如果是普通的石油鉆機,則最大組轉數會達到每分鐘160轉;如果是金剛石鉆機,則最大轉數可提升至每分鐘2400轉。
2.1.3 沖擊回轉鉆探技術
在常規回轉鉆探技術的基礎上,技術人員逐漸發現一種將“沖擊”與“回轉”相結合的鉆探技術。這種技術的實現必須將鉆桿、鉆頭兩個重要構件合成一個整體。如此一來,鉆桿中心的氣體和液體會在軸向壓力流經的過程中,形成較大的沖擊力,進而帶動鉆頭運轉。有研究顯示,在沖擊、回轉的同時作用下,鉆頭接觸地下巖層時,每分鐘的向下鉆進速度可達到50轉。受此影響,地下巖層足以被擊碎,在鉆進處形成鉆孔。
2.2 機械振動鉆探技術
機械振動鉆探技術的作用原理如圖1所示。使用的核心設備為雙軸雙輪振動器。此種設備中自帶的兩個偏心輪無論是形狀、尺寸,還是重量、偏心距,均完全相同。在選定鉆孔位置之后,需要將雙軸雙輪振動器兩個偏心輪的軸沿著水平方向進行平行布置。根據圖1顯示的效果圖可知,兩個偏心輪處于“緊緊貼合”的狀態,在齒輪的轉動作用下(圖1中顯示的數字“1”是指作用于位于圖1右側位置偏心輪的齒輪,控制右側偏心輪呈現逆時針轉動),由于兩個偏心輪緊密相連,左側的偏心輪會在右側偏心輪轉動的同時,呈現出順時針轉動的態勢。因此,兩個偏心輪的轉動方向恰好相反,但轉動的角速度相同,相位角處于對稱的狀態。無論兩個偏心輪在轉動的過程中發生和中移動,如圖中所示的離心力Q1和Q2均可以基于正交分解法分成兩個方向的分力。其中,水平方向的分力S1和S2的大小完全相同,方向呈180°對立;垂直方向的分力P1和P2大小、方向完全相同。如果當偏心輪的中心整體位于水平軸線以上,合力的方向也會向上。在此種情況下,兩個偏心輪運轉過程中產生的合力會帶動鉆具,在垂直方向上產生振動,憑借振動作用力,實現鉆探。
3. 全要素鉆孔施工及水文地質鉆孔施工
以往的鉆探技術均為常見的技術工藝,考慮到本工程對鉆孔勘探作業精度的要求較高,需要結合多種基礎工藝,或是在基礎工藝的基礎上,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升級。
3.1 全要素鉆孔施工
(1)主要施工順序為:井位確定→施工準備→開孔鉆進→取心、取樣、試驗→物探測井→取水樣→封孔→場地恢復→孔位復測→終孔驗收;水文地質鉆孔施工順序如下:施工準備→擴孔鉆進→下管→填礫→止水→洗井→抽水試驗→取水樣→井臺制作→孔位復測→場地恢復→終孔驗收[2]。
(2)鉆探作業的工作量設計以及技術應用。本項目設計工作量1200m,實際完成1217.68m。根據安慶地區地層巖性情況和設計要求,松散層和基巖層,取心孔徑110mm,采用正循環回轉式泥漿鉆進工藝。此種工藝的主要實施原理為:首先對泥漿施加高壓作用力,使其經由鉆機進入空心鉆桿,能夠從鉆桿的底部射出。底部的鉆頭(鉆椎)在回轉過程中,能夠對土層進行攪動,使其原本的結構被破壞,進而生成碎渣。碎渣之上會浮懸一層泥渣,并隨著泥渣逐漸上升,最終溢出,流到井外專用于排泄泥漿的溜槽。溜槽連接沉淀池,流入其中的泥漿、渣土、巖石粉末等物質經過沉淀凈化,可以被轉化為“清潔”的泥漿,可重復使用。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此種技術時,井孔壁需依靠水頭和泥漿完成保護。在本工程中,鉆進采用清水和低固相泥漿,巖芯綜合采取率為92.34%以上。巖芯采取率如表2所示(受篇幅所限,截取18ZK01~18ZK05共5個鉆孔數據進行展示)。
(3)在鉆孔和取芯作業完成后,應及時開展物探測井工作。工程進展程度為,物探測井深度為1212.20m,測試項目包含視電阻率、自然電位、自然伽馬、井溫、井徑、井斜和聲波。需要注意的是:水文物探測井成果曲線的比例尺,根據巖性的復雜程度和鉆孔深度確定。
(4)封孔及其他作業。為避免鉆孔受到破壞,在完成物探測井工作之后,需使用黏土進行封孔作業。具體而言:向每個鉆孔內投入厚度達到20m的黏土,之后使用吊機吊起重錘后自由落體,將黏土至少向下壓實5cm,之后繼續回填黏土20m,使用重錘自由落體壓實。重復上述流程,直到黏土達到孔口(地表水平)位置,方可視為達到封孔效果[3]。
3.2 水文地質鉆孔施工
(1)挖孔孔徑。前期的鉆孔、取芯、物探測井作業與全要素鉆孔施工完全相同。完成物探測井作業之后,需使用擴孔鉆機,將鉆孔的截面擴大,形成鉆井。在本工程中,擴孔直徑為φ400mm,18ZK12 基巖孔擴孔直徑為φ168mm,18ZK15基巖孔擴孔直徑為φ220mm[4]。
(2)擴孔成井作業。第一,將鉆桿向下移動,一直下放到孔底,之后使用大泵量設備,對孔內進行沖孔排渣作業,指導將其內的巖土粉末、泥沙、雜物等全部清除后,逐步用稀泥漿循環孔內泥漿,降低孔內泥漿黏度、密度、破壞泥皮。下管方法為一次下管法,需按照下管先后次序,依次將井管逐根丈量、排列、編號。充填濾料為質地堅硬、密度大、渾圓度好的石英砂,采用加水投礫方法,黏土球采用鈣基膨潤土制成,直徑在20~30mm之間,采用人工四周緩慢均勻投入法,止水段以上到地表,采用黏土球充填止水。成井工作量完成情況如表3所示。
(3)洗井作業。完成上述封閉和止水作業之后,需要及時進行換漿操作,可根據孔井的實際情況,選擇洗井方式。可選擇化學洗井法、活塞洗井法、空壓機洗井法。化學洗井是指將化學清潔劑加入井內,對泥沙等雜質進行中和,之后排到井外。活塞洗井是一種傳統的洗井方法,是指向井內插入管道,之后在其中加入活塞,在上下運動的過程中,擠壓空氣到井水中,使井水產生動力。如此一來,井壁的泥皮會被沖掉,落到井水中,最后排出。空壓機洗井法是指將管道一端與空壓機進行連接,另一端插入井下。啟動空壓機之后,大量空氣會經由管道被輸送至井底。混有泥沙、砂礫的井水會通過出水管排到井外。經過幾個循環,井水便可逐漸清澈。無論選擇何種洗井方式,在完成一次洗井作業之后,仍需根據孔深、地層含水層情況,再次調整空壓機的參數,并使用該設備再次洗井。之后還需使用水泵洗井,達到“井內水質清澈,無泥沙(可有砂礫、石頭,但出水的含沙量不得超過1∶20000 的體積比)”的標準即可[5]。洗井工作量完成情況如表4所示。
4. 結束語
現代工程地質鉆探工作已經發展為通過多種技術,從地表開始向下鉆進,逐漸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鉆孔。鉆孔的邊緣實際上可視為地下土層、巖層的截面,通過對巖石、土層的成分進行分析,可以對地表下方的成分構成情況進行較為精確的總結。此種方式相比常規的挖掘工作,不僅省時省力,而且破壞性較小,能在短時間內了解較大面積的地下情況。相關數據如果應用于建筑工程勘探作業,還能使方案設計的完善性達到更高的水平。
本工程應用工程地質鉆探技術時,為了提高巖芯采取率的表述精確性,根據專業技術人員給出的指導意見,將黏性土、砂性土、礫石層、基巖采取率分開統計。在此基礎上,本工程完善補充了鉆探施工工藝,針對不同地層采用更有針對性的鉆進施工方法,并增加了配套的施工質量控制及對多個施工關鍵環節的自查流程。總體來看,通過這些改進措施,進一步完善了工程地質鉆探流程,整體可行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