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圍巖蝕變;礦床成因;找礦標志
依據貴池后山1∶20萬水系沉積物異常,在以往地質工作的基礎上,對貴池后山1:20萬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組合異常查證和普查,在勘查過程中,發現了2處東西向構造蝕變帶金礦床的礦石類型:接觸帶多見硅化、碎裂巖化型金礦。產出于S2f、S1g地層與脈巖接觸帶分布,平面上呈東西向平行產出,單脈走向具尖滅再現特征,大部分向南傾,延深尖滅。巖石中見細粒浸染狀,細脈狀黃鐵礦,浸染狀、團塊狀黃銅礦。礦體沿接觸帶分布。依據歷年勘查和研究成果,本文著重對礦床地質特征進行分析研究,探討礦床特征。
1. 區域地質成礦背景
工作區位于揚子陸塊北緣,主體位于下揚子坳陷帶江南前陸褶沖帶(也稱江南前陸反向褶沖帶、江南前陸褶沖帶等),北接前陸坳陷盆地,南以高坦斷裂為界,屬江南隆起帶之江南過渡帶,褶皺發育,構造活動頻繁,次級褶皺衍生較多,構造形態較復雜。區內褶皺多形成于印支期,是前陸反向沖斷帶的主體部分,以北東向線性緊閉褶皺為主,且多發生倒轉并伴有同褶皺期的斷裂構造[1]。有銅山(姥山)背斜、吳田—洞里章背斜、楊北寨墩上向斜(唐田向斜)、牌樓—烏石背斜、陳塘—灌—口向斜(灌口向斜)。灌口向斜南東翼,馬石—馬頭—太平曹背斜的北翼,為一向北西傾斜的單斜構造。出露地層志留系至二疊系,巖層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一般25~48°。區內斷裂構造發育,斷裂主要有南北向、北西向及東西向三組,北西向斷裂為區內主干斷裂,東西向斷裂為控礦斷裂[2-3](圖1)。
2. 工作區地質特征
2.1 地層
工作區內出露地層為志留系下統高家邊組(S1g)、中統墳頭組(S2f)、統茅山組(S3m);泥盆系上統五通組(D3w)、石炭系中統黃龍組(C2h)、上統船山組(C3c)及二疊系棲霞組(P1q)[4](圖2)。
①志留系
志留系下統高家邊組(S1g):主要巖性為黃綠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粉砂巖、粉砂質泥巖、中下部夾巖屑石英砂巖。
志留系中統墳頭組(S2f):巖性為黃綠、灰綠色薄-中厚層細砂巖、泥質粉砂巖夾粉砂質頁巖、石英砂巖、細砂巖。
志留系上統茅山組(S3m):巖性為淺灰、灰白色夾紫紅色中薄層石英砂巖,夾多層淺灰白色黏土巖。
②泥盆系上統五通組
泥盆系上統五通組(D3w):巖性為灰白色巨厚層石英質礫巖,灰白色中厚層石英砂巖。
③石炭系
石炭系中統黃龍組(C2h):巖性為灰、淺灰色薄層砂屑微晶白云巖與中厚—厚層粉晶白云巖或細晶白云巖組成韻律互層。
石炭系上統船山組(C3c):巖性為淺灰、灰色,含生屑砂屑微晶灰巖,含砂屑生屑微晶灰巖。
④二疊系
二疊系下統棲霞組(P1q):巖性為深灰、灰黑色薄—厚層生屑泥晶灰巖、含生屑泥晶灰巖、泥晶灰巖。
2.2 構造
工作區處于馬石—馬頭—太平曹背斜的北翼,區內地層呈北東走向的單斜構造,傾向北西,傾角25~48°,構造線方向與區域構造線一致,即為北東一南西向。工作區及其附近斷裂構造發育,有北東、北北東、北西及東西向斷裂,其中北西向斷裂以物探推測的徐村一牛頭山斷裂規模最大,延伸達27 km。在其附近發育了數條平行的北西向斷裂;北東向斷裂有物探推測的馬石東斷裂;后山村南邊有東西向唐田南—馬石—楊棚基底斷裂。此外,在后山村一帶還發育了5個遙感環形構造。
工作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單斜巖層因受其破壞不完整。斷裂主要有南北向、北西向及東西向,北西向斷裂為區內主干斷裂,東西向斷裂為控礦斷裂。
2.3 巖漿巖
工作區西約1.5 km處有花崗閃長斑巖呈月牙狀侵入于墳頭組地層,據物探資料推測,該巖體深部向北東方向侵入工作區,僅地表多處見花崗閃長斑巖脈可能為該巖體的分支。
花崗閃長斑巖:灰白色—淺褐黃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成分以斜長石+鉀長石(25%~30%)、石英(15%~20%)為主,次為黑云母(3%~7%),基質成分以斜長石、石英、角閃石、黑云母為主,占50%~55%,副礦物有黃鐵礦、磁鐵礦等。
巖石中斜長石、鉀長石具絹云母化、高嶺土化蝕變,黑云母、角閃石多已綠泥石化,并沿解理面析出鐵質,黃鐵礦有兩種形態:其一為等粒狀,粒徑(0.3 mm× 0.3 mm);其二為不規則細脈(0.8 mm× 0.3 mm)狀分布。
3. 物化探異常特征
3.1 1∶1萬高精度磁測異常特征
ΔT平面等值線圖上顯示(圖3),后山工作區地磁場特征主要為異常值不高,且北部低南部相對較高,磁異常最大值為11測線48號測點192.17 nT,最小值為12測線60號測點-143.85nT,均為單點異常。經過化磁極處理,圈定H1-H4共4個小型磁異常,其中H1磁異常正負異常相伴,南正北負,異常值低,規模小;H2磁異常呈串珠狀近東西向展布,具一定規模,但異常值低;H3磁異常呈環形,四周異常值高,中間低,位于村莊附近;H4磁異常正負異常相伴,南正北負,異常值低,規模小,為單點異常。
3.2化探異常特征
據原地質礦產部第一綜合物探隊1993年提交的《安徽省貴池地區遙感、物化探調查成果報告》資料[5]:后山是一個以Au為主的異常,異常強度大,Au峰值大于1.5 g/t,伴生元素有Au、Cu、Ag、Sb等,其中Au、Cu、Ag元素呈同心圓狀重合在一起。異常面積約0.75 km2。1∶1 萬土壤測量,圈定以金為主的異常5處。在Au3、Au4異常區發現黃鐵礦化構造角礫巖型金礦化體,含金量1~40.9 g/t,銅最高含量0.35%。Au、Ag、Cu、Pb、Zn、As、Sb、Bi異常主要集中分布在兩片,其一是工作區西南角,為Ag的大面積高強度異常區,異常呈近東西向展布,長約1100 m,寬約550 m,有兩個濃集中心,Ag最高達19.418 g/t。其二為工作區西北側的Au多金屬異常,異常面積約150 m × 200 m,西部為封閉,Au最高達0.47 g/t。
4. 礦(化)體特征
4.1 礦體特征
A. 礦體規模及產狀
工作區內共圈出10個金礦體[6](表1),礦體出露標高120~316 m。礦體呈細脈狀、透鏡體產出,S1f2、S1f1、S1g地層與脈巖接觸帶分布,平面上呈東西向平行產出,單脈走向具尖滅再現特征,大部分向南傾,延深尖滅。經工程初步控制,單礦體的規模一般厚0.52~2.86 m,最長324 m,Au品位在1.0~14.9 g/t之間,礦石品位變化與黃鐵礦化、硅化強弱關系密切。
Ⅰ號礦體分布于南部硅化破碎帶,Ⅱ、Ⅲ、Ⅳ號礦體分布于北部硅化破碎帶。
B. 礦體頂、底板圍巖特征
已發現的礦(化)體均賦存于志留系硅化、黃鐵礦化碎裂巖、花崗閃長斑巖及斷裂構造帶;其硅化、黃鐵礦化碎裂巖、硅化、黃鐵礦化花崗閃長斑巖即是含礦體,其頂、底板均為弱-未蝕變的黃鐵礦化碎裂巖、花崗閃長斑巖。
4.2 礦化蝕變
工作區內發育蝕變種類主要有黃鐵礦化、硅化。
A. 黃鐵礦化:工作區內巖體與圍巖接觸帶普遍可見,黃鐵礦含量與金的品位密切相關。巖石中的黃鐵礦可分為粒度相差懸殊的細粒和粗粒。細粒黃鐵礦粒徑一般0.3~0.1 mm,他形粒狀,呈煙灰色集合體或細脈狀充填在裂隙中,或呈不規則浸染狀交代斑晶或基質。鏡下見另一類黃鐵礦,粒徑0.01~0.03 mm±,與巖石裂隙中硅質細脈共生,或呈析離體沿硅質細脈分布。形成黃鐵礦一硅質共生組合。
粗粒黃鐵礦,粒徑0.3~3 mm居多,偶見3~6 mm,半自形—自形晶,具較亮的淺黃色,晶體多具裂紋,見于構造碎裂巖,多與煙灰色細粒黃鐵礦伴生。
B. 硅化:工作區內志留系中統墳頭組中段地層普遍可見,沿巖脈接觸帶及斷裂破碎帶尤為發育,主要表現為不規則細脈(0.7~1 mm)沿張性裂隙充填,相互穿插,分支復合。鏡下可見硅化作用有兩期:早期為細粒的石英聚晶,等軸粒狀,呈面狀分布,巖石中原生石英次生加大,相溶嵌接;晚期粗粒石英呈不規則的脈行分布,并包含早期的細晶硅質細脈。
此外,工作區內巖石中圍巖蝕變還有高嶺土化等,表現為巖石中斜長石部分或全部蝕變成高嶺土。
5.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5.1礦床成因
工作區內金礦的形成受巖漿巖及發育其中的東西向斷裂構造控制明顯。礦床形成的過程可能是:燕山早期,高溫花崗閃長斑巖巖漿向上侵入時攜帶了較多地殼深部Au及多金屬微量元素,同時溶蝕蓋層并萃取其中的Au等微量元素,形成區內“礦源體”。之后花崗斑巖、花崗細晶巖侵入早期巖體,使Au等微量元素活化,進一步富集,形成“礦源體”中“富礦源帶”。巖漿侵位后,伴隨走向東西斷裂構造多期活動,強烈構造擠壓產生的高溫,使巖漿巖部分熔融,礦物質進一步活化,并伴隨高溫熱液沿斷裂構造帶活動、富集。由于巖漿熱液冷凝,部分高凝固點的礦物析出沉淀,改變了其物理化學平衡條件,析出了Au等多金屬礦物質。
5.2找礦標志
工作區找礦標志主要為:A.層位標志:志留系硅化、黃鐵礦化碎裂巖、花崗閃長斑巖及斷裂構造帶中;其硅化、黃鐵礦化碎裂巖和硅化、黃鐵礦化花崗閃長斑巖即是含礦體,礦石具硅化、黃(褐)鐵礦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孔雀石化等。B.構造標志:巖漿接觸帶及東西向斷裂構造帶是找礦有利部位。C.蝕變標志:硅化、黃鐵礦化碎裂巖及構造角礫巖即可能是礦(化)體。D.民采遺跡標志:含礦層位附近的民采老硐。
6. 結語
工作區金礦(化)體發育于斷裂破碎帶中的褐鐵礦化構造角礫巖和產于花崗閃長斑巖與砂巖接觸帶附近的硅化砂巖。分析已經發現的礦脈為礦體的頭部,礦體有一定的延伸。礦體在垂向上有一定的分帶現象。從礦體的特征分析,本區金礦化具鐵帽型金礦的特點。后山金礦主要賦存于志留系硅化、黃鐵礦化碎裂巖及斷裂構造帶,巖漿侵位后,伴隨走向東西斷裂構造多期活動,強烈構造擠壓產生的高溫,使巖漿巖部分熔融,礦物質進一步活化,并伴隨高溫熱液沿斷裂構造帶活動、富集。由于巖漿熱液冷凝,部分高凝固點的礦物析出、沉淀,改變了其物理化學平衡條件,析出了Au等多金屬礦物質,成因類型屬于構造蝕變巖型和熱液改造多成因型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