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趙家嶺金礦;礦產資源;潛力分析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的需求不斷增加,礦產資源是否能夠穩定提供逐漸成為制約當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現階段我國在礦產需求方面有逐漸擴大的趨勢,而黃金的儲備又是我國戰略需求的關鍵組成部分。最近幾年隨著黃金價格的逐漸上漲,國民對黃金的需求量持續增加。加強區域性的礦產以及金礦資源預測,對指導找礦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1. 區域地質
安徽東至縣趙家嶺金礦勘查區位于揚子地塊北緣江南過渡帶(圖1),出露地層為中元古界薊縣系環沙組至早古生代奧陶系和第四系。前南華紀屬基底地層經晉寧運動,受區域動力變質作用,形成一套淺變質巖系[1]。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巖漿活動頻繁,為礦質遷移、富集、疊加改造成礦提供了有利條件。
1.1 地層
本區地層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地層分區。中元古代至奧陶紀及第四紀地層均有出露。
1.2 巖漿巖
區內巖漿巖體主要見于東至斷裂帶附近和梨云嶺地區,以花崗閃長斑巖等中酸性巖為主,巖體與成礦關系密切[2]。
脈巖種類較多,規模大小不等,以中酸性巖為主,包括花崗斑巖、花崗閃長斑巖、石英閃長玢巖、閃長玢巖;基性巖脈出露較少,主要有輝長玢巖、玄武玢巖、煌斑巖巖脈。
脈巖受斷裂構造控制明顯,部分可能受隱伏巖漿穹窿構造控制。巖脈呈北東、北西及近東西、近南北向產出。巖脈具不同程度礦化。
1.3 構造
本區位于揚子準地臺下揚子臺坳的石臺穹褶斷束南緣,南鄰江南臺隆,地質發展歷史悠久,地質構造復雜[3]。除第四紀地層外,其他各時代地層均發生不同程度的褶皺,以印支期褶皺最為強烈。本區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主要有近東西向、北北東向、北東向三組(圖2)。
(1)褶皺
區內褶皺以印支期為主,晉寧期褶皺分布于勘查區南部邊緣及外圍,屬黃花尖背斜北北西翼,主要表現為前南華系巖層形成同斜—緊閉褶皺。印支期褶皺廣布于勘查區及其附近地區,卷入地層有南華系—志留系。區內自北向南有七都復背斜之梅城向斜、柴坑背斜和太平復向斜之洪方向斜(張家向斜)。
梅城向斜:本區只出露向斜核部一部分和南翼。褶皺軸走向75°,軸面近直立,樞紐呈舒緩波狀,總體向北東東傾伏。核部最新地層為紅花園組,翼部最老地層為休寧組。該期褶皺是否為燕山期隱伏巖體侵入活動引起值得研究[4]。
柴坑背斜:主要分布于路水灣—柴坑—排蓬一帶。背斜出露長度>20 km,其北部與梅城向斜相鄰,南部與太平復向斜相接。背斜軸向約70°,樞紐呈波狀起伏,總體向北東東傾伏。該褶皺其南翼遭斷層破壞,使部分地層巖層產狀發生倒轉,并產生一些同斜斜歪褶皺。背斜北翼地層中,發育一系列層間滑動斷層,使地層厚度減薄甚至缺失。
(2)斷裂
區內斷裂構造極其發育,規模大小不等。按展布方向可分為近東西向、北北東向、北東向和北西向四組。近東西向一組斷裂形成時間較早,北北東向和北東向較晚。區內近東西向、北北東向二組最發育[4]。
近東西向斷層:主要分布于趙家嶺—梨云嶺一帶南側,以及勘查區南東外圍的英村—西鳳廟一帶,斷層走向與印支期褶皺軸向基本一致,多與褶皺相伴形成,往往成群出現,形成寬窄不等的斷層帶,是區內重要導礦、控礦構造。主要斷裂有:
趙家嶺斷層帶:位于柴坑背斜北翼南華紀、震旦紀地層之中。主要由趙家嶺—石柱嶺斷層、趙家嶺—梨云嶺斷層、長嶺斷層、東山王家—趙家村等斷層組成。該斷層帶為區內主要控礦斷裂構造。
北北東向斷層:本區該組斷層較發育,以左行平移斷層為主,規模大的斷層有東至斷裂和葛公斷裂[5]。
東至斷裂(F28):位于東至縣城西,走向15°±,圖內長度7 km,其兩端延到圖外。
葛公斷裂(F9):位于查區以東,走向25~30°,長6 km,兩端均延到圖外。
北東向斷層:主要發育于趙家嶺東側,局部呈等間距相互排列,與NE向磁異常一致。該斷層為左行平移正斷層性質,為本區金成礦之后的產物,總體對金礦體起到了破壞作用。
北西向斷層:在區內僅見F5、F16,位于勘查區長嶺一帶,走向北西,前者表現為左行平移斷層,后者為右行平移斷層。
2. 趙家嶺金礦礦床地質特征
地質構造特征:礦床位于宣城—南陵斷裂帶的北緣,是該帶中的一條次級斷裂,礦體主要沿該斷裂帶伸展展布。同時,該礦床周圍還存在一些次級斷裂和節理帶,也對礦體的分布和成礦作用產生了影響。
巖性特征:礦床主要產于下侏羅統火山巖、流紋巖和安山巖,以流紋巖為主。礦床圍巖主要為安山巖、玄武巖和流紋巖等。
成礦物質來源:成礦物質主要來自地殼深部,經過長期的巖漿演化和流體作用,富集到礦體中。同時,礦床周圍的次生熱液也對成礦物質的富集起了重要作用[4]。
礦體類型:主要為石英脈型礦體,礦體主要賦存于次級斷裂帶和節理帶。同時,還有一些蝕變帶和脈狀礦體,與主礦體呈交錯分布。
礦物組成:主要為金、石英、方解石、閃鋅礦、黃鐵礦等,以金和石英為主要礦物。礦體中的金晶粒通常呈現出自生、內生和后生等不同的形態。
趙家嶺金礦礦床具有巖漿熱液成礦特征,礦體類型為石英脈型礦體,主要賦存于次級斷裂帶和節理帶。2004年-2005年我隊開展安徽省東至地區金礦調查評價,提交了《安徽省東至地區金礦調查評價地質報告》。此次工作對區內成礦地質條件有了較全面的認識,初步認為休寧組下段等成礦有利層位、趙家嶺斷層帶及其次級斷裂構造、巖漿巖等為區內的主要控礦因素;發現了區內休寧組中段、下段及鋪嶺組Au元素含量高,皮園村組及黃柏嶺組下段Ag元素含量高;發現了新的礦化蝕變帶及礦(化)體。
3. 礦區物、化探異常結論
3.1 物探異常結論
(1)本次普查通過高精度磁測圈定主要磁異常為東至縣磁異常、趙家嶺磁異常與劉家磁異常,巖石均可見花崗斑巖,推斷深部為隱伏中酸性巖體,異常為該巖體引起。測區磁異常經過極化處理,再經上延300 m、500 m、800 m、1000 m所得結果,趙家嶺磁異常、劉家磁異常與東至縣磁異常仍然存在,異常形態呈一體,表現為趙家嶺磁異常與劉家磁異常為東至縣磁異常的側枝,說明趙家嶺磁異常、劉家磁異常與東至縣磁異常應該為一個巖基產生,推斷為同一磁性巖體引起且磁異常的異常體規模大,延深大。
(2)激電中梯掃面測量,在觀測的視電阻率與視極化率各種圖件上,異常與測區的地質及構造基本對應,反映出了測區內的構造礦化帶,測區內視電阻率(ρs)與視極化率(ηs)測量結果表現較復雜,ρs、ηs曲線呈鋸齒狀,ηs伴有ρs高值與低值異常。
(3)對測區激電剖面測深測量的結果,測區內金礦化脈均較小,礦化巖石破碎,硅化、褐鐵礦化普遍;基本反映為高視電阻率,視極化率不太高;視電阻率與視極化率在剖面上表現較復雜;由于受地層巖性含碳質的影響較大,測區地形復雜,起伏變化較大,測深條件難以達到要求,給解釋帶來一定困難,使用測深資料時要結合地質等資料[6]。
結合激電中梯測量,激電測深剖面測量成果,在發現的激電中梯異常地段,主要是激電異常帶反映的巖體接觸帶開展槽探工程揭露,結合地質資料成果布置深部工程勘查,在休寧組中段底部、下段底部及偏上部位,鄧家組中段均發現了多個金礦(化)體和蝕變破碎帶。通過分析,區內金礦(化)體和蝕變破碎帶中金屬礦物充填是激電異常的主要原因。
3.2 化探異常結論
本礦區通過異常檢查及查證,長嶺—鳥尖一帶的Au、As、W等元素組合異常帶,在不同地段主要異常區圈定出金礦體或礦化體,其他異常范圍發現有金礦化跡象。在梨云嶺一帶的異常區除圈定金礦(化)體外,發現有銻礦化和砷礦化。礦區北部Cu等多元素組合異常,因施工條件及其他因素,未進行相關工作。
4. 趙家嶺金礦成礦作用特征和資源潛力的預測
4.1 成礦作用特征
Au7-1號金礦體: 與Au7-2號低品位礦體共生,組成Au7號金礦體。分布于趙家嶺礦段趙家嶺村190°方向約520 m山坡上,由00線剖面的淺井QJ123單工程控制。礦體賦存于休寧組下段底部的次一級斷裂硅化破碎帶,賦存標高+235.86~+257m。礦體呈透鏡狀,總體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北西和北北東,傾角18~38°。走向延伸長80 m,傾向延深63.8 m,真厚度4.87 m,平均品位3.61 g/t。
礦體礦石自然類型為含金硅化、(褐)黃鐵礦化礫巖和碎裂巖型。礦石結構為中—粗碎屑結構和碎裂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浸染狀構造,次為細脈狀構造。
Au9號金礦體: 分布于趙家嶺礦段趙家嶺村160°方向約500 m 山谷處,賦存于休寧組下段底部斷層破裂帶(F1),賦存標高+217.7 ~+254.34m。由06 線剖面東側TC16探槽工程控制。礦體呈透鏡狀,總體走向近東西向,傾向10°,傾角66°,走向延伸長80 m,傾向延深40 m。礦體出露寬1.40 m,真厚度1.26 m,平均品位3.00 g/t。
礦體礦石自然類型為含金硅化、(褐)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的砂巖型。礦石結構為中—粗碎屑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浸染狀構造。
4.2 資源潛力預測
根據勘查成果和成礦地質背景及物化探異常等信息進行礦區資源潛力預測,礦區工業礦體推斷資源量:礦石13.77萬噸、Au488.55千克;低品位礦體推斷資源量:礦石45.49 萬噸、Au601.17 千克;潛在資源:礦石45.69 萬噸、Au697.2千克。有關礦區資源量估算結果見表1。
5. 結論
綜上所述,根據對趙家嶺金礦區地質背景、巖漿活動構造環境以及成礦的特征作用等研究可以得出,趙家嶺金礦礦床具有巖漿熱液成礦特征,礦體類型為石英脈型礦體,主要賦存于次級斷裂帶和節理帶。并在休寧組中段底部、下段底部及偏上部位,鄧家組中段均發現多個金礦(化)體和蝕變破碎帶。同時估算和預測趙家嶺金礦區資源共有礦石104.96萬噸、Au1786.93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