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桐城市;地質災害;現狀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西南,行政區劃隸屬安慶市[1-3],地質環境復雜,地質災害頻發[1,4-6]。二十一世紀初,安徽全省范圍普遍開展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提交了《安徽省桐城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1:10萬)》和《安慶市桐城市1:5萬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基本查明了區內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闡述了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分布狀況、危險性和危害程度,劃分出了地質災害易發區并提出防治建議。之后開展的“桐城市地質災害全面深入排查”工作,重點對切坡建房戶以及礦山進行了地質災害隱患深入排查,對原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核查,逐點排查鑒定地質災害威脅程度、范圍,并給出隱患防治措施和建議。以上工作雖然為桐城市地質災害普查工作提供了基礎資料,但仍然不夠深入。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最新資料,對桐城市地質災害現狀進行研究,為城市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依據。
1. 區域地質條件
1.1 地層巖性
桐城地區跨北淮陽構造帶、揚子地塊、大別地塊三個大地構造單元,所屬地層單元主要為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地層分區,位于桐柏-大別造山帶東段,以北東向的掛鎮-陶沖斷裂(桐城-太湖斷裂北東段)為界,北西部出露前寒武紀變質巖、侵入巖類巖石,南東側出露早古生代寒武紀至新生代古近紀、新近紀等前第四紀地層,部分地層缺失,以新生代古近紀古新世望虎墩組及痘姆組分布最為廣泛[7]。
第四紀地層主要分布在掛車河、龍眠河、柏年河、孔城河兩側及其支流地帶,局部分布在低山沖溝處,以上更新統、全新統最為發育。分別組成一、二、三級階地和河(湖)漫灘,成因以沖積類型為主,其次還有洪積、殘積和湖積。
區內巖漿巖發育,廣泛分布于工作區西北部,變質巖石類型復雜,成因各不相同,主要包括變質侵入巖組合、變質(超)鐵鎂質巖組合和變質表殼巖組合。
1.2 地質構造
桐城地區褶皺構造不很發育。區內褶皺分為三期:早期褶皺樞紐方位不定,主要發育在變質表殼巖中,在黃家龍一帶比較集中;中期褶皺主要表現為軸向NW-SE向緊閉同斜褶皺,發育在變質表殼巖及變質侵入巖中;晚期褶皺樣式主要為寬緩的直立褶皺,發育在變質表殼巖和變質侵入巖中,在烽火山-祠堂河一帶發育。桐城地區主要發育北東向-北北東向、北西向斷裂構造,近東西向、北西西-近南北向斷裂構造發育較少。
1.3 新構造運動與地震
桐城區域內新構造活動的主要特點表現為大面積的間歇性緩慢上升運動,并在各區表現的強度不一,造成區內形態各異的地貌景觀。以桐城—太湖斷裂為界,西北部中低山丘陵區上升運動較強烈,致使這一地區的溝谷深切,“V”型谷及沖溝比較發育。斷層東南部低丘、波狀平原及平原區上升緩慢,時間上具有間歇性,間或相對靜止;空間上具有南強北弱的不均勻性,形成明顯的北升南降的掀斜運動,河道擺動明顯,各級河流階地發育。新構造活動的又一主要特點為斷裂活動,區內斷裂活動的發生不但控制著第四系地層的發育,而且引發地震、地下熱水出露。
本區基本地震烈度為Ⅶ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 g[1,8]。
2. 水文地質
桐城市西北部位于大別山區,以山地丘陵為主,東南部主要位于沿江平原,以平原為主[1,9],故分為河谷平原松散層地下水和山地丘陵基巖地下水,河谷平原中,地下水與河水關系密切,補給條件較好,含水層厚度5~10 m,水性貧乏-中等。山地丘陵區地下水的形成與分布,取決于巖石裂隙發育程度及裂隙的張開性、充填物等因素,不同的構造作用下,地下水的賦存、排泄條件不同。根據區內地下水含水介質的不同,區內地下水可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類裂隙水、變質巖類裂隙水、巖漿巖類裂隙水、碳酸鹽巖巖溶裂隙水[1]。
3. 工程地質
巖體巖石類型較多,成因類型多樣。可分為巖漿巖建造、變質巖建造、碎屑巖建造、碳酸鹽巖建造、第四紀松散巖類(圖1)。
4. 地質災害及防治現狀
桐城市地貌單元有山地、丘陵、平原等類型,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發育。
4.1 災害現狀
桐城市地質災害發育有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和泥石流[1]。截至2021年初,桐城市共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356處,目前現存地質災害點10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山區鄉鎮,南東部丘陵平原區災害隱患點零星分布(圖2)。
4.2 防治現狀
每年汛前,桐城市都委托有資質單位對全市已知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摸排,更新數據庫,劃分危險等級和危險區域,并對其危險程度和危險對象進行分類劃分。在全面排查的基礎上,及時編制發布《桐城市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01處,其中崩塌90處、滑坡10處、泥石流1處;隱患點險情等級均為小型;各類災害隱患點現狀不穩定的84處,現狀基本穩定的17處;地質災害隱患共威脅人口178戶688人,威脅資產2003萬元。
5. 地質災害孕災因素分析
桐城市地質災害主要分布于人口集中、人類活動強烈,且巖石風化強烈的地帶,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表水等影響[1]。
5.1 地形地貌
桐城市地跨安徽省皖西山地、沿江丘陵平原兩個宏觀地貌區,總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1]。地貌特征明顯,以郯廬斷裂為界,西北部多為山地,東南部多為平原,少量丘陵(圖3、圖4)。
5.2 地層巖性
桐城市地質災害中,巖漿巖建造分布130 處地質災害,所占比例為36%,其中崩塌74處、滑坡26處、不穩定斜坡29處、泥石流1處;碎屑巖建造分布2處地質災害,所占比例1%,其中滑坡1處、不穩定斜坡1處;第四系松散巖類共分布35處地質災害,所占比例10%,其中崩塌24處、滑坡4處、泥石流1處、不穩定斜坡6處;變質巖建造共分布189處地質災害,所占比例53%,其中崩塌122處、滑坡28處、泥石流2處、不穩定斜坡37處(圖1)。由此可知變質巖建造分布地質災害最多,占比超一半,而碎屑巖建造分布地質災害最少[1]。
5.3 斷裂構造
地質災害的分布與斷層的距離呈明顯的線性關系,距離斷層越近,分布的地質災害與斜坡點越多,距離斷層越遠,分布得越少。地質災害的分布在0-1000 m范圍內最多,在>4000 m范圍最少。斷層緩沖區中0-1000 m范圍內分布地質災害136處,占比38%,其中崩塌88處,滑坡20處、泥石流1處、不穩定斜坡27處;1000-2000m范圍內分布地質災害86處,占比24%,其中崩塌43處、滑坡23處、泥石流1處、不穩定斜坡19處;2000-4000 m范圍內分布地質災害93處,占比26%,其中崩塌60處、滑坡12處、泥石流2處、不穩定斜坡19處;>4000 m范圍地質災害共41處,占比12%,其中崩塌29 處、滑坡4 處、不穩定斜坡8處(圖5)。
5.4 地表水
根據統計,水體緩沖區中0-100 m范圍內分布地質災害72處,占比20%,其中崩塌48處、滑坡11處、泥石流1處、不穩定斜坡12處;100-400 m范圍內分布地質災害107處,占比30%,其中崩塌68處、滑坡17處、泥石流1處、不穩定斜坡21處;400-700 m范圍內分布地質災害67處,占比約19%,其中崩塌45處、滑坡12處、泥石流0處、不穩定斜坡10 處,>700 m 范圍分布地質災害110 處,占比約31%,其中崩塌59處、滑坡19處、泥石流2處、不穩定斜坡30處。由圖6可知,地質災害全部分布較均勻,與水體距離和地災數量無明顯線性關系。
6. 結論
根據對桐城市地質背景以及歷史地質災害點分析,綜合災害發育的各影響因素,對本地區地質災害發育和分布規律形成如下認識:
(1)桐城市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泥石流,以崩塌為主,占現存及歷史災害總數61.80%;現存101處災害點中,崩塌災害為90處,占比89.11%。在地理空間上分布相對較集中,主要分布于郯廬斷裂帶北西側的山區,時間上為6、7月,也有明顯的規律。
(2)地質災害發育主控因素為地層巖性因素,變質巖建造分布地質災害最多。
(3)地質災害受斷裂地質構造影響較為明顯,斷裂構造周邊1 km內發育地質災害136處,占比高達38%。
(4)地質災害分布與水體距離無明顯線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