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戰略性礦產;找礦突破;勘查開發利用;高質量;科技創新
當今世界呈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對戰略性礦產資源的需求顯著增加[2],我國鐵、錳、鉻、銅等部分戰略性礦產對外依存度均超過50%。2021-2035年,我國戰略性礦產需求總體呈上升趨勢,隨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及碳達峰碳中和穩步推進,戰略性礦產需求將發生明顯結構性變化。除石油、煤炭、磷等消費量達到峰值后逐步下降外,鐵、錳、鋁等消費量將保持高位運行,天然氣、銅、鎳、鈷、鋰、鈮、鉭、鉀鹽、稀土等需求量仍將持續快速增長。面對戰略性礦產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形勢,特別是進入2022年以來,俄烏沖突、持續的新冠疫情及異常氣候,對世界能源、原材料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為保障國家戰略及自治區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新的資源保障要求。因此,“十四五”時期,自治區將繼續推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高質量發展,推動礦業高質量發展。
1. 自治區戰略性礦產勘查開發現狀
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對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1 主要戰略性礦產資源保有資源量
內蒙古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成礦條件有利。全區有30種戰略性礦產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儲量表》。油氣、煤層氣、頁巖氣、鈾礦、煤炭、金礦、鉬礦、錫礦、晶質石墨、螢石等戰略性礦產是我區的優勢礦產,具有豐富的找礦信息,且仍有較大資源潛力。煤炭、鋯礦、鈮礦、稀土礦、普通螢石等戰略性礦產的保有資源量居全國首位(表1)。
1.2 地質勘查現狀
近年來,我區各類地質勘查投入總體仍呈現下降趨勢。中央財政主要投向基礎地質調查,地方財政主要投向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勘查,社會資金主要投向礦產資源勘查。全區非油氣和放射性各類礦產勘查項目投入、資金投入均以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為主;能源礦產勘查資金投入在2020-2021年大幅增加,近五年全區非油氣地質勘查年度資金見圖1。
近年來,全區不同比例尺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有所提高。1∶20萬及1∶25萬基礎地質調查基本覆蓋全區;針對礦產資源調查開展的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基本覆蓋基巖出露區;區域重力測量實現全區除沙漠區、厚覆蓋盆地外全覆蓋。全區1∶5萬基礎地質調查持續推進,完成基巖出露區面積過半,覆蓋全區總面積近三分之一;航空物探測量實現全區除新生代沙漠區、厚覆蓋盆地、原始森林區及邊境禁飛區外全覆蓋;區域礦產地質調查基本覆蓋基巖出露區,全面完成了基巖出露區的地質調查、地面高精度磁法測量、地球化學調查、衛星遙感解譯及異常信息提取等工作(表2)。
1.3 礦業權管理現狀
依據《自然資源部關于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自然資規﹝2019﹞7號)和《關于貫徹落實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實施意見(試行)》(內自然資規﹝2020﹞5號)調整礦業權登記管理權限后,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礦業權數據庫信息統計,截至2021年12月31日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仍處于有效期的礦業權3883個。其中,勘查許可證1456個,部登記管理權限勘查許可證13個,廳登記管理權限勘查許可證809個,盟市登記管理權限勘查許可證634 個;采礦許可證2427個,部登記管理權限采礦許可證20個,廳登記管理權限采礦許可證1049 個,盟市登記管理權限采礦許可證1358個。2021年礦業權招拍掛出讓合計29個,出讓金額148280.87萬元。其中,自治區登記權限探礦權14個,出讓金額143351.70萬元。盟市登記權限探礦權6個,出讓金額1584.68 萬元;采礦權招拍掛出讓9 個,出讓金額3344.94萬元,全部為盟市招拍掛采礦權。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在礦產資源管理方面繼續堅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凈化政治生態目標導向,全面推進全區礦產資源管理改革[3],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優化礦業權管理的文件[4],包括《關于印發lt;油氣與非油氣礦業權重疊設置管理辦法(試行)gt;的通知》(內自然資規〔2020〕3號)、《關于印發lt;礦產資源勘查登記管理規定gt;lt;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規定gt;(試行)的通知》(內自然資規〔2020〕4號)、《關于進一步規范礦業權登記核實工作有關事宜的通知》(內自然資字〔2021〕421號)、《關于進一步規范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造成礦產資源破壞價值鑒定工作的通知》(內自然資字〔2021〕657號)等,不斷健全完善礦業權出讓登記的長效制度機制[5],各項工作取得一定成績。
1.4 礦山開發利用現狀
近年來,自治區礦業市場在政策宏觀調控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主要經濟指標均有較大增長。截至2021年底①,開發利用的非油氣和放射性礦產的礦山數量3169個②,開采礦種114種,從業人員22.87萬人,年產礦石量12.60億噸,完成工業總產值4367.95億元,實現各類礦產品銷售收入4366.43億元,創造利潤1677.59億元。全區礦山數量、從業人數位居前三的盟市為赤峰市、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全區礦石產量、工業總產值礦產品銷售收入、利潤總額等經濟指標位居前三的盟市分別為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
2021年全區年產礦石量及礦業經濟指標均達歷史新高,主要源于原煤價格倍增對能源礦產經濟指標的拉動,以及保供政策對能源礦產生產指標的刺激。有色、黑色金屬礦山的年產礦石量、工業總產值、利潤總額總體呈增長趨勢,鐵礦、鉛礦、鋅礦等礦產的年產礦石量、工業總產值、利潤總額均大幅增長。貴金屬礦產主要經濟指標相對穩定。
2. 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存在問題
2.1 基礎地質工作程度總體偏低
我區東西跨度大,基礎地質工作總體覆蓋率仍顯不高。1:5萬區域地質調查等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覆蓋率僅為50%左右。面對急劇增加的資源需求,基礎地質工作準備略顯不足。地質填圖、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戰略性礦產勘查、水工環等區域性調查工作相對滯后。尤其是中西部重點成礦區(帶)、重要經濟區、重要環境脆弱地區和重大工程建設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基礎資料凸顯不足,基礎地質工作程度與全國相比總體偏低。
2.2 深部找礦技術方法等研究水平亟待提高
自治區地質成礦條件十分優越,資源勘查潛力巨大,但對全區找礦規律等綜合研究水平較低,大興安嶺等重要成礦帶上的一些重大地質問題和覆蓋區勘查及深部找礦技術方法等研究水平亟待提高。全區煤層氣、頁巖氣等清潔能源資源豐富,找礦前景較好。由于煤層氣、頁巖氣等清潔能源的勘查開發具有“高技術、高投入、低成本、長周期”的特點,我區煤層氣、頁巖氣等清潔能源勘查開發程度總體偏低,大部分處于調查評價階段。因此,解決重要成礦帶重大地質問題,深部找礦技術方法研究水平等亟待提高。
2.3礦業產業鏈較短新技術新裝備水平不高
我區稀土、晶質石墨、鍺礦等具有一定資源優勢,但供應鏈總體狀況欠佳,仍為礦產資源供應鏈前端部分。雖然煤炭資源在政策引導下,提升了就地轉化率,資源優勢及煤化工產品優勢逐步顯現,但是其他優勢礦產資源深加工企業建設停滯不前,中小型礦山開發利用方式還比較粗放,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差。目前,全區礦山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存在發展不均衡和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與礦業大省的地位不相稱。大多數中小型礦山采用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仍然落后,與國內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3. 戰略性礦產高質量勘查開發利用的對策建議[6]
3.1 加大地勘投入,提高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
全面提高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充分發揮基礎地質調查先行作用。建議國家在我區加大資金投入,統籌安排,加強重要成礦帶中、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成果的集成和綜合研究,開展重大地質問題專項調查。圍繞重點成礦區、重要經濟區、重大地質問題地區,部署開展1:5萬區域地質調查,加強中比例尺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綜合地質調查,開展戰略性礦產遠景調查與潛力評價;注重解決制約我區戰略性礦產找礦的關鍵地質問題,突出重點,加強戰略性礦產調查評價[7],促進地質找礦重大突破。
3.2 繼續加強部省合作,推動科技創新
加強中央與省級地勘基金的協調聯動,加快構建中央與地方合理分工的公益性地質工作體系,明確兩級地勘基金的投資重點,形成兩級地勘基金在投向上的互補。加強重大項目部省合作與自治區內外科技平臺建設,統籌礦業布局,在重要礦產資源和清潔能源勘查開發領域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淺覆蓋區地質找礦方法技術研究和深部找礦勘查力度,積極推進重要成礦區(帶)成礦規律及找礦預測等科學研究,加大深部找礦技術方法的應用,研發推廣綠色勘查方法、技術,引進先進的物探、化探、測繪、鉆探和測試等設備,提高我區地質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選冶技術水平、礦產品的深加工水平和礦產資源循環利用效率,推動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推進國家級、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和產學研用協調創新平臺等建設,引導開展“大地質”各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推廣與轉化。
3.3 提高開發利用水平,助推礦業高質量發展
推廣先進技術是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的根本途徑[8] 。我區已發現的礦產地中,共伴生礦產較多,受選冶礦技術的制約,部分礦山還處于未開發利用的狀態[9]。建議國家通過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加大我區對低品位、共伴生和難選冶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利用力度,提高選冶技術水平、礦產品的深加工水平和礦產資源循環利用效率。瞄準鈮鉭、鋰銣、鈹等稀有金屬礦綜合利用水平相對較低的共伴生元素,結合主礦種的開發利用主流工藝,開展綜合利用技術攻關,通過技術方法創新提升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綜合利用水平,從而有效助推自治區礦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