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已至,暑氣未消。消暑,仍然是每個人的課題。若是沒有空調、電扇和WiFi,如何在這般酷熱中,獲得自然清涼?
其實,聰明的古人自有生存之道。他們的消暑方式花樣繁多,涵蓋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們把消暑當成另一種蘇式的生活方式,又盡顯優雅詩意,堪稱教科書級。如今,盡管我們擁有現代科技,但古人的消暑方式依然有其獨特的魅力,也可以用于享受涼爽。
花式用冰,悠然度日
炎炎酷日,蘇州的古代文人在家寫詩作畫,飲冰鎮美酒;《清明上河圖》里繪有賣冷飲的店鋪,販賣著當時流行的“香飲子”……可見,無論古今,人們都對透著絲絲涼意的冰鎮食物格外感興趣。
簡簡單單的冰,被古人玩出了多種花樣。冷飲需要儲存,古人還造了冰室,專門用來盛放冰塊和食物?!对浇^書》里記載,“閶門外郭中冢者,闔廬冰室也”“巫門外冢者,闔廬冰室也”,也就是說當時在閶門、巫門(即平門)的郊外,都建有吳王闔閭的冰室。
現在,冰室雖然已經不復存在,但卻以不同的形式留存了下來,用于保鮮食物,降溫解暑。在南環橋市場制冰的車間里,成排的長方體冰塊持續不斷地從生產線上制作出來。外面的天氣是三十六攝氏度,儲冰室的溫度是零下十幾攝氏度。高溫天里農貿市場的蔬菜、水產品需要大量的冰塊降溫保鮮,為了保障貨源品質,制冰車間增加生產量,24小時不間斷制冰,每天的生產量達到了2400條,是平峰時期的4倍,以每條100斤算,一天就是120噸。冰塊主要銷往一些水產攤位,用于水產、蔬菜的保鮮,也有企業會買冰塊降溫,但占比不高。
有錢的古代蘇州人還會買一些冰塊放在居室中,不斷融化的冰塊源源不斷地散發著冷氣,居室儼然變成了“冰室”?,F在,也有這樣的“冰室”存在,不過不是給人住的,是給貓主子住的。“拿三四個塑料空瓶,灌入自來水放入冰箱冷凍制冰,取出后放在泡沫箱四周,最后把貓放進去。”一位鏟屎官介紹說,“又省電又簡單,制冷效果絲毫不輸空調,我不在家時貓咪也有地方避暑了?!?/p>
親水避暑,自得涼意
清顧祿《清嘉錄》“乘風涼”條稱:“納涼,謂之乘風涼?;虿粗汩T萬年橋洞,或艤棹虎阜十字洋邊,或分集琳宮梵字水窗冰榭,隨意流連……”明清時的蘇州人,喜歡水上納涼。竹林水閣、橋畔河旁,風經河水浸潤,送來絲絲涼意。
親水,是古人必不可少的解暑方式,現代人也不例外。
親水避暑,最雅致的方式是乘船夜游。在古運河的游船上欣賞兩岸風光,無比愜意。眼前景色或燈火璀璨,或古意盎然,聽著淙淙水聲,讓微風帶走一陣暑意,邂逅一隅清涼;乘船游金雞湖,樓宇櫛比,湖色斑斕,你可以見證城市天際線與浪漫金雞湖的時代際遇,沉浸東方水城絕代風華的氛圍里。
親水避暑,最嗨的方式就是去水上樂園嬉水。蘇州灣夢幻水世界擁有國內首家“太湖觀景+雨林探險”雙重體驗水上樂園,在這里可以領略水中的歡樂與清爽。乘坐皮艇勁爽極限加速,一個又一個的急速失重,緊接著一浪又一浪然后飛躍而下;從滑道上尖叫沖下,在一波波驚濤駭浪中感受激情,體驗速度與清涼……
在清泉、溪水里沉李浮瓜,享受冰鎮果品,也是古代蘇州人司空見慣的解暑方式,今年流行的“溪水露營”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綠樹蔭濃白日長,清溪戲水正當時,在高新區的彩石湖公園里,溪水緩緩流過,兩岸石頭壘砌,清澈的水流和綠植相依,一動一靜構成清涼畫卷。湖中兩條石路適合嬉水,腳踩清澈凜冽的溪水,玩水槍、打水仗,蕩漾起一片片歡聲笑語。小溪,就是天然的冰箱。把應季的水果、解暑的飲料放進水里,待到玩累時分,隨手撈起,便是最清涼的慰藉。再在地勢平坦的岸邊支起帳篷,將桌子和椅子安置在小溪中,感受水流的沖擊,身上的熱氣立馬消散。
觀荷納涼,心定氣閑
在傳統文人的消暑生活里,水邊納涼往往與賞荷結合起來,泛舟賞荷便是最愜意的幽賞之趣?!陡∩洝分械溃骸靶袢諏⑸加秤诹猓M態極妍;白蓮香里,清風徐來,令人心骨皆清”。蓮葉田田,荷花灼灼,清風徐來,清香撲鼻,是極能驅散炎熱的方式之一。
酷暑難耐之時,荷塘無疑也是現在的“避暑勝地”。來到荷塘月色濕地公園,你可以在岸邊靜靜賞荷,也可以踏上四通八達的木棧橋慢慢行走,偶爾停下欣賞橋畔綻放的荷花,更可以乘坐搖櫓船,進入荷塘深處,感受“花開滿塘紅,人在花中行”的愜意;在蘇州古典園林中賞荷是一種超然物外的美之享受。荷花作為拙政園主要特色花卉之一,以其品種多樣、造景典雅、技藝深遠、底蘊深厚等特點受到廣大市民游客的喜愛,因而拙政園也是極佳的賞荷去處。古典而禪意的荷花,如園中仙子,出塵不染、凌波而立,與園林互為點睛,意境深遠。
有沒有發現,今年買荷花的人比往年多很多,很多人都喜歡荷花搭配著蓮蓬一起買。走在路上,透過花店的玻璃櫥窗便能看到擺在店里C位的荷花與蓮蓬??磥恚巳ズ商列蕾p一池碧水芳華,許多人選擇將荷花帶回了家,擁有兩三朵荷花就能悠享清福?!昂芏嗳速I回家插花欣賞,有些男生也喜歡買一束荷花送女朋友,送荷花能給人送去清涼。”一家花店的老板說。
不可缺“席”,清涼一夜
天熱時,很多人家里都換上了更清爽的草席。在那個沒有空調的年代,一張草席不知清涼了蘇州人多少個夜晚。
“織席從來夸虎丘,虎丘席稀哪比滸關稠”,江南地區栽培藺草供編席之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滸墅關則在這門技藝中長期起著引領風潮的作用。產自滸墅關的“關席”,因為它獨特的制作工藝,依舊讓無數人喜愛,一直以來都是蘇州人的“清涼好物”。
關席所用的席草,原是生長在大陽山區域的野生草,被先民發現其特質后加以栽培,逐漸形成“種草織席”風俗。關席編織有選料、劈麻、調筋、添草、壓扣、抬扣、落扣等一系列制作流程,往往需要兩人配合,花七八個小時工夫才能打出一條席。產出的草席色澤碧青,草質柔軟,編結緊密,舒適涼爽,堅韌耐用,深受群眾歡迎。
據《滸墅關志》記載,清朝皇室也對滸墅關席青睞有加,關席一直被選為貢席。當時一度出現“家家種草,戶戶織席”的鼎盛之勢。如今整個滸墅關鎮只有一戶人家在生產草席。這戶人家姓施,父親名叫施林榮,兒子名叫施永赳,父子二人都是滸墅關草席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近年來,施永赳借助政府對非遺傳承的扶持政策,找到蘇州大學范煒炎老師擔任項目主持人,通過當代工藝賦能和設計活態傳承方式、構建“滸墅關草席”獨有品牌等舉措,多維度全方面激活“滸墅關草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施永赳團隊將席草運用在各種生活場景,先后開發了軟包家具、包袋、鞋履等時尚單品,并融合了當代設計元素,將滸墅關“關席”這個文化標簽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