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午間,蘇州科技大學的校園里,輕快活潑的《紫竹調》、靈巧柔美的古箏獨奏《茉莉芬芳》、甜美的《太湖美》、清雅的《茉莉花》以及昆曲韻味的笛子獨奏《姑蘇行》等曲目蕩漾在綠蔭中,同學們相聚在陶園的亭臺曲橋畔,一同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陶園樂會”是蘇州科技大學音樂學院利用校園的蘇式園林景觀,結合江南絲竹和環境,讓師生更加貼切地理解江南文化的精髓的一個創意國風藝術活動。
江南絲竹是流行于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上海地區的絲竹音樂的統稱。樂隊主要由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笛子等絲竹類樂器組成,故有“江南絲竹”之稱。江南絲竹起源于明代嘉隆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戲曲音樂家們在創作昆曲的同時,利用絲竹樂隊為昆曲班社作伴奏。到了19世紀初,絲竹廣泛流行于浙江北部的杭嘉湖一代。據《嘉興府志》的記載:“采蘇杭之絲,截洞庭秀竹,變吳音越佳音,集弦索精粹,江南有絲竹者也。”江南絲竹音樂的產生和延續,對民族音樂史的研究及戲曲、民俗文化、群眾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絲竹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在喜愛的基礎上實現更好地傳承和傳播。科技大學音樂學院多次舉辦“陶園樂會”,正是一次對民族文化意義深遠的探索和實踐。
蘇州科技大學音樂學院還大力推動校園江南絲竹社團的建設。音樂學院中國傳統樂器專業方向的學生負責指導其他學院非專業學生,讓他們能夠掌握江南絲竹彈奏的基本技巧和熟練演奏絲竹曲目,讓他們在演奏的過程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對音樂的興趣,提升藝術修養和審美水平,進而引領全校學子對音樂之美的陶冶和浸潤。
“陶園樂會”的舉辦和江南絲竹社團的建設,是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是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提升音樂審美素養的實踐,更是對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潛移默化的培養,對提升音樂藝術修養,陶冶道德情操,鍛煉身體協調能力,發揮個性特長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