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天朗氣清時,人們常常想攜親帶友一塊兒去放風箏,這也一直是孩子們一聽就來勁兒的戶外活動。而提到做風箏,講究就多了,各地的風箏做法不同,風格也各異。在北京,早些年風箏行里就有“南城大沙燕、北城黑鍋底”的說法,就是指在琉璃廠開風箏鋪的“風箏哈”和在地安門擺風箏攤的“風箏金”。到了上世紀70年代,京城又出現了兩種不同風格的風箏,一是畫家馬晉獨樹一幟的具有文人畫意的風箏,另一家就是曹氏風箏。
曹氏風箏的由來
曹氏風箏,如果不加以解釋,都會被誤以為是某個姓曹的人自創的風箏,難以想到會與曹雪芹扯上什么關系。現年64歲的曹氏風箏傳人孔令民表示,他們家傳的曹氏風箏其實與曹雪芹頗有淵源。當年曹雪芹為了救濟窮困潦倒的朋友于景廉,扎了幾個風箏叫他拿去賣,結果風箏被高價售出,于景廉得以安度除夕。曹雪芹由此想到將扎風箏的手藝傳開,濟人以藝,于是便著成《廢藝齋集稿》八卷,記錄了身有殘疾者用以謀生的各種手藝,這些書稿一度被禮親王的后裔收藏。后來,禮親王的后裔因生活窮困潦倒,就把書稿賣給了日本商人。1943年,孔令民的父親孔祥澤考入國立藝專學習雕塑,師從日本老師高見嘉十。在協助老師撰寫有關風箏的文章時,偶然看到了曹雪芹的遺著《廢藝齋集稿》,其中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就是指導殘疾人做風箏的部分。這本書介紹了數十種風箏的扎制圖式、口訣以及放飛技巧。由于時間緊迫,孔祥澤只抄錄下書中十幾種風箏的制作技法。孔祥澤自從讀了《南鷂北鳶考工志》后,就對風箏產生了強烈興趣。他按圖索驥,邊扎邊學,歷經30余年的潛心鉆研,終于將曹氏風箏扎制出來,并將之發展成系列產品。因為欽慕曹雪芹為殘疾人謀求生計的善心,便把自己的風箏命名為曹氏風箏。
曹氏風箏講究“扎、糊、繪、放”四藝,其制作過程非常復雜,包括削竹、綁扎、涂膠、蒙面、染色等多種工序。其要點在于保證骨架的左右對稱,這樣風箏才不會在天上翻筋斗;圖案色彩對比要強烈,這樣放飛起來才能栩栩如生、賞心悅目。曹氏風箏整體比例十分完美,在空中飛行造型極佳,其代表作品是扎燕兒。現在,曹氏風箏制作技藝已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代傳承,越做越大
曹氏風箏從孔祥澤開始傳承了三代,一直沒有中斷。在第二代傳人孔令民手里,曹氏風箏越做越大。受家庭熏陶,孔令民從小就喜歡風箏,因為父親有手藝,所以家里從不買風箏,如果想玩就自己扎。孔令民記得,家中會扎一些樣式簡單的風箏,童年時身邊的小伙伴都很羨慕他。孔令民表示,開始自己并沒有把做風箏當回事,真正讓他走上風箏制作這條道路的還是因為生計。上世紀70年代初,孔令民從河北插隊回京后,在一家專做玩具的殘疾人鄉鎮企業任技術指導。由于廠里經濟效益不佳,為了養家糊口,孔令民想到了繼承父業扎風箏。于是,他開始系統地跟父親學習曹氏風箏的制作技術。但就在孔令民初學技藝的這幾年,正趕上社會動蕩時期。直到1978年,孔令民才帶著幾名弟子重操舊業。
80年代初,孔令民將曹氏風箏推向了市場,這對孔家來說也是意義重大的一次轉變。畢竟原來扎風箏是愛好,但推向社會后,扎風箏就成了營生。當時,孔祥澤曾對孔令民說:“既然咱叫曹氏風箏,并把它推向了社會,就應該繼承《廢藝齋集稿》中的精神,為殘疾人提供謀生技能。”因此,孔令民就在北京懷柔、大興、海淀等地向當地的殘疾人傳授風箏制作工藝。可是因為賺錢少,許多學徒還未出師便另起爐灶了。
40多年來,孔令民對風箏情有獨鐘,創作出不少風箏作品。2001年,他的16件風箏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但曹氏風箏能有今天的聲譽,與孔令民的兒子孔炳彰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打小,孔炳彰就是孩子圈里最受歡迎的一位,每次手工課,孔炳彰制作的風箏都是班里的搶手貨。雖然是位“80后”,但孔炳彰的言談舉止透著穩重,這與他多年鉆研技藝有關。孔令民說,因為自己眼睛不好,已經很少親自扎風箏了,現在主要都是兒子的作品。孔炳彰鉆研曹氏風箏已10年有余。孔令民還表示,我們從沒逼過他,他學這個完全是自愿。
在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政府的支持下,孔家成立了曹氏風箏工作坊,吸收當地的村民尤其是殘疾人來當學徒工,教他們曹氏風箏的制作技術,給他們發工資。一方面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使曹氏風箏的傳承更為興盛了。“我敢說,這么大的風箏制作規模,在北京目前還沒有第二家。”孔令民驕傲地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