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文廟坐落在市區的圭齋東路,青磚黛瓦,曲徑回廊,在這樣一個古色古香的地方觀看祭孔儀式,聽瀏陽古樂,你會產生一種恍惚感,仿佛穿越了歷史的塵埃,回到了千年前的時光。
朱紅的大門緩緩打開,伴隨著吱吱呀呀的響聲,革鼓如驟雨般響起,劃破一方寂靜的天空。“行迎神禮———”一個洪亮的聲音傳來,通贊宣布祭典開始,120多名身著傳統漢服的禮生、樂生、歌生、舞生陸續登場。樂生們將編鐘、土塤、匏塤、石磬、柷、琴瑟等二十多種樂器一齊奏響,八音齊鳴,氣勢恢宏;舞生們一手執斧、一手持盾翩翩起舞,步伐整齊,莊嚴肅穆。樂聲和舞步相得益彰,其寓意為“有文有武方為國”。
瀏陽文廟祭孔音樂源于古《韶樂》,在流傳過程中又融入瀏陽特色,故又稱“瀏陽古樂”。器樂多用古樂。樂有“八音”,用匏、土、革、木、石、金、絲、竹等八種原材料制成,有匏塤、土塤、革鼓、柷、敔( 木屬)、石磬、編鐘(金屬)、琴瑟、簫笛等樂器,通過打擊、吹奏、彈撥,“八音齊鳴”,其音律古樸雅淡,靜穆醇和。
清朝道光年間,恢復一年三奏,即農歷每年二月上旬、八月上旬丁日、八月廿七日孔子生日,謂之春、秋、誕日祀孔用樂。2016年再現瀏陽古樂,花費了不少人的心血,離上一次奏響,整整隔了67年。
聆聽這莊嚴的禮樂,讓人無比激動和感慨。
緊接著開場舞曲,“初獻”“亞獻”“終獻”“ 撒饌”“送神”五大樂章依次奏響,古樂在靜靜地流淌,盛大、靜穆、安詳,難怪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楊蔭瀏教授1956年來瀏陽目睹古樂風采后,喟然長嘆:“瀏陽古樂真是難得的中國古體音樂的活化石。”2014年,瀏陽祭孔音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天之所以還能聽到幾千年前的優雅古樂,與一個人有很大的關系,這個人就是邱之稑。清道光年間,帝詔全國各地孔廟祭祀可用宮廷古樂。
道光九年瀏陽縣令杜金鑒奉此興樂,請本縣監生邱之稑為制作古樂教習,費時多年通過多方實踐制造成套古樂器,又經過募捐修建了禮樂局,招收年及13歲的學童進行學習,于是融樂、舞、歌、禮于一爐的瀏陽古樂得以應世,且有文、武、舞配合與歌生和唱,樂舞者有近兩百人,可謂八音齊奏、舞之歌之,場面宏大,樂舞生均統一著藍衫、云巾,合之以禮。清咸豐、同治年間,為興古樂祀孔,曾國藩特派人來瀏陽聘請邱之稑兒子邱慶籥等人前往教樂,不久黑龍江、云南、新疆、山東等地都派人來瀏陽學樂,山東曲阜孔廟祭祀樂章也采用了瀏陽古樂譜。光緒十五年,大臣翁同龢將邱之稑著《律音匯考》進呈御覽,同時戶部侍郎曾紀澤上書奏請將邱之稑入祀鄉賢祠獲準,于是瀏陽古樂聞名天下,從此有“國樂古禮在瀏陽”之稱。
祭祀最后,40名身著藍色漢服的學童完成了識字洗禮的開筆禮———正衣冠、朱砂啟智、開筆破蒙、國學誦讀。幼童們先行一禮,齊道“謝父母養育之恩,謝老師教導之恩”,再行鞠躬禮。老師給每個幼童額頭中間點上一顆朱砂,俗稱“開天眼”,寓意“耳聰目明,好好讀書”。
(來源:長沙市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