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治理是伴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形成的民族宗教事務治理的新領域。我國始終重視民族宗教事務治理科學化,但現實中總有一些與事實不符、過于偏激的負面網絡輿情在一定范圍內傳播,通過歪曲和侮辱等非理性錯誤觀點引導公眾認知,固而對民族團結、宗教和諧帶來一定威脅。要科學應對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加強涉民族宗教事務輿情監測以及對媒體的監管,讓正能量輿論站穩陣地,讓謠言無處藏身,使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能夠與其他輿情一樣講政治、重事實、有底線、守規矩。幫助民族宗教界人士強化愛國意識、民族意識,也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民族宗教,這也是互聯網時代引導民族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網絡輿情
【作 者】王卓,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廣西民族大學海洋與生物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重慶,400715。
【通信作者】張學敏,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400715。
【中圖分類號】C9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3-0017-0007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一直重視民族宗教工作,習近平強調“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1]508。2021年8月,習近平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決防范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要守住意識形態陣地,積極穩妥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識形態問題,持續肅清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思想流毒。[2]由于互聯網的發展,民族宗教事務治理面臨一些新情況,近年來,新聞評論、BBS論壇、博客、播客、微博、聚合新聞(RSS)、新聞跟帖及轉帖等載體涉民族宗教事務輿情漸多。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發展,民族宗教的跨區、跨國和全球化特征日趨明顯,與此同時,周邊國家宗教力量的博弈,過于偏激的負面網絡輿情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也對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公民人身安全形成多重挑戰。網絡為我們快捷了解世界各國民族宗教提供了方法和途徑,因此,密切關注涉及民族宗教問題的網絡輿情和不穩定因素,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滲透、打擊犯罪已成為我國互聯網治理的重要課題,要將網絡輿情中呈現的民族宗教問題作為民族宗教事務治理的重要決策依據,協作發力,共同構建“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網絡民族宗教關系。
一、重視輿情應對是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應對的重要前提
(一)加強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研究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各種社交平臺不斷涌現,其開放性與互動性為普通公眾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提出意見與建議提供了新的途徑。[3]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決定了網絡輿情具有直接性、隨意性、突發性、隱蔽性、偏差性,而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涉及每一個民族的宗教習俗和民風民俗,要想科學應對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首先就是要了解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的特點,及其所涉及民族訴求、群眾期待等多方面內容,只有這些清楚了,才能把握其規律,找到應對的策略。涉民族宗教因素的網絡輿情治理向大數據治理嬗進,網絡輿情治理理念及治理機制亟待升級轉變。[4]近年來,實務界以及專家、學者對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應對有了一定的研究,尤其是《宗教事務條例》的頒布,是對相關問題研究成果的重要呈現。但是網絡民族宗教事務治理也在隨著網絡的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必須加強對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的研究。
(二)做好涉民族宗教政策網絡輿情的解讀工作
涉民族宗教政策及網絡輿情的解讀工作要適應民族宗教的發展,互聯網給涉民族宗教政策宣傳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人們可以便捷地通過互聯網了解涉民族宗教相關政策。尤其是涉及政策、法規等有關事項,都可以通過網絡知曉。政府部門理所應當成為政策宣傳工作的重要主體,在完善政策、強化互聯網監管的同時,要做好相關政策的宣傳和普及工作。作為涉民族宗教事務團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要準確定位、正確認識、有效宣傳,達到精準宣傳的目的。在宣傳過程中要根據政策的本意進行正確解讀,避免出現極端化現象。對于網絡輿情中呈現出的民族宗教問題,不能死守制定的管理辦法,要在遵循民族宗教事務治理基本方針的基礎上,及時更新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應對思維,不斷增強解讀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解讀有方法、有力度、有效果,利用互聯網講好我國民族宗教故事,介紹我國民族宗教的發展路徑和歷史經驗,破除國外對中國的歪曲報道。
(三)健全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的問責機制
要提高涉民族宗教事務治理工作人員的素質,學會運用微信、QQ等網絡平臺實時收集民族宗教最新動態,及時排查民族宗教領域潛在的各種矛盾及糾紛隱患。實踐證明,我國涉民族宗教事務的政策及制度設計是科學合理、符合中國國情的,但是仍有不同聲音出現在網絡上。針對網絡中出現的不利于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的輿情,要果斷、迅速處理,并健全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的問責機制,以營造有利于民族宗教事務治理發展的網絡空間,同時打擊不利于涉民族宗教事務治理的輿情蔓延,將可能發生的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涉民族宗教事務互聯網輿情危機需要各級各部門共同應對,共同阻止輿情事件的惡化,控制好輿情的社會影響,維護民族團結、宗教和諧。建立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問責機制,對那些應對不力的領導干部與職能部門進行問責是必要之舉,切實通過問責促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得到公平、公正處理。
二、齊抓共管是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應對的重要環節
(一)健全法律,有法可依
民族交融、宗教和諧和相互間的理解尊重與寬容良性的社會環境分不開,而這一切又離不開相關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要通過法律明確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不能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心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不能被外國勢力支配,這是法律的底線,是以法治思維和方式管理互聯網涉民族宗教事務輿情的根本所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網絡安全法》《國家民委涉及民族方面群體性事件應急預案》《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都針對民族宗教事務處理等事項做出了進一步的明確與完善。地方政府作為法律實施的重要主體,要全面貫徹國家法律法規,依法加強社會管理與網絡環境管理,完善地方立法體系,結合本地發展的實際情況實施相應的管理模式,以維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為目的,加強網絡輿論監管,及時疏導負面網絡輿論,避免出現網絡民族主義極端化,維持和諧穩定的民族宗教關系。要加大法律的宣傳普及力度,增強廣大群眾的法律觀念,充分發揮法律的指引與教育作用,使民眾自覺學法與守法,創建全民懂法、守法的法律氛圍。同時還要認識到,互聯網網絡運營方作為網站的提供者與管理者,必須明確自身的社會責任,做好防范涉民族宗教負面輿論、疏導涉民族宗教不良情緒的工作,阻止極端民族主義的發生,在第一時間遏制不利于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的言論傳播。要注重對網絡媒體工作者進行相關培訓,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水平與業務能力,尤其是要加強對管理民族宗教內容的網絡媒體從業人員開展政策法規與民族宗教知識培訓,同時,要通過網絡空間的法制化建設,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及強化國際合作,維護網絡主權,凈化網絡環境,打擊網絡恐怖主義和極端民族宗教主義。
(二)技術先行,強化預警
以往的網絡輿情監控主要采取人工監測的方式,其工作強度與工作量都相對較大,且隨著網絡輿情逐漸呈現復雜化與多樣化的特點,網絡監測工作的難度也隨之加大,人工監測的弊端日益突出,缺乏效率性,對網絡輿情的分析與判斷也容易出現偏差。伴隨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云時代的到來,運用大數據技術來跟蹤與分析輿情動態,能夠及時了解輿情的產生過程與變化情況,極大地提高網絡監管效率。為及時有效地解決網絡民族宗教問題,要建立專門用于監測民族宗教言論的網絡監控機制,用于對涉民族宗教言論進行收集、分析與處理,從整體上掌握關于民族宗教事務的網絡輿情狀況,及時遏制不良輿論的傳播。在重大網絡輿情事件的處理上,也能為政府提供較為全面準確的信息,便于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涉民族宗教事務的網絡輿情監控人員也要掌握民族宗教事務治理規則,在此基礎上才能對涉民族宗教事務的輿情進行判斷與分析,提高網絡監控人員的輿情預警能力,及時發現涉民族宗教問題的輿情事件,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降低涉民族宗教不良輿情對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的影響。要對網站、微博、貼吧、論壇等各類網絡平臺進行監測,及時收集、整理網民提出的涉及民族宗教工作的意見建議;要積極做好網上回復處置,通過互動交流、澄清事實、解疑釋惑來化解矛盾、理清情緒;對于重大突發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要第一時間上報并妥善處置,確保輿論導向的正確性。
(三)多方協作,形成多元應對格局
面對涉民族宗教事務的網絡輿情,應主動應對,做到“早發現、早控制、早報告、早處理”,不試圖掩蓋或置之不理,也不做“驚弓之鳥”,不驚慌失措或上綱上線,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打造開放政府、透明政府、參與政府和回應政府。網絡輿情傳播效應的“敏感性”放大了輿情治理的政治風險。[5]換言之,單純依靠某一部門處置涉民族宗教事務輿情并不現實,需要多部門有效協調配合方能實現處置目標。如輿情監測需要信息技術主管部門與高校、社科院等研究機構的通力配合,輿情疏導需要宣傳部門、網警部門、民族宗教事務管理等部門協調合作,輿情善后還需要信息技術主管部門與多個其他部門合作。要通過定期召開多部門的聯席會、座談會、研討會等形式,加強業務培訓、經驗交流、互通有無、共同提高,保證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應對隊伍政治素質過硬、敏銳度高、責任心強、業務本領好。鑒于此,我國政府應建立統籌機制,形成多元應對格局,在各級黨委政府與民族宗教部門組成的涉民族宗教輿情管理小組領導下,由民族宗教事務管理部門與信息主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工作,形成進退有序、聯動性強、延展性優秀的多元應對格局。就涉民族宗教事務輿情的敏感性、復雜性來看,相關治理工作只有有效統籌協調各部門的資源與功能,才能確保涉民族宗教事務輿情的有效引導、應對和處置。
三、教育引導是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應對的重要基礎
(一)做好各民族群眾民族團結與宗教和諧教育
大數據信息時代下,網絡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要全面把握當今時代發展的總趨勢,認識到網絡是把“雙刃劍”,網絡既能加快涉民族宗教負面輿論的傳播速度,導致民族宗教矛盾的惡化,同時也能成為宣傳有關民族宗教正面輿論的平臺,促進民族宗教關系的和諧發展。因此,應重視發揮網絡作為民族團結與宗教和諧教育的載體作用,將網絡作為民族團結與宗教和諧教育工作宣傳與實施的重要平臺。當前,人們更熱衷于通過網絡表達情感、發泄情緒,因而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從網絡民族宗教輿情的內容與特征中看到人們對于民族宗教事務的認知與觀點。要現實與網絡齊頭并進,有的放矢,堅持主流聲音,主流宣傳。但由于地區發展不平衡,各族群眾文化素質高低不一,網絡信息的多樣性也會影響人們的主觀判斷,雖然個人發表的言論大多僅代表個人立場,但對網絡民族宗教問題的輿情走向也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鑒于此,要引導涉民族宗教事務的網絡輿情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就要加強對網民開展民族團結與宗教和諧教育工作。為切實貫徹國家政策法規的要求,提高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的教育成效,在采用線上網絡提醒等教育方式的同時,也要注重實施線下教育。鼓勵學校、家庭、社會等主體參與到民族團結與宗教和諧教育活動當中,教育的內容則圍繞民族發展現狀、民族關系情況、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意義等方面來進行。在學校教育方面,教育方式要靈活多樣,采用以課堂教育為主、課外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強化教育效果,改變傳統固有的理論灌輸模式,以視頻、圖片、事件相結合的教育方式,調動受教育者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創建良好的教育氛圍,使大家在耳濡目染之中建立起積極正確的民族宗教觀念。通過教育和輿論引導,凈化網絡空間,弘揚正能量。
(二)做好輿論引導工作
教育只是前提,要想將教育的效果外化于形,內化于心,就必須做好各族群眾的引導工作。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高速傳播的信息不但讓人們的點對點信息傳播變得更便捷,也讓信息交互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廣泛、深入,這種互動影響力近年來已經成為各類輿情危機的主要節點。為了盡可能減少涉民族宗教事務的輿情危機風險,各地各級政府要引導網絡管理主體、民間民族團結骨干等參與網絡輿論互動,及時疏導互聯網中的極端情緒,化解不良思想。就近年來涉民族宗教事務輿情而言,一旦社會出現涉民族宗教熱點事件,公眾不僅要求官方公開事件信息,還會在各大互聯網平臺交換對相關事件的意見。在這一互動過程中,如果不能做好輿論引導工作,那么輿論陣地就很容易被別有用心者以謠言占領;如果政府僅滿足于轉發、發布通稿,同樣無法搶占輿論陣地。因此,政府應該充分了解當代互聯網輿論的特點,做好輿論引導,在引導過程中,各方主體應通過互動,努力收集網民在涉民族宗教事務方面的輿論傾向,從而實現應對預案設計的針對性、有效性,特別是要強調運用好輿論的理性聲音,在互動過程中為涉民族宗教事務的輿情危機“打好預防針”。
四、發揮媒體正能量是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應對的重要措施
(一)堅持主流媒體的正面宣傳作用
新興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具有在信息傳播上的迅速性、網民參與的廣泛性、傳播途徑的多樣性,以及傳播信息的豐富性等優點,它能夠在輿情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將各地力量凝聚起來,縮短事件處理所需的時間,降低輿情事件可能帶來的危害;而傳統媒體則逐漸面臨話語權地位邊緣化的問題,但傳統媒體中的主流媒體經過多年的努力,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在社會中擁有一定的威信,擁有新興媒體所沒有的公信力這一優勢。主流媒體要為團結穩定鼓勁,以正面宣傳為主,圍繞維護民族團結、宗教和諧關系這一目的,積極穩妥地推進相關工作的開展。在信息時代,要擴大正面宣傳范圍,就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正面宣傳作用,主流媒體則要加強與新興媒體的合作,形成合力,實現優勢互補,在輿情事件中占據主動權,避免網絡輿論朝著負面、惡化的方向發展,防止極端民族主義的出現,創建健康和諧的網絡輿論環境。涉民族宗教內容的宣傳也要以健康向上內容為主,通過正面宣傳塑造出健康、向上的民族宗教形象,消除以往人們對于少數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刻板、錯誤的認識。在傳播涉民族宗教事務的輿情信息時,主流媒體不應刻意回避相關內容,而應正面回應網友提出的疑問,發布權威的信息,避免謠言的滋生與傳播,引導網友正確看待事件、理性參與討論,創建和諧有序的網絡交流氛圍,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在應對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中的主導、引導作用。
(二)客觀報道民族宗教新聞,堅守輿論陣地
不管是主流新聞媒體,還是其他門戶網站,在對待關于少數民族新聞信息的篩選與報道上都十分謹慎,通常都會以“民族宗教問題敏感”而拒絕報道。而導致民族宗教趨于敏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大部分人都會從政治視角去審視與評判民族宗教話題,在沒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去評價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以個人思想價值觀去要求與評價他人。對此,應該明確主流媒體在報道民族宗教新聞中的角色定位,認識到正是由于主流媒體的長期缺位而使得民族宗教話題的缺失,使有關民族宗教的新聞內容變得更加敏感。主流媒體與其他門戶網站要積極報道關于民族宗教話題的正面內容,或是建立一個專門報道民族宗教新聞的板塊,定期發布一些關于少數民族節日習俗、少數民族與漢族相互幫助的正面事例等內容,增強大眾對少數民族的了解,政府部門也可以參考相關媒體的報道作為決策制定的依據。主流媒體積極對民族宗教事務進行報道,也能建立與鞏固自身在民族宗教話題報道上的輿論主導地位,堵截負面輿論的傳播途徑。主流媒體也要不定期報道一些關于少數民族宗教事務的創新做法,引導網民打破舊有的對民族宗教的刻板印象,以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民族宗教事務,或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進行評價,比如從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等視角去了解與對待少數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使漢族地區的網民以更多的理解、更大的包容心去對待少數民族同胞。
(三)學習應用新媒體,開拓輿論新陣地
涉民族宗教事務輿情與其他類型輿情的最大不同是,前者的情緒煽動性更強、破壞性更大,網絡上一旦出現涉民族宗教事務輿情,就要求政府與官方媒體迅速發出權威的聲音。但在過去,涉民族宗教事務輿情爆發常常出乎政府意料之外,影響范圍之大、之惡劣、之快讓傳統媒體應對不及,為阻止輿情影響進一步擴大化的刪除、屏蔽等措施,往往帶來的是公眾的質疑與不解。為了及時搶占輿論陣地、做好對網絡涉民族宗教事務輿情的引導工作,化解輿情中出現的不理性情緒與發泄式表達,政府與傳統媒體需要對新媒體進行學習應用,運用新媒體平臺開拓輿論引導新陣地。具體來說,除了在新媒體平臺中建立官方賬號、發出官方聲音之外,傳統媒體也應該及時在新媒體平臺中發表相關評論,更應該通過轉發評論等方式,引導那些傳播能力強、專業水平高、政治覺悟高的用戶,讓他們的言論得到關注,在紛紛擾擾的聲音中突出一股股理性的清流,維護網絡環境。傳統媒體還需要利用好自身采編優勢,對新媒體平臺進行強力開拓,不僅僅滿足于在新媒體平臺開賬號、轉載文章,更需要組建專業新媒體運營團隊,把握好互聯網輿情發展規律,通過與網友互動、設計好信息發布計劃來提升信息傳播效果,打造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新陣地。
五、對媒體監管是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應對的重要保障
(一)必須堅持正確的導向
構建和諧的網絡民族關系,就要對網絡民族輿情加強網絡監管。[6]媒體必須堅持正確的導向,在面對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時要堅定立場,媒體工作者要對民族宗教傳統習俗文化與相關政策有足夠的了解,具備與被報道民族、信教相關人士溝通的能力,這樣媒體才能得到網民信服,發布的信息才更具權威性和公信力,才能對網絡輿情起到引導、調節的作用。可在少數民族地區組建一批專業素養和社會公信力較高的自媒體,引導其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和包容開放的文化思想,給予自媒體足夠的尊重,使其自身的優點得到全面發展,逐漸形成具備獨特風格特色的信息發布平臺。在針對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的處理過程中,要及時與當地自媒體取得聯系,善于從他們身上獲取到有力信息,及時發布權威性信息,避免謠言四起,擾亂輿論陣地。
(二)加強自媒體教育管理
新興媒體是基于信息技術之上發展起來的,微博、微信、移動終端等成為新興媒體的代名詞,這些也是自媒體產生與發展的基礎,是自媒體發布信息的主要渠道。自媒體也叫作“個人媒體”,它不同于專業媒體機構管理之下的信息傳遞,而是個人向個人或是大多數人分享、傳遞信息的方式,正是因為自媒體以個人為主導,也會受到個人受教育水平、知識結構、社會實踐經驗等方面的影響,導致自媒體信息傳播呈現私人化、復雜化與多樣化的特點,這也是導致信息出現泛濫式傳播情況的原因。然而自媒體也具備多方面的優點,自媒體傳播主體來源廣泛,分布在社會各個行業,他們對新聞事件的敏感度與把握度也較強,信息掌握較為全面。在當今時代下,網民獲取信息的來源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或是其他具有權威性的官方網站,自媒體發布的信息影響到越來越多的網民,自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逐漸提升。鑒于此,在應對與處理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過程中,應在充分發揮自媒體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要認識到自媒體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加強對自媒體的教育管理,使自媒體人認識到信息的大范圍“誤傳”可能會造成輿論事件,擾亂網絡秩序,甚至危及社會安定,并充分意識到作為自媒體人身上所擔負的社會責任,要具備對輿情信息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對信息進行篩選判斷之后才對外發布,確保信息的真實性,避免為滿足粉絲趣味需求,傳播一些博取眼球的不良虛假信息。在涉民族宗教話題上,自媒體人要深刻認識到民族團結、宗教和諧是處理民族宗教關系的重要原則,信息的選擇與發布都應以維護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為目標,對于違背民族宗教政策要求、偏離民族宗教治理方向的新聞信息,自媒體人不應以主觀意志作為研判標準隨意轉發,減少負面信息對于民族宗教關系的影響。對于通過網絡媒體煽動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等行為的平臺和個人,應依法堅決予以處置。
(三)積極作為占領自媒體輿論陣地
積極作為建立監測預警與分析研判體系,提升政府治理邊疆網絡民族輿情能力。[7]要推動信息技術與政府治理的深度融合,拓展在線政府服務,在做好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監測、應對的同時,要鼓勵各族群眾開展交流對話。要把握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發展趨勢,認識到通過網絡服務民族宗教工作是廣大群眾的需求。要幫助民族地區群眾辦好自媒體,并提供適當的支持與引導,使民族地區也擁有用于民族宗教事務發聲的開放性平臺,確保少數民族群眾的話語權得到切實維護,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表達心聲訴求、發表意見建議的公開性渠道。自媒體是相對大眾網絡較為獨立的網絡空間,民族地區的自媒體可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之下自由運行,網民可表達個人意見主張。然而,我們也要認識到,給予自媒體充分的話語權,不是說民族地區的自媒體就沒有約束,可以任意發布不經過濾的真實或不真實的信息言論。對于民族地區的自媒體,也要對其進行引導,加強管理,使其成為正面言論的引領者、涉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的有效調和者,進而成為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社會穩定的維護者。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李克強主持 栗戰書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出席 汪洋講話[N].人民日報,2021-08-29(01).
[3] 蒙海軍,李明.大數據時代中國網絡輿情的治理反思與路徑拓展:基于“技術治理路徑”嵌入視角[J].行政論壇,2019(5).
[4] 劉霞,王光輝.論新時代民族宗教事務網絡輿情治理[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1).
[5] 陳果.邊疆民族地區網絡輿情危機治理路徑研究[J].政治學研究,2016 (4).
[6] 洪偉.網絡民族輿情與網絡民族關系芻議[J].廣西民族研究,2017(6).
[7] 張麗君,黃明濤.邊疆民族地區網絡民族輿情治理探索:以“整體治理”理論為基礎[J].廣西民族研究,2019(1).
RESEARCH ON ONLINE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OF ETHNIC-RELIGIOUS AFFAIRS IN THE NEW ERA
Wang Zhuo,Zhang Xuemin
Abstract: Online public opinion governance of ethnic-religious affairs in the new era has been a new field for ethnic-religious affair governance formed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China has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scientization of ethnic-religious affairs, but there are always some negative online public opinions which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facts and over biased spread in a certain range, and these irrational views mislead public awareness by means of distortion and insul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fluencing the governance of ethnic-religious affairs in our country, thus bringing certain threats to ethnic unity and religious harmony. We should scientifically deal with online public opinions related to ethnic-religious affairs,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public opinions related to ethnic-religious affairs and the supervision of the media, consolidate the front of positive-energy public opinions, let rumors have no place to hide, and treat online public opinions related to ethnic-religious affairs like other public opinions as stressing politics, highlighting facts, insisting bottom line, and beholding rules. To help ethnic-religious people to enhance patriotic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s well to help people to better understand ethnicity and religion, is also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guild ethnic-religious affairs adapt to socialism in the Internet era
Keywords:Ethnic work; religious work; online public opinion
〔責任編輯:俸代瑜〕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西部農村和民族地區人力資本培育的方式和路徑選擇研究”(22amp;ZD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