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螞(蟲另)節是紅水河流域壯族極具農耕色彩的節日。在壯族與漢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其文化要素與內涵不斷豐富,壯族神器銅鼓與漢族神獸實現互通,壯族文化與道教文化得以互融,壯、漢民族以儀式為紐帶“同祀共歡”。壯、漢民族通過“互鑒”的途徑達成“共享”,從而實現彼此文化的交融。螞 節也因此發展成為整合壯漢民族關系的節日慶典。這一鮮活案例不但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微觀體現,而且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資源,對于從多維度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所助益。
【關鍵詞】螞(蟲另)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儀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 者】林成,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李富強,廣西民族大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南寧,530006。
【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3-0095-0008
螞即青蛙,是壯語ma4kwe3的發音。螞節是廣西紅水河流域以祭祀青蛙為中心的歲時節俗。關于螞節具體的起源時間目前無從考證,但大部分學者普遍認為,清朝時期廣西地區的壯族已經開始舉辦螞節。南丹縣吾隘鎮那地村是紅水河流域為數不多每年還在定期舉辦螞節的村落,也是以壯族為主,壯漢雜居的村落。螞節也在壯族與漢族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內涵與文化要素不斷豐富。當地稱螞節為“亙圭”,稱所祀之神為螞女神。那地村螞節從正月初一開始,至農歷二月初二結束,共有找螞、立幡、孝螞、葬螞四個環節。
關于螞節的研究,已有諸多成果問世。1多數論著是從節慶文化價值及其傳承與保護的角度展開討論,而對于螞節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付諸闕如。有鑒于此,本文以南丹縣那地村螞節為中心,深入探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文化資源共享、民間信仰互滲、歲時節日同慶的意義,進而闡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價值。
一、蛙鼓與年獸:壯族神器和漢族神獸的互通
銅鼓也被稱為“蛙鼓”,[1]是那地村螞節必不可少的神器,有著通神、娛神的功能。壯族先民以銅鼓賽神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至唐代已十分普遍,不少詩詞均有記載,如白居易詩:“牙檣迎海泊,銅鼓賽江神。”許渾詩:“瓦樽留海客,銅鼓賽江神。”“賽江神”也就是祭祀水神,目的在于祈求風調雨順。在一些巫術祭祀活動中,銅鼓還被喻為神靈的化身,如《峒溪纖志》載:“銅鼓有神……跡之鼓也,還之乃靜。”[2]137民間類似的傳說更是不勝枚舉。
本文田野點那地村共有6面銅鼓,其中公鼓和母鼓各3面,現收藏在“吾隘鎮那地村壯族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基地”。當地壯族在螞節中使用銅鼓,并非純粹為了娛樂,其更多帶有禳災祈福的功利目的。恰如普列漢諾夫所言:僅從個人角度來看,游戲的誕生先于功利活動,但從社會(氏族)發展的角度來看,往往是功利活動先于游戲。[3]78在壯族看來,銅鼓聲如同雷聲,是與掌控雨水的雷公保持聯系的信號,如果不按期以銅鼓“賽神”,恐遭到雷公的懲罰。
在那地村銅鼓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身份——年獸的化身。眾所周知,年獸是漢族社會中一種“頭生犯角,兇猛異?!鼻叶ㄆ诔霈F的神獸,是邪祟的象征。漢族民間流傳“上古時候,有一種兇惡的怪獸,長著血盆大口,兇殘無比,人們叫它‘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晚上,‘年’就要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保?]344因此,人們通過燃放爆竹、著紅裝避之、趕之。在那地村,壯族不但將銅鼓視為年獸,而且認為敲擊銅鼓是降服年獸、溝通人神的重要手段。銅鼓與年獸因共具神性而被聯系在了一起,并在螞節中實現互通。
首先,銅鼓與年獸的神性互通。在那地村流傳這樣的說法,銅鼓在很久以前就是一只兇殘的年獸,為禍人間,食人無數。自治區級壯族螞節傳承人梁祖曾表示:“那地都是把銅鼓吊起來放在閣樓保藏,這么做寓意將年獸耳朵吊掛起來,讓它不得動彈。有些地方把銅鼓當做財富的象征,但在我們那地,銅鼓只被我們看作是年獸?!?那地村板獅第四代傳承人寧顯耀表示:“壯話稱銅鼓為“年”,就有“年獸”的意思?!?可見,在那地的民間記憶中,銅鼓因作為年獸在人間的化身而具備了神性。
其次,敲擊銅鼓實現了降服年獸與求雨傳訊的互通。在漢族社會,燃放爆竹以發出劇烈的聲響是制服年獸、驅邪避祟的重要手段?!肚G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魈惡鬼。”[5]1而敲響銅鼓發出“不下鳴鼉”[6]4“聲駭村落”[7]3507的聲音,則被壯族視為驅趕年獸的重要手段。梁祖曾表示:“打銅鼓的聲音像鞭炮聲,年獸聽了就不敢來了。壯族民間只有螞(蟲另)神才能降服年獸,把螞(蟲另)鑄造在銅鼓的鼓面,有“凌駕”“征服”的意思。所以螞(蟲另)節期間必須敲擊鑄有螞(蟲另)的銅鼓,螞(蟲另)神才能顯靈。”①
在螞節中,銅鼓聲除了具有驅趕年獸的作用外,還是溝通人與雷公的關鍵紐帶。在壯族民間,關于銅鼓、螞與雷公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銅鼓是雷公的法器,古時雷公規定老人死后,眾人需要分食其肉。而特依家三兄弟認為這樣做過于殘忍,于是在母親死后將馬肉分給大家,此舉惹怒了雷公,要降罪于他們。三兄弟將馬皮蒙在空筒上當作鼓與雷公比賽,雷公被嚇住,于是派他的兒子(女兒)螞來人間詢問為何有鼓,而螞被三兄弟抓住,被迫告訴雷公銅鼓的樣子,三兄弟仿造了銅鼓,銅鼓從此流入人間。加之蛙鳴聲與銅鼓聲十分相近,且蛙鳴往往伴隨降雨。因此壯族認為螞是人間唯一可以直接溝通雷公的使者。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指出:“由于青蛙、蟾蜍和雨水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于是它們便收獲了雨水保管者的稱號,因此凡是求雨的大型巫術儀式中,青蛙和蟾蜍往往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8]110唐代詩人章孝標曾在詩中指出:“農家無五行,水旱卜蛙聲?!痹阢~鼓表面鑄造青蛙雕像,恰恰體現了壯族先民將雷公與使者螞結合的智慧。壯族先民將雷公與螞通過銅鼓聯結在一起,并給予他們特殊的血緣關系——雷公與螞成了父子(父女)。通過敲擊銅鼓,達到利用螞(孩子)給雷公(父親)傳達降雨信息的目的。螞與雷公的關系,反映了壯族渴望與掌控雨水的神靈建立起一種超出一般朋友的關系。因為在壯族看來,如果與雷公的孩子建立起了親密的關系,與雷公的關系也就自然而然地搭上了。[9]螞節中敲響銅鼓既是降服年獸的信號,同時也是壯族希望感應雷公,祈求風調雨順愿望的表達。
銅鼓能夠在那地村實現壯族神器與漢族神獸的互通,是壯漢民族文化相通的結果。壯族與漢族社會都是傳統的農業社會,人們日常生產生活都離不開農業。那地壯族的銅鼓與漢族的年獸,都被視為一種破壞力極強的怪獸,二者均是壯漢民族所畏懼的自然災害的轉化物。定期出現的怪獸意味著對壯漢民族農業生產會造成周期性的破壞,因此人們需要戰勝恐懼心理,通過年末的儀式將自然災害轉化物的怪獸降服,從而保證來年農業生產的順利。
二、螞(蟲另)女神與九天玄女:壯族文化和道教文化的互融
那地壯族稱螞為“螞女神”,而在螞節祭祀儀式中轉而稱其為“九天玄女”。原本壯族文化體系中的農業保護神化身為道教女神譜系中的神靈,二者在螞節中實現了互通與轉化。通過考察儀式中的祭詞,發現其中飽含諸多道教元素,可見,那地螞節在流變中已深受道教文化的影響。
那地壯族視螞為雷公的女兒,將其看作農事活動的保護神。寧顯耀告訴筆者:“我們那地認為螞(蟲另)女神是名叫九天玄女的神仙,為那地送子送福,她是雷公的女兒。那地螞(蟲另)節三角旗上畫的都是九天玄女,村民們也認為她會保佑村子平安、保佑連年豐收。”1所謂“九天玄女”,原稱“玄女”,是上古神話中的女神,在黃帝與蚩尤大戰時曾協助黃帝擊敗蚩尤,“黃帝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俘蚩尤?!保?0]668漢代以降,玄女逐漸被納入到道教尊奉的女神譜系中,并被加飾極具道教色彩的“九天”[11]204二字。[12]壯族文化中的螞女神與道教神譜中的九天玄女,在儀式中實現了轉換互通,這一點突出體現在麼公誦念的祭詞中。
蟾祖祭詞
宇宙伊始,鴻蒙初開。天地混沌,道法無章。
上古之神,盤古武帝。開天辟地,割舍陰陽。
天圓地方,世間乃成。媧皇創世,造化弄人。
摶泥為物,毓秀鐘靈。越人存世,休養生息。
綠水之濱,和睦相處。怡然自得,與世無爭。
月有盈虧,盛極而衰。蒼山血月,月圓之時。
詭秘魔相,冥狼嘯天。僵尸邪靈,叫囂東西。
妖獸蠻魔,隳突南北?;茸妾b獰,年獸囂張。
陰風陣陣,邪氣森森。彌天大禍,囚牢降臨。
赤淵魔圣,吞噬族人。太古蠻妖,弒吾祖先。
掘目為眼,剝骨為杖。兇神殺戮,邪靈噬魂。
血淚盈河,骷髏成山。山河悲泣,日月無光。
百越先民,九歿八傷。無畏之士,追隨越首。
呼噓毒瘴,號呼轉徙。饑渴頓踣,觸風曝雨。
歷盡千辛,藏于蠻荒。余民匯聚,酋首共商。
鐘鼓絕壁,懸崖之巔。高筑祭壇,歃血盟天。
斬妖除魔,不死不休。誓言至堅,至死不渝。
犧牲玉帛,禱告上天。祈福禳災,天佑我族。
香火繚繞,玉盞常明。七七四九,赤誠可鑒。
帝感其誠,神有悲憫。雷帝之女,世化凡身。
永生之劍,諸天輪回。下至黃泉,熬翔九天。
天羅地網,密布虛空?;頌轶?,氣正風清。
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殊赤淵魔,擊殺蝗兵。
封印蠻妖,禁錮年獸。山為齏粉,江河失色。
伸縮天地,力挽乾坤。除魔勿盡,誓不成仙。
天劫渡盡,天地太平。山河破碎,身世浮沉。
九天玄女,昭然大道。巧稀靈藥,播灑甘露。
生機勃發,萬物復蘇。永生之門,容納日月。
永恒之光,璀璨千古。先民有幸,得以傳承。
蟾族舍生,玄女有義??円珌児?,功鑠古今。
恩重如山,情深似海。銘記于心,永世不忘。
歲歲三月,恩祖涅磐。開壇祭祀,眾生祈福。
神物有靈,受我香火。天亦有情,佑我百越。
祈求來年,福緣深厚。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六畜興旺,國泰民安。1
這是一本頗具道教意蘊的儀式祭詞。祭詞主要講述了“九天玄女”以“蟾族”的凡身降服“蝗祖”和“年獸”等妖魔,保佑一方平安的故事。螞女神在“天劫渡盡”后,化身為九天玄女,實現了從凡到仙的升格。可見,螞女神是九天玄女在人世間的凡身,二者是當地壯族對于螞在天地維度之間不同的認知。這一認知背后的實質是道教文化對于壯族文化的深刻影響,二者在儀式中實現了互融。實際上,道教在創立之初便與西南少數民族原始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聯系。卿希泰先生指出:“早期五斗米道,便是以漢民族的原始宗教及民間信仰為基礎,依據西南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創立而成?!保?3]135李養正認為:“道教大致不外是在三種原始宗教意識的基礎上融合演化而來,一為鬼神崇拜;二為神仙信仰與方術;三為黃老學中的神秘主義成份?!保?4]3
壯族文化能夠與道教文化實現互融,主要有以下兩點因素:第一,壯族原始崇拜與道教在祀神和信仰上有共通之處。壯族先民們認為事物皆有其靈魂,這最初主要表現為圖騰觀念[15]15、生殖信仰和化身信仰。壯族先民圖騰信仰頗豐,動物層面主要有蛙、牛、雞、猴,狗、蛇等,植物層面主要有竹、森林、榕樹等,在天象層面主要有雷、太陽、月亮等,其他方面有深潭、火崇拜等。隨著萬物有靈觀念的發展,上述圖騰逐步被壯族先民神化,圖騰物開始演變成保護神,為人們普遍信仰與崇拜。道教同樣崇尚自然,并認為萬物有靈。《老子》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6]63道教典籍《抱樸子》亦體現了萬物有靈的觀念,“山川草木,井灶洿池,猶皆有精氣,人身之中,亦有魂魄;況天地為物之至大者,于理當有精神,有神則宜賞善而罰惡?!保?7]206~207道教也是多神崇拜,其所祀之神主要包括三清等尊神系統,雷、雨、風、山林等主神系統,土地、祖先、圣賢等雜神系統。因此,壯族原始崇拜與以信仰萬物有靈為基礎的道教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和共同語言,這為壯族文化能夠與道教文化互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第二,那地土官在本土文化與道教文化的互融中起到了推動作用。那地土司是河池地區三大土司之一,那地還曾是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那地的螞節中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在調查中了解到,那地村螞節祭詞為土司羅騰皋于咸豐九年(1859)孟春撰寫。作為一地土司長官親自撰寫祭詞,足以證明螞節對其統治而言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實際上,土官不僅是一地之長官,還是儀式的主祭者、神權的掌控者、文化的解釋者。他們是地方的文化精英,是少數民族地區最先接受漢文化教育的人。[18]168~169明朝于弘治十年(1497)規定:“以后土官應襲子弟,悉令入學,漸染風化,以格頑冥。如不入學者,不準承襲?!保?9]7997嘉靖二十六年(1547),“命歸順土官子孫照顧例送學,食廩讀書?!保?0]3246那地土官后裔正是在漢文化的熏染下,產生了濃厚的“漢裔”情結。這種“漢裔情結”最直接的表現便是那地土官對中央王朝及漢文化的仰慕與追求。在中央王朝采用“以夷制夷”的手段對邊疆地區“分而治之”的政策下,土官們需要盡可能回避自身作為“蠻夷”后裔的身份。同時,土官們還意識到要將本區域文化與漢文化融合,努力納入到漢文化體系中,才能既獲得中央王朝的青睞,又得到地方百姓的認同,才能闡釋其權力的合法性,維持其統治的穩定性。于是,在道教于嶺南傳播發展之時,土官有意識地將螞節儀式所念祭詞融入道教文化符號,這一宗教實踐是土官為其權力正名的重要舉措,既鞏固了其已取得的權力,又使得那地從禮俗上提升為“王化”之地。土官憑借其多重身份的特點,成為溝通“土客文化”的重要紐帶,在本土文化與外來道教文化的互融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壯族螞女神與道教九天玄女在螞節中實現互融,既是壯族文化與道教文化長期交流的結果,又是土官調劑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產物。壯族原始圖騰崇拜與萬物有靈信仰,契合道教的發展;道教多神崇拜與和諧自由理念,符合壯族及壯族先民的現實需要。道教神譜在壯漢互動中逐漸融入本地民俗生活,使得壯族神靈俗信富有道情,壯族祭祀俗信呈現道彩,壯族螞節飽含道韻。
三、螞(蟲另)節與二月二:壯漢民族的“同祀共歡”
隨著壯、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螞節的內涵亦在不斷豐富,尤其是每年螞節的高潮——葬螞環節都在農歷“二月二”,這使壯、漢民族在信仰層面產生鏈接與共鳴。近年來,壯族螞節與漢族“二月二”呈現合流之勢,螞節進而從壯族“獨享”轉變為壯漢“共享”,成為那地壯漢民族“同祀共歡”、文化交融與整合的新形式。
那地壯族“借用”漢族的年獸和道教符號對螞節進行的一系列主觀建構,為壯漢民族“同祀共歡”提供了文化可能。首先,在螞節中那地壯族將祭器銅鼓賦予年獸寓意,祭詞中以九天玄女代稱螞女神,極大消弭了漢族對壯族文化的陌生感,能使壯漢文化的界限日益模糊。漢族文化元素的融入,起到了化“陌生”為“熟悉”的作用,更能為漢族所接受與認同。其次,抬螞棺游村時,壯族并不排斥漢族家庭,同樣會在漢族家庭門口誦念吉祥話、討要螞米,漢族家庭也以此為樂,主動參與到孝螞環節中。在“二月二”葬螞當天,漢族也會參與到鬧螞活動中,體驗共唱山歌,齊敲銅鼓的樂趣。還會與壯族共享螞飯、螞酒、紅雞蛋,為新的一年討個好彩頭。在當地看來如果能在螞節當天吃到螞飯和紅雞蛋,則在接下來一年諸事順遂,其中老人家吃螞飯寓意著長命百歲,老板吃了則寓意生意興隆,官員吃了則寓意著步步高升,年輕人吃了則寓意事業成功、愛情到來。螞節雖然是由壯族人牽頭組織、舉辦,但實際是壯族與漢族共同參與的大型慶典活動。再次,漢族對壯族的螞廟以及螞信仰給予充分的尊重與接納。尤其是在經歷多起螞廟“顯靈”事件后,螞信仰在漢族人心中已同樣具備神圣性及約束力。據寧顯耀回憶:“以前村中有人在螞 廟附近講臟話、吐口水,結果受到了螞 神的懲罰,嘴歪了。還有人在螞 廟附近大小便,回去后沒多久就死掉了。螞 神在我們這里是很靈驗的。”1因此,那地漢族在平日中也會像壯族一樣尊重螞廟,認可并維護螞神的權威。可見,在那地村螞節、螞廟、螞神已逐漸成為壯、漢民族信仰共鳴的紐帶??v觀建構后的螞節,內容并非完全壯式、性質并非純粹漢式,其已發展成為壯、漢文化因素交融的混合體,成為整合村鎮壯、漢民族關系的重要儀式與歲時節日。
二月二與螞節祭期相近,為壯、漢民族能夠“同祀共歡”提供了時間可能。二月二最初是漢族民間社會協調冬春季節轉換與農耕生產關系的重要節日,因節期在農歷二月初二而得名。據張勃教授考證,二月二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成為節日是在中唐以后。隨著流變與發展,二月二在元明之際開始與龍聯系起來。[21]逐漸有了民間俗語:“二月二,龍抬頭?!薄段鼋蛑尽q紀》載:“二月二日,謂之龍抬頭。五更時,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糝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內。男子、婦人不用掃地,恐驚了龍眼睛?!保?2]214可見,“二月二”是漢族崇龍祭土、祈求農事順利、生活富足的復合型節日,其在漢族農耕社會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每年葬螞的時間節點都定格在漢族“二月二”前后,兩大節俗幾乎是置于同一時空舉辦。這大大加強了壯族與漢族對彼此節俗文化的參與感與認同感,并逐漸形成了那地壯族過螞節時參與漢族二月二慶典,漢族過二月二時還加入到螞節祭祀的局面。
螞節作為壯族傳統節日,為何會與漢族傳統節日二月二走向合流?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其一,壯族螞節與漢族二月二文化內涵互通。壯族認為螞是雨神雷公派駐人間的唯一使者。民間《螞歌》唱道:“螞是天女,雷婆是她媽。她來到人間,要和雷通話。不叫天就旱,一叫雨就下。送她回天上,感動雷婆心。求雷婆下雨,保五谷豐收?!保?3]24可見,螞節產生的直接原因是求雨,最核心的文化內涵是“保五谷豐收”。精耕細作的壯族通過“螞叫,雨來到”的現象,探索出螞與雷雨之間的關聯。于是人們將螞與雷雨人格化,將它們視為神靈來定期祭拜,以祈求風調雨順。漢族二月二,有引龍、填倉、祭社等風俗活動,不少活動與龍聯系緊密,而在漢族社會,龍被視為雨神,是百蟲之首,有行云布雨的能力。二月二最重要的便是喚醒沉睡的龍,設法使“龍抬頭”,《中國志·天津篇》載:“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按天津舊俗,要向河沿水邊撒一條青灰做的龍,再用谷糠撒一條黃龍引到家中。”[24]128撒灰至河邊小心翼翼地將龍引回家,為的是求甘露,保豐收。因此,壯族螞節與漢族二月二雖殊途但同歸,節俗背后隱藏的都是農耕民族重農務本,期盼雨順風調、人壽年豐的文化內涵。
其二,壯、漢民族農業社會節日的內在節奏相近。劉曉峰教授曾做過形象的比喻:“如果我們把農歷的一年比作一條時間的項鏈,歲時節日就是這條項鏈上一顆璀璨的珍珠。”螞節與二月二既是壯、漢民族冬春之交時重要的歲時節日,又是一年農事活動開啟的標志。從時間層面看,二者與驚蟄節氣相距甚近。《歲時廣記》載:“驚蟄為二月節,春分為二月中氣。驚蟄者,蟄蟲驚而始出也?!保?5]2此后春回大地,雨水漸增,萬物萌動。從社會層面看,兩大節日都是人們從農閑到農忙的過渡期。壯族民間有“二月二,鋤頭才落地”之說,漢族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敝V語。實際上,對比壯、漢民族歲時節日可以發現,其背后內在節奏十分相近。筆者運用社會學統計的方法梳理壯族節日時發現,1[26]354~363首先,壯族節日排列有著前重后輕的特點,即前半年一至六月節日比重大,七至十二月比重小。在壯族節日中,較大的節日主要有春節、花王節、三月三歌圩節、?;旯?、藥王節、嘗新節、中元節、祝壽節、趕降節等。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實質的節俗內容來看,前半年較后半年明顯豐富且多彩。其次,壯族節日重春秋季節,輕冬夏季節。即一至三月、七至九月節日較多,四至六月、十至十二月節日相對較少。上半年中春節、花王節、歌圩節均是在一月至三月,四至六月有?;旯潯⑺幫豕?。下半年嘗新節、中元節、祝壽節均在七月至九月,十月至十二月有趕降節、除夕等。上述兩大特征與漢族古代歷法節日排列規律的內在節奏相近。[27]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壯漢節日文化相互滲透,諸多禮俗有相似相通之處。螞節與二月二走向合流,是壯漢節日文化交融互動與整合的產物。
螞節為壯、漢民族文化共享構建了新機制。于農歷二月初二舉辦的螞節既飽含壯族傳統文化,又蘊含漢族文化元素,是壯漢農耕文化信仰的混合體。正是通過壯漢文化交融的祭祀慶典與歲時節俗,那地壯族與漢族得以實現“同祀共歡”,螞節亦成為整合那地壯、漢民族關系的節日慶典。
四、結 語
從南丹縣那地村螞節中我們看到了壯族與漢族文化資源共享、民間信仰互滲、歲時節日同慶?!敖涣魇菍ⅹ氂凶優楣灿械倪^程?!保?8]5那地村螞節在壯、漢民族交流中內涵不斷豐富,這其中壯族神器銅鼓與漢族神獸的“年”實現互通,壯族文化與道教文化得以互融,壯、漢民族以螞節為紐帶“同祀共歡”,這讓原本屬于壯族獨有的傳統節日變為壯漢共享的儀式慶典。螞節在這一歷程中成為壯、漢民族溝通的重要橋梁。這為我們深入認知壯、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啟示與借鑒。
那地村螞節這一生動案例對于我們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內涵與實踐路徑,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有著重要的意義。第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一種或多種文化資源的互通共享,不但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體現,而且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資源。“民族交流的本質是文化交流,它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中起到了紐帶連接的作用。”[29]“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從文化路徑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一項基礎性的社會工程?!保?0]儀式一次次將抽象的文化與信仰具體詮釋,其在歷史縱向發展的同時也在族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附上了諸多彼此相似甚至相同的共時性要素。就那地村螞節而言,祈豐收、求平安的美好愿景便是當地壯、漢民族一脈相承的、共享的精神文化內涵。銅鼓與年獸的寓意互通,螞女神與九天玄女的身份互融,螞節與二月二的合流均是壯、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于螞節的具體表征。
第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離不開多民族間歲時節俗的交流與互鑒。鐘敬文先生認為:“民間節日,作為一種文化事象,有一個頗值得注意的特點,就是它的復合性。”[31]283在少數民族地區,此種復合性深刻體現在民族間交往交流過程中。不同民族節日文化相互滲透、互相影響,形成一種“你族節日中有我,我族節日中有你”的情況。就本文所論,無論是螞節還是二月二,兩者均是農耕民族的傳統節日,體現了壯、漢民族重農務本的生產方式與文化底蘊。如張士閃教授所言:“民俗文化貫穿著一方民眾的生活智慧與集體意志,承載著民間社會千百年來形成的道德觀念、精神需求、價值體系?!保?2]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與動力,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礎。推動民族之間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更是新時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民族工作的實踐路徑。
民族交往交流是民族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過程,交融是“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過程。那地村螞節的建構是壯、漢民族通過“互鑒”途徑達到“共享”,從而實現彼此文化交融與整合的過程,這是一個復雜的文化互動、禮俗互滲的過程,該儀式也為從多維度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對于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內涵、實踐路徑有著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偉卿.論銅鼓中的滇西“蛙鼓”[J].考古,1986(7).
[2] 四庫全書存目業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業叢書[M].濟南:齊魯書社,1996.
[3] [俄]普列漢諾夫.論藝術[M].曹葆華,譯.上海:三聯書店,1973.
[4] 徐杰舜.漢族民間風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5]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M].〔隋〕杜公瞻,注.姜彥稚,校.北京:中華書局,2018.
[6] 〔唐〕劉恂.嶺表錄異[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
[7]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M].北京:中華書局,1992.
[8] [英]弗雷澤.金枝[M].徐育新,等,譯.北京:中國民間文學出版社,1987.
[9] 邵志忠.從人間走上神殿:壯族信仰節日起源探幽[J].廣西民族研究,2000(3).
[10] 〔明〕孫玨.古微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1]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12] 李景梅.古代小說中的“九天玄女”考論[J].明清小說研究,2006(2).
[13]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一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4] 李養正.道教概說[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5]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16] 〔春秋〕李聃.老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7] 〔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M].張松輝,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18] 藍武.從設土到改流:元明時期土司制度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9] 〔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0] 〔清〕嵇璜:續文獻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21] 張勃.先有“二月二”,后有“龍抬頭”:二月二的起源、流變及其文化意義[J].民間文化論壇,2012(5).
[22] 〔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M].北京圖書館善本組,輯.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23] 丘振聲.壯族圖騰考[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
[24] 官景輝,丁洪章,姜蘇莉.中國志[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5.
[25] 〔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6] 壯族百科辭典編纂委員會.壯族百科辭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27] 劉曉峰.論中國古代歲時節日體系的內在節奏特征[J].河南社會科學,2007(6).
[28] 周曉明.人類交流與傳播[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29] 郝亞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3).
[30] 范俊.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文化符號機制[J].廣西民族研究,2021(3).
[31] 鐘敬文.鐘敬文民俗學論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32] 張士閃.禮俗互動與中國社會研究[J].民俗研究,2016(6).
VIEWING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THE ZHUANG
PEOPLE AND THE HAN PEOPLE FROM THE MAGUAI
FESTIVAL IN HONGSHUI RIVER BASIN
Lin Cheng, Li Fuqiang
Abstract: Maguai Festival is a festival with typical farming features of the Zhuang people in the Hongshui River Basin. Its cultural elements and connotations have been enriched constantly in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Zhuang people and the Han people: The bronze drum, a sacred artifact of the Zhuang Ethnicity, has been exchanged with the mythological creatures of the Han people, and the Zhuang culture and Taoist culture have been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The Zhuang and the Han \"worship and celebrate together\" through rituals and \"share\" their achievements through \"mutual learning\", thus realizing mutual cultural integration. Therefore, Maguai Festival has developed into a carnival integ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Zhuang people and the Han people. The festival has not only shown the pattern of diversity in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been a valuable resource in forging the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is conductive in studying interactions,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Keywords: Maguai Festival; exchanges, interaction,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rituals;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責任編輯:黃潤柏〕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東南亞銅鼓數字化記錄與研究”(17ZDA163)。
1 二十一世紀之前關于螞 節的研究主要有:覃彩鑾:《神圣的祭典——廣西紅水河流域壯族螞節考察》,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覃劍萍:《壯族蛙婆節初探》,載《廣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羅坤馨:《銅鼓與壯族“螞節”考》,載《銅鼓和青銅文化的新探索——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古代銅鼓和青銅文化第二次國際討論會論文集》,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147-152頁;覃義生:《廣西東蘭壯族螞節的調查與研究》,載《廣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二十一世紀之后的研究較為豐富,主要有:廖明君、楊丹妮:《壯族螞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年;邵志忠、袁麗紅、吳偉鑌:《壯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鄉村社會發展——以廣西南丹縣那地村蛙婆節為例》,載《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曾杰麗、羅敏:《從文化產業開發的角度探析民族節慶旅游運作——以廣西螞節為例》,載《社會科學家》2008年第6期;韋麗春:《紅水河流域壯族原始宗教祭祀舞蹈的文化特征及健身價值》,載《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2期;韋丹鳳、韋丹芳:《紅水河流域銅鼓文化傳承與村落發展探析》,載《貴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9期。
1 受訪者:梁祖曾,男,61歲;訪談時間:2020年8月7日;訪談地點:南丹縣那地村。
2 受訪者:寧顯耀,男,66歲;訪談時間:2020年8月7日;訪談地點:南丹縣那地村。
1 受訪者:寧顯耀,男,66歲;訪談時間:2020年8月7日;訪談地點:南丹縣那地村。
1 祭詞由那地村梁祖曾提供。訪談時間:2020年8月7日,訪談地點:南丹縣那地村。
1 受訪者:寧顯耀,男,66歲;訪談時間:2020年8月7日;訪談地點:南丹縣那地村。
1 本文選擇《壯族百科辭典》作為統計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