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框架,對文化共同體的理解需放置在個體與“類”的互證中、文化的“人化”與“化人”的辯證中、社會發展的“因”“果”聯系中予以闡釋。在文化共同體的生成中,實踐先導是基本前提,文化記憶是重要條件,文化利益是動力因素,價值共識是顯著標志。文化共同體的演進機制在常規運行的基礎上,常經歷危機沖突與雙向轉型的曲折發展,具有“自由人聯合體”屬性的高級文化共同體的演進機制必然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以此為理論參照,新的歷史場域中,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演進正處于創新性轉型發展階段,通過實踐養成、以文化人、視域融合、價值熔鑄等策略,有助于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新征程;文化共同體;生成邏輯;演進機制;發展策略
【作 者】方黎,安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安徽合肥,230032。
【中圖分類號】G122,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3-0136-0010
新的社會歷史場域的轉換凸顯出文化共同體研究的必要性與緊迫性。一方面,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筑牢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礎;另一方面,近年多樣社會思潮涌動、多元價值景觀躁動、極端思想時有發生,文化環境中差序格局復雜多變,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鞏固與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此種境遇下,更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1]。基于此,文章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解讀文化共同體,在解剖文化共同體的生成邏輯、探尋其演進機制的基礎上,獲得對文化共同體生成與演進的普遍性理論認知。進而,以此為理論參照,觀察并分析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發展階段,對標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通過推進新征程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高質量發展,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2]43。
一、文化共同體的哲學解讀
文化共同體展現的是一種精神領域的“有生命的有機體”[3]71,它在“共同體”的理論基礎上突出文化的紐帶作用,這里的文化指涉本質文化,即“哲學意義上的體現文化內在規定性的文化實質”[4],這一文化實質以意義世界、價值體系等符號系統規范人們的生存方式。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框架,對文化共同體的理解應關照到三個維度:
(一)在個體與“類”的互證中理解文化共同體
在馬克思將“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5]146視為人類歷史發展演進的邏輯前提這一判斷中,個人并不是孤立、抽象的狀態,而是一種“類存在”,人們在對自我本質的積極確認與實現中進行生產生活,進而不斷創生出屬人的“社會聯系”“社會關系”[5]340。由此,在個體向“類”的靠攏中,驗證了個體存在與發展的社會性,而個人終極發展目標的實現也進一步有賴于處于類存在狀態中的個人“認識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6]46,并將其組織起來付諸實踐。故而,個體向“類”的歸屬是人的類本質的體現,共同體的結成即是這種體現的具體化,而文化共同體的結成則是在包含了人們按照特定的“種的尺度”[5]57生產實踐的同時,進一步體現了人們依據“美的規律”[5]57去建構對象世界。個體對“類”的確認還是雙向互證過程。不僅個體需要“類”的歸屬,“類”的發展最終有賴于個體的力量,并經由個體的發展而表現出來,畢竟“個人本身力量發展的歷史”[5]204構成了整個人類歷史的本質。而若要實現個體與類的發展的互促統一,必然要在對階級社會的批判中,打碎虛假的共同體,組建真正的共同體,在共產主義的理想達成中實現“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 ”[5]199。由于文化共同體的結成、發展與特定物質生產方式及歷史條件相呼應。故而,當下論及的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發展,其應然的目標必然是真正的共同體,其實然的狀態仍為未竟之事業。
(二)在文化的“人化”與“化人”的辯證中理解文化共同體
對文化共同體的理解不能脫離文化的“人化”與“化人”的辯證關系?!叭嘶贝砦幕娜吮疽幎ㄐ裕阂皇俏幕侨嗽谖镔|生產基礎上所產生的新的精神生產,屬于“人的能動的類生活”[6]163;二是在“人化”的精神產出中,文化不僅表征了人的自由創造的“類”特性,并進一步體現了實踐主體對外在和內在普遍尺度的自如拿捏,體現了對美的追求;三是人的對象化實踐活動的創新性與發展性賦予文化發展變化的內生動力,文化也在“人化”過程中展現出超越性的品質?!盎恕贝砦幕幕竟δ埽幕唤洺霈F就為人的生存與發展鋪設各種價值體系,也為特定群體的運行提供文化規范,人們無法脫嵌于文化的影響而存在。故而,文化共同體的達成首先代表了文化的“人化”與“化人”的統一,即作為共同體聯系紐帶的文化由成員們繼承與發展,并認同這種文化的價值影響。但是,文化的“人化”與“化人”間還存在張力,符合群體價值追求的文化未必能逐一滿足個體的價值需求,“化人”的過程常具有超越性甚至強制性。故而,在文化的“人化”與“化人”的辯證關系中,文化共同體的達成與發展始終是動態的平衡與演進過程,它既體現了文化領導權的階級訴求,又避免不了差序文化的矛盾,這在我國當前復雜的文化環境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三)在社會發展的“因”“果”聯系中理解文化共同體
作為社會發展之“果”,文化是由處于特定社會生產中的人的實踐積累而來,物質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7]591。且作為意義世界與價值體系的本質文化是立于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支配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統治階級也必將“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5]180,將其合理化,并予以主導性的標識。由此,文化共同體便成為統治階級意志實現的社會文化基礎,是社會運行與發展的邏輯必然,文化共同體因此也展現出鮮明的歷史性與階級性。但這并不妨礙文化共同體同時以“因”的姿態出現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物質生產方式對社會發展的推動進程中伴隨諸多偶然因素與中介環節,出現諸多“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8]592,文化共同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便是群體的精神動力與文化動因,展現出如韋伯所論及的共同的社會精神氣質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文化共同體也因此成為表征社會發展機理與圖示的重要有機體。故而,從社會發展的“因”“果”聯系出發,就需要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時代方位中,理解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筑牢思想基礎、供給精神動力。
二、文化共同體的生成邏輯
文化共同體的促成需要特定群體基于一定物質實踐基礎上,經由共同文化記憶的流傳,并在共同文化利益的驅使中形成趨同的文化選擇與文化實踐,其生成標志在于群體價值共識的達成。
(一)基本前提:實踐先導鋪墊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基礎
從個體與“類”的互證以及文化的“人化”與“化人”的辯證關系觀之,文化共同體是處于共同實踐關系中的人們所結成的聯合體。這個判斷符合馬克思主義文化實踐論觀點,畢竟這些持續活躍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6]529。一方面,文化共同體的形成是一個實踐先導的過程。人們首先是在生產物質生活的過程中獲得生存的基礎條件,也正是在物質生產中滿足了人的第一個需要,進而“又引起了新的需要”[6]531,精神活動與價值活動的符號體系就在新需要的滿足中生產出來。故而,生產實踐賦予人的存在有了文化與價值的規定性,同時也讓文化具有人本規定性,且處于共同實踐關系中的人們更易于生產與接納趨同的文化價值符號。而“人的生產”的過程更是為文化共同體的存續提供感性的生命基礎,無論是在實踐中保障自我生命的存續還是繁殖新生命,都為文化共同體的價值生產與傳播輸送“使用實踐力量的人”[6]320。另一方面,實踐所帶來的分工進一步催化了文化共同體的聯結。人類實踐能力的提升帶來腦體勞動、生產消費等領域的分工,不可避免出現利益分化與沖突,為了協調利益沖突,就需要一種價值體系將矛盾緩和在一定可控范圍內,而價值體系常依附于文化而傳播,由此便催化了以文化為紐帶的共同體的聯結。這種共同體既有可能是處于相似分工的群體結合,也有可能是分工不同但處于共同物質生產方式中、具有更普遍共同利益的群體聯合等形式,諸如國家,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用代表統治階級的文化體系組建文化共同體,賦予政權所有者的思想以普遍化的形式。
由此,實踐先導賦予人們文化交往的可能,讓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具有基礎的物質文化條件與現實需求,而處于共同實踐關系、具有共同利益需求的人們更易于結成文化共同體。
(二)重要條件:文化記憶標識文化共同體的獨特基因
在實踐基礎上所結成的文化共同體,不是人們任意為之的創造,而是內在地包含既往的條件鋪墊與歷史傳承,“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 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5]669。這便涉及作為傳統流傳的文化記憶,文化記憶強調記憶的社會屬性,是對社會文化傳統的高度固化,系統性提出文化記憶理論的德國學者阿斯曼曾將其界定為“關于一個社會的全部知識的總概念,在特定的互動框架內,這些知識駕馭著人們的行為和體驗,并需要人們一代代反復了解和熟練掌握它們”[9]38。顯然,阿斯曼的界定更傾向于從廣義的文化概念理解文化記憶,考慮到論證的側重點,本文對文化記憶的概念理解更側重于文化所代表的意義世界、價值體系等本質文化的記憶流傳。文化記憶賦予文化共同體難以磨滅的基因屬性,并進一步通過阿斯曼所強調的文化的“凝聚性結構”[9]147,在時空維度存續并標識特定的文化共同體。每一種流傳的文化都有其特殊的凝聚性結構,它通過各種物質文化符號和機構化交流的媒介載體,將文化所蘊含的經驗、意義予以情境化的再現與固定。由此,文化的凝聚性結構在空間維度,為文化共同體的成員創設共享的意義象征系統;在時序維度,將時間彼岸的文化實踐場與此岸的文化實踐場相連接,賦予文化傳統以新的希望與持續的回憶。
在此基礎上,文化共同體的基因標識日益深刻,人們或自發或自覺地將自我群體的文化身份與他者文化身份進行區分。在不同文化心態的導向下,區分的結果既可能帶來相異文化群體間的對立與沖突,也可能在交流共享中實現美美與共。
(三)動力因素:文化利益促成文化共同體的文化選擇
正如馬克思所言:“‘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保?]286共同的文化利益便于鏈接個體的群體意識,促成共同的文化選擇。
文化利益體現人們在物質與精神實踐中所產生的思想、意識等精神世界發展方面的利益關系,聚焦點在于人的文化活動中的利益問題。一方面,利益的趨同帶來選擇的趨同。共享的文化利益將人們聯結在一起,久而久之結成一種相似的文化情感結構。威廉斯將“情感結構”闡釋為一種穩固又確定的結構,以微妙、難以捉摸的方式作用于人們的活動中,“是一個階段的文化,它是那個普遍機制里的所有要素的一個活生生的特定果實”[10]48,這種結果常常促成集體與集體成員在利益的范疇外,潛移默化地伴生出一種共享的情感與觀念體系,下意識地進行著趨同的文化選擇。另一方面,文化利益在其自身生產、流通、配置與消費的統籌中強化共同的文化選擇。文化生產創造文化利益,誰掌握文化生產,誰就具有文化選擇的優先權。顯然,一定文化共同體所掌握的文化生產的能力、文化生產方式以及其所展現出的文化生產特性等因素決定了成員文化利益滿足之源。文化流通交換文化共同體對內對外的文化利益,一定文化共同體中文化流通的速度與質量深刻影響共同體成員間的信息交換權利,進而支配成員間文化獲取的深度與廣度。文化配置涉及文化共同體內成員間文化資源的分配,配置的方案傾向與傳播策略等因素影響成員間能否平等分享共同體內文化生產與交換的成果,限定了成員文化選擇的范圍。而共同體成員對共同體所生產、流通、配置的文化資源的消費與否,是成員自我文化利益與共同體文化利益實現的落腳點,進而反映了文化共同體及其成員文化選擇的效度。
故而,趨同的文化利益與共享的利益實現過程將有助于共同體形成共同的情感結構,促成共同的文化選擇;而一旦共同體的文化利益與個體的文化利益反差過大,或共同體的文化利益實現過程無法滿足成員們文化利益的滿足需求,則很難保證群體共同的文化選擇,文化共同體的凝聚力也將式微。
(四)顯著標志:價值共識熔鑄文化共同體的精神內核
在文化共同體的生成中,價值共識常與趨同的文化利益相伴而生,但價值共識對共同體而言,有著無與倫比的凝聚作用,它從更高級的群體與個體發展層次建構共同體的意義世界與信仰體系,它代表文化共同體的文化信念與價值追求,習近平指出:“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價值觀念之爭”[11]105。與之相應,文化共同體生成的顯著標志就在于是否達成積極的價值共識,唯有此,才能熔鑄文化共同體的精神內核。一方面,作為是非曲直評價標準的價值觀念,它指引共同體成員對不同性質的文化做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共同的文化利益結成共同的價值關系,達成共同的價值觀念,進而,愈發強化既有的情感基礎,引導共同體成員做出符合文化共同體整體價值傾向的文化判斷與文化選擇,這對于開放性文化環境中,文化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至關重要。另一方面,作為行為導向的價值觀念,它還引導人們在共同體所期待的價值框架內進行文化實踐,由此,積極的價值共識在強化既有文化生產實踐模式的過程中,不僅持續驗證共同體所選擇的文化的正當性,并且引導共同體成員為既有文化共同體的存續培育新生的后備力量,進一步鞏固文化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所以,價值共識驅動人們將彼此感性的文化情感歸屬上升至理性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實踐。但是,只有科學積極的價值觀念才能指引人們認同并實踐先進文化,做出符合文化發展規律、人的發展需求、共同體發展利益的文化選擇與文化實踐。
三、文化共同體的演進機制
文化共同體的演進機制在常規運行的基礎上,常經歷危機沖突及雙向轉型的曲折發展,而具有“自由人聯合體”屬性的真正的文化共同體的演進機制必然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一)文化共同體的常規運行機制
文化共同體一經形成,就會衍生出相對穩定的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就是在共同的實踐關系、共享的文化記憶、趨同的文化利益與積極的價值共識中達成的,文化模式進而構成了文化共同體的常規運行機制,成為對共同體存在與發展的“多聲部”表征。文化模式一方面受制于共同體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即文化模式總體上隨共同體的物質基礎的發展而發展,但是這種文化模式中不排除存在與共同體的物質基礎不適應的成分,這既體現了共同體內文化模式的相對獨立性,也為文化共同體的后續演進埋下伏筆。另一方面,文化模式支撐起這一文化共同體存在與發展的精神支柱。對作為個體的共同體成員而言,這種文化模式衍生出一種文化無意識的調節機制,即處于特定文化模式中的共同體成員,他們的文化傳承、文化經驗、文化創造等文化實踐主要來自共同體這一集體的文化教授與文化制約,而這種教授與制約是嵌入到成員的衣食住行、交往實踐中,在成員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經過無數次的文化強化影響,人們逐漸將代表共同體文化精神的價值觀念內化為自我的價值追求,成為特定的文化定勢,潛在地支配著自我的思想與行為。除此之外,共享的文化模式還為成員們設定了一系列無形卻影響深刻的文化閾,即共同體成員們的文化實踐是在經由共同體過濾后的文化環境中發生的,這種過濾首先是群體性的話語規范與情感模式的過濾;其次是群體性文化邏輯規則的過濾;再次是群體性文化禁忌的過濾。由此,處于同一文化模式中的成員們,便在共同體所運行的文化圖示中進行文化表達、共享文化情感、習得文化規范,構成文化共同體常規運行中的有序個體。
(二)文化共同體的危機沖突機制
文化共同體的常規運行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一旦文化模式無法匹配文化共同體的發展需求,或是文化模式自身出現問題,文化共同體的常規運行便難以為繼,爆發危機沖突。危機沖突機制是文化共同體演進機制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它代表了共同體內既有主導文化模式的坍塌,即共同體慣常依賴的文化模式無法繼續有效指引與規范共同體的有序運行,且共同體所倡導的價值觀念無法繼續為共同體的運行發展提供精神支持;與此同時,常有新的文化思想與價值觀念潛入共同體內,在籠絡人心的同時,瓦解舊有的文化模式。這就是文化共同體的危機沖突機制,與文化共同體常規運行機制的穩定、有序不同,危機沖突機制下,懷疑、沖突、紊亂成為常態。
危機沖突機制的表現方式大致可分兩種類型:一種通過內源性危機沖突爆發。此類情況基本忽略外來異質文化的介入,可視作完全是由共同體內舊有文化模式的失效所造成。一方面,舊有文化模式沒能匹配上共同體所賴以存在的物質生產方式的發展,價值倡導落后于經濟基礎的進步,舊有文化利益倡導無法滿足共同體新生的文化利益訴求,由此,重新選擇新的文化對象、整合新的價值共識成為必須。另一方面,共同體內主導文化的超越性與自在性的矛盾激化,造成舊有的文化選擇難以為繼。超越性與自在性的沖突是文化內在的一對兩歧性矛盾,文化雖體現并鼓勵人的自由性與創造性,但作為特定文化模式中的主導文化與價值載體,文化又在時刻制約著人的言行舉止,當這種對人的自由性、創造性的制約成為人的發展的一種桎梏時,新的文化模式就會在人的實踐的創造性與革命性中爆發出來,取代舊有文化模式。另一種是在外源性危機沖突中發生。外源性危機沖突是外來的文化精神、文化模式挑戰并沖擊共同體既有的文化模式,雖然這種異質文化的挑戰與沖擊未必一定會沖垮舊有的文化模式,或是取而代之,但外源性危機卻打破了共同體內舊有文化模式的運行秩序,將共同體拉入到對舊有文化模式的懷疑、批判中。
(三)文化共同體的雙向轉型機制
沖突的加深必然會帶來舊有文化模式的瓦解,引來深刻的文化轉型。轉型機制有兩個演進向度:一是轉型失敗。舊有文化模式的瓦解并沒創生出新的適應共同體發展的文化模式,失去精神支柱的共同體亦可能在長期的精神質疑與紊亂中,走向傳統文化模式與共同體實體的雙重瓦解。這便驗證了精神支柱對于共同體存亡的重要性。二是轉型成功。新的富有生機的文化模式取代舊有文化模式,帶領共同體走向新生。從文化共同體的整體演進機制而言,文化共同體的轉型成功更具有啟示意義。
與文化共同體危機沖突機制相呼應,文化共同體的成功轉型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文化創新主導下的文化模式的自覺發展。這種轉型是在文化共同體內源性沖突機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共同體內部產生自我革命的動力,通過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方式實現舊有文化模式的創造性轉型,在宏觀層面實現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協調發展,在微觀層面協調起共同體與成員間的文化利益訴求,達成新的價值共識。另一種是來自外部壓力的批判性重建。這種轉型是在文化共同體外源性沖突機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現為舊有的文化模式雖然已經失去合理性,但仍具有一定穩定性,防備并抑制內部的文化質疑與批判,直到一種強有力的外部文化模式的介入,才走向瓦解。而舊有的文化共同體很快又在批判性重建中重新整合起新的認同文化,構建起新的文化模式,進而實現文化共同體的轉型發展。
四、新征程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發展策略
當下,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文化選擇是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12],以此為紐帶的文化共同體對內凝聚起我國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團結統一的本質力量”[13];對外標識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信仰與精神家園,故而,廣大人民逐夢新征程中無法脫離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高質量發展所建構的強大文化心理場。而對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發展討論首先需要放置在“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14]375,對照文化共同體演進的理論分析,錨定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當下的發展階段,再結合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特殊性,研究發展策略。
從發展階段來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命運多舛,歷時態地經歷了常規運行、外源性危機沖突與批判性重建轉型的機制演進。但在此進程中,首先,作為基因標識的文化記憶并未中斷。盡管在近代的外源性危機沖突中,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舊有的文化模式瓦解,中華傳統文化一度陷入被質疑被否定的尷尬處境,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迎來了批判性重建的機遇,正如毛澤東所言:“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保?5]1516馬克思主義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在習近平所倡導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1]83中煥發新生機,流傳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共同的文化記憶烙印在民族基因上。其次,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認同并實踐著符合人民利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共同體有了明確的先進文化紐帶。再次,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達成了積極的價值共識,自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三個倡導”1以來,十年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深入街頭巷尾,人民群眾通過“生活改善和社會進步的感知而逐步領悟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16]。最后,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演進路線亦是遵循否定之否定的邏輯,處于向“自由人聯合體”的演進中。由此,與急速轉型發展的社會背景相呼應,當下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發展階段可以錨定為創新性轉型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已形成與社會發展相呼應的穩定的文化模式,但仍面臨諸多內生性矛盾與外源性沖突,須結合共同體發展機理的解剖,最大限度地激發文化共同體內生的超越性與共同體成員的創造性,來推進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高質量發展。
(一)實踐養成,鞏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物質基礎
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發展無法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鋪墊而獨立進行,實踐養成的策略就是團結各族人民通過積極的對象化實踐,發展高水平的物質文明、結成高質量的交往關系、完善高效能的文化生活載體,進而,推動群眾在生動的實踐中,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及其背后的精神文明支撐,自覺養成共享的意義世界與價值體系。
其一,發展高質量的物質文明。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有符合“兩個尺度”的物質文明的發展,來鼓勵各民族人民更好地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而在雄厚的實踐基礎上鞏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發展。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是馬克思主義在論證人的本質與人的實踐活動時提出的“兩個尺度”,高質量物質文明的發展需要實踐中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的統一,用合乎客觀規律與人的價值訴求的方式提升物質交換的成效,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要鼓勵人們充分發揮主體性、創造性,拓展實踐的深度與廣度,在物質文明的發展中,滿足共同體存在與發展的物質訴求,進而鞏固共同體的精神鏈接;又要引導人們尊重規律、探索真理,規避實踐過程中的單向度物化與無序的資本擴張,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積極互動中,在人的尺度與物的尺度的雙重滿足中,鞏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物質基礎的可持續發展。
其二,結成高質量的交往關系。文化共同體所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不止于高水平的物質文明,還有賴于實踐中結成高質量的交往關系。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配的符合共同體發展利益的交往關系,這種交往關系的終極指向既是服務于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又是讓自我與他者、個人與共同體的發展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當下,高質量交往關系的達成既需要從宏觀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綜合考量社會不同利益群體、我國多民族的差異化背景等因素,堅持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又需要從微觀上比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不斷細化實施方略,維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交往關系,以此來保障各族人民參與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建設的主體地位,引導各族人民在有尊嚴的交往關系中,熱愛共同體的實踐建設,強化共同體的文化情感紐帶。
其三,完善高效能的生活載體。若將物質文明與交往關系視為實踐養成在宏觀維度對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發展支撐,則生活載體則是從微觀維度,密切人們與共同體的精神鏈接。通過高效能的生活載體將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紐帶融入人們感性生活的各個方面,引導各族人民在共同的文化實踐中感受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存在,進而,通過實踐養成,自覺地維護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發展。高效能的生活載體是政府倡導、社會組織與群眾參與的積極統一,包括但不限于各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志愿者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等形式,其關鍵點在于通過感性的文化生活載體,將人們拉入到既展現多民族特色,又擁有共同價值內核的文化實踐中,讓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意識具體化、生動化。
(二)以文化人,系牢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文化紐帶
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發展需要始終保持文化紐帶的牢固性,來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滿足共享的文化利益、踐行共同的文化選擇。在歷史的發展中,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選擇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紐帶相對于不斷新生或是處于不同利益處境的社會成員而言,存在時間距離、文化距離。系牢文化紐帶,就需要持續、主動地以文化人,不斷提升各民族群眾對先進文化的理解力與踐行力。
其一,守正創新,發展高勢位的化人之“文”。急速轉型的社會催生出多樣利益群體與多元文化利益需求,加之多樣的民族構成與復雜的外部環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都需要面對復雜的差序文化挑戰,在此背景中,穩住共同體的文化陣腳,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守正創新,堅持發展高勢位的化人之“文”。這里高勢位代表的是文化的先進性與超越性,高勢位的文化能夠保持積極的內部張力,降低文化共同體遭遇激烈危機沖突的風險。當下,發展高勢位的化人之“文”既要堅持先進的文化選擇,又要處理好兩對關系:一是古與今的關系。只有不斷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破除傳統文化與現代人之間理解的時間與文化距離;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提升人們對化人之“文”的深刻理解,推動化人之“文”朝向正確的方向創新發展。二是一與多的關系。守住一元主導的化人之“文”,并不代表摒棄一切文化他者,而是要通過擴大先進文化的輻射場與影響力,提升一元主導與百花齊放的文化場域的同源性,這對于保護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發展所需的多樣文化生態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價值。
其二,潛移默化,選擇文化的方法“化”人。一般而言,影響人有顯隱兩種途徑,顯性的方法更為有形與便捷,適合育人中程序性、技巧性知識的傳授;隱性的方法更為隱蔽與復雜,適合育人中價值觀念的傳遞。文化的方法就是潛移默化的隱性“化”法。在實踐中,需要大量形式生動、內容多樣、體驗感豐富且承載先進文化精神內涵的文化產品為載體,創新文化傳播的形式、豐富傳播手段,拓展傳播路徑,分眾化地浸潤到不同人群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中。經過先進文化的持續熏染與無意識調節,塑造人們的文化習慣,推動人們的思與行更偏向于化人之“文”的規范與引導,下意識地扣牢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文化紐帶。
其三,著眼未來,化育共同體發展的后繼之“人”。以文化人是個歷時態的過程,化育的是時代新人,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發展的后繼之人。故而,守護文化紐帶,就要提升化人的實效性,化育的落腳點是培養能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選擇、維護共同體文化利益的時代新人與后繼之人。這對所育之人的文化覺悟與共同體意識提出高水平要求:既要在對先進文化的理解中增強文化自覺,又要在差序文化的鑒別中堅定文化自信,還要能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中筑牢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精神家園。
(三)視域融合,協調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文化利益
整體觀之,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所選擇的文化內容是符合我國各民族利益的先進文化,但從現實的、具體的人出發,不同處境中的人其本身是多質的,微觀層面多質大眾的文化利益訴求不可能整齊劃一,需要得到及時關注與協調,避免差別化利益訴求的沖突升級,影響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轉型發展。
這首先需要自上而下的視閾融合,從國家層面予以協調。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區分這些文化利益需求的真假善惡。應然層面上,文化利益需求體現了人的一種文化自覺與發展訴求,但實然層面,人的文化利益需求常有真假善惡之別。要做區分,顯著的一點是對主體性的審視,凡是在別有用心的引誘下“不能自治”“接受灌輸和操縱”[17]7的文化利益需求就是假的、惡的,諸如商業資本暴力操縱下的注意力經濟綁架以及無底限的消費主義、娛樂至死等;只有切實符合人的解放與發展的需求才是真的、善的文化利益需求。同時,凡是只從狹隘的小我出發而損害共同體利益的文化利益需求也非真、非善,而是偏執的自我文化想象。另一方面,在區分基礎上的積極滿足。對多教大眾真的、善的文化利益需求,應當給予多樣化的滿足,其重點在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多樣轉化與多重展示。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文化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蘊含的價值應當能滿足大眾對于陽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高大上或是短平快、經典或是時尚等多質的文化需求。但是,問題在于內容極為豐富的文化本體需要有更為貼近大眾生活的價值轉化與形式展示,仍然需要宣傳思想工作者、文化文藝工作者等群體回應多質大眾正當的文化利益訴求,進行多樣的共享文化創造與傳播,來“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18]。而對于一切虛假的、不正當的文化利益需求,不僅要及時教育引導,還要有果斷的行政介入,擠壓其存在空間。
其次是自下而上的視閾融合。文化利益的滿足是雙向奔赴的過程,網絡空間的信息洪流將大眾卷入喧囂混雜的文化環境,這其中大眾自我的文化自覺就很重要,即大眾只有自覺地親近、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感知其中的滋養價值,滿足自我發展的利益需求。這需要實踐中的以學養人,不僅要通過大中小學教育系統,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先進文化,更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提倡終身的文化學習與健康的文化環境。用學來鋪墊大眾理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知與情感基礎,在與先進文化的共鳴中,達到自我與共同體文化選擇與文化利益滿足的視域融合。
(四)價值熔鑄,守護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價值底色
在復雜多變的文化時空中,若要始終保持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內生發展動力,在全民族范圍內形成強大的文化心理場,就必然需要持續有效的價值熔鑄,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守護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價值底色。新的歷史征程中,特別需要關照三個方面:
第一,網絡空間的價值引導。掌握住網絡空間價值引導的主動權與話語權,就掌握住大眾傳播的關鍵輿論風向。網絡空間的價值引導需要符合信息傳播邏輯與文化發展邏輯,才能有效面對與主導價值爭流量的“對手”挑戰。從信息傳播邏輯而言,網絡空間主導盈利方式為注意力經濟,能夠吸引大眾駐足的信息才可能發揮一定影響力。這就要求主導價值的傳播既要有內容為王的硬貨,又要有耳目一新的形式,這是個適應與創新的過程。從文化發展邏輯而言,網絡空間的價值引導既需要始終堅守主導價值引領下的鑄魂育人,守護中國精神的方向與本質;又需要處理好一元價值主導與多樣價值追求的張力關系,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空間信息生產與傳播中的引領、教育、矯正功能,涵養成風化人的文化氛圍。
第二,分眾化的價值觀培育。社會新生代的成長及新利益格局中的階層變動,使得著眼于對象新需求的分眾化價值觀培育成為必須,這是持續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群眾思想的有效途徑。在實踐中既需要持續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意蘊,又需要瞄準不同利益群體的思想訴求與文化習慣,如大中小學生群體、網絡新型從業者、城鎮新產業工人等群體,分眾化找準對象群體的利益同構點與思想交匯點,將價值觀培育的內容予以對象化,融入不同群體的生活實踐中。
第三,不良價值思潮的識別與批判?,F代社會正在將價值與文化最大限度地景觀化,在景觀的感官討好與形式遮蔽下,不良價值思潮層出不窮地侵入大眾思想,成為干擾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創新發展的危險因素。故而,價值熔鑄的過程內在地包含對不良價值思潮的識別與批判,這需要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內充當信息把關人與價值引導者的職能部門與育人群體等及時識別不良價值思潮的侵入,并對其危害性進行批判,幫助大眾認識到不良價值思潮對自我與社會發展的腐蝕性,引導大眾積極識別與自覺抵制不良價值思潮的侵入,守護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價值底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繼續把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N].人民日報,2022-01-12(01).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張巍卓,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4] 王振.論以文化人的意蘊與整體性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7).
[5]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德]揚·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10] Raymond Williams. The Long Revolution[M].London: Chattoamp;Windus,1961.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2]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2).
[13] 李衛英,石靖逸,熊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心理場研究:價值澄明與實踐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1(5).
[14] [蘇]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劉建軍,趙姍.新發展階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形勢與新要求[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1(4).
[17]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18] 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12-15(02).
THE GENERATION LOGIC AND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CULTURAL COMMUNITIES: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ty in the New Journey
Fang Li
Abstract:" Taking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mmunity needs to be interpreted in the process of mutual proving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lass\", the \"humanization\" and \"humaniz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 creation of a cultural community, practice precedence is the basic premise, cultural memory is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cultural interest is the motivating factor, and value consensus is the significant sign.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cultural communities often develops tortuously, in ways of crisis conflict and two-way trans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regular operation, while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high-level cultural communities with the attribute of \"free association\" is inevitably the process of the negation of negation. Taking this a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ty in the new historical field is in the stage of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by practicing, educating people, integrating vision and fusing values, w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ty.
Keywords: new journey; cultural community; generation logic; evolutionary mechan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責任編輯:李" 妍〕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智媒空間青年亞文化的價值沖突研究”(AHSKQ2022D009)。
1 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