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動氣象產業體系現代化既是實現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的關鍵前提,也是實現氣象高質量發展遠景目標的重要推動力。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化建設的推進,構建現代化氣象產業體系需要從要素升級、發展核心技術、擴大開放等多方面入手,構建領先當代、面向未來的產業體系,并借助數字經濟的手段實現加速,培育新型高端競爭力,實現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運行貢獻更大的力量。
關鍵詞:氣象產業體系;現代化;構建策略;數字經濟
《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中對氣象事業未來十數年的發展目標作出明確要求:到2035年,氣象關鍵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基本實現。放眼未來,立足當下,“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起步期同時也是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在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疊加的宏觀背景下,“十四五”期間,我國需要抓住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機遇,加速構建現代氣象產業體系,為氣象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產業體系是指各種行業間彼此聯系、相互銜接的產業聚合,其現代化發展則主要反映科技力量與產業的整合。現代氣象產業體系的內涵,通常是指以氣象科學技術為基礎,以氣象觀測、預報、災害預警、氣象服務、氣象科普等為核心,以氣象設備、氣象軟件、氣象數據處理、氣象應用等為支撐,以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氣象科技服務、氣象科技咨詢等為補充的綜合性產業體系。影響現代氣象產業體系構建與發展的因素眾多,包括需求變化、科技進步,還有制約行業演變的基礎條件、自然環境、社會組織、政府政策等,都會對氣象行業體系的演變產生重大影響。經過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努力,中國氣象行業的發展規模日益擴大,行業配套不斷完善,技術力量日益加強,已具備建設現代氣象產業體系的基本條件。但當前中國氣象行業的難題依然凸顯,技術創新對氣象行業健康發展的保障功能依然不突出,氣象業務和數據預報服務仍無法充分適應社會需要,影響了行業整體的競爭力和效率的提升。伴隨著全球性的科技變化和工業革命,數字化、信息化進程將快速發展,我國現代氣象產業體系迫切需要主動適應、牢牢抓住新時代科技變革大潮流,積極搶占創新高地。
在人民日益追求美好生活的當下,現代氣象產業體系的特征表現在針對氣象服務以及氣象預報產品的個性化、集成化、便利化的消費需求。同時,數字技術的應用也使得氣象產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發生轉變,打破了行業傳統的時空限制。因此,加快建設現代氣象產業體系既是市場需求與技術發展的變革趨勢所在,也是新時代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所謂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與時俱進的發展概念。中國現代氣象產業體系是指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具備國際競爭優勢,又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產業體系,因此應具備現代化的技術、服務、業務能力和系統管理能力,能夠滿足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化的現代氣象服務能力建設要求,并能夠提供滿足社會各類生活精細化需求的現代普惠性氣象公共服務。同時,中國的現代氣象體系也必須是引領當代且面向未來的、建立在技術和產品新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具備長遠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體系,可體現為新行業、新模式、新動能、新關系、開放先進技術等特點。
中國式現代氣象產業體系應具有以下四大特征:一是高效、綠色、智能的服務投入產出體系,是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現代氣象服務科技與時俱進的新需求的產業體系,是與人工智能技術、互聯網科技、云計算等深度融合的產業體系,即以現代互聯網科技為依托的大型智能個性化生產方式為核心的產業體系,也是與生態環境友善的、與智慧城市建設相輔相成的產業體系。二是資源有效配置的體系。資源有效配置是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前提。資源包括資本、服務、知識、信息、文化等方面。現代氣象產業體系的資源合理分配,意味著該領域基礎產業在創新經濟發展條件下自主創新能力強,附加價值大,綜合競爭力高,具有重點行業主導權,同時擁有重點行業的核心資源與競爭力,從而可以掌握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動態并推動其他關聯行業協同成長。三是新興產業間協調互動的體系,是與國民經濟中各行業深度融合的體系。現代氣象產業體系的基本架構,通常是由各種縱向、橫向的產業鏈、價值鏈等疊加而成的網絡型架構,各個產業鏈價值鏈相互連接、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強化了行業內信息溢出、資源溢出的作用,其核心是依托網絡平臺。四是動態發展的先導型業務體系。動態發展的基礎是強大的科學技術和產品創新,動態發展的結果是氣象業務體系的自主創新、持續的技術進步及其與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總之,現代氣象產業體系必須成為全球創新和高科技領域開發開放的高地,在科學技術、產品創新方面應與世界同步,并長期保持較高水平的服務覆蓋率和總體效率。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推動氣象產業實現當代領先、面向未來的現代化產業轉型,是氣象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任務,將對氣象事業的整體發展起著關鍵支撐作用。綜合來看,構建現代氣象產業體系的舉措可大致分為三個方面:實現要素稟賦升級、強化發展核心技術和進一步擴大開放。
(一)實現要素稟賦升級
要素稟賦升級是構建現代基礎氣象產業體系新比較優勢的基礎。現代產業體系以現代技術、信息技術為基石,且對人力資本有著全新的需求,當某領域中的人力資本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生產活動的需要時,技術創新就難以實現,核心技術就無法開發。因此,構建現代基礎產業體系的一項關鍵策略便是持續地對基礎產業人力資本加以投入,這種投入應當是有一定時間跨度的,而不是為了尋求短期效果。通過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成人教育、職業培訓工作的力度和水平,培養勞動者的學習意識和創新能力,實現氣象行業從業者職業技能、內在素養等多方面的提升,為實現現代化氣象產業的要素稟賦升級提供助力。
(二)強化發展核心技術
能否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提升現代氣象產業體系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當前,科學技術創新對中國氣象業務建設的支撐作用仍然不強,要達成氣象監測、預報和服務水平全球領先的遠景目標,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需要多措并舉:一方面,必須深入落實我國氣象科學長期發展規劃,進一步強化在氣候規律、氣象災害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同時適當或超前部署,強化在地球體系數值預報、災害性天氣、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基礎科研與關鍵技術突破;另一方面,則需強化在大雨、強對流天氣、季風、臺風、青藏高原和海域等極端情況下的環境科學實驗。強化計算機、互聯網、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與氣象的深入融合發展,推動深海、青藏高原、荒漠等地區氣候研究中心的建立,加快完善國內創新環境建設和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為實現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貢獻基礎性力量。
(三)進一步擴大開放
推動市場擴大開放是構建中國現代氣象產業體系的重要外生條件。進一步對外開放的要求包括內外兩個維度:對內是推動實現區域間的統一,對外則是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加強內外交流。對于構建現代氣象產業體系而言,一方面要致力于減少目前由于政府規劃、區域規劃等原因帶來的市場劃分、價格保護等壁壘,促進國內貿易一體化全面開展;另一方面則要著力降低行業和領域的準入門檻,破除氣象信息壁壘,加速推進實現資源共享。通過引進市場機制,建立企業間公平競爭和優勝劣汰機制,推動科技和產業創新,增加行業內人才可享受到的創新紅利,促進現代工業體系發展;同時,努力促進全球氣象科學深度合作,牽頭開展地球科學、氣候變化等方面的重大科研項目和大科研項目,在持續增強全球競爭力與影響力的同時,推動我國氣象產業現代化體系的構建。
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是黨中央聚焦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助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關鍵支撐。《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中明確指出,應推進氣象服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構建以智慧氣象為主要特征的氣象現代化。不難看出,數字經濟在未來將成為包括氣象行業等在內的傳統產業的變革支點。
數字經濟依托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將是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優化產業發展動力的戰略重心。同時,數字經濟也是引領產業結構升級、培育產業競爭力、推進產業要素協同發展的重要引擎。更為關鍵的是,完善現代氣象產業體系需要與數字經濟融合,釋放發展動力,培育高端競爭力。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是支持未來產業發展模式改變的核心,也是構建中國現代氣象產業體系的重中之重。積極發展具有廣泛性應用新技術的基礎性新興產業,如下一代通信、智能裝備、新型材料等,通過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新一代技術在氣象行業的廣泛應用,提升氣象產業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進而促進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傳遞和共享。與此同時,應積極發展數字專業性新技術,尤其要通過新興網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大力推動我國氣象服務的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
作為氣象現代化的戰略重點,構建現代氣象產業體系是推動智慧氣象構建的具體體現,也是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在推動氣象產業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其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將成為關鍵加速因子。具體而言,數字經濟對現代氣象產業體系構建的促進作用體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數字經濟引領氣象產業的新型化發展。產業發展的新型化是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落地的經濟表現,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是判斷產業體系現代化的新指標。數字經濟依靠信息技術創新不斷激發新的市場需求、催生新的市場機會,將吸引氣象企業和行業內創新者推動技術的革新和產業化,不斷開發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和新業態。同時,數字技術的應用還將加速氣象科技創新的轉化應用,進而形成循環加速的新動能,推動氣象產業新型化發展。在實體經濟發生數字化轉型的大環境下,不論是公共部門提供的氣象預報及氣象信息延伸服務,還是由非公共部門利用氣象信息通過市場化機制提供的商業氣象服務,均將因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得到全方面多維度的提升,進而加速推動氣象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發展。
第二,數字經濟培育氣象產業的高端競爭力。產業競爭的比較優勢體現于產品及產業的市場實現能力,高端的產業競爭力不僅能以有效的方式持續生產出消費者愿意接受的產品以獲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需要有培育創新的潛力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數字經濟可從兩方面提高氣象產業的競爭力:一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信息傳輸、產品制作、市場交互等環節,提升了行業生產率,加速了生產組織方式變革,提高了產業經濟效益,培育了氣象產業的競爭新優勢。二是構建氣象大數據體系,提高氣象大數據和經濟社會大數據的融合應用水平,可通過消費活動產生的海量數據資源來反映需求變動,挖掘潛在用戶與消費者的價值新需求、數字新消費,以消費導向為依據刺激行業內供給方對氣象產品或服務的改進和創新,不斷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續提升氣象服務的社會效益。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青年項目“氣象融入國家數字經濟戰略路徑初探”(編號2022CMATCQN02)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江勝藍,邵使浩,易雙云,湯孟龍,金義坤.構建數字經濟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J].經貿實踐,2023(01):32-34.
[2]宋善允.氣象現代化的四個著力點[J].人民論壇,2014(30):76-77.
[3]宋迎昌,任杲.加快發展現代產業新體系,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J].企業經濟,2021,40(01):14-23.
[4]張鈦仁.氣象現代化業務效益評價方法探討[J].氣象,1998(01):7-12+19.
[5]郝全洪.系統科學視角的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理論邏輯[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1(01):101-108.
[6]范合君,何思錦.現代產業體系的評價體系構建及其測度[J].改革,2021(08):90-102.
[7]張鈦仁.氣象現代化業務效益評價指標體系[J].氣象,1997(03):4-8.
[8]胡西娟,師博,楊建飛.“十四五”時期以數字經濟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路徑選擇[J].經濟體制改革,2021(04):104-110.
[9]劉藝,李從東.應急產業管理體系構建與完善:國際經驗及啟示[J].改革,2012(06):32-36.
[10]付保宗,周勁.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內涵與特征——基于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的協同機制[J].經濟縱橫,2018(12):23-33+2.
[11]盛朝迅.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瓶頸制約與破除策略[J].改革,2019(03):38-49.
[12]矯梅燕.天氣業務的現代化發展[J].氣象,2010,36(07):1-4.
[13]劉釗.現代產業體系的內涵與特征[J].山東社會科學,2011(05):160-162.
[14]賀俊,呂鐵.從產業結構到現代產業體系:繼承、批判與拓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29(02):39-47.
[15]王海兵,楊蕙馨.創新驅動與現代產業發展體系——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季刊),2016,15(04):1351-1386.
[16]胡西娟,師博,楊建飛.數字經濟優化現代產業體系的機理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20,No.371(11):141-147.
[17]任保平,張倩.新時代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工業化邏輯及其實現路徑[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0,No.109(01):42-48.
(作者單位: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資源經濟轉化重點開放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