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聯合靜脈麻醉對宮頸癌患者術后鎮痛及血清皮質醇(Cor)、去甲腎上腺素(NE)、血管緊張素Ⅱ(Ang- Ⅱ)水平的影響。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赤峰市松山醫院收治的行宮頸癌根治術治療的90例宮頸癌患者分為兩組,各45例。術中持續給予患者靜脈滴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維持麻醉,治療組在手術結束前30 min給予0.2 mg/kg體質量的地佐辛靜脈注射,常規組患者則給予等量0.9%氯化鈉溶液靜脈注射。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即刻、術后24 h、術后48 h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分,血清5-羥色胺(5-HT)、P物質(SP)、應激反應指標,以及圍術期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與術后即刻比,術后24、48 h兩組患者VAS評分及血清5-HT、SP、Cor、NE、Ang- Ⅱ水平均呈降低趨勢,且不同時間點治療組均低于常規組;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均Plt;0.05)。結論 采用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聯合靜脈麻醉能夠有效緩解宮頸癌患者術后疼痛,減輕應激反應,且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宮頸癌 ; 地佐辛 ; 丙泊酚 ; 瑞芬太尼 ; 靜脈麻醉 ; 疼痛 ; 應激反應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8.0046.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8.015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手術根治性切除治療是其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因手術為創傷性操作,術后疼痛可引發患者蘇醒期躁動,部分可并發植物神經紊亂,影響手術效果。因此,麻醉藥物的選擇對圍術期麻醉效果、術后鎮痛效果有決定性作用。丙泊酚可抑制二氧化碳的通氣反應,使患者在清醒狀態時的呼吸頻率增快,還可減少大腦的耗氧量和血流量,起到鎮痛的作用;研究報道,瑞芬太尼能夠產生阿片誘導的痛覺過敏和急性阿片藥物耐受,使術后疼痛加劇,且該藥為短效麻醉性鎮痛藥,停藥后鎮痛作用很快消失[1]。地佐辛采用肌肉注射,有利于在體內維持一個長時間、穩定的藥物濃度,術后鎮痛效果較好,作用時間較長[2-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聯合靜脈麻醉對宮頸癌患者術后鎮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間赤峰市松山醫院收治的行宮頸癌根治術治療的90例宮頸癌患者分為兩組,各45例。常規組患者年齡38~77歲,平均(46.09±6.75)歲;病程1~5年,平均(3.87±0.72)年。治療組患者年齡36~76歲,平均(45.15±5.73)歲;病程2~5年,平均(3.88±0.8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可比。納入標準:符合《宮頸癌磁共振檢查及診斷規范專家共識》 [4]中關于宮頸癌的診斷標準者;符合手術指征者;無慢性疼痛者;術前24 h未使用阿片類藥物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腎功能不全者;對研究藥物存在過敏史者;近期口服鎮痛藥物者等。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宮頸癌根治術進行治療,在進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通路,對患者的生命指標(血壓、血氧飽和度等)進行嚴密監測,將其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麻醉前30 min使用1 mg的鹽酸戊乙奎醚注射液(錦州奧鴻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63223,規格:2 mL∶2 mg)進行肌肉注射。兩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誘導方式 :2.5 mg/kg體質量的丙泊酚乳狀注射液(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15,規格:20 mL∶0.2 g)與2~4 μg/(kg·h)的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97,規格:1 mg/支)持續靜脈滴注。氣管插管后行機械通氣,氧濃度50%,流量2 L/min,潮氣量6~8 mL/kg體質量,通氣頻率10~14次/min,維持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35~45 mmHg(1 mmHg=0.133 kPa)。術中以微量泵輸注2~6 mg/(kg·h)的丙泊酚乳狀注射液、0.25 μg/(kg·min)的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以維持麻醉,根據患者個體情況調整輸注速度。治療組患者在手術結束前30 min采用0.2 mg/kg體質量的地佐辛注射液(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329,規格:1 mL∶5 mg)靜脈注射,常規組患者則同期采用與地佐辛等量的0.9%氯化鈉溶液靜脈注射。術畢停用麻醉維持藥物,采用1 mg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097,規格:1 mL∶0.5 mg)與0.5 mg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海南制藥廠有限公司制藥二廠,國藥準字H41025476,規格:1 mL∶0.5 mg)拮抗,符合拔管指征(意識清醒,咳嗽、吞咽反射恢復,吸空氣血氧飽和度gt;95%)后拔除氣管導管。入麻醉恢復室后兩組均接鎮痛泵進行1 μg/(kg·d)舒芬太尼術后鎮痛,鎮痛泵持續量2 mL/h,單次負荷劑量為2 mL,且鎖定時間為15 min。返回病房后對其進行常規生命體征監測,密切關注血壓、心率等指標變化情況。
1.3 觀察指標 ①使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 [5]評估患者術后即刻、術后24 h、術后48 h的鎮痛效果,總分為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強烈。②取患者術后即刻、術后24 h、術后48 h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取血清(3 500 r/min,10 min),使用免疫法檢測血清5-羥色胺(5-HT)、P物質(SP)水平。③血液采集和血清制備方法同②,使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測定術后即刻、術后24 h、術后48 h的血清皮質醇(Cor)、去甲腎上腺素(NE)水平,使用化學發光免疫檢測血清血管緊張素Ⅱ(Ang- Ⅱ)水平。④對比兩組患者惡心、血壓下降、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用( x ±s)表示,兩組間行t檢驗,多時間點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鎮痛效果比較 與術后即刻比,術后24、48 h兩組患者VAS評分逐漸降低,且兩組相比,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治療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清疼痛介質比較 與術后即刻比,術后24、48 h兩組患者疼痛介質均呈降低趨勢,且組間比較,治療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與術后即刻比,術后24、48 h兩組患者血清應激指標均呈降低趨勢,且組間比較,治療組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臨床治療宮頸癌多以手術為主,放、化療為輔。為保證手術的順利開展,術中需采取相應的麻醉藥物來減輕手術或檢查等因素導致的疼痛,確保患者的安全與治療效果。丙泊酚是一種快速、短效靜脈麻醉藥,但其單獨應用不能抑制應激反應,不利于手術操作,因此臨床多采用丙泊酚聯合瑞芬太尼進行麻醉,但瑞芬太尼可能導致阿片類藥物耐受,降低對傷害性刺激的痛閾,誘導術后痛覺過敏。
地佐辛是一種強效阿片類鎮痛藥物,能緩解術后疼痛感,其主要通過激動中樞神經系統特定部位的阿片受體進行鎮痛,內源性阿片肽物質由特定神經元釋放,可激動感覺神經突觸前后膜上的阿片類受體,進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的合成,減弱甚至阻滯痛覺信號的傳遞,起到顯著的鎮痛作用,鎮痛效果較強,在人體內吸收、分布迅速,同時其可維持心血管穩定,與傳統阿片類藥物相比不良反應較少[6-7]。SP作為負責傳遞疼痛信息的傷害性刺激神經肽,其水平升高可對感覺末梢神經產生刺激,進而機體產生明顯痛覺;5-HT在外周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疼痛調節及信號傳導機制中均可發揮明顯作用,其大量分泌可刺激疼痛信號,加重機體痛感。本研究中,術后24、48 h治療組患者VAS評分及血清5-HT、SP水平均低于常規組,且治療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提示臨床采用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聯合靜脈麻醉對宮頸癌患者機體損傷程度較輕,能夠有效緩解疼痛,且安全性較高,有利于確保手術順利進行。
麻醉、手術相關的各種創傷刺激作為應激源貫穿整個圍手術期,引起機體強烈的應激反應,刺激腎素 - 血管緊張素系統,從而導致Cor、NE、Ang- Ⅱ水平的大量釋放[8]。本研究中,與術后即刻比,術后24、48 h兩組患者血清Cor、NE、Ang- Ⅱ水平均呈降低趨勢,且不同時間點治療組低于常規組,提示臨床采用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聯合靜脈麻醉對宮頸癌患者機體損傷程度較輕,能夠有效減輕應激反應。究其原因,由于地佐辛通過抑制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軸反應,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宮頸癌患者Cor、NE分泌速度,從而減輕機體應激反應[9]。此外,地佐辛能顯著降低患者對疼痛的敏感性,同時在術后鎮痛、對全身麻醉蘇醒期躁動及全麻氣管插管時應激反應的抑制等方面的臨床效果顯著[10]。
綜上,臨床采用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聯合靜脈麻醉對宮頸癌患者機體損傷程度較輕,可緩解疼痛,減輕應激反應,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
參考文獻
周霞. 七氟醚復合瑞芬太尼麻醉對宮頸癌術后應激反應的影響[J].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7, 17(10): 52-53.
羅小玲, 歐陽偉子, 趙麗. 不同劑量地佐辛對瑞芬太尼靜脈全麻術后蘇醒期的影響[J]. 海南醫學, 2013, 24(23): 3479-3480.
廖生根. 宮頸癌根治術后應用地佐辛鎮痛的效果及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分析[J]. 當代醫學, 2016, 22(22): 43-43, 44.
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宮頸癌專家組. 宮頸癌磁共振檢查及診斷規范專家共識[J]. 腫瘤影像學, 2017, 26(4): 250-254.
嚴廣斌.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CD]. 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8(2): 273.
陳秀鶯, 管錦生, 陳小琳. 氟比洛芬酯聯合地佐辛超前鎮痛對宮頸癌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6, 36(23): 5925-5927.
柳琦. 宮頸癌根治術后應用地佐辛鎮痛的效果及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分析[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6, 29(18): 3234-3235.
張嬌. 地佐辛對宮頸癌手術患者全麻恢復期BIS及蘇醒質量影響的研究[J].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5, 21(6): 775-777.
呂虎 , 陳萬坤 , 趙燕君 , 等 . 地佐辛或氟比洛芬酯復合丙泊酚 - 瑞芬太尼靜脈麻醉在子宮頸癌前病變錐切術中麻醉效果的比較 [J]. 中國癌癥雜志 , 2018, 28(2): 146-150.
林洪嬌 , 吳飛 , 楊吉雄 . 地佐辛、丙泊酚、瑞芬太尼聯合靜脈麻醉對子宮頸癌患者鎮痛效果、應激反應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影響 [J]. 吉林醫學 , 2022, 43(6): 1534-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