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作者對江南古典私家園林的發(fā)展歷史與藝術成就進行了綜述,通過優(yōu)美的文字和豐富的圖片,細致賞析了現(xiàn)存已不多的園林實例。書中還收集了作者對園林的論述,引領讀者感受古人的理想和情懷,品味江南的園林,重返園林的江南。
明清江南園林發(fā)展的另一個特點是藝術理論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在園林的規(guī)劃階段,它更講究布局立意的詩情畫意,更注意從中國古代其他傳統(tǒng)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在眾多造園藝術家的努力下,江南私家園林在這一時期達到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極為輝煌的頂點,許多名園成為明清皇家園林設計建造時學習的樣板,深得當時中國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的青睞和喜愛。在留存至今的皇家園林如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中,可以找到許多江南私家園林全盛時期精品美景的縮影。由于造園活動的普及和持久,在明清時期,從事園林建造的專業(yè)隊伍逐漸形成了。以往造園常常和建筑工程混雜在一起,分工不明,到明代正式出現(xiàn)了專門疊山種花的匠人,叫做“花園子”。特別是假山的堆疊,是藝術性很強的工作,它要求匠人既懂得傳統(tǒng)山水畫的基本理論和山石表現(xiàn)的皴法,又要掌握打樁、平衡、懸挑等工程問題。從今日古園中遺留的明清兩代假山來看,當時堆疊峰巒洞壑的技藝是很高的,具有渾厚的天然氣勢。特別是張南陽、周秉忠、張南垣、戈裕良等名家的作品,更是巧奪天工,成為了后代堆山的楷模。
品評和鑒賞留存至今的江南私家名園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往往具有下面一些特點。
第一是小中見大,以少勝多。從園林所處的位置看,私家園林多數(shù)是住宅和府第相連,成為城鎮(zhèn)的府第園或宅傍園。在風景秀麗的城郊山水之間也有不少私人花園,但它的主人在城中還有正宅,將花園作為春來看花、夏來避暑、秋來賞月的居處,是一種別墅式的園林。除了個別高官權貴的花園,不管在城里還是城郊,私家園林一般占地均不大,大的十來畝,小的僅幾畝,這從現(xiàn)存的文人古園的題名上也可以反映出來。如蘇州有壺園,因其小,整個園林空間好似一把茶壺而名;還有殘粒園、芥子園、半畝園等名園,皆以小而著稱。小對建造園林是不利的,然而古代園林家卻能自如地掌握藝術創(chuàng)作的辯證法則,化不利為有利,在“小”字上做文章,精心設計和布置,在有限的范圍之內(nèi)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景色來,做到小中見大,以小勝多。“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會萬師”,人們常用這副楹聯(lián)來形容中國古典戲曲以少勝多的高超技藝,其實文人園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圍內(nèi)表現(xiàn)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運用“以一當十”的藝術原則。園中各景,無論是假山水池,還是亭臺、廊橋,甚至庭院一隅,均以小巧為上,能入畫者為佳,其立基定位、排列布置都要反復錘煉,以收獲筆愈少、氣愈壯,景愈簡、意愈濃的藝術效果。
江南私家園林的第二個特點是富有文心和書卷氣。“主人無俗態(tài),作圃見文心”,這是明代書畫家陳繼儒為其友人所作園記《青蓮山房》中的贊語。由于私家園林一般均較小,容納不了許多景,沒有苑圃那種宏大壯麗,卻別有韻味,能令人流連忘返,其關鍵就是園景中融合了園主的文心和修養(yǎng)。主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其園林所表現(xiàn)的文心與詩意也越濃。在造園的初始構思階段,他們常如吟詩作文一般來對待園林創(chuàng)作。清代園林評論家錢泳從江南文人園林的構思布局中看到了造園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共同點。他在《履園叢話》中說:“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應,最忌堆砌,最忌錯雜,方稱佳構。”游賞好的文人園林,便會感受到畫境中的一股文心,園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似乎都經(jīng)過仔細推敲,就像作詩時對字的錘煉一樣,使它們妥帖地各就其位,有曲有直,有藏有露,彼此呼應而成為一首動人的風景詩篇。如蘇州網(wǎng)師園是江南頗有代表性的私家小園,園內(nèi)的書齋庭院“殿春簃”作為我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已復建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其雅潔的格調(diào)、精巧的制作深得參觀者的好評。著名園林家陳從周曾這樣來評論它的書卷氣:“網(wǎng)師園清新有韻味,以文學作品擬之,正如北宋晏幾道小山詞之‘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建筑無多,山石有限,其奴役風月,左右游人,若非造園家‘匠心’獨到,不克臻此。”
江南私家園林的第三個特點,是其景色大多比較雅樸。“雅”是我國傳統(tǒng)美學中獨有的范疇,主要指寧靜自然、風韻清新、簡潔淡泊、落落大方。“樸”是指質(zhì)樸、古樸、樸素,不求華麗繁瑣。私家園林能做到雅和樸,是和以少勝多、以簡勝繁密切相關聯(lián)的。從使用上看,私家園林是人們休憩賞景、養(yǎng)性讀書之處,所以園景一般都典雅清靜、自然清新,沒有苑圃風景中那種艷麗奪目的色彩。園中建筑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灰瓦白墻,木裝修也多深褐色;臺基及鋪地或用青磚灰石,或用更為樸素大方的卵石、碎磚碎瓦等,其圖案花紋也較多選用格子紋、冰裂紋或簡潔的植物花葉式樣。室內(nèi)陳設多為古雅的藝術品,作為園林各景區(qū)點景的匾額和楹聯(lián)也極為雅樸,或用木板,或用剖開大竹陰刻,以求顯得自然古雅,與園林相協(xié)調(diào)融合。另外,江南私家園林中的建筑雖然相對于其他類別的園林來說要多,但除了主要廳堂之外,一般都融于山水景色之中。傳統(tǒng)建筑以對稱院落層層推進的布局方式與園中建筑相協(xié)調(diào),如拙政園“海棠春塢”和留園的“揖峰軒”分別是一間半和兩間半的特殊小筑,完全脫出了正規(guī)建筑三、五、七奇數(shù)間的規(guī)范,這就是《園冶》所說的 “半間一廣,自然雅稱”的最好詮釋。
江南園林,特別是一些文人私園的植物景致,也十分講究,多選易成活的鄉(xiāng)土樹種,以姿態(tài)好、便于管理為佳。據(jù)《江南園林志》載,清初文人徐日久曾說園林植物有三不蓄:“若花木之無長進、若欲人奉承、若高自鼎貴者,俱不蓄。”同時,一些山野村落中常見的榆、槐、柳等都是園中的佳選。如拙政園中部池上兩島“老榆旁岸,垂楊焰火,幽然叢出”的野山意趣,以及留園西部“漫山楓樹,桃柳成蔭”的城市山林風貌等均是江南園林自然質(zhì)樸植物造景的范例。
阮儀三
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他主持的周莊、同里、甪直、烏鎮(zhèn)、西塘、南潯等江南古鎮(zhèn)保護規(guī)劃被稱作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里程碑,對古城平遙的搶救和保護也被傳為佳話,兩度獲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頒發(fā)的亞太地區(qū)文化遺產(chǎn)保護杰出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