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以宋人詩文為主要依據,通過對詩文的整理、解讀和分析,證以其他史籍地志、筆記叢談的記述,加以作者親身的山居園游體驗,探討宋代園林作為中國園林史高峰的藝術成就,以及園林生活內容和文化意涵。
西湖的園林在山景方面多半直接借納自然的山群,或者利用山勢山質的特色來布局,故而在堆造假山方面的工程顯得非常少,資料中僅見者如云洞(又稱古柳林、楊和王園)的洞景乃是“筑土為之,中通往來,其上為樓……洞之旁為崇山峻嶺,有亭曰紫翠,間尤可遠眺”(《咸淳臨安 志·卷八六·園亭》)。云洞原來是由土所筑構而成的,也就是先以土堆積成山,而使其中空,成為可相互往來行走的洞穴。這項工程是需要相當高超的技巧的,首先是如何讓松軟的土能夠凝聚成為一座堅固挺立的假山而不會崩塌流失;其次是如何讓這些土制之山能中空,而懸空部分的泥土如何固定穩妥;再次是這些懸空成洞的泥土又如何能在固定穩妥之后更在其上立基為樓,而能承受住這樓的重量,這顯示了假山人工洞的造園成就之高且巧。
又如南山分脈的頭陀庵,在慈云嶺下華津洞側,本是宋趙翼王園,“疊巧石為之者,水石奇勝,花竹蕃鮮”(《武林梵志·卷三·頭陀庵》)。而水樂洞在為楊郡王家別圃時,“累石筑亭”,這里既然謂之為“巧”石,且石既然值得疊累,應指太湖石一類形狀奇巧的石頭,那么疊巧石所成者,則應是象征峻巖的假山,是模擬山水的手法。又如陸游為韓侂冑的南園(原為勝景園)所寫的《南園記》中記述其園林各景時提及“其積石為山曰西湖洞天”(《西湖游覽志·卷三·勝景園》),可知南園內堆造了一座假山,這山以石為材質,故能營造出奇突崢嶸的山勢,因石之本身起伏凹凸、波折棱角的形狀特質,有如西湖自然景色中的洞崖巖壑(從唐代開始,園林已漸喜愛使用太湖石,宋代造園更普遍使用太湖石。而太湖石具有皺、瘦、透、漏等形狀特色),取名曰“西湖洞天”似有模擬西湖山水之意,則是取法自然、縮影真山水的造山手法。
然而既然這些園林有西湖的自然山水可資借納、可資欣賞,為什么還要模擬真山水疊造石山呢?這主要還是為了滿足玩賞園林時的想象與神游,提供心靈自由馳騁的對象和空間,這是園林創造與欣賞的一個重要部分。
除了累疊石頭以成假山之外,也有頗多單個石頭作為欣賞對象而成為一景的。因為西湖的山群中頗多巉巖之類的山,而有“怪石玲瓏”(《西湖游覽志·卷三·南山·南屏山》)的現象,所以在整個西湖的大公園中原有的或人造園的擺置取材,石景的內容都相當易見。如韓侂冑的南園“清流秀石拱揖于外”(陸游《南園記》);又如勝果禪寺有晦夜放光石、飛龍石、觀微石、臥醉石、題石(《武林梵志·卷二》);法相寺有夢化石(《武林梵志·卷三》)。這些石頭應都是未經堆棧而保持自然原形的,因為它們的形勢頗有姿態(如拱揖),形狀特殊(如飛龍等),以及遺留了時間歷史的痕跡(如題詠)等因素而成為園林中一個景點。法相寺另有一建筑種石軒, 從“種”字可知,他們是將石頭當作一種會生長變化的生命體來看待的,所以雖然這些單石的景點基本上并沒有什么造園功夫,但園中置放石頭的時候應是經過一番布局考量的。因為在中國園林中作為觀賞用的立石,往往具有皺、瘦、透、漏、丑等美感,單個石頭本身已有相當可觀、可賞玩的內容,以讓游人在休憩或游走之時欣賞(至于石頭的皺、瘦、透、漏、丑甚或是清、巧、頑、拙等美感之詳細內容,為避免本文旁出太多,不復細論,可參看諸多有關中國園林之著作,如劉天華《園林美學》,第271—272頁, 或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第222—231頁),所以對欣賞者而言,無論是形勢姿態看似有情味,還是特殊形狀的形似,抑或是歷史痕跡的遺留,基本上都是游園時一個非常廣大的遐思神游的天地。從園林選地選景的角度而言,這些以自然存在的獨立石為景點的事實也反映了園林設計與建造時對意境的追求與游賞園林的審美趣味。
在水景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應是湖水區,整個西湖園區就是圍繞著這一片湖水而形成的,可謂西湖的核心所在。所謂的“一湖春水綠漪漪”(周紫芝《湖上戲題》)、“十里青漪菱草蕩”(魏了翁《領客泛湖》),正顯現了碧綠的西湖水隨風波動,具有深湛靈動又擴散的美感,是西湖的眉目精神。而上文提及的“岸岸園亭”正說明眾多園林是圍繞著湖水四周,借取其一角一灣之景以成趣的,所以湖水是西湖景致與園林造景的重要對象。此外,它也是游覽的重點,正所謂“烏榜紅舷早滿湖”(蘇軾《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來兩縣令先在》)、“滿湖風月畫船歸”(陳襄《和子瞻沿牒京口憶西湖寒食出游見寄》)(見《西湖志纂·卷一二·藝文》),說明來到西湖游覽的人多半會泛舟湖面,因此從湖上往四周做放射性的觀賞所得到的景色應是游湖的另一個重點所在。這是西湖水景中最重要也最廣大的自然景致,屬于平遠遼闊的景區。
湖水區雖是自然生成的景觀,但西湖的個別園林有以人工手法利用湖水加以造景者。如第二部分的第一目就曾經引述資料記載楊和王在孝宗的指導之下,模擬宮禁引灌湖水以環繞他的居第。這說明不但宮禁本身引湖水造園,皇族權臣也有僭仿者,而且還“蜿蜒縈繞,凡數百丈”,則整個園林里應有多處的建筑為水所圍繞,可四面眺覽流水之景,若還積貯成池,則又將是重要的園景核心了。又如《西湖志纂·卷一·花港觀魚》介紹在花家山下有園林為內侍盧允升別墅,“鑿池甃石,引湖水其中,畜異魚數十種,稱花港觀魚”,則是應用湖水積蓄成池的工程,使之成為珍異魚類的蓄養所,變成西湖著名的景觀之一。這些都是運用湖水加以人工營設而成的水景。
侯迺慧
長于古典小說、古典詩詞及園林研究。著有《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