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部人人都能輕松讀懂的通俗幽默國學史,以章回體的形式聚焦人物關系,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了國學即“中華固有之學術”從春秋到民國的發展史。書中涉及的人物達700多人,這些人物的交鋒匯聚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感受到的中國文化。
說起來,《國學三千年:這個歷史挺好看》一書的創作源于一場“偶遇”。
2006年,一次在圖書市場閑逛時,我偶然發現了一本北京大學研究生招生考試題集,里面有幾篇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的招生試題,我看了一下,發現幾乎都不會做。當時距我取得自學考試本科文憑已經快十年了,當年我僅用三年便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學完,并創下了一年通過八門的最高紀錄,這個速度在自學考試考生里算是非常快的了。可面對這些題,我才知道所學的古典文獻知識是多么有限,于是立即跑到北京大學里的一個書店買了好多古典文獻的書開始讀,并報名參加北京大學這個專業的研究生全國統考,這一考就是五年,直到通過考研筆試。
就在一年年的考研沖刺中,我萌生了一個想法:為什么不把古典文獻、學術史里面有趣的東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寫出來呢?即便無處發表,至少可以打印出來讓身邊的幾個朋友看看。于是,我從2011年開始創作這部書稿,寫了幾年后,我的外甥看到了稿子,他讀了幾頁后說寫的有《明朝那些事兒》的風格。這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套書,于是立即買回來看,同時學著《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將書稿發到了天涯社區的“煮酒論史”版塊,沒想到20天后就吸引了幾家出版社的關注并收到了邀稿請求。其中江西出版集團的黃升揚說的話讓我非常感動:“現在的市場暢銷圖書多是以調侃之態論史治道,以《明朝那些事兒》為開端,從春秋戰國到唐宋元明清基本上都已經說遍了,而對于國學,您的這篇連載可謂開山之作,我相信一定會受到讀者歡迎,不知道您有沒有編輯出版的意向,盼復。”黃升揚打動了我,于是我最終選擇了江西教育出版社。
至于在創作中采用通俗幽默的筆調和章回體,是我思考了好長時間才定下來的。使用章回體顯得古雅,但更重要的是章回體的回目是對仗式的,就像一句詩一樣。四大名著里的章回回目無論是《西游記》里的“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紅樓夢》里的“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還是《三國演義》里的“議溫明董卓叱丁原,饋金珠李肅說呂布”,都讓人印象十分深刻。回目寫得好可以提綱挈領,讓讀者一看就知道下面要寫的是什么。
而促使我最終采用章回體來寫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關于學術的歷史是很枯燥無味的。為了扭轉這樣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我使用了通過故事敘述學術史的方式,并把學術觀點穿插到故事中去,以便讀者能暢快地讀下去,像看小說一樣去看我們近三千年的學術史,同時又能對學術觀點留下深刻印象。
同時,書中涉及的學術故事都是從正史和作者的原著中認真搜羅來的,經過爬羅剔抉,我最終選擇的都是能畫龍點睛般展現學術大師觀點的一些段落,然后又在這些故事中穿插了不少網絡流行語和這些年來網友們的大量“神評論”。把這些內容引進書里能使文章風格顯得更活潑,也可以說留下了不少時代的印記,將學術史的大雅和網絡用語的通俗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讓讀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充分體驗國學史的魅力。
記得2017年出版了這套書的前兩部后,責任編輯張延問我什么時候能完稿,我說半年。當時我剛剛寫到南宋朱熹,然而晝夜趕進度了一陣之后,我才發現半年的時間我是根本完不成的。南宋以后積累了海量的史料,我就是翻一遍恐怕也得翻兩年。于是我羞愧難當地跟黃升揚說,要么后邊別寫了,真的是對不起你們。這時黃升揚和張延說了一句讓我終生難忘的話,他們說哪怕只有一萬個讀者看,也是這套書的有益之處,我們不會催你的,你用心去寫吧。就這樣,我又用了整整五年時間去完成這套書的后兩部,這期間隨著前兩部的傳播,各種好評逐漸涌來,可以說,正是兩位編輯的理解和各位讀者眾多暖心的評論讓我耐心地完成了這套書。
現在想想,作為一個草根作者,如果沒有編輯和讀者們的支持和鼓勵,我可能寫到一半就沒有毅力堅持下去了,也就不會有現在大家看到的具備完整體系的這套書。希望讀者們在讀過700多位國學大師有趣又有料的爆笑過招史后,不僅能體會大師的處世智慧、增長國學知識,更能捋清中國3000年來的國學發展脈絡,做知道中國文化從何而來的中國人。
尹正平
中國鐵路作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國學三千年:這個歷史挺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