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作者從生命、人性、物性、心性、慧性、危機以及意義七個方面展開介紹,盡量以讀者更好理解的方式一一闡述和分享。七個章節也是七堂課,引導讀者與孩子互為老師,相互學習,內容關乎心理,又不只心理。作者認為缺少了生命教育,其他教育都只是無根浮萍,無論堆砌多少知識和財富也無法給孩子一個身心安定的人生,而安定比幸福更能帶給人們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氣。書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書中的要點。
家庭文化建設
這些年來,我在給許多大型企業高層管理者講授心理課程時,都會重點講到企業心理文化的建設。縱觀世上每一家百年企業,無不重視企業文化對業績長青和員工價值實現的重要影響。
對家庭組織來說也是一樣,“文化”是組織的靈魂,沒有靈魂的組織很難健康發展,也無法有效應對危機,組織中的個人在遇到危機時更容易失神散亂,走著走著,就枯竭了。
家庭文化建設不是知識學歷的堆積,而是家庭成員間共同營建和享有的一種心理氛圍和價值觀,并且常常從潛意識層面影響著家庭和個人,也影響著孩子的生命品質,甚至還會在人生的至暗時刻發揮至關重要的危機干預作用。
當我們接近一個孩子時,你或許不知道他的家庭故事,卻可以感知到他的家庭氛圍大約會是什么樣子。這就是文化在起作用。
父母作為孩子原生家庭的“首席文化官”,可以從五個方面著手,進行家庭文化建設。
第一,從自然和人的關系入手。在我小時候,一家人每天晚飯后都會一起散步,沒有繁華的商業街,沒有人造的景觀,有的是夕陽、晚霞和草木的清香。父親會教我們打水漂,母親則教我們唱《晚霞中的紅蜻蜓》,唱著唱著,一只紅蜻蜓真的飛來了。父母還會跟我們一起玩他們的童年游戲:拔兩片葦葉,做成兩只小船,放進小河里,比賽看哪只小船“劃”得快。這些至今想來都是很甜蜜的回憶,和著自然的光影氣息,成為了我們家庭文化和家庭氛圍的一部分。多年后,我又將它傳承給了女兒和更多的孩子,讓更多的生命有機會接受大自然的教育。在生命教育上,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而父母需要做好“助教”工作。
第二,從理想和現實的關系入手。家,既是孵化理想的地方,也是應對現實的地方。父母想讓孩子的生命有更持久的活力和抗逆力,就要幫助孩子處理好理想和現實的關系。沒有理想,走著走著,心就空了;沒有現實,走著走著,人就飄了。對我來說,家庭文化中愛閱讀、愛勞動的習慣讓我受益匪淺。在母親小時候,外公給她訂了許多兒童雜志;在我小時候,母親也成了那個訂閱人。家人共讀的時光讓生命的指針了了分明,內心格外寧靜。除了共讀,共同做家務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比如釘扣子、晾衣服、貼外公寫好的春聯、做年終大掃除等。我最喜歡的是幫著大人把曬好的被子收回來,然后趴在軟軟的被子上,深深呼吸陽光的味道。閱讀讓我仰望星空;勞動則讓我腳踏實地。這也是我所受的最好的生命教育。
第三,從家人與家人的關系入手。每個人一出生所面臨的第一重關系就是家庭關系,與家人相處的模式和品質影響著孩子未來的學習、工作和愛情。在家庭文化建設方面,家人關系可能是最有挑戰性的,因為它考驗著我們的心理管理能力。我會在“父母心理通識課系列”《系統養育》這本書里詳細展開,跟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建設彼此滋養的關系,而不是彼此傷害的家人關系。20多年前,我提出了一個重要原則: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現在,這個原則被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和傳播,愿你也是受益者。在這方面,我父母的一些做法可以分享給大家,比如,經常給孩子講家族祖輩的故事。即使祖輩在我們出生前就已經去世,卻毫不影響他們的美德讓我們堅定家族信仰,也讓我們直面祖輩的經驗教訓,知道人無完人,家人之間的包容大于天地。母親臨終前,與我細數她這輩子要感謝的人,以及她做得對的事。她說:“我感謝你爸爸,嫁給他,是我這輩子做得最對的事情之一。”如今,父母雖然都已離開,但他們建立起來的家庭文化讓我覺得,成為他們的女兒是我這輩子幸福的事情之一。
第四,從工作與休閑的關系入手。就像前面的章節里所說的,閑暇和創造性的活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生命品質有重要影響。父母如果活得太過緊張,除了工作之外,不懂得如何創造和享受生活的樂趣,那么當經歷至暗時刻時,孩子“活著”的意愿也會更低。相反,父母如果勤奮之余也能與孩子共享健康休閑時光,而不是沉溺于麻將牌桌,孩子對抗挫折的能力就會更強。我父母的做法是每年春節在我家舉辦“家庭春晚”,家人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猜燈謎,就連鄰居的孩子也會被吸引,到我家里過春節也成了他們的童年樂趣。這些樂趣讓我即使再忙也能信手拈來找到好玩的事滋養自己和孩子。
第五,從現在和未來的關系入手。家,是每個人現在和未來的中轉站。如果家庭文化建設得好,那么,孩子會真的做到“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如此,安好”。為什么安好呢?因為能安住于當下,所以“這樣就好”。安住于當下的人,才可能會有更好的未來,因為每個未來其實都由當下組成。在我4歲的時候,外公教我練習書法,要求我頭頂天,腳踏地,手腕懸空,心無雜念。右手握筆的同時,掌心不僅要想象握著一個雞蛋,還要想象即使有人突然從背后奪筆,也能躲開。外公的好朋友王爺爺看見了,嘲笑說:“你把一個小娃娃當書法家要求啊?”外公不緊不慢地說:“現在練字,是為了以后做人。‘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說的話放在心里頭,以后做不做書法家都‘莫來頭’。”現在的我沒能將外公的一手好字傳承下來,卻傳承了他為人處事的品德,因為他對我的教育一直都是向死而生,“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意思是,用未來要成為的樣子,對待眼前的事。我想,用它來啟迪我們處理家庭文化中現在和未來的關系,實在是“極好的”。
林紫
歷任上海心理衛生服務行業協會副會長等職。25年來專注個人及家庭心理咨詢、兒童早期心理養育、組織心理培訓及心理援助工作,組建心理志愿者團隊“林紫義工中心”,首倡“系統養育”的概念,并出版多部心理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