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采礦權;勘測定界;超層越界
采礦權實地勘測定界和超層越界開采動態監測工作是貫徹落實《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等有關法規政策的舉措[1],是切實履行各級自然資源部門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和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切實履行法定職責、強化礦產資源開采日常監督管理、進一步實現采礦權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手段[2],對防范發生因超層越界開采、以采代探而造成安全生產事故具有重要作用[3]。開展此項工作,實行采礦權精細化管理,對于強化礦產資源開采的監督檢查是很有必要的,約束采礦權人在礦區范圍內采礦,嚴防礦山越界開采,為礦山實行動態科學管理提供必要數據,有效規范開采行為,源頭上提升安全監管水平,保障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對礦山依法開采實行有效監督[4]。因此,科學規范地開展采礦權實地勘測定界和超層越界開采動態監測工作,獲取真實可靠的實測數據十分必要。文章就采礦權實地勘測定界與超層越界開采動態監測工作設計中常涉及的工作要點進行總結說明,可對該類工作方案的設計提供幫助。
1. 工作內容
1.1采礦權實地勘測定界工作內容
按照國家技術規范,為探礦權轉采礦權劃定礦區范圍、采礦權新立、采礦權變更擴大范圍、采礦權整合等申請經審查進行實地勘測定界[5]。
對擬出讓采礦權按出讓計劃進行實地勘測定界,核實出讓、新立采礦權范圍,核實已設采礦權擬擴大范圍是否與依法公布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限制禁止勘查開采區域重疊[6],對存在重疊的及時提出調整擬出讓、新立和擴大的范圍建議。
1.2超層越界開采動態監測工作內容
按照經批準的年度動態監測實施方案,對部、省、市、縣級發證礦業權勘查開采情況逐一進行實地動態監測,對照勘查工程布置圖、礦山采掘平面圖、許可證登記的礦區范圍、資源儲量估算圖等圖紙資料進行核查,按發證權限每年對有效期內正常生產的每一個采礦權至少進行一次全覆蓋式的超層越界開采動態監測,對疑似超層越界的采礦權,進行重點實地監測。
2. 工作依據
開展采礦權實地勘測定界與超層越界開采動態監測工作必須做到合法、規范、合理,應嚴格按照規范進行,主要包括《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2016)、《煤礦測量規程》(2013年最新版)、《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圖圖式》(GB/T 20257.1-2017)、《全球定位系統GPS 測量規范》(GB/T 18314-2009)、《無人機航攝安全作業基本要求》(CH/Z 3001-2010)、《無人機航攝系統技術要求》(CH/Z 3002-2010) 、《航空攝影技術設計規范》(GB/T 19294-2003)、《GBT 958-2015 區域地質圖圖例》(GBT 958-2015)、《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 24356-2009)、《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241號)。
3. 工作流程及要點
3.1采礦權實地勘測定界
采礦權實地勘測定界主要是對劃定礦區范圍、新立、變更登記等涉及的采礦權范圍進行實地勘測定界。采礦權實地勘測定界的流程主要包括準備工作、數據項核查、野外實測、數據整理與成果驗收等部分(圖1)。
3.1.1 準備工作
采礦權實地勘測定界準備工作主要包括組織準備、人員培訓、資料收集。
組織準備組建勘界隊伍,人員應包括礦產地質、測量等專業技術人員。同時成立質量管理小組,對勘界工作進行檢查、復核、審查。
人員培訓加強專業技術培訓,在項目實施前,組織一次全員參加的專業培訓,聘請專家授課,安排技術人員赴廳信息中心學習交流,熟悉掌握安徽省“一張圖”系統使用。同時抽調全院最專業、最精干的隊伍,保障采礦權實地勘測定界任務順利完成。
資料收集收集礦區地質報告(含地形地質圖)、申請人礦權信息、現有采礦權資料、現有探礦權資料、擬申請礦區劃定范圍、儲量核實報告等。
3.1.2 數據項核查
通過詢問采礦權申請人或現場查看資料等方式,對采礦權勘測定界數據項進行逐一核查分析并填寫核查表。
3.1.3野外實測
坐標系統采用CGCS2000坐標系,高程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利用全省礦業權核查基礎控制成果(D、E級控制點),對礦區布設的控制點進行驗核。利用安徽省CORS直接進行界樁點測設,指導采礦權申請人埋設界樁。界樁應標識明顯,界樁標石采用預制(深度不低于60cm,露出地面不低于20 cm)的方式,原則上所有拐點需埋設界樁,因地形地貌無法埋設界樁的,可設其他標志。
3.1.4數據整理
對收集資料及野外實測資料進行數據整理匯總,提取勘測定界數據信息。利用已有礦區地形地質圖作為工作底圖,根據礦權實際情況繪制疊合圖,包括:(1)探礦權轉采礦權劃定礦區范圍疊合圖;(2)采礦權新立范圍疊合圖;(3)采礦權變更擴大范圍疊合圖;(4)采礦權整合范圍疊合圖。
3.1.5 問題分析與報告編制
問題分析:對擬出讓采礦權按出讓計劃進行實地勘測定界,核實出讓、新立采礦權范圍,核實已設采礦權擬擴大范圍是否與依法公布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限制禁止勘查開采區域重疊,對存在重疊的依法依規提出調整擬出讓、新立和擴大的范圍建議。
編制勘測定界報告:礦業權勘測定界技術報告內容包括:①勘測定界的目的和依據:包括行政依據、技術依據、法律、法規;②施測單位及日期:包括勘測單位、施測起止時間、內業完成時間等;③外業測量的情況:包括測量儀器的選擇、坐標系統的選擇、控制網布設情況、基準點引用情況等;④面積量算情況:面積量算的方法、礦業權范圍總面積、各特征地物的面積等;⑤其他情況:包括對成果資料的說明、自檢情況等。
3.1.6 成果提交與驗收
成果提交:(1)勘測定界報告書;(2)礦區范圍實地勘測定界核查表;(3)礦區范圍疊合圖。
成果驗收: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組織力量對采礦權實地勘測定界成果進行檢查驗收。
3.2 超層越界開采動態監測
與采礦權實地勘測定界相比,超層越界開采動態監測主要區別是對采礦權人超越批準的礦區范圍開采礦產資源行為的動態監測,前期的準備工作與資料收集也是圍繞礦山動態監測展開,主要對露天礦山和井下礦山動態監測。露天礦山和井下礦山的測量方式不同,難點和重點也截然不同。如露天礦山主要采用常規控制測量方法,結合全站儀、RTK、無人機等測量設備進行碎步點觀測,井下礦山主要采用聯系測量方法,將控制點坐標傳到井下,結合陀螺儀進行導線測量;露天礦山重點是平面位置的監測,井下礦山重點是平面位置和標高的監測。
超層越界開采動態監測的流程主要包括準備工作、數據項核查、野外實測與巡查、數據整理、成果匯總與驗收等部分(圖2)。
3.2.1 露天礦山動態監測
礦山動態監測主要由自然資源部門委托第三方對企業礦區通過前后對比,或是與采礦區界線對比每年一次的動態監測。
無明顯越界開采的采礦權對無明顯越界開采的采礦權,以采礦權人提供的現狀地形地質圖為工作底圖,利用GPS-RTK或全站儀等傳統測量手段對礦區進行測量,判斷是否存在超層越界開采。
對疑似超層越界開采的采礦權對疑似超層越界開采的采礦權,采用無人機航測和GPS-RTK、全站儀等傳統測量手段相結合進行精細化重點監測,判斷是否存在超層越界開采現象。
3.2.2 地采礦山動態監測
此項工作以收集資料為主,根據采礦權人提供的采礦許可證復印件、礦區控制網成果表、礦區坑內外對照圖、各中段巷道平面圖、各中段地質平面圖、礦山儲量年報等資料進行預判,對可能發生超層越界開采的地段進行實測,形成上報的井上、井下工程對照圖和采掘工程平面圖,并根據實測結果,將現狀礦區開采邊界線、礦區DSM數據與采礦權范圍線、采礦權開采標高套合比對,判斷是否超層越界開采。
3.2.3 停采礦山動態監測
停采礦山需要由礦權人提供礦山停采說明,礦山停采說明須經過縣級以上礦山主管部門核實確認。停產礦山主要工作是收集資料,以停采后的地形地質圖為工作底圖,現場采集能反映礦山現狀的照片。
4. 內業與成果驗收
內業工作主要包括數據匯總、數據處理與報告編制。內業工作在外業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對收集資料及野外實測資料進行數據整理匯總,提取勘測定界數據信息。根據礦權實際情況繪制探礦權轉采礦權劃定礦區范圍疊合圖、采礦權新立范圍疊合圖、采礦權變更擴大范圍疊合圖與采礦權整合范圍疊合圖。對擬出讓采礦權按出讓計劃進行實地勘測定界,核實出讓、新立采礦權范圍,核實已設采礦權擬擴大范圍是否與依法公布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限制禁止勘查開采區域重疊,對存在重疊的依法依規提出調整擬出讓、新立和擴大的范圍建議。根據實測結果,編制勘測定界與超層越界開采動態監測成果報告。
5. 結論與建議
本文對采礦權實地勘測定界與超層越界開采動態監測的工作內容、意義及流程進行闡述,并對要點進行分析,結合規范與工作經驗,制定工作流程,對制定該類工作的實施方案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在施工過程中建議加強質量控制,確保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