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地質礦產;礦產勘查;遙感技術;運用思考
目前,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態勢,對于我國經濟建設具有一定促進作用。在地質礦產行業,礦產勘查可以說是關鍵組成。運用遙感技術不僅可以提升礦產勘查效率,還能夠提升礦產資源勘查的準確性。
1. 遙感技術的概述
遙感技術的出現時間相對較早,與地理知識有效融合,運用到了礦產行業,這一技術不僅可以反映礦產資源形態,也能夠分析礦產資源位置以及狀態,信息采集完成之后可以及時對其進行處理與反饋,借助識別準確判斷,最后生成圖像[1]。同時遙感技術還可以對光譜進行判斷,在地質礦產勘查過程中,遙感技術可以準確預測礦床,是地質礦產勘查使用的主要方式,遙感技術能夠與虛擬技術進行結合,勘查范圍相對較廣,因此,需要科學且合理地運用這一技術開展地質礦產勘查。
2. 遙感技術在地質礦產勘查中運用的作用
遙感技術可以通過物體對電磁波的吸收與反射呈現不同特點,即便不直接接觸物體,也能夠感知目標,主要方式即為可見光與紅外線探測技術。另外,還能夠在高空中進行遠距離觀測,既可以獲取地物信息數據,還可以了解地物特點,目前,遙感技術在林業、農業、海洋領域以及氣象領域都得到了高效運用(如圖1所示)。
對地質勘查來講,因為地質構造帶可以促進礦床形成,特別是因斷層引起構造與線環構造交界處,這一區域是礦床形成的最佳位置。遙感技術在地質礦產勘查中的運用主要為以下幾點:其一即為遙感技術在難以獲取主要礦床位置時,通過傳感器收集信息,使實地檢查范圍縮??;其二即為遙感技術在面對一些特殊區域時,也能夠圈定異常區域與礦靶區域,既可以節約地質礦產勘查時間,也能減少勘查成本[2];其三則是遙感技術能夠匯集多種數據信息,如將地形圖、航空照片以及構造圖進行融合,這樣就可以進一步強化地質礦產勘查的精準性。
3. 分析遙感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運用
3.1直接運用
遙感技術在地質勘查中的直接運用模式即為提取圍巖蝕變信息,巖漿中的熱液在對圍巖產生化學反應以后,使用遙感技術就可以獲取信息。這種變化出現的主要因素即為不同礦物質與熱液接觸反應,即便是不同礦物質,也有必然聯系,圍巖蝕變與礦物質空間位置有一定關聯,所以,可將圍巖蝕變視為地質礦產勘查的關鍵,以便及時獲取地質礦產信息[3]。
另外,在一段時間如果地貌出現變化,那么電磁波等可見光也會出現變化,電磁波屬于遙感技術獲取地理信息的關鍵載體,地質礦產有一定物理特點與化學特點。如巖石中的化學成分與物理成分較為穩定,在地質結構改變時,那么其吸收性與反射性也會出現變化,進而從礦物中體現不同的電磁波。另外,礦物類型較多,使用探測光譜就能夠確定礦物類型,對遙感技術來講,可以在高空對礦產區域實施勘測,進而掌握地表物質的光譜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長時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那么就會帶來一定誤差,需要確保這一技術在運用時降低外部因素的干擾,提升監測結果的準確度。
3.2間接運用
地質礦產與不同地質構造有較大關聯,礦產在次級斷裂中的運用相對較多,說明礦產分布與地質構造運動有一定聯系,因為礦產分布會依照地質構造的運動時間變化,進而呈現出帶狀分布情況。遙感技術在地質礦產勘查中的運用通常是借助地質運動情況,如工作開展階段可使用線形與環形影像提取信息,細致分析火山結構資料和周邊地質情況,從中找到對礦產有用的信息,也可以掌握礦產真實情況[4]。調查中發現,礦產周邊植物與礦物質也有較大關聯,如金屬元素就會對周邊自然環境帶來較大影響,如果金屬元素進入地表,就會導致植物出現異變現象,對這些數據信息的掌握,可以使用遙感技術,進而確定周邊地質礦產資源分布情況。
4. 遙感技術在地質礦產勘查中的應用對策
針對遙感技術在地質礦產勘查中的應用,如圖2所示,既可以彌補以往傳統開采技術的不足,還可以適應復雜性礦山開采,在強化礦山開采質量、效率以及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4.1依照遙感影像色彩、形態確定勘查靶區
從多種遙感影像中能夠發現,不同地層色調與形態的“特別”影像載體,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因素即為原生礦體出現、圍巖蝕變以及礦床分散暈等。所以,遙感影像中的特別影像體現是遙感技術識別礦產的關鍵,近礦圍巖蝕變形成的巖石與正常巖石結構、色彩都有一定區別,并且巖石反射出來的光譜會存在異常[5]。目前,遙感技術在找礦異常信息提取中的應用是初期階段,但遙感技術在這一領域中的應用潛力較大,需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優化技術。
4.2構建遙感找礦模型
針對礦床模型來講,主要是將礦床特征與礦床形成的時間、空間規律、礦床區域的地理環境、礦床自身特點等相關因素進行總結,這樣就可以使礦床信息理論化,并且提升對礦床的認識,使找礦工作有序開展[6]。另外,遙感技術運用到礦產勘查中能夠對較大范圍內的礦產構造進行提取,同時應與線段、環境、色彩等形象的表達模式進行結合,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輔助模型建立,使相關人員有效掌握礦產地質信息,為運用提供便利。遙感找礦模型技術是地質勘查專業研究的重點,這一模式在礦產開采中值得廣泛運用。針對遙感信息找礦模型建模來講,如圖3所示。
4.3多元化地學信息綜合成礦預測
目前,地質礦藏開發已經出現多年,部分容易勘查的淺層礦產資源通常已經開采完成,長時間就會加大礦區勘查難度,并且一些礦區的地理位置相對特殊,地形十分復雜,如果沿用以往傳統的方式勘查礦產,那么就會降低勘查成功率。所以,就可以結合多種找礦技術,使技術能夠實現優勢互補,這樣才可以高效完成地質礦產勘查工作。針對遙感技術中的GIS技術來講,將其運用到地質礦產勘查找礦工作中具有一定優勢,借助地理信息就能夠構建直觀的空間模型,這樣不僅可以全面表述一些難以概括的地理定量,還能夠從多個層面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進而快速找出地質礦產資源,這種方式在礦產開發中得到了廣泛運用,效果明顯,會成為礦產資源勘查的主要方式之一[7]。
4.4遙感技術在斷裂分析中的運用
在地質礦產勘查階段,工作人員經常會發現一些斷裂,而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因素即為礦山的頻繁開采,這時可使用遙感技術對斷裂問題發生原因進行分析。應先對斷裂區域進行拍攝,之后使用三維成像對區域進行分析,不同的顏色會代表不同結構,這項操作完成以后運用遙感技術對地貌結構進行測量,科學分析真實差異,可依照不同顏色且使用線條與構造對不同位置的地貌結構進行科學劃分。例如使用遙感技術對密集地區、有渠道地區以及溪流地區進行體現,在使用遙感技術掌握數據信息以后,對周圍環境的斷裂情況進行明確,然后優化開采模式及方案。
4.5資源損害層面的運用
通過遙感技術中的監測因子分析礦產資源損害情況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因為監測因子能夠涉及較大范圍,不僅能夠用到礦產勘查中,也能夠對周圍自然植被狀態進行監測。遙感技術監測范圍擴大,可以全面提升監測與勘查準確性,使分辨率得到強化,明確體現出受損害資源空間分布情況,同時也能夠監測地面沉降情況[8]。另外,遙感技術能夠對數據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對礦產地勢及地貌特點進行全方位觀察,通過操作層面的完善就可以獲取功能數據,使地質礦產勘查工作難度不斷降低,并且為監測礦產資源損害情況提供全面幫助。
4.6在地質災害圖像識別中的應用
在地質礦產勘查且礦山開采前期準備過程中,需要全面減少不穩定因素,在不同階段需要明確礦產地質問題,借助數據預測可能會出現的地質災害。例如在規劃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過程中,就可以使用遙感技術體現其形態和特征,規避地質災害[9]。另外,在調查及分析地質災害原因、特點的過程中,可對地質災害圖像進行觀察,使用遙感光譜成像觀測信息的高分辨率特點來識別遙感圖像。通常來講,一般地質災害在發生之前都可以使用遙感圖像識別技術評價易損性,并使用行之有效的方式來預防地質災害,可使用遙感圖像識別。
4.7礦產資源空間分布調查及監測中的運用
在對地質礦產進行勘查的過程中,遙感技術的運用通常都是將電磁波信號發送到地底,借助反射原理接收信號,需要完成分析與論證工作,使用采集的數據信息生成圖像,通過直觀可視化的圖像展現目標地信息。遙感技術具有涉及范圍廣、適應性強以及實效性高等特點,能夠快速完成信息數據采集,不需要投入較多成本,在地質礦產勘查中的運用具有一定優勢。另外,在使用遙感技術尋找礦產資源的過程中,可以依照觀測物信號反射差預測地下礦產資源,由于不同礦產資源的熱度有所不同,使用這一技術能夠掌握礦產資源空間分布情況和變化情況。
4.8在礦產構造識別中的運用
遙感技術可以快速識別水平巖層、傾斜巖層以及褶皺巖層,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對于水平巖層的識別有較大難度,主要因素即為這類巖層的地形地貌較為特殊,較陡較硬的水平巖層容易產生同心圓形陰影,這樣就會受到多種因素的侵蝕,進而出現成層性特點,以陡形為主。在運用遙感技術識別傾斜巖層的過程中,因為會有傾斜角,使順向坡面較長、逆向坡面較短,這樣會相對容易識別。另外,針對褶皺巖層,巖石的軟硬度有一定區別,硬巖層主要為正地形,軟巖層通常為谷地,遙感技術在這類巖層識別時會出現色彩差異。
5. 結束語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遙感技術也在快速發展,其已經在諸多行業與領域運用。目前,經濟發展使人們對自然的需求不斷增加,地質礦產勘查會關系到資源開采,可以將遙感技術融入,這樣不僅可以提升礦產勘查的準確性,還可以提高找礦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