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科學認識并著力提升鄉村價值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前提。鄉村價值是鄉村所具有的促進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能力,是維系鄉村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紐帶。鄉村以農業生產為主,是一個集生產、生活與情感寄托的共同體,具有生產、生活、生態、社會、文化以及教化等一般價值。城鄉二元發展戰略格局下城鄉資源的不平等交換使鄉村在較為封閉環境中能量不斷衰減而造成價值失位。隨著城鄉深入融合,城鄉制度深刻變革,各種資源回流建設鄉村,鄉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提升,鄉村價值呈多元化發展態勢。鄉村生態涵養、休閑觀光、健康養老、文化傳承、鄉愁體驗等價值凸顯。只有城鄉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生產能力、服務能力與吸引能力,強化拓展鄉村功能,不斷提升多元價值,才能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關鍵詞]全面鄉村振興;鄉村價值;城鄉融合;多元轉化
[DOI編號] 10.14180/j.cnki.1004-0544.2023.04.008
[中圖分類號] D422.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0544(2023)04-0077-08
基金項目:武漢市社科基金2021年后期資助項目“鄉村振興動力機制與經驗啟示研究——武漢市‘三鄉工程’建設的地方實踐”(2021015)。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1](p9)。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鄉村價值是鄉村所具有的促進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能力,科學認識并著力提升鄉村價值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前提。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引致鄉村功能向多元化發展,但對鄉村價值認識不全面、利用不充分的問題又廣泛存在,這是鄉村振興面臨困境的重要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說,鄉村振興就是一個激活鄉村內生發展活力,使鄉村價值充分體現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鄉村振興不單是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振興,而是包括社會、經濟、文化、治理體系創新和生態文明進步在內的全面振興[2](p14)。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在于多角度、多領域審視鄉村價值,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把脈鄉村價值的多元轉化,提升與應用鄉村價值。
一、鄉村價值原點論
“農,天下之大業也”“農者,天下之本也”“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自古以來,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多為城市生產糧食與提供農產品。一方面,鄉村與城市相對存在,沒有鄉村就沒有城市,鄉村是城市存在的基礎也是城市的源頭活水;另一方面,城市及城市化雖給人類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現代文明,但仍無法回答人類從哪里來,未來要到哪里去的問題。因此,思考鄉村與人的演進問題,要立足原點審視鄉村價值,從多角度認識鄉村。
鄉村為鄉村生產而存在。鄉村在漸變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適應生產的功能和種養循環的農業模式。鄉村生產糧食、提供農產品、涵養水源并為城市提供基本物質供給服務。我國人口中農民占絕大多數,他們居住在農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與服務,以農為主是近代以來我國的基本國情,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都立足于這個基本國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3](p54)保障糧食安全,鞏固與拓展鄉村生產價值是基礎。歷史地看,中國鄉土社會萌芽于悠久燦爛的農業文明和農耕文化之中,不僅催生了形態各異的村落還成就了眾多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了豐富的農產品。因此,鄉村在農業生產中逐漸成為相對獨立的生命體。
鄉村是重要而獨特的生活空間。鄉村不僅是生產單位,也是一群有血緣關系的人共同生活的地方,還是具有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綜合體。鄉村生活的特點,一方面體現為自給自足與低成本,另一方面體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節奏以及熟人社會的廣泛存在。具體而言,鄉村有廣闊的田野、清新的空氣、樸實的鄰里關系、綠色環保的農產品等,這些鄉土氣息組合在一起構建起獨特的鄉村生活空間,對城市居民構成了強烈的鄉村誘惑,是城市人找尋鄉愁的地方。
鄉村是鄉愁情感寄托的重要載體。村落不僅為各種農作物、牲畜提供生存環境,還是土地與農民之間的情感容器,完美地容納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鄉音鄉情鄉韻,充滿了濃濃的鄉土味。我國特有的鄉土社會有著小規模家庭農業和龐大的農民基數,農民在村落中生活,從事農業生產,在此空間中的人們物質與精神、生理與心理等多種需要通過鄉村生產生活得到滿足[4](p143-145)。綜合來看,鄉村不僅是農業生產之地、農產品供應之源,還能夠滿足社會對鄉村情感寄托的需要以及對生態宜居的需求。
從中國歷史文化中尋得鄉村的原本價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屬于農耕文明,其載體是鄉村,傳播者是農民。中國文化的根在鄉村,中國人獨有的“落葉歸根”“入土為安”“故土難離”等傳統思想正是人們對村落濃厚感情的真實寫照。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在鄉村文明引領下鄉土文化、鄉土情感將在未來城鄉融合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既要深刻認識鄉村的原本價值又要與時俱進地把握鄉村價值轉化,將鄉村原本價值與城鎮化進程有機結合,發掘與利用新時代的鄉村多元價值。
二、鄉村價值轉化論
鄉村價值是維系鄉村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紐帶。我國“三農”工作重心已從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歷史性轉移。然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加快鄉村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振興鄉村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提升高度,拓展寬度,重新解讀并有效轉化鄉村價值,從量與質兩個方面提升鄉村價值。
(一)鄉村的一般價值
鄉村在不斷演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價值和功能,鄉村各要素彼此協調、相互促進,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村落有機體,滿足村民生產、生活、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要[5](p52)。鄉村發展對國家經濟騰飛和社會穩定起基礎性作用,能夠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衛生安全,維系區域生態平衡,具有多樣化的居住、社會、文化價值[6](p532)。鄉村價值是從鄉村社會生產生活、生態環境與歷史文化中不斷累積的古老智慧,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資源。朱啟臻教授通過總結與分析,歸納出六個方面的鄉村價值,分別是生產、生活、生態、社會、文化和教化價值[7](p2)。
1.生產價值是鄉村的固有價值。鄉村以生產糧食為主,為農業生產、耕地保護、土地綜合利用提供保障。鄉村生產價值是維系鄉村價值的核心。鄉村生產價值的實現是牢牢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的基礎。我國人口眾多,對主要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的需求仍呈剛性增長,鄉村農業生產的發展與糧食保障影響著國家的糧食安全。要始終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維持鄉村良好的基本生產生活秩序,使鄉村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穩定器與蓄水池[8](p72)。全國“一村一品”建設是鄉村生產價值的重要體現。截至2021年,全國認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3673個,主導產業產值超過7000億元,主導產業集中,發展特色鮮明,品牌效應明顯。其中,174個示范鎮產值超過10億元,249個示范村產值超過1億元,推動了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2.鄉村生活價值豐富而獨特。農民在鄉村居住、生活與繁衍,鄉村是幾億人的生活家園,優美的鄉村生活空間讓人們能夠享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鄉村特有的一種生活方式,獨特的生活價值使鄉村不僅是“農一代”落葉歸根的地方,也是“農二代”“農三代”寄托鄉愁的地方。只要農業生產特點不變,村落就不會消失,鄉村生活就能夠延續。不論村落的社會經濟結構、人員結構與傳統文化如何變化,我們的任務不是消滅村落,而是要不斷發現村落的價值[9](p11-12)。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認為,“現實的和有機的生命結合是共同體的本質,鄉村是一個天然共同體”[10](p43),它既是生產空間也是生活空間,未來的鄉村將轉向適度聚居,以更好滿足居住者的各種新需求。
3.鄉村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鄉村有著區別于城市的復合生態系統,具有獨特的生態文化與生態理念。鄉村是國家、城市的重要生態屏障,是生態涵養主體區,承擔著供給生態產品的重要功能,這也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優勢。鄉村生態價值不僅體現在自然生態環境方面還體現在鄉村特有的生態文化體系方面,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要求以自然而然的方式維系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出勞動人民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的智慧。以自然智慧為指引的鄉村種養結合生產方式,生產與生活循環體系等,構成了鄉村獨特的生態系統和生態文化。鄉村因此成為養老與養生的理想場所,鄉村的生態價值在高品質農產品和高質量居住需求中得到充分體現。
4.鄉村是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社會學家費孝通指出,鄉土社會所求的是穩定,并以家族為基本社群。他將鄉村作為研究中國社會的最小社群,從經濟、宗教、禮俗等層面勾畫中國鄉村社會結構[11](p47-56)。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在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始終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戰略空間,多次化解城市發展危機。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鄉村不僅為城市提供原料、農產品和勞動力,還發揮著穩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近年來,疫情影響城市經濟發展,使得城市服務業發展困難,導致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迫不得已返回鄉村,但這并沒有引起鄉村社會巨大的動蕩,此時鄉村轉化為不確定城鎮化中的穩定器與化解危機的蓄水池,起到了獨特的吸納作用。
5.鄉村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鄉村是農耕文化傳承的根基,是中華文明興衰密碼的攜帶者,是中華文化弘揚與傳承之地,是人民寄托精神文明的家園。鄉村文化不僅是古村落建筑、田園風光等物質文化的綜合體現,也是鄉賢文化、傳統道德、傳統秩序等非物質文化的重要集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象。”[12](p123)尊老愛幼、和諧鄰里等鄉村道德文化不斷優化著鄉村社會環境氛圍,其中蘊含的倫理文化既是塑造文明鄉風的重要力量,也是鄉村有效治理的重要精神基礎。此外,農業文化、農村習俗、傳統節日時令、民間信仰、民間文藝等也構成了多元鄉村文化體系,鄉土文化是振興鄉村的魂,是未來鄉村財富發揮的源,是走向未來智慧的本,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氣神的源頭。
6.鄉村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人們在鄉村中自然地接受社會規范,學習社會禮儀,獲得生活技能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緩慢變化的鄉村逐步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在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發揮文化價值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是中國文明發展與演進的載體。在歷史悠久的鄉村中,固化的村落形態、庭院結構、具有宗族特色的宗祠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鄉村輿論、鄉村勞動與生活、民間信仰與習俗、家族與社區認同、鄰里關系與村落共同體等,則是重要的教化載體。活化的風俗習慣與傳統節日,具有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的民間文藝等具有積極的教化價值,能有效提升鄉村社會凝聚力。自然淳樸的村落文化是農民生活智慧的結晶,指導著村落共同體團結發展,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道德教化功能。鄉村的信仰、宗族觀念、村規民約等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具有深刻的教育教化影響力。
從總體上看,鄉村具有的生產與經濟價值是鄉村價值體系的基礎;鄉村具有的生態與生活價值使其成為生態宜居的理想空間;鄉村文化及其教化價值不僅是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的“靈魂”。
(二)鄉村一般價值的失位
長期以來,在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背景下,城市和鄉村界限分明,空間結構呈現二元性特征。城鄉二元發展戰略格局下扭曲的鄉村價值定位,直接導致工農業和城鄉資源要素的不平等交換,形成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和城鄉發展要素配置的剪刀差[13](p7)。例如,城鄉二元化的土地制度客觀上阻礙了土地要素自由流動,降低了城鄉土地的配置效率,這導致農民的重要資產無法盤活,鄉村土地應有的價值難以體現。城鄉關系的割裂使農民難以平等地享受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鄉村發展空間也受到限制,致使鄉村在較為封閉的環境中陷入低水平循環,能量不斷衰減,價值失位。
我國的現代化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中心,鄉村不僅為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提供農業產品、資本和市場,還貢獻了勞動力。農村的優質資源通過單向道流向城市,導致農業農村發展滯后和動力不足。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綜合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問題突出,尤其是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建設和民生保障方面的歷史欠賬較多,農村環境臟亂差的面貌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鄉村在為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卻始終處于從屬和邊緣地位,鄉村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14](p11)。從根本上看,我國的現代化實際上是一個非農化的過程,倡導用發展工業的模式發展農業,用建設城市的思路改造鄉村,偏離了鄉村發展的歷史脈絡與現實狀況。鄉村價值依托于長期形成的村域文化,存在于鄉村特定的空間場域,作用于復雜的鄉村社會關系,保障著鄉村社會的存續和發展。但農村人口外流、農業價值降低、村莊治理資源和財富流失等因素造成鄉村發展動力缺失,使鄉村去價值化[15](p4)。總體而言,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沖擊下,鄉村的有機整體結構遭到破壞,各要素及要素間的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鄉村功能退化,運行動力弱化,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導致鄉村價值失位。
鄉村衰敗與價值失位并不完全是農民自愿選擇的結果。長期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使鄉村產業經濟效益、基礎設施和各種福利保障等落后于城市,在政策上降低了鄉村的價值。對此,朱啟臻教授指出,21世紀以城市發展為中心的城鎮化政策導向,像抽水機一樣將人才與資源抽送到城市,而城市人才下鄉和返鄉則有許多限制,城鄉發展不平衡直接導致鄉村價值失位[16](p20)。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和鄉村生活環境不佳,造成勞動力主體對鄉村價值提升的期待值降低。突出體現在鄉村學校撤并以及鄉村教育衰落,農民為了子女的教育而離開鄉村,進城買房。202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25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172萬人,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壯年不愿回村或不愿從事農業生產,使得鄉村土地與房屋閑置,有限的資源得不到利用,農業生產無法持續,生產價值無法體現。鄉村空心化使得村莊的存在價值下降。為了全面振興鄉村,不僅要進行鄉村價值補位,還要提升與利用其多元價值。
(三)鄉村價值轉化動因與方向
從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到2022年黨的二十大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及原國務院扶貧辦更名為國家鄉村振興局可見,國家關注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村社會建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現代化政策。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重要政策舉措極大提升了鄉村的地位,促進了鄉村功能與價值轉化。
2020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動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3](p5)。鄉村振興戰略充分肯定了城鎮化過程中鄉村價值的重要性。
鄉村發展自身的發展規律構筑于鄉村特有的自然與文化資源之上,鄉村價值和功能隨著經濟社會轉型以及生產力的提升而不斷轉化。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下人類文明從農耕階段向工業形態轉型,社會發展從傳統階段向現代視域過渡。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使得鄉村稀缺性凸顯,鄉村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也日益凸顯出更高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在低起點基礎上快速推進,城鎮化率已從1978年的17.92%提升至2021年的64.7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增長約1.09%,具備了加速推進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與客觀條件。我國城鎮化與人口轉移的趨勢使得人口紅利逐漸向人才紅利轉變,人才資源向鄉村流動,加之中央及地方政府為鄉村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創造優良環境,鼓勵鄉賢建設家鄉,吸引城市人才下鄉創新創業,城市退休人員下鄉養老,使鄉村由人才資源匱乏向集聚轉變,社會各界人才參與鄉村建設,引入城市力量充分挖掘與高效利用鄉村資源。鄉村由農民生產生活之地轉變為廣大市民的創新創業之地,城市老年人的休閑養老之地。在鄉村人文與社會結構變化中孕育出了相應的社會服務,鄉村功能逐漸趨向城市化,引致鄉村價值向多元轉化。
鄉村價值的多元轉化背后有著強大的政府推動力。政府是城鄉制度變革的重要推動者,也是財政投入、規劃制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主要供給者。鄉村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價值,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點,近年來國家在全面鄉村振興中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投入。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支出從2007年的3404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4 975.47億元,增長7.3倍,有力地支持了農業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夯實了鄉村振興基礎。其中,2021年,國家鄉村振興局安排2.72億元用于農林水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當年撥款的94.95%。同時,基層政府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2021年年底黨的基層組織有493.6萬個,較2020年凈增11.7萬個,進一步增強了鄉村公共服務能力。
當前,鄉村發展處于大變革、大轉型的關鍵時期,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新機遇不斷涌現,對鄉村閑置資源的再發現和功能再發掘有助于推動鄉村價值的多元轉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17](p8)。鄉村價值轉化的基本方向是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與農民富裕的實現。
(四)鄉村一般價值向多元價值的轉化
從某種意義上看,鄉村振興就是鄉村綜合價值實現的過程。隨著“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向,農業多種功能拓展、鄉村多元價值提升,鄉村不僅代表著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還擁有了生態涵養、休閑觀光、健康養老、文化傳承、鄉愁體驗等價值。張軍教授認為,無論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時代,還是在以建立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開放時期,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鄉村具有重大價值,要把鄉村振興作為解決新時代發展矛盾的重要抓手[18](p6-7)。隨著產業結構與城鄉消費的升級,鄉村價值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強勁動力,提升鄉村多元價值有助于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全面振興鄉村,高質量振興鄉村。
鄉村價值多元轉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國家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投入,使得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良好。同時國家選派大批年輕干部赴駐村幫扶第一線,參與鄉村建設(2021年全國在崗駐村第一書記18.3萬人、駐村干部56.3萬人)。在這些體制改革和政策引導下城鄉二元結構被逐步打破并走向城鄉融合,城鄉資源流向轉變并實現再造,城市資源下鄉與轉化的渠道更加暢通,各類市場主體和要素資源被激活,豐富的資源促進鄉村價值多元轉化[19](p102)。鄉村生產價值轉化提升農業生產效益,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生活價值轉化改善鄉村生活環境,使鄉村變成城鄉居民和諧相處、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文化價值轉化使鄉村文化展現新面貌、鄉村文明煥發新氣象;生態價值轉化使鄉村更加美麗,也讓生態優勢轉化成為經濟優勢,在不放棄“綠水青山”的基礎上創造“金山銀山”;教化價值轉化使悠久的中華文化得到弘揚與傳承。
鄉村價值與鄉村振興密切相關,振興鄉村需要利用鄉村價值,發現鄉村新價值。例如,一些高科技產業及高科技企業在鄉村拓展新發展空間,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開辟新領域;鄉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與綠色生態空間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鄉村還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未來將成為城鄉居民的精神家園。因此,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鄉村在支撐工業化與城鎮化快速推進,維持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中國正在從鄉土中國向城鄉中國轉變,城鎮化解構和改造中國農耕文明是重要議題。以城市化帶動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并不是要將鄉村建設成城市,而是要保護和發掘鄉村的獨特價值,并充分實現鄉村價值。鄉村的山河湖泊等自然生態系統為城市提供氣候調節、大氣與水體凈化以及蓄滯洪水等生態調節服務[20](p7)。鄉村價值的充分實現要堅持“兩山”發展理念,通過政府購買轉化、市場交易轉化、社會參與轉化等路徑,使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有效轉化為“金山銀山”[21](p13)。總之,鄉村價值不可替代,也不可能固化,而是隨著經濟社會的變遷不斷轉化。因此,全面振興鄉村不是把鄉村變成城市而是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22](p50-62),讓鄉村的功能強化拓展,多元價值不斷提升。
三、全面鄉村振興中鄉村多元價值提升的探索
全面鄉村振興是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應探索提升鄉村多元價值以促進鄉村產業興旺、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增加鄉村吸引能力、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最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一)鄉村生產能力與生產質量價值提升
農業生產為鄉村價值多元轉化與提升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應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不僅連接農業、農村和農民,還連接城市、市民和工業,溝通城鄉,支撐農業現代化,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其一,應持續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分行業分領域培育重點龍頭企業,創響知名農業品牌,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其二,整合農業產業項目,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動鄉村單鏈式一二三產業向以鄉村資源綜合利用為特征的多鏈產業轉型,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效益,奠定鄉村多元價值提升的物質基礎。其三,用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打造特色農產品,依托鄉村旅游業開拓市場,提升鄉村生產價值與生產收益,促進鄉村產業多元化。其四,優化鄉村生產經營模式,將土地、資金、勞動、技術等作為農民開展多種形式生產合作的紐帶,依法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強化市場主體中農民的平等地位。其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育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載體新模式,提升鄉村農業價值與市場競爭力,強化與拓展鄉村生產價值。
(二)鄉村服務能力與服務水平價值提升
如今,龐大的城市消費群體對優美鄉村田園生活需求巨大。利用消費端升級的機遇,在供給端做優做強鄉村休閑旅游業,發揮其在橫向融合農文旅中的鏈接作用,提供優質的鄉村服務能夠為鄉村多元價值轉化與提升營造優良的內部環境。鄉村旅游不僅是基于鄉村農業的旅游,還可兼涉多個層面。在鄉村農旅項目開發過程中需更加注重城鄉供需互動和城鄉產業互聯,暢通城鄉交流渠道,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釋放農業農村多元生活服務價值。通過鄉村旅游重塑與再造和美鄉村,通過發展鄉村特色休閑旅游業,拓展鄉村休閑觀光功能和文化體驗功能。踐行“兩山”理論,不斷提升鄉村生態涵養功能,提升鄉村生態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圍繞鄉村多功能拓展、多業態聚集、多場景應用,開發鄉村民宿、鄉村特色餐飲、鄉村休閑娛樂等體驗項目,把鄉村生態、生活、文化等價值轉變成財富資源,賦予鄉村生活、生態與文化新價值。
(三)鄉村吸引能力與經濟效益價值提升
鄉村吸引能力是鄉村價值多元轉化與提升的重要動力基礎。積極完善鄉村產業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依托鄉村低密度、低成本優勢有選擇地承接大城市無污染生產轉移,建設鄉鎮工業(科技)產業園,形成產業工人、人才聚集地。鄉村價值提升與多元轉化關鍵在人,重點在吸引人才下鄉。應將引進城市人才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相結合,創新鄉村振興人才資源開發思路、模式與方法,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服務軟環境,建設功能齊全的公共服務硬件設施。引導市民下鄉與吸引農村勞動力回流,對接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鄉村特色的集體經濟,以農民與市場、農民與產業、產業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創新農民合作組織。加強村集體與院校、企業的合作,按需培養人才,形成完備的人才培養計劃;優化鄉村營商環境,吸引有資金有干勁的青年人才返鄉創業,為鄉村新業態企業提供工商登記、貸款、稅收等優惠政策,為創新創業人才回流提供良好服務,形成強大的鄉村價值吸引力。
(四)城鄉融合發展與社會服務價值提升
城鄉融合發展既是鄉村價值多元轉化與提升的出發點又是落腳點。鄉村價值提升既不能以城市為主導,也不能僅從鄉村需求角度考慮,只有城鄉融合發展才能提升鄉村價值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從數據來看,城鎮化能夠有效推進“三農”的非農化,我國城市化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GDP約增加10個百分點。提升城鎮化率,培育“農字號”特色小鎮,實現農村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帶動鄉村資源與城市消費對接,才能讓農村、農民共享城鎮化發展紅利。具體而言,應引導城市企業、資本下鄉,發揮城市產業對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借工業化和城鎮化深入發展之力,揚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之長,促進城鄉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合理分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取消附著于戶籍上的權利不平等因素,推動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深化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合理變革農村資源組合與經營模式,賦予農村資源應有的市場價值,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掃除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法律障礙,深化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盤活農村閑置房屋使用權,確保房屋所有權與使用權人的利益,以此為城鄉融合與人才回流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與社會服務保障。
鄉村價值提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破解“三農”難題,也是全面振興鄉村的重要突破口,需要深入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探索鄉村多元價值的提升既要立足于市場機制對資源要素流向的合理配置,又要通過政府政策引導與宏觀調控彌補市場缺陷,更要立足階段性國情與城鎮化進程,強化城鄉資源再造與鄉村建設中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的互補作用。與此同時,在鄉村價值多元轉化與提升中,如何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決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如何構建鄉村發展新格局,跨越式高質量振興鄉村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魏后凱.如何走好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3).
[3]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4]黃春.論村落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價值[J].學術界,2015(11).
[5]章愛先,朱啟臻.基于鄉村價值的鄉村振興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9(12).
[6]劉自強,李靜,魯奇.鄉村空間地域系統的功能多元化與新農村發展模式[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5).
[7]朱啟臻.把根留住:基于鄉村價值的鄉村振興[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9.
[8]賀雪峰.誰的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前提[J].探索與爭鳴,2017(12).
[9]朱啟臻,盧曉春.論村落存在的價值[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10][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13]韓長賦.正確處理工農城鄉關系的幾個問題[J].農村工作通訊,2012(16).
[14]黃祖輝,胡偉斌.推進鄉村有機更新實現鄉村價值再造[J].浙江經濟,2019(13).
[15]鐘曼麗,楊寶強.再造與重構:基于鄉村價值與農民主體性的鄉村振興[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
[16]朱啟臻.當前鄉村振興的障礙因素及對策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3).
[17]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01).
[18]張軍.鄉村價值定位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村經濟,2018(1).
[19]付壽康,李忠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的策略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改革與戰略,2020(7).
[20]蔡建明,馬恩樸,林靜.鄉村振興的本質是城鄉融合[J].城市,2019(11).
[21]黃祖輝,馬彥麗.再論以城市化帶動鄉村振興[J].農業經濟問題,2020(9).
[22]朱啟臻,趙晨鳴,龔春明,等.留住美麗鄉村——鄉村存在的價值[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楊幸
技術編輯余夢瑤
On the Multivariate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ion of Rural Value in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
Fu ShoukangZhang Ruitao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focus of our effortconcer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Scientific cognition and improving rural value is an important premis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value is the capacity in rural areas to promote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it is the bond to maintain rural harmon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ural areas are dominated b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t is a community integrating of production, life and emotional sustenance. It has general values such as production, life, ecology, society, culture and education. Due to the du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nequal exchangeof the resour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value debased by continuous attenuation of rural energy in a rel? atively closed environment. With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upplemented by government strongimpetus,th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various resources have returned to build rural areas. rural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social productivity has improved, and rural value have diversified. The value of rural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leisure and sightseeing, healthy pens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nostalgia experience are prominent. Only through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mproving r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service capacity and attraction capacity, strengthening and expanding rural functions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diversified value, can the rural areas be overall revitalized .
[Keywords] overall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value;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multivariate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