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元宇宙社會”:法律與技術的融合機理與調適策略

2023-12-29 00:00:00張真源
理論月刊 2023年4期

[摘要]元宇宙社會以技術變遷為“先驅”,通過塑造虛實同構的“混合世界”,正建立起新的沉浸式數字化社會形態。法律與技術在元宇宙空間中將不可避免地走向相向融合的道路,表現為技術的法制化與法制的技術化。在此進程中,技術法制化的人為干預使得技術變遷自我平衡出現偏差,而法制技術化的效率追逐則使行為體陷入行權的困境。為此,立足于具有本體意義的技術視角,思考元宇宙社會中法律與技術融合的調適策略尤有必要:一是尊重技術變遷的自我平衡,以法律符號的技術化保障技術變遷到法制化的第一步跨越;二是以邊界機制與時間機制為手段,保障技術在改造社會過程中的空間正義,為行為體選擇權限制設置一些空間底線。

[關鍵詞]元宇宙社會;技術變遷;區塊鏈;社會演化

[DOI編號] 10.14180/j.cnki.1004-0544.2023.04.014

[中圖分類號] TP391.9;D91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0544(2023)04-0131-12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規劃項目“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突發事件預警機制研究”(21SKGH401);西南政法大學青年項目(2021XZNDJDQN-10);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70批面上資助項目(2021M702724);福建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數字法治政府建設研究(FJ2023MGCA041)。

一、引言

“人工智能時代”“大數據時代”“數字經濟時代”等現代性敘事抽象出了技術發展與現實社會融合的概念化圖景。這些時代背景下的社會表征與既有社會之間是否存在著本質差別,或是否存在對社會系統功能分化某一領域的根本性顛覆,尚在發酵與討論之中。其中,經濟系統作為社會系統功能分化領域“滿足需求功能”[1](p35)的子系統,最容易被打上技術發展所創造的時代性烙印。項飆就人工智能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平臺經濟進行分析時發現,今天的平臺呈現的依舊是20世紀90年代初浙江村的格局或是升級版:大量個體之間的自由交易以及中介過程空前集中化;而在行為體的關系上,也不過是從圈地走向了“圈人”[2](p78)。同樣,福山在分析生物技術塑造的后人類未來圖景時,面對現代科技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和政治問題,再次強調了危機化解的根本旨歸——必須堅持“人類中心主義”的原則和底線[3](p6)。可見,技術發展與社會系統互動所引發的社會科學或人文精神追問,無論是從觀念、行動還是到結果,似乎終將再次抵達那些看似“過時”的命題①。

當人們還在不斷探討人工智能對社會系統產生的多樣化影響時,一項集合了各類新興技術和產業導向的“元宇宙”概念沖擊了社會系統的“大門”,以一種試圖融合并變革社會系統的姿態引發了行為體的廣泛關注。元宇宙臨界重塑了人們對虛擬與現實的認知,讓一個全新的“混合世界(hybrid world)”更加真實地被個體感知,并在假象意義上形成了觀念變遷的動力,隨之而來的追問再現了技術發展關于“風險、失范、治理”的基本議題②。但我們不能像文學表達一樣依靠想象去描述尚未存在的社會系統,回歸現實、融合現實既是對過去的整合也是對未來的觀察,何況元宇宙概念生成本就如此。那么,在最終達至“過時”命題的程式之間,在元宇宙臨界所塑造的社會中,系統的諸多要素將發生怎樣的變化?而之于社會系統功能分化領域的法律子系統,在面對來自技術變遷帶來的變革動力和導向時,將呈現何種形態,應采取何種策略?

二、元宇宙社會的基本表征

“元宇宙是一個大規模的、可互操作的實時渲染3D虛擬世界網絡,可以由數量不限的用戶同步、持久地體驗,這些用戶具有個人的存在感,并具有身份、歷史、權利、對象、通信和支付等數據的連續性。”[4](p32)諸如擴展現實(XR: VR/AR)、機器人和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計算機視覺、腦機接口、元宇宙市場新經濟形態、滿足元宇宙需求的未來網絡等等[5](p32),都是元宇宙生成的必要條件。顯然,元宇宙不僅包含單項技術的創新還包含推動技術系統創新的動力。技術革命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變量,不僅會改變商業環境,而且還會改變制度環境甚至文化,但這種改變對于社會系統而言應當是系統性、階段性和漸進式的。

(一)元宇宙虛實混同的階段性特征

虛實混合的世界在互聯網塑造的網絡空間(cyberspace)誕生之時便已存在。“在網絡空間里,有些人認為他們生活在一個社區,還有些人混淆了現實生活和網絡生活。”[6](p10)而元宇宙社會帶來的則是一種對“混合世界”更為真實的立體的綜合的臨界感。臨界是預期轉型發生的前一刻以及要素平衡共存的極限狀態③。我們可以說元宇宙臨界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平分秋色”甚或是“虛大于實”的一種預期,也可以說是元宇宙臨界狀態下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混合形態。具體而言:

第一,虛小于實。“虛擬世界的發展有著詳細的歷史,文學想象和游戲創新推動了開放式、面向社會的虛擬平臺的發展。”[7](p34)除了文學想象,附隨元宇宙概念的技術發展從未間斷。此時的元宇宙被認為是“一個身臨其境的3D虛擬世界,人們以化身的身份相互交流,使用真實世界的隱喻而不受物理空間限制”[8](p91),“立體”“虛擬”“交互”描繪了其關鍵性特征。這一時期,游戲的創新構成元宇宙發展的主旋律[9](p715)。20世紀初,以托爾金作品為代表的奇幻文學成為虛擬世界和游戲的靈感來源。1979年,基于文本描述為主的多人實時互動協作的虛擬游戲世界(MUDs and MUSHes)誕生了;1995年,World Inc.公開了首批3D虛擬環境,并將虛擬世界從游戲模式轉向替代性的文化環境,強調涵蓋人類行為的復雜性。2003年,在作為元宇宙雛形的“Second Life”上誕生了首批“數字原住民”——刻上了“化身”“交易”“林登美元”等標簽[10](p565)。此時的元宇宙支持大規模多用戶遠程交互,但并不構成高級的虛擬世界,而數字環境的開放式與居住感則給予行為體以沉浸式體驗[11](p213-234)。總體而言,此時的虛擬世界更多是平臺基于文學想象所創造的環境,它與現實世界在時空上割裂,本質上充當著現實世界交互和溝通的媒介,在概念外延上要小于網絡空間。這一媒介或許能夠聚集個體形成集體和結構,但個體終將離開“第二人生”回歸現實人生。

第二,虛等于實。這一時期的元宇宙將行為體的物質生活和數字生活無縫融合,其強調并非單個虛擬世界而是多個世界的形成,使行為體能夠以數字方式深化和擴展社交互動。“自組織治理(DAO)”“用戶決策”“資產分散化和可轉讓性(Decentralized and Transferable)”“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ies)”“非同質代幣(NFT)”等基礎要素,正在幫助行為體建立基于共享價值的社區,使其以更真實的方式表達自己[12]。而關于元宇宙空間內的市場行為和社交活動,如房地產、虛擬品牌商品、音樂會、生日派對等[13],均標志著元宇宙已經進入了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元宇宙開始擺脫個體化身的局限,塑造了與現實世界平行甚至具有替代性功能的物理空間和社會系統,在概念內涵上逐漸與網絡空間產生區別。個體觀念助推集體行動,使虛擬世界不斷醞釀出如社區系統、經濟系統、金融系統、規則系統等社會系統諸要素。此外,元宇宙除了充當行為體互動與溝通的傳統媒介,還在虛實平行的元宇宙所建構的社會系統中不斷生成子系統溝通整合的新非語言媒介(NFT、ETH)。顯然,作為結果的元宇宙社會系統是行為體與現實社會及物理環境互動而涌現的產物,并逐漸通過現實世界對未來景象的輸出白描了一張頗具臨界感的“大餅”。但是,元宇宙臨界狀態下社會系統還是存在空間上的“主權”界限,既包括國家間的主權問題也包括平臺間的“主權”問題。而社會系統結構中的規則與資源的轉化模態也明顯受到空間上的“主權”限制①。

第三,虛實同構。現實對元宇宙超臨界狀態的描述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現實主義(Realism),行為體以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多維度感知沉浸于元宇宙當中[7](p34);二是時空同步,大量的行為體能夠同時無限期地在元宇宙中交互和溝通,并與現實生活一樣具有持續于個體的存在感和實時生活體驗;三是前所未有的互操作性,行為體擁有獨立的身份系統,能夠在元宇宙空間中創造“價值”,并在空間內實現“價值”的可攜帶性[14];四是空間融合,元宇宙是“立體化的互聯網”[15],突破了現有互聯網的局限,實現了對平臺空間“主權性”與地域空間“郵編限制”②的破局。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元宇宙實現了與現實世界的深度融合,是網絡空間的升級版。這一融合體現在元宇宙社會的系統中:行為體身份系統的對稱融合,行為體行動空間的實時融合與結構體系的價值融合。

(二)元宇宙社會結構的漸進式變革

如果將社會系統中的“發展”定義為執行新的組合——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新供應和新組織[16](p76),那么,作為技術創新和體系創新的元宇宙已然構成發展所具備的基本要素。從一般系統理論來看,社會系統的組成是人類行動的結構化,并產生通過符號代碼溝通的基本機制[17](p138)。此時社會系統便被抽象為溝通系統。作為傳播型媒介以及能夠實現一般化符號性媒介創設的元宇宙①,可以使“進化過程中的溝通得以實現,使系統形成得以繼續,并將不可能性轉化為可能性”[18 ](p160)。在此宏觀維度上觀察,元宇宙臨界對社會系統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但是,“溝通”只能與社會系統中的文化進化形成交互解釋,并不能很好地觀察社會系統的整體性。因此,我們將進一步對社會系統進行拆解——“社會作為一個社會系統,由眾多行為體或參與者(如個人以及個人組成的集體),一個制度體系和物理環境所組成”[18](p8)——用以簡單描繪元宇宙中社會系統的未來景象。

第一,行為體系統:“化身”從工具定位向人格身份轉變。社會是由個體所組成的共同體[19](p12)。個體所塑造的行為體系統相較于社會系統諸要素而言更具本體論的優先性[20](p275-276)。從本體意義上看,社會科學中社會系統所談論的行為體必然是現實世界中的自然人或其自然人組成的集體。在元宇宙臨界的社會系統中,行為體從現實世界析出,在由數字構成的虛擬世界中創建了“化身”。隨著元宇宙從媒介向系統本體的階段性演化,“化身”逐漸從工具屬性衍生出人格屬性[21](p5-24)。“化身”不僅以數據關聯的方式限制現實世界的行為體[22](p615),而且在社會價值獲取方面不斷超越現實世界的交換系統。這也意味著,虛擬世界的“化身”從形式上開始替代行為體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雖然從本質上看,“化身”依舊代表了行為體)。

第二,制度體系(結構):新舊命題的碰撞與融合。雖然說社會由個體所構成,但“社會不能簡單地還原為構成社會的個人的總和”[23](p8)。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便是,社會系統擁有使行為體聯系起來的制度體系[24](p128)。制度是觀念的化身并且反過來能夠塑造觀念的生產,觀念的規則化是構成制度生成的基本路徑[20](p13)。因此,技術發展推動制度體系變遷有一個基本前提,即觀念的變化。元宇宙發展再次使行為體感受到新一輪的系統性技術革命的觀念化沖擊。這種沖擊來源于元宇宙建設需要從硬件、網絡運行能力、算法算力、平臺生態系統、交換工具與協議、支付系統、服務與資產、消費者與商業行為等方面進行全方位革命。事實上,元宇宙臨界前現實社會的制度體系已然是信息革命重塑之后的結果。那么,行為體對元宇宙社會于觀念意義上的演化,在行動上便將表現為對既有制度體系(如“技術—經濟范式”[25](p21))的變遷動力。隨著超臨界狀態下的元宇宙社會的形成:一是行為體對于虛實空間的認知將得到根本性的重塑,行為體在觀念上完全接納了虛實同構或是虛大于實的行為模式;二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價值觀在碰撞中走向融合,諸如數字人權、數字資產、空間正義以及現實世界的“過時命題”(如自由、秩序、公平、正義)等共識得以建構或重塑;三是制度體系的范式革命實現了從觀念到制度化的變遷。

第三,物理環境:雙重物理環境的糅合。物理環境無疑幫助或約束了行為體在生理上和精神上能夠做的事情[26](p273)。正因如此,物理環境在歷史上對塑造不同性質的社會系統有著重要的作用。當然,物理環境包括但不限于“時間和空間”或“時刻和地點”等要素。從功能相似性的視角來看,元宇宙發展對社會系統所處物理環境的改變最為顯著——虛擬世界從平面走向了立體。虛擬世界的價值生產使得現實世界成為部分個體能量供給和機能維持的場域。在超臨界狀態下,現實世界的地域、空間限制進一步弱化——平臺“主權”的弱化甚或對國家主權邊界的影響——卻強化了行為體在虛擬時空中的關聯性,任何觀念和行動都在元宇宙的時空下呈現出即時撮合的場景。此時,元宇宙融合下的社會系統無疑會受到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所形成的雙重物理環境的幫助或約束。

三、元宇宙社會中法律與技術的融合機理

技術發展對社會系統的影響如同核反應一樣,使系統諸要素產生聚變或裂變進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技術已不再純粹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相反已成為一種“背景關系”,成為人類生活鮮少被注意卻又不可或缺的背景[27](p67-73),構成了行為體交互實踐的客觀物質條件[28](p42-47)。可見,技術就社會系統變遷的影響而言更具本體論上的優先意義。技術變遷是元宇宙社會發展的“先驅”。因此,我們可以將元宇宙社會中技術與法律的融合表達為技術對系統的改造,它通過形塑系統形成法律變遷的動力。

(一)法律與技術融合的結構性基礎

社會系統變遷作為一種現象,包含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演化,即文化、制度、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和物理環境的共同演化[29](p51)。也就是說,社會演化理論認為,作為一個系統的社會,是由行為體、制度體系(結構)和物質環境之間互動、彼此共同演化,同時伴隨系統轉型所構成的。觀念力量——我們可以將法律視為固化的觀念——則構成了要素間互動和溝通的重要媒介。甚至可以認為,社會演化除了具有與生物演化同源的“自然選擇”以外,觀念力量構成了分析社會演化的根本變量——社會系統變遷的起點是觀念,觀念誘發行動產生結果。那么,元宇宙社會發展的過程便是行為體觀念力量的凝聚過程。這種力量化約為系統中諸要素互動和溝通的符號,成為法律與技術融合的基石。

第一,行為體系統、制度體系與物理環境的變革勢能。傳統互聯網的底層系統都是圍繞著服務器或最終用戶設備進行通信,服務器與每一個“化身”單獨產生連接。這意味著虛擬世界本體在空間上存在著無法通行的屏障。元宇宙臨界代表著“化身”能夠在高并發的虛擬空間中產生交互和溝通,此時,行為體對虛擬世界的認知不再是現實世界溝通的媒介,而是一個與之平行的行動空間,具備了建構新社會系統的行為體與物理環境。新的“行為體—空間”意味著衍生出新的“行為體—制度體系(結構)”。例如,元宇宙臨界前的現實社會就已經出現了虛實空間分而治之的思想觀念,并開始了對現實世界“自由民主制”的挑戰①。網絡主義者(也稱為賽博人“Cyberians”)將網絡空間視為一個自下而上的自發秩序——自治的網絡空間將更充分地實現自由民主的理想——可以取代現實世界的統治模式,暗含著虛擬部分對現實政治體制進行根本性重組的隱喻②。事實上,這一思潮確實引發了行為體觀念上的共鳴,即“認識到互聯網的獨特性,包括其分散的性質和自下而上的治理傳統”[30],并在實踐中使美國聯邦政府從互聯網域名系統的管理中退出[31]。顯然,與互聯網初創時期不同的是,人工智能、區塊鏈、擴展現實、腦機接口,以及新互聯網基礎設施等技術集群的發展企圖重塑社會系統中的行為體與物理環境——尤其強調行為體在元宇宙中的“前所未有的互操作性”。

第二,行為體觀念的可選擇性。行為體之間的學習與建構是將觀念轉化為法律的基本路徑。從學習與建構的正面視角來看,元宇宙臨界給行為體帶來的最為直接的沖擊,恐怕就是扎克伯格所說的“互聯網的下一章”。它意味著新的行為模式、社會關系和環境要素的建構,也意味著新的生產方式、生產要素、生產關系的產生。這一點從元宇宙引發的巨大社會效應就可以看出——無論是從個體反應、企業行為還是國家行為[32]。當然,除了對元宇宙產業布局的行動,還包括對自身和他人的行為、文化、經驗和制度的采納(作為制度化觀念的學習與建構)。

社會系統諸要素的共同演化存在著內在的張力,使觀念選擇成為社會系統變遷重要的“平衡器”與“潤滑劑”。波蘭尼“嵌含(embeddedness)”的概念為觀念選擇的路徑提供了有效的檢驗。“嵌含”強調經濟系統本身與社會的關系并非盧曼所指的自我指涉的系統與環境的關系,其必須服務于政治、宗教及社會關系。這與社會服膺于完全自律性市場的邏輯不同,“將市場從社會中脫嵌,就有如拉扯一條巨大的橡皮筋。要給市場更多自主性,就會不斷增加社會壓力。繼續拉扯橡皮筋,不是使之斷裂,造成社會解體,便是逼使經濟回歸社會嵌含的位置”[33](p27),即市場必須服膺于社會。這意味著,社會系統的行為體具有在觀念選擇上的權利和必要性。元宇宙社會發展重啟平臺邊界、國家主權等“過時命題”,并生成了許多新的現象。例如:區塊鏈技術作為元宇宙的底層架構,衍生了諸如非同質化代幣(NFT)、同質化代幣(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貨幣)等新概念,并演化出所謂分散自治組織(DAOs)和創作者經濟體系的新現象[34](p2)。那么,從不同國家對于新概念和新現象的政策反應可以看出,能否適應既有的社會系統以及不對社會系統穩定造成不利影響,已然構成了行為體觀念選擇的基本前提。例如在加密貨幣的交易,由于虛擬貨幣交易存在炒作風險而被定性為非法金融活動時,中國便采取相較其他國家而言最為嚴厲的監管措施——完全禁止[35](p176-191)。

(二)法律與技術融合的相向理路

觀念力量則通過行為體的學習、建構與選擇在系統中轉化與互構,推動制度體系(結構)的不斷演化,最終引致整個社會系統的變遷。基于此,元宇宙社會中法律與技術的融合形態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技術的法制化:技術變遷到法制化的第一步跨越。如果說基于VR/XR等技術的沉浸式體驗是元宇宙臨界的表象,那么基于區塊鏈與人工智能所重構的“數學信任”與“自動化決策”或許將成為元宇宙臨界的實質。從可制度化因由看,“安全和經濟是制度安排以及制度結構存在的兩個根本原因”[36](p9)。區塊鏈被認為是安全和隱私保護的突破性技術,其用于存儲承諾的交易,以便于在商業網絡中跟蹤和保護數字資產[37](p964-988)。隨著加密貨幣與非同質化代幣的推出,“貨幣交易”“易物交易”使元宇宙成為一個完整且自洽的數字產品生產和消費鏈系統[38](p122-136)。從制度本質看,約束或幫助的行為規則并不一定以規范化或法制化的顯性方式存在,但卻強調一種普遍性的遵循——技術設定了行為的基本模型與關系。被譽為第二代區塊鏈的以太坊帶來了以智能合約為主要創新的行為模式,在元宇宙中形成了一種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智能合約作為駐留在分散區塊鏈中的執行程序,根據觸發指令執行。其組織行為方式與傳統協議類似,但否定了第三方參與的必要性①。這也就意味著傳統以“中介”作為行為互動信用基礎的模式,將被“不必人類干預”的區塊鏈制度化所取代[39](p183-187)。可見,智能合約本質上依舊是契約,只不過是用技術將信任加固,減少了交易成本。就安全與經濟的制度化需求而言,當技術與制度緊密關聯,甚至本身就是技術,那它的傳播速度就可能會快很多[40](p109),技術便能夠實現制度化。此外,基于共創、共享、共識、共治的智能合約和代碼程序所形成的分散化秩序建構,也可能引起國家治理的范式革命[41](p20-36)。尤其是人工智能展現了處理大數據以增強沉浸式體驗,并實現虛擬代理的類人智能的重要性[42](p105581)。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元宇宙中行為體遵循人機行為互動新“法制”模式的變革。由此可見,元宇宙中的技術變遷正以法制化的方式,試圖取代現實世界映射于虛擬世界的行為模式與關系。當技術的法制化在安全、經濟或發展等方面優于現實世界的制度安排之時,從技術變遷到法制化的跨越將是元宇宙社會系統自適應的第一步。

第二,法制的技術化:制度約束的技術嵌入。技術作為物,設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技術法制化是觀察技術變遷的結構特性,法制技術化則是觀察制度體系(結構)的技術化影響。但本文并不探討法制的技術化中制度體系對社會系統的幫助,因為那過于“遙遠”,而是探討制度體系對行為體的約束。從作為元宇宙雛形的游戲設計來看,在21世紀初,盛大網絡將一款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游戲《傳奇》引入中國,成為中國互聯網游戲史的一座豐碑。該游戲中有一項頗具法制技術化象征的設計——“紅名”機制。游戲中的玩家在對抗中殺害對方后,其頭頂的名字根據“被害人”數量由白色逐漸變成黃色、紅色直至深紅,類似被審判后的“罪犯”,但并不區分主觀構成要件,也沒有違法阻卻事由。“紅名”在游戲中具有公示和懲戒的功能,其他玩家看見紅名玩家后都會蜂擁而至將其擊殺,因為紅名玩家被擊殺后所獲取的報酬(裝備)極為豐盛。同時,游戲中的NPC看見紅名玩家也會主動發起攻擊,在指定村莊復活后還會有很多NPC看守,類似于“刑事處罰”。當然,紅名玩家在游戲中也并不一定會受到“懲戒”。玩家可以通過掛機消耗時間或聲望置換將紅名“洗白”,類似于“追訴時效”與“刑事和解”。這一系列制度設計通過技術將現實世界的制度以代碼的形式寫入游戲中。法制的技術化目的類似于,“將道德給予物質化客體的授權會將人類從他們逐漸增多的決策負擔中解救出來”[43](p119)。荷蘭學派的道德物化并非強制要求人類去反思自身的道德行為,而是旨在富有效率地將道德決策融入技術變遷塑造的物質環境中。顯然,道德與法制在對行為體系統的約束力上有著同質性。

四、元宇宙社會中法律與技術融合的偏差與障礙

(一)技術法制化中的人為不經濟性

“任何媒介施加的最強大的影響就是改變人的關系和活動,使其形態、規模和速度發生變化。”[44](p25)事實上,互聯網最初被認為是一種交換信息的技術。只不過互聯網逐漸嵌含于行為體系統信息交換的各個方面,使得社會系統物質環境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當現實世界既有的風險(如詐騙、敲詐勒索)以及互聯網新生風險開始向鏈接的行為體轉移且因環境特性的變更被進一步放大之時,隨之衍生的諸如加密、身份驗證機制、入侵檢測、安全管理和防火墻等網絡安全技術[45](p4),與信息交換技術一道構成了互聯網絡生態系統衡平的物質基礎。那么,依此邏輯,在元宇宙發展的過程中,制度體系(結構)的作用將使技術解決技術風險成為必然趨勢,安全技術的保障功能則在時間節點上始終領先于制度變遷,而元宇宙社會的技術變遷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我控制與約束。例如:隨著人機接口領域的技術革命——如腦—計算機接口(BCI),將徹底改變行為體向機器輸入命令的方式,從而形成人機交互的新模式[46](p281-288)。可見,固化觀念中的倫理審查或安全審查將限制技術的不合理變遷,引導技術發展與安全技術在物理層形成系統平衡的元宇宙社會①。然而,有學者認為,“元宇宙可以擺脫現實世界的既成事實負荷以及法律規則束縛,為人類提供從零開始重新進行理性設計的機會結構”[42](p35)。這便意味著思維將跳出觀念生成的物質環境,固化的觀念力量可以直接從虛向實轉化與互構。而與之相對的觀點則認為應強化法律對元宇宙治理的干預,并不斷調適現實法制規則在元宇宙空間中的適用[47](p156-174)。例如,以數字人民幣作為元宇宙空間中的法幣,以適應跨境空間支付體系建設與監管的需要[48](p31-43)。但在技術法制化的調適策略上,這些方案恐怕是對元宇宙中觀念力量形成邏輯的誤解,或者至少是不經濟的。

一方面,突發的人為干預無法在短時間內去塑造技術變遷的自我平衡,甚至將破壞技術法制化的自我調適過程。例如,將數字人民幣作為元宇宙法幣的觀點,預設了元宇宙空間的自由交易模式。但實際中為了防止網絡詐騙、涉賭和洗錢等風險,我國的網絡游戲平臺與用戶的關系是建立在合同服務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大多數游戲平臺在協議中并未將“虛擬賬號或物品”作為用戶的所有物。用戶與用戶之間也不存在市場交易的相互關系。因此,數字人民幣的介入意味著對既定關系或模式的重塑,進而增加了風險逃逸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過多的人為干預將限制技術法制化所需基礎技術的發展。例如:2000年6月12日,國務院多部委發布了《關于開展電子游戲經營場所專項治理的意見》,自此開啟了中國主機游戲長達15年的禁令:“自本意見發布之日起,面向國內的電子游戲設備及其零、附件生產、銷售即行停止。任何企業、個人不得再從事面向國內的電子游戲設備及其零、附件的生產、銷售活動。”從技術維度來看,由于缺乏市場環境和經濟反哺,元宇宙社會圖景建構所必需的圖形處理技術(GPU)以及相關的體感交互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為干預的限制,而對于相關產業經濟的影響也難以估量。

(二)法制技術化中的主體行權困境

法制技術化強化了制度體系“可以促成或阻止某事的能力”。例如,當交通警察從路邊巡邏轉化為電子監控時,技術便改變了交通規則可約束的范圍、規模與效果,同時也改變了行為體實施權力或接受約束的方式。正如數字社會并未改變權力的本質屬性,其改造的是權力的發生機制及其作用于人的方式[49](p17)。元宇宙社會中制度的技術化改造也并未變革約束行為的結構,只是改變了行為體對抗權力的能力與可能性。因此,在元宇宙社會中,法制技術化也旨在將約束力嵌入技術建構的環境當中,以減少制度沖突與對抗可能產生的交易成本。

從嵌入的方式來看:一是剝奪選擇權,即將制度約束力通過技術轉變為物質環境中的不可能性。例如:數字化與互聯網給版權保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防止低成本的下載、復制與傳播對版權的侵害,互聯網公司在設計系統時會用磁荷語言編碼,以確保該文件在任何特定時間都只存在一個副本,在技術上杜絕侵權行為發生的可能性[50](p60)。同樣,NFT也是基于區塊鏈技術標志版權作品的唯一性,排除了“贗品”出現的可能。二是增加選擇成本,即通過制度的技術化改造增加行為體對抗約束力的成本。當技術無法直接設定否決行為的物理環境或是有必要保留一定的選擇權時,技術便可以以增加行為成本的方式作出引導。例如,自動駕駛汽車監督駕駛員或乘客系安全帶,不太可能采用不系安全帶就無法啟動車輛的隔絕策略。因此,現代汽車采用噪聲或振動提醒的方式,或許仍是讓行為體作出符合自身成本選擇的主要方式。三是誘導選擇,即基于技術對行為體的解析塑造其偏向選擇的環境。行為體化身的本質是數據。“數據的解析前所未有地使我們看清楚個人或組織的微粒狀態,數據甚至會告訴權力實施者如何通過塑造個體需要、改變其生存環境來實施權力”[49](p24)。技術也可以屏蔽甚至是刪除某些敏感的數據類型[51](p113)。那么,數據解析對行為體形成的“信息繭房”將誘導其行為方向。因此,無論是對行為體選擇權的剝奪、限制或是誘導,在嵌入效果上,法制技術化正不斷強化制度體系在行為體系統中的約束力。

五、元宇宙社會中法律與技術的調適策略

(一)技術法制化調適的自發秩序

探究元宇宙社會基本規則的轉化與互構,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元宇宙的規則直接投射到現實世界,或利用現實世界的規制邏輯不斷為元宇宙加碼。而應當從技術集群的內在體系出發,率先思考技術變遷形成的結構及其在本體意義上的平衡性。

法律是觀念固化的產物,其滯后性為之獨立系統的運轉提供了可能。但法律系統依舊需要關注環境中新觀念力量帶來的沖擊,并不斷尋求對新事物的應對之策。在此過程中,經歷史沉淀的法律符號會不時地扒開新事物之表象,將其本質融入系統;也會對一時無法對應法律符號的事物進行建構并納入系統之中。即法律變遷始終是在與環境的溝通中實現。因此,當我們在法律中觀察環境時,技術便會自我調整;而當我們從環境中觀察法律時,技術便開始發揮作用。換言之,固化觀念引發了技術變遷的自我平衡,技術變遷營造的觀念力量也將引發固化觀念的迭代與重構。

當下反觀元宇宙,信息商品化使隱私權保護成為核心議題。雖然世界各地以GDPR為代表的保護性立法層出不窮,但在數據和算法匹配型的商業模式不變的前提下,法律保護依舊低效,強化信息保護的立法也只是政府部門同立法者唯一能做,而不影響“大局”的事情[52](p121)。何況GDPR已經影響到了歐盟數字經濟發展的“大局”。因此,法律最為重要的是承認自身功能的有限性,不被當做工具以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手段去引導范式革命,而是選擇以誘致性制度變遷的法律承認為策略。非要讓“后知后覺”的法律充當社會變遷的“先知”,只會強化觀念形成的反作用力。此時,誘致性制度變遷的法律承認便是立法所要承擔的重要功能——法律核心概念的外延依技術變遷引發的新需求而擴張。例如,當技術成為將隱私權和自由裁量權擠出法律體系的一種方式,伴隨而來的技術發展則是給行為體提供新的復雜方式以示謹慎,即一系列通過技術保障隱私的自主選擇(如匿名化、假名化和去標識化)[53](p1408)。這些選擇背后是以隱私權保護為核心,以平衡技術對隱私侵犯及其因之而喪失的選擇權、裁量權等權利所演化而來。當然還包括知情同意規則、數據刪除權、攜帶權、網絡被遺忘權,等等。

誘致性制度變遷的法律承認需要實踐沉淀,正如數據確權的法律承認在于數據主體能夠形成關于數據利益邊界的統一標準——或以數據活動中的貢獻度確定權利邊界,但貢獻度本身還是需要等待數據主體自發形成認知[54](p60)。所以,法律在元宇宙社會系統變遷的過程中,不應跳出本體層面技術變遷自我平衡以及技術法制化的前提,以超驗主義的方式尋求制度體系層面的建構,而應以一種本體與開放、非工具性與目的性的自我呈現[55](p117),為技術失范預留回旋的余地。

(二)法制技術化調適的空間底線

“人們言行不一的原因并非因為意志薄弱,亦非虛偽,而是缺乏道德表達和實踐的客觀物質條件。”[30](p46)行為體之所以會對抗制度體系的約束力,并非都是因為“不道德”,或許是因其行為所處之環境不允許,或許是特定時期人們認知的不統一,又或許是制度體系約束力本身就代表了“不道德”。在面對元宇宙社會不斷強化的制度約束力時,我們當然可以積極地認為公平、正義等價值實踐的效率正因技術而得到提升。但另一方面,對自由的侵害、道德的取消與技治主義的擔憂[44](p120),同樣是元宇宙社會法制技術化所面臨的問題。換言之,約束力的形成和作用方式的物化可能意味著未來選擇權的終結,可表現為與權力相對的權利被技術所壓縮,使權利喪失對抗不合理權力(包括因環境或時代觀念限制的不合理)的可能性。選擇權的終結意味著失去社會系統變遷的“平衡器”與“潤滑劑”,而裹挾于變遷中的個體將是首當其沖的實驗對象。正如在現實世界中,法律總會為對抗約束力的行為留出“余地”,例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消滅時效等制度。那么,元宇宙社會系統變遷也需要法律為行為體選擇權限制設置一些底線,并為對抗約束力的行為留一些“回旋余地”,從而保障社會系統的穩定性變遷。

目前,以“數字人權”為代表的賦權模式和以“正義觀”(數據、代碼和算法正義觀)為導向的價值變革[56](p20)正試圖在社會系統變遷中尋求要素間的平衡。例如,數據賦權思路旨在成為對抗誘導選擇的屏障,即通過明確個人數據權利防御個人數據被非法收集和利用,從而防止技術對行為體解析并進行環境塑造。但是,這些方法在本體上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分離,就虛擬世界的社會系統的新現象進行行為體賦權、價值嫁接與制度建構,忽視了元宇宙社會系統變遷中行為體系統、制度體系與物理環境間的互構。因此,將視野投歸更具本體意義的物理環境與行為體系統,才是尋求法制技術化空間底線的應然路徑。

“地理發展的不平衡是創造和維持個體與社會的不平等,進而導致社會和空間的非正義的一個重要因素。”[57](p69)從社會、歷史與空間的辯證關系來看,社會性與歷史性塑造了特定空間的特定觀念。這種觀念最初通過行為體學習、建構與選擇形塑虛擬空間的社會性,并推動現實空間的觀念變遷。虛實空間互相構成了不正義的來源。空間是物理環境中的關鍵要素。元宇宙空間的未來想象被貼上了與地理空間同等的公共性與社會性標簽。元宇宙社會虛實空間的同構與交融恐難再將空間生產所體現和維護的價值分離。空間差異性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必然要置于元宇宙社會空間范疇之上予以討論。

法制技術化將制度內嵌的觀念以代碼方式寫入空間范疇,代表了社會空間生產及其資源配置、權益定位的自動化,賦予了技術對行為體之地位、角色、責權利、文化屬性等因素培育和規制的社會屬性[58](p4-23)。作為法律,如何使行為體有權調整在元宇宙社會中的社會屬性是空間正義實現的重要手段。具體而言:一是邊界機制,用空間邊界實現自我平衡或許是法律能夠做到的一點。作為社會空間概念的邊界,往往與政治身份、文化認同以及地方忠誠緊密聯系在一起[59](p34-40)。在某種意義上,邊界規定了權力作用的區域與范圍,并以某種地理認識的建構為前提[60](p213)。作為固化觀念的法律就此種認識論前提的構建具有天然的優勢。一方面法律可以以類似禁止型、限制型與開放型分級分類標準設定法制技術化的地理邊界;另一方面法律可以設定法制技術化塑造“文化與心理”的邊界,防止行為系統成為法制技術化的產物。例如:限制算法對個體行為的計算和誘導,防止人們只能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內容,使人群被割裂為多個相互之間難以溝通、理解的群體。二是時間機制,用時間平衡空間或許是法律能夠做到的另一點。相較空間而言,時間是動態的和發展的。時間或許無法給出重構社會關系的理由,但卻能夠給予行為體做出觀念選擇的理性余度。法律能做的則是賦予時間以重構行為體在特定空間內社會屬性的法律效力,并依靠法律強制保留或創造行為體在系統空間中“擠出回旋余地的能力”[61](p267)。例如,以消滅時效代表“被遺忘”作為元宇宙社會行為體重構社會關系的法律依據;以強制自動刪除或匿名作為消滅時效法律效力的外化形式。

參考文獻:

[1]Luhmann Niklas. Differentiation of Society [J].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Cahiers Canadiens De Sociologie. 1977(1).

[2]項飆.臨界中的思考[J].文化縱橫,2021(3).

[3][美]弗朗西斯·福山.我們的后人類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后果[M].黃立志,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Ball M. The Metaverse: and How it Will Revolutionize Everything[M]. New York: Liveright Publishing, 2022.

[5]Matthew Ball. Framework for the Metaverse[EB/OL]. (2021-06-29) [2022-03-30]. https://www. matthewball.vc/all/forwardtothemetaverseprimer.

[6][美]勞倫斯·萊格斯.代碼2.0:網絡空間中的法律[M].李旭,沈偉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7]Dionisio J D N, III W G B, Gilbert R. 3D Virtual Worlds and the Metaverse: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J]. ACMComputingSurveys(CSUR), 2013(3).

[8]Davis A, Murphy J, Owens D, et al. Avatars, People,andVirtualWorlds:FoundationsforResearch in Metaverse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2) .

[9]Boughzala I, de Vreede G J, Limayem M. Team Collaboration in Virtual Worlds: Editorial to the Special Issue[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12(10).

[10]Kaplan A M, Haenlein M. The Fairyland of Second Life: Virtual Social Worlds and How to Use Them[J].Business Horizons, 2009(6).

[11]Gilbert R L, Foss J A, Murphy N A. Multiple Personality Order: Physical and Personality Charac? teristics of the Self, Primary Avatar and Alt[M]//Rein? venting Ourselves: Contemporary Concepts of Identity in Virtual Worlds. London: Springer,2011.

[12]Morgan J P. Opportunities in the Metaverse: How Businesses Can Explore the Metaverse and Navigate the Hype vs. Reality[EB/OL].(2022-01-18)[2022-10-12]. https://www.jpmorgan.com/content/dam/ jpm/treasury-services/documents/opportunities-in-themetaverse.

[13]Saniya More. Decentraland Estate that Sold for$913,000 will Become a Virtual Shopping District [EB/ OL]. (2021-06-29) [2022-10-12]. https://www. the? blockcrypto.com/post/109960/decentraland-estate-thatsold-for-913000-will-become-a-virtual-shopping-district.

[14]Matthew Ball. The Metaverse: What It Is, Where to Find It, and Who Will Build It [EB/OL].(2020-01-13)[2022-10-13]. https://www.matthewball.vc/all/ themetaverse.

[15]Casey Newton. Mark in the Metaverse, Face? book?s CEO on Why the Social Network is Becoming?a Metaverse Company’[EB/OL].(2021-07-22)[2022-10-13]. https://www. theverge. com/22588022/mark-zuck? erberg-facebook-ceo-metaverse-interview.

[16][美]約瑟夫·熊彼得.經濟發展理論[M].何畏,易家祥,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0.

[17]Luhmann Niklas. Social Systems[M].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8]唐世平.制度變遷的廣義理論[M].沈文松,譯.唐世平,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19][德]諾貝特·埃利亞斯.個體的社會[M].翟三江,陸興華,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20][美]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邱澤奇,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1]馬長山.智慧社會背景下的“第四代人權”及其保障[J].中國法學,2019(5).

[22]Viljoen S. A Relational Theory of Data Gov? ernance[J]. Yale LJ, 2021(131).

[23][美]羅伯特·杰維斯.系統效應:政治與社會生活中的復雜性[M].李少軍,楊少華,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4]Giddens A. 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 od: A Positive Critique of Interpretative Sociologies[M].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5][美]卡蘿塔·佩雷絲.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M].田方萌,胡葉青,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6]唐世平.國際政治的社會演化:從公元前8000到未來[M].董杰旻,朱鳴,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7]史晨.技術哲學的第三次轉向——維貝克道德物化思想的三重特征[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20(5).

[28]王小偉.荷蘭學派道德物化觀點溯源[J].自然辯證法通訊,2022(6).

[29]Tang S. On Social Evolution as a Phenomenon[M].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20.

[30]Presidential Directive on Electronic Commerce[EB/OL]. (1997-07-01) [2022-11-05]. http: //www. ecommerce.gov/presiden.htm.

[31]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U.S. Dep?t of Commerce. Statement of Policy on Management of Internet Names and Addresses[EB/OL].(1998-06-05)[2022-12-03]. https://ntia.gov/federal-register-notice/ statement-policy-management-internet-names-andaddresses.

[32]劉茜.地方政府跑步入局元宇宙誰能建立先發優勢[N].21世紀經濟報道,2022-01-13(011).

[33][匈]卡爾·波蘭尼.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M].黃樹民,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4]Hassan S, Filippi P D. Decentralized Auton? omousOrganization[J].InternetPolicyReview,2021 (2).

[35]趙炳昊.應對加密數字貨幣監管挑戰的域外經驗與中國方案——以穩定幣為切入點[J].政法論壇,2022(3).

[36]Lin J Y.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J]. the Cato Journal, 1989(9).

[37]Gadekallu T R, Pham Q V, Nguyen D C, et al. Blockchain for Edge of Things: Applications, Oppor? 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021(2).

[38]Yang Q, Zhao Y, Huang H, et al. Fusing Blockchain and AI with Metaverse: A Survey[J].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Computer Society, 2022(3).

[39]Nofer M, Gomber P, Hinz O, et al. Blockchain[J]. Bu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2017(3).

[40]張笑宇.技術與文明:我們的時代和未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41]季衛東.元宇宙的互動關系與法律[J].東方法學,2022(4).

[42]Huynh-The T, Pham Q V, Pham X Q, et al.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the Metaverse: A Survey[J].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3(117).

[43][荷]彼得·保羅·維貝克.將技術道德化[M].閆宏秀,楊慶峰,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44][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

[45]Daya B. Network Security: History, Impor? tance, and Future[J]. University of Florida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2013.

[46]Di Pietro R, Cresci S. Metaverse: Security and Privacy Issues[C]//2021 Thi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ust, Privacy and Security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TPS-ISA). IEEE, 2021.

[47]王奇才.元宇宙治理法治化的理論定位與基本框架[J].中國法學,2022(6).

[48]袁曾.元宇宙空間鑄幣權論[J].東方法學,2022(2).

[49]周尚君.數字社會對權力機制的重新構造[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1(5).

[50][美]亞倫·普贊諾斯基,[美]杰森·舒爾茨.所有權的終結:數字時代的財產保護[M].趙精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

[51]托馬斯·維施邁爾,馬可.人工智能系統的規制[J].法治社會,2021(5).

[52]利求同.“零隱私世界”:信息時代隱私保護的困局[J].文化縱橫,2018(3).

[53]Schwartz P M. From Victorian Secrets to Cy? berspace Shaming[J]. U. Chi. L. Rev.,2009(76).

[54]包曉麗.二階序列式數據確權規則[J].清華法學,2022(3).

[55]余盛峰.全球信息化秩序下的法律革命[J].環球法律評論,2013(5).

[56]馬長山.智能互聯網時代的法律變革[J].法學研究,2018(4).

[57][美]愛德華·W.蘇賈.尋求空間正義[M].高春花,強乃社,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58]胡瀟.空間正義的唯物史觀敘事——基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J].中國社會科學,2018(10).

[59]李春敏.大衛·哈維的空間正義思想[J].哲學動態,2012(4).

[60]Harvey D. Space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02.

[61]Friedman L M. Guarding Life?s Dark Secrets: Legal and Social Controls Over Reputation, Propriety, and Privacy[M].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責任編輯楊幸

①該表述借用了在認識控制論與信息社會話語的20世紀起源及其背后的技術路線斗爭過程中,對信息傳播的人文精神追問。其結論如同維納所表述的一樣(在人與數據和機器的對立背后,始終隱藏著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也終將再次抵達這些看似“過時”的命題。參見王洪喆.諾伯特·維納、控制論與信息傳播的人文精神[J].全球傳媒學刊,2021(2).

②元宇宙概念的誕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其可行性的探討,而其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包括隱私安全、成癮性、歧視偏見、操縱用戶、用戶安全(性騷擾、兒童心理安全等)、資本收割,等等。

③事實上這種表述更傾向于物理學上的“臨界狀態”,既包括一種對事務認知的預期,也包括事務新舊要素共存的一種極限狀態。對于臨界狀態的認知和感受已經構成現代經濟社會中的重要客觀實在。參見項飆.臨界中的思考[J].文化縱橫,2021(3).

①吉登斯認為社會系統結構中的規則與資源可以通過三種模態(modalities)調節互動:權利與義務、工具以及解釋性框架。通過這一模態規則和資源才會轉化為權力、裁決和溝通。參見[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綱要[M].李康,李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②有一項研究表明,被譽為“機會之地”的美國存在不同地區間代際流動的巨大差異。在部分地區個體出生和長大的郵編與未來的流動和收入高度相關。See Chetty R, Hendren N, Kline P, et al. Where is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The Geography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4,129(4).

①媒介包括傳播型媒介(disseminating media)和一般化符號性媒介(symbolically generalized media)。前者“決定和增加了溝通的接受者的多少”,而且往往用于面對面的互動,比如語言、書寫和電視等,后者則是“在特定的社會系統中傳遞意義”,而這些媒介擁有特定的二元符碼。參見肖文明.觀察現代性——盧曼社會系統理論的新視野[J].社會學研究,2008(5).

①賽博人宣稱,網絡空間不在政府管轄的邊界之內,不要以為你能建造它,它就似乎屬于公共建設項目。網絡空間的發展是一種自然的行為,通過集體行動自發形成和發展(1996)。See Barlow J P. A Decla? 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J]. Duke Law Technology Review,2019,18(1).

②他們甚至認為,網絡空間的結構和全球覆蓋范圍最終將避開國家制定的法律的限制,挑戰領土主權國家的效力和理論基礎。See Post D G. Governing Cyberspace[J]. Wayne L. Rev., 1996, 43.

①智能合同的功能與正常合同在兩方或多方之間的工作方式類似。當事人無須依賴律師或銀行為其訂立協議,而是在滿足某些條件后自動執行智能合同以支付款項。See Sayeed S, Marco-Gisbert H, Cai? ra T. Smart Contract: Attacks and Protections[J]. IEEE Access,2020(8).

①為了應對元宇宙用戶面臨的隱私風險,有學者提出創建人體模型或多個化身克隆,以隱蔽用戶的活動;或是創建公共空間的私人副本,供該用戶使用,或暫時將其他用戶與公共空間隔離;或是允許用戶遠程傳送、隱形或其他形式的偽裝。See Falchuk B, Loeb S,Neff R. The Social Metaverse: Battle for Privacy[J]. IEE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2018,3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青青草视频| 无码aaa视频|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天天综合亚洲|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色爽网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777|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自拍偷拍一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色综合中文|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国产91蝌蚪窝| 欧美成在线视频|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男女精品视频|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亚洲精|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午夜啪啪福利|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日本国产在线|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欧美午夜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91九色国产porny|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日本午夜影院|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国产精品青青| 午夜不卡视频| 亚洲无码91视频|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成人小视频网|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欧美笫一页|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成人|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