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爨文字文化指的是爨氏家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靠勞動與智慧將云南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匯結合為一體的文字文化,以《爨寶子碑》《爨龍顏碑》為代表。在1600多年前,由于當時的西南地區遠離中原統治中心,官方通用書體楷書雖然已經傳入,但未完全被當地接納吸收,所以形成了似楷似隸、相互雜糅的特有書體爨體。當時的云南傳統民間建筑的風格秉承了中原的木構架體系和院落式組合,融入了爨文字文化,體現了爨體之美。
書法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珍貴國粹,有著悠久的歷史。書法的魅力在于點畫的變幻、結構的排列組合、筆法的精確使用、章法空間的節奏變化以及筆墨的干濕濃淡。以上諸多變化造就了書法藝術的精神之美。建筑藝術的美在于其形制建造和結構組合,最重要的是空間的排列組合和裝飾擺設。書法與建筑同屬中國傳統藝術,二者存在一定聯系,書法藝術在建筑、裝飾設計和營造建筑空間氛圍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如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所說:“一字就像一座建筑,有棟梁椽柱,有間架結構明確指出建筑藝術與書法藝術之間的審美共通性。”
一、爨文化文字根源
爨文化文字主要指《爨寶子碑》《爨龍顏碑》(下文并稱為“二爨碑”)這兩大碑刻,是云南爨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二爨碑古樸渾厚,氣勢磅礴,意趣生動,線條硬挺,姿態率真可愛。漢末魏晉時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最混亂的時期,但是在精神上卻極度自由解放。那時的人們追求自由和精神上的解脫,這一點同樣體現在書法上。在離中原政治中心遙遠的云南地區,人們的思想變得更加自由灑脫,放蕩不羈。社會的動蕩導致人們的思想發生轉變,他們開始追求人性的解放,提高個人價值,強調以人為本。受玄學清談影響,在書法創作方面,作品追求傳神、內在氣韻、個人風格。東晉以前,官方和主流書體是隸書,墓碑墓志銘石刻都使用隸書來表達正式和莊重。到了東晉時期,楷書開始流行,人們的日常書寫也逐漸使用楷書居多,到了諸如祭祀等正式場合,還是使用隸書以表莊重,但在書寫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加入楷書的用筆,形成楷隸雜糅的書體,體現了隸楷書風的過渡。
二、云南傳統民間建筑概述
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經過漫長歲月的沉淀,逐漸形成了極具當地少數民族特色的建筑。自漢朝開始,大量人口涌入云南地區,逐漸形成漢族人數比當地少數民族人數更多的局面,中原傳統“合院式”建筑形式開始在云南地區生根發芽,并且與當地的建筑形式相結合,形成了獨具云南特色的民間建筑。地域差異會對建筑有所影響,原始社會時期的建筑形式是南巢北穴,由于工具的演變進化和人類智力的提高,建筑形式也越來越貼合居住環境,北方地區的四合院、南方的干欄式建筑都是其成果。云南地理位置特殊,處于高海拔低緯度的高原地區,陽光充足,日溫差較大。而且經常下雨,非常潮濕,蛇蟲鼠蟻也很多。建筑設計需要考慮采光和保暖,所以采納了干欄式建筑樣式,并將居住的房屋建成兩層,把屋檐加寬,天井縮小,如此既能遮擋烈日,又能防止雨水打濕建筑。
三、爨文字與云南傳統民間建筑之間的結合
書法藝術與建筑藝術雖然看上去毫無關聯,但其實二者之間相互貫通,互相聯系,建筑的構架、屋檐房梁、空間構造都與漢字書法的線條、空間布局、結構、比例關系有著內在的審美聯系。書法藝術在美化裝飾建筑空間、營造氛圍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云南的傳統民間建筑同樣受到當地爨文化的影響,在建筑設計中加入了爨文字的元素,參考了爨文字的特點,使其看起來更有特色。
(一)線條
林語堂在《中國人》中寫道:“中國建筑看來是沿著一條與西方不同的道路在發展。它的主要傾向是尋求與自然的和諧,在許多方面,它都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它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從梅花枝頭獲得了靈感——首先變換到書法上的生動線條,而后變換到建筑的線條和形態之中。”由此可知,書法與傳統建筑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在線條的運用上有著相同的審美。線條在書法藝術中是一種用來表達美感的符號,它有不同的表達形式,或直或曲。直線給人的感受是果敢凌厲,氣勢貫通,曲線則給人柔和輕靈之感,二者相生相伴,創造出一種和諧的美感。爨文字的線條表達并不是一味的僵直,也有曲線的調和,如一些撇捺筆畫就是以曲線的形式表現,使得爨文字看上去有一種稚拙生動之趣。
云南地區濕潤多雨,所以建造建筑時要考慮到這一點。從前的建筑屋檐結構簡單,以純粹的直線組合,看起來十分僵硬。設計師將爨文字中的一些曲線表達形式與云南傳統民間建筑相結合,如《爨寶子碑》中的“軍”字(見圖1),字間以曲線形式表現的撇畫,將其融入建筑當中,屋頂不再是平直,有了傾斜的角度(見圖2),這樣一來雨水就不會聚集在屋頂上,再多的雨水也可以順著傾斜的屋檐傾瀉而下,可以避免屋頂漏雨等一系列問題。而且這樣的設計緩和了直線所散發出的凌厲之感,融解了建筑中直線造型的粗笨。爨文字中直線和曲線的組合排列運用在云南傳統民間建筑中,使得建筑不僅順應了云南當地的氣候,而且奠定了當地建筑的基本形制。
(二)造型
爨文字出現于漢末魏晉時期,此時官方正式書體仍然是隸書,但日常書寫已經普及楷書,所以人們在碑上刻寫文字時,會不自覺地摻入楷書用筆和結構特征,從而形成了似隸似楷的特點,如二爨碑大多數點畫就是楷書與隸書的結合。隸書最典型的波挑,被譽為“蠶頭燕尾”。二爨碑大部分波畫、挑畫的收筆與漢隸區別甚微,但其起筆運用楷法,由逆入轉為切入,筆畫開端為斜方形,這樣,波挑便成為二爨碑最具特色的點畫:中間平兩頭翹,宛如一葉扁舟(見圖3)。云南的一些傳統民間建筑吸納了這一特點,如滇中地區的“一顆印”,它的大門屋頂和屋檐的造型就和《爨寶子碑》中的波挑筆畫如出一轍。兩頭高高翹起,仿佛在仰望天空,中間部分四平八穩,微微向下凹陷(見圖4),整體造型給人一種莊重森嚴的感覺,令人肅然起敬。二爨碑的字形以方形和長方形為主,起筆也多方筆,很多字形是四角飽滿的“塊形”,顯得尤為凝重和端莊。
還有的建筑在建造時大量使用銳角、直角、圓弧等,或者將其變換為長條體,這與書法中的折鋒、轉鋒是一致的,比如,傾斜的屋檐是銳角,留白的天井是直角,正立面的大門是呈圓弧狀的。云南傳統民間建筑往往也會采用各種不同形狀的塊狀堆砌而成,不同形式的體塊之間相互比較、相互碰撞,表現出爨文字中的露鋒與藏鋒。云南一些傳統民間建筑借鑒了這一特點,其框架結構呈直角梯形,這樣能夠增加建筑的支撐力,使得建筑保存的時間更久。
(三)空間結構
傳統建筑的建造設計和書法的結構處理都仰仗于線條的安排,即“間架”。傳統建筑以房梁、墻垣、柱脊為基本元素,構成建筑空間和結構。這些基本元素就如同書法藝術中的點、線、面排列組合成字的基本結構。這種排列組合以形成美感為目的,如《爨寶子碑》中有許多字與傳統的結構不同,通過不斷地變形和挪移,字的重心有所偏移,達到一種動中有靜、動靜相宜的效果。以云南傳統民間建筑“一顆印”為例,其分為正房、耳房、倒座三部分,整體建筑上下兩層,每一層有三間正房、四間耳房、一個倒座。正房、耳房、倒座的大小不一,正房多住長輩,耳房住小輩,所以正房比耳房要大,倒座最小。結構類似北京四合院,與四合院的連廊不同的是,“一顆印”以正房和耳房向建筑中央的天井伸延出屋檐代替,使得整體建筑更加緊湊,就如同爨文字里一些字的結構的緊湊部分,呈環繞狀。
雖然“一顆印”的圍合度很高,但外圍幾乎不開窗戶,所有的大窗戶都朝向天井,天井是指宅院之間或者房與圍墻之間所圍成的露天空地,就此可以理解為書法中的虛與實。“虛”指被實體建筑圍起來的院落天井,天井代表“虛”,是由于它的內部沒有實體建筑,是一個留白的小空間,是建筑的“留白”之處、也是呼吸之口。所以天井在云南傳統民間建筑中給人一種疏朗之感,即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建筑之“實”是指圍合起來的四面建筑,沒有“實”的存在,空間之“虛”也就失去了意義。它是構成建筑布局的骨架。建筑空間里的虛實結合給人舒適的感受。
此外,二爨碑字形欹側,取勢險絕,多體現在字的重心、軸心上。字的重心高低不一,盡顯其變化多端。《爨寶子碑》中的許多字有的軸心線向左,有的向右,具有一種動態之美,上下有一種擺動的感覺。在進行書法寫作的時候,以某一主要筆畫作為基礎,剩下的其他筆畫圍繞其展開。云南傳統民間建筑也非常注重“軸線”原則,無論是單體建筑還是群體建筑,都在造型或布局上強調軸心線,它象征著建筑的正統和中國人的性格。主體建筑的軸心線就像人的脊梁,其他部分或建筑則像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左右均衡對稱,并且以主要建筑的高度為基準,周圍各建筑呈高低起伏的變化。云南一些傳統民間建筑以正房為主體建筑,所以正房最高,耳房次之,最后是倒座,給人一種循序漸進、錯落有致之感。
(四)氣韻與意境
建筑藝術和書法藝術都各自具有獨特的文化精神,它們相互獨立,卻又相互貫通。書法作品中的氣韻往往能被人感知到,有的平靜內斂,也有的激揚熱烈,不同的氣韻讓人體會到不同的意境。爨文字在結體和書寫方面有一種隨意性,點畫形狀變化豐富,方圓兼備,厚重卻不失靈動,給人一種稚拙天真的感覺,與云南傳統民間建筑有相通之處。正如蔡邕說:“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可以借鑒書法的筆觸形狀,建造與之相通的建筑空間或者建筑裝飾,筆觸形狀可以進行變形、重組甚至抽象化表現在建筑外觀上,傳達其神韻及氣息;也可以吸納爨文字的結體,將字的結構進行延伸。書寫時,由于毛筆提按和筆鋒方向的差異使筆畫也各不相同,有些厚重樸實,有些則顯得銳利輕飄。可以根據不同特點對其進行藝術加工并應用到建筑藝術中,使建筑也產生相應的氣韻。
四、結語
爨文字作為云南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具有歷史性和文化性,也有裝飾性和藝術性,形態不一,極具美感。云南的傳統民間建筑在各方面均吸收了爨文字文化的表現形式,融入了書法藝術的創作元素,為建筑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欣賞者獲得無窮之趣、不盡之意。書法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與傳統建筑藝術雖屬于不同的藝術門類,但在造型、結構、空間、布局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相輔相成,建筑使書法更具造型特色,書法讓建筑更具氣韻和意境。
(河南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楊陽(1998—),女,湖南醴陵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書法篆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