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3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指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
11月29日,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次成功申遺,堪稱我國人類非遺申報項目中的“體量之最”,涉及15個省份的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包含39項傳統技藝、5項民俗的目錄清單,如同一部“茶葉百科全書”。它既體現了同一地域下中國茶的不同品類,如福建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白茶(福鼎白茶)制作技藝等,又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日常生活圖景:妙趣橫生的“趕茶場”、“舉措高超”的潮州工夫茶藝、杭州徑山茶宴等。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制茶師根據當地風土,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制等核心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滿足民眾的多種需求。
哪些中國茶藝入選
傳統制茶技藝主要集中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布,為多民族所共享。
浙江:浙江是中國綠茶生產重點省份,此次有6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分別為:西湖龍井、婺州舉巖、紫筍茶和安吉白茶制作技藝,以及廟會(趕茶場)、徑山茶宴兩項民俗活動。
福建:福建有6個項目在其中,分別為: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福鼎白茶制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
江蘇:江蘇有3個項目在其中,分別為:南京的“雨花茶制作技藝”、蘇州的“碧螺春制作技藝”和揚州的“富春茶點制作技藝”。
湖南:湖南有3個項目在其中,分別為:黑茶制作技藝中的千兩茶制作技藝、茯磚茶制作技藝,黃茶制作技藝中的君山銀針茶制作技藝。
安徽:安徽有3個項目在其中,分別為:黃山市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制作技藝。
中國茶的文化底蘊
申遺成功的背后,是茶之故鄉的“底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也是茶樹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
歷史文獻中最早關于茶的記載傳說,出現在中國第一部藥物專著《神農本草經》中:“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茶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是最早只是作為一種藥材。普遍認為,至少在魏晉時期,我國就已經有成熟的制茶技藝和全民性的飲茶習俗。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記錄了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生產技術、飲茶技藝等,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標志著中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茶文化興盛直觀的表現之一就是大量茶詩的出現。盛唐的李白、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都留下了大量茶詩。最著名的茶詩,無疑是唐代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俗稱“七碗茶歌”。
到了宋代,茶融入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全民飲茶讓整個中國社會無不重視茶文化,從茶中獲取精神慰藉和文化熏陶。
數千年來,中國人通過制茶、泡茶、品茶,培養了平和包容的心態、形成了含蓄內斂的品格。茶的飲用與分享是人們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長者為先等與茶相關的禮俗彰顯著中國人謙、和、禮、敬的人文精神。
世界上的中國茶
放眼世界,如今的茶葉遍布世界五大洲,全球有64個國家和地區種茶,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喝茶習慣。英國茶專家簡·佩蒂格魯指出,全世界的茶文化都可以追溯到中國。
茶最早走向世界是在公元5世紀,通過絲綢之路陸續傳入東亞、南亞、中亞、西亞。到了唐代,茶馬交易日漸成熟,茶由新羅傳到朝鮮半島,由日本僧人帶回日本。
15世紀至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憑借航海優勢,從澳門裝運綠茶到印度尼西亞爪哇,再轉運歐洲,開啟了歐洲的飲茶之風。
17世紀末起,中國茶逐漸風靡世界。如今,中國已成為茶葉產量和總面積居世界第一的國家,茶葉出口量占世界茶葉出口量的近五分之一。國內1085個縣、3000多萬名茶農靠“一片葉子”生活富足,茶產業已成為拉動民生的大產業。
盡管受到疫情影響,2022年1-10月,我國茶葉出口仍累計達到30.87萬噸,同比增長4.03%。
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申遺成功之后,如何保護傳統制茶技藝及習俗受到更多重視。“申遺成功并不意味著人們可以松口氣,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下,中國茶傳承仍面臨諸多挑戰,”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包靜說。
當前,與茶相關的知識、技藝等主要通過家族傳承、師徒傳承和社區傳承等傳統方式進行傳承,與正規教育有所融合。“比如,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在福建省安溪縣王氏家族已傳至第13代,安徽祁門紅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昶在近5年間收徒授藝17人。”
2020年12月,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成立了保護工作組,聯合制定了《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五年保護計劃(2021-2025)》,將鼓勵傳承人按照傳統方式授徒傳藝,依托中職院校和高等院校培養專門人才,鞏固代際傳承;舉辦保護傳承培訓班,加強能力建設;建立研學基地,編寫普及讀本,開展相關巡展活動,提高青少年的保護意識。
目前,中國有40多所中職和8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茶學和茶文化專業,每年培養制茶、茶藝等專門人才3000多人;一些代表性傳承人進入學校,開展傳承教學。
融于現代生活的茶產業
如今,茶仍是中國人最重要的飲品之一。而且,它在不斷地變化、適應現代生活。延長產業鏈、創新消費方式,成為近年來我國茶產業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新式茶飲行業市場規模超過2900億元,同比增長5.1%;全國約有門店45萬家,年消耗茶葉超過20萬噸;消費者的需求將持續上漲,預計2025年,新式茶飲市場規模將達到3749.3億元。
新茶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年輕人的需求,培養年輕人的喝茶習慣。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來看,新茶飲還能增加經濟效益,解決一些人的就業問題。”
另一方面,茶包含的“慢生活”“慢社交”理念,也在逐漸回歸當下,為人們提供了反思現代性、回歸生活本質的機會。
目前,尚未出現有代表性的國際茶飲品牌,而這也正是中國各大新茶飲品牌的機會。下一階段,數字化、健康化將是茶原料應用發展的兩大趨勢,隨著中國茶的申遺成功,期待新茶飲品牌群雄競逐,創新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