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鎮麥10號為試驗對象,在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設置6個播量梯度,研究秸稈深耕深旋還田條件下不同播種量對小麥生長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播種量在120~210 kg/hm2,小麥生育期無明顯變化;播種量超過240 kg/hm2后,小麥生育期開始延長;播種量由120 kg/hm2增加到210 kg/hm2,小麥產量顯著增加,可增產10.73%;隨著播種量的進一步增加,小麥產量有所減少。綜合考慮生育期、產量等多個因素,鎮麥10號播種量為210 kg/hm2時表現最佳。
關鍵詞:播種量;小麥;生長;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9-93-3
0 引言
鹽都區隸屬于江蘇省鹽城市,位于江蘇省中部偏東地區,地處江淮之間、里下河腹部、新洋港上游,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光照充足、雨量豐沛,非常適宜水稻、小麥、棉花等作物的生長[1-2]。小麥是鹽都區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了29 570 hm2,保障小麥高產穩產對確保當地糧食安全至關重要[3]。
合理密植有助于協調小麥穗部性狀與干物質積累及轉運的關系,在一定范圍內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可維持良好的群體數量,有助于解決群體發育與個體發育間的矛盾,提升光能利用效率,增加群體生物量積累,顯著提升產量[4]。若播種量過少,單株小麥雖可獲取豐富的營養物質,使地上部分蘗數量增多,但是單株分蘗數量及成穗能力無法滿足高產群體需求;若播種量過多,則小麥單株分蘗能力降低,無效分蘗增多,無法充分利用土壤養分和光能[5-6]。因此,探尋適宜的小麥播種量意義重大。近年來,已有大量學者于各地開展了小麥播種量的研究。何海萍[7]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設置了6個不同播種量處理,研究不同播種量對小麥(臨麥35)生長與產量的影響,發現播種過多時小麥的抽穗期和成熟期推遲,播種量對穗長、分蘗數、穗粒數有一定影響;在播種量為240 kg/hm2時,小麥產量最高,達6 528 kg/hm2;喬建禮[8]于2014—2015年在河南省南陽市開展了播種量對小麥(百農矮抗58)生長的影響試驗,發現隨著播種量的增加,小麥無效分蘗數量增加,成籽數量減少,不利于小麥產量的提高;考慮成本,南陽市適宜的小麥播種量為112.5 kg/hm2。由此可見,不同地區、不同小麥品種所適宜的播種量差異較大。姚遠等[9]研究了秸稈直接還田、草木灰還田、秸稈不還田對小麥產量及土壤養分與生理活性的影響,發現不同還田整地方式對稻茬冬小麥產量和土壤有機質含量、氮素含量、酶活性存在顯著影響。鑒于不同還田整地方式適宜用種量不同,再加上近年來鹽都區大力推廣秸稈深耕深旋還田技術,為探尋配套的小麥適宜播種量,筆者選用當地主推小麥品種鎮麥10號進行田間試驗,為當地種植戶進行小麥適量精量播種提供參考與借鑒。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鹽城市鹽都區鹽龍街道,當地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2.8 ℃,年平均降水量為409.6 mm,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 356 h。試驗地地勢平整、排灌便利,前茬作物為水稻,土壤為蘆粟土,土壤含有機質25.8 g/kg、全氮1.50 g/kg、堿解氮184.0 mg/kg、有效磷19.8 mg/kg、速效鉀174 mg/kg。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置6個處理,分別為T1處理(播種量為120 kg/hm2)、T2處理(播種量為150 kg/hm2)、T3處理(播種量為180 kg/hm2)、T4處理(播種量為210 kg/hm2)、T5處理(播種量為240 kg/hm2)、T6處理(播種量為270 kg/hm2)。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18個試驗小區,各小區面積均為170.00 m2(3.4 m×50.0 m),各小區間隔30 cm,試驗區域四周設3~5 m保護行。
1.3 試驗實施
試驗用小麥品種為鎮麥10號。試驗田前茬作物為水稻,收獲后秸稈全量還田。除播種量外,各處理采取相同的田間管理措施。2022年10月底,精細耕整田地,秸稈深耕還田30 cm,確保秸稈均勻分布。2022年10月28日,用精量播種機播種,播深2 cm,小區間開溝區分,田四周配套好溝系。2022年10月27日,施入尿素150.0 kg/hm2、復合肥[m(N)∶m(P)∶m(K)=15∶15∶15]375.0 kg/hm2作基肥;2022年12月5日,施入尿素112.5 kg/hm2作分蘗肥;2023年3月14日,施入復合肥[m(N)∶m(P)∶m(K)=15∶15∶15]262.5 kg/hm2、尿素112.5 kg/hm2作拔節孕穗肥。
1.4 測量指標及方法
于2022年11月15日調查單位面積基本苗數,12月20日調查越冬苗數,2023年4月觀察記載鎮麥10號小麥抽穗情況,5月21日調查單位面積穗數。在小麥出苗后,于各試驗小區隨機選取5個樣點作為定點,各定點面積為0.25 m2。收獲前,調查各苗情點有效穗數,并取樣100穗進行考種,調查每穗粒數、千粒質量;單獨收獲各試驗小區小麥并稱量計產,測定含水率并折合為實收單產。
1.5 數據分析
試驗數據用Excel軟件進行處理,統計分析采用SPSS 19.0軟件。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種量對鎮麥10號小麥生育期的影響
由表1可知,不同播種量對小麥生育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不同處理小麥播種期均為10月28日,出苗期均為11月7日,表明不同播種量對小麥出苗期無顯著影響。從始穗期情況來看,T1、T2、T3處理小麥始穗期一致,均為4月11日;隨著播種量的進一步增加,小麥始穗期有所延遲,T4、T5、T6處理小麥始穗期分別較T1處理延遲了1、2、3 d。從齊穗期情況來看,隨著播種量的增加,小麥齊穗期表現為先平穩、后延遲的狀態,T1、T2、T3處理小麥齊穗期一致,均為4月18日;隨著播種量的進一步增加,T4與T5處理小麥齊穗期均延長為4月19日(較T1處理延遲1 d),T6處理小麥齊穗期延長至4月20日(較T1處理延遲2 d)。從小麥成熟期情況來看,T1、T2、T3處理小麥成熟期均為5月31日,T4、T5處理較T1處理有所延遲(延遲1 d,均為6月1日),T6處理較T1處理延遲2 d(6月2日)。
從不同處理小麥整個生育期情況來看,T1、T2、T3處理小麥生育期一致,均為211 d,T4、T5處理小麥生育期較T1處理延長1 d(212 d),T6處理小麥生育期較T1處理延長2 d(213 d)。由此可見,播種量的適量增加對小麥生育期不存在顯著影響;而播種量過多時,小麥生育期延長。
2.2 不同播種量對鎮麥10號小麥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知,不同播種量對小麥單位面積基本苗數、株高、單位面積有效穗數、穗粒數、千粒質量等農藝性狀指標均存在顯著影響。從單位面積基本苗情況來看,隨著播種量的增加,小麥單位面積基本苗數量持續增加,由T1處理的255.44萬株/hm2增加至T6處理的532.80萬株/hm2,各個處理間均存在顯著差異。不同處理小麥單位面積越冬苗數量變化趨勢與基本苗基本一致,整體在229.90萬~426.25萬株/hm2。隨著播種量的增加,小麥株高呈現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由T1處理的79.56 cm逐漸升高至T4處理的82.15 cm;隨著播種量的進一步增加,小麥株高有所降低,直至T6處理的81.38 cm。其中,T3、T5、T6處理小麥株高差異不顯著,T1、T2、T3、T5、T6處理小麥株高差異不顯著。隨著播種量的增加,小麥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呈現持續增加的趨勢,由T1處理的476.80萬穗/hm2逐漸增加至T6處理的553.99萬穗/hm2,其中T5與T6處理、T4與T5處理、T1與T2處理小麥有效穗數差異不顯著。從穗粒數情況來看,T1、T2、T3、T4處理小麥穗粒數差異不顯著,整體在42.07~43.51粒/穗,明顯高于T5和T6處理。隨著播種量的增加,小麥千粒質量呈現持續降低的趨勢,由T1處理的45.41 g逐漸降低至T6處理的41.43 g。其中,T1、T2、T3處理小麥千粒質量差異不顯著,T2、T3、T4處理小麥千粒質量差異不顯著。
2.3 不同播種量對鎮麥10號小麥產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不同播種量對小麥產量存在顯著影響,各處理小麥產量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T4、T3、T5、T2、T6、T1,T4處理小麥產量分別較T3、T5、T2、T6、T1處理增產4.85%、6.29%、6.39%、8.46%、10.73%。
3 討論與結論
構建科學合理的種群結構可解決個體發育與群體發育間的矛盾,能充分利用光照、熱量、水分、肥料等資源,有助于實現單位面積穗數、穗粒數、千粒質量的協調增長,最終實現高產[10]。相關研究表明,適當增加種植密度有利于提升作物產量,但是持續增加種植密度會導致作物產量的降低[11]。此次研究發現,在秸稈深耕深旋還田條件下,播種量在120~210 kg/hm2時,鎮麥10號生育期無明顯變化,播種量超過210 kg/hm2后,鎮麥10號生育期開始延長;在播種量由120 kg/hm2增加到210 kg/hm2,鎮麥10號產量顯著增加,可增產10.73%;隨著播種量的進一步增加,鎮麥10號產量有所減少。綜合考慮小麥生育期和產量等多個因素,鎮麥10號播種量為210 kg/hm2時表現最佳。
參考文獻:
[1]李長亞,金鑫,楊力,等.鹽城灌溉渠以南小麥耐遲播品種篩選試驗[J].農業科技通訊,2016(12):73-76.
[2]薛寅.鹽城地區小麥高產穩產的障礙因素及措施研究[J].吉林農業,2018(14):26-27.
[3]王獻,朱漢清,孫進,等.鹽城地區小麥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8(4):35-37。
[4]李寧,段留生,李建民,等.播期與密度組合對不同穗型小麥品種花后旗葉光合特性、籽粒庫容能力及產量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0(2):296-302.
[5]呂廣德,殷復偉,王超,等.不同播種量對小麥泰科麥33干物質積累轉運、旗葉光合特性及產量構成的影響[J].江蘇農業學報,2021(1):16-28.
[6]蔣會利.播期密度對不同小麥品種群體莖數及產量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12(6):67-73.
[7]何海萍.不同播種量對小麥生長與產量的影響[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8(14):5-6.
[8]喬建禮.不同播種量對小麥百農矮抗58生長的影響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30.
[9]姚遠,馬泉,鄭國利,等.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小麥產量及土壤養分與生理活性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21(8):1005-1014.
[10]崔麗娜,李慶方,尚月敏,等.不同播量對冬小麥產量及產量構成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5(36):38-39.
[11]劉萍,郭文善,徐月明,等.種植密度對中、弱筋小麥籽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6(5):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