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小麥是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生產在中國農業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從小麥進口總量、小麥進口貿易結構兩方面分析中國小麥進口貿易現狀,總結中國小麥進口貿易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小麥進口市場結構單一、小麥進口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小麥進口市場秩序亟待規范、小麥進口物流運輸能力不足等,并針對問題提出優化對策。
關鍵詞:小麥進口;需求結構;貿易政策
中圖分類號:F752.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9-56-5
0 引言
近年來,由于國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及居民糧食需求結構的變化,中國小麥進口量有所增加。從小麥的供給結構看,國內優質小麥供應不足,因此中國以進口高端優質小麥為主,以滿足居民日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中國主要從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美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進口小麥,存在進口渠道分布集中、進口來源有限等問題。而隨著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適度進口海外優質小麥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已逐漸成為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在當前的國際貿易背景下,分析中國小麥進口貿易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對維護糧食貿易市場穩定、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 中國小麥進口貿易研究概述
關于中國小麥進口貿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
1.1 關于中國小麥進口貿易存在的問題
劉玉娟等[1]提出,中國小麥進口貿易存在貿易逆差加大、市場結構較為單一等問題。鄭國富[2]研究認為,中國小麥進口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配額使用效率低、來源渠道有限、進口均價偏高及產品層次低下。
1.2 關于中國小麥進口貿易影響因素的分析
劉銳等[3]、劉平等[4]、趙榮等[5]均提到中國小麥進口受到貿易政策和供需因素的影響。李浩然等[6]認為,地理距離、是否沿海、是否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出口國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和上年糧食產量等因素對中國小麥進口有顯著影響。
1.3 關于中國小麥進口貿易發展的建議
郝曉燕等[7]提出小麥進口來源應當多元化的策略。彭旭林等[8]提出,中國應采取措施提高國內生產總值、提高小麥產量、降低空間距離對小麥貿易的影響等合理性建議。張浩[9]、龐碧玉等[10]、高山[11]、郝曉燕等[12]研究提出優化小麥產業結構、完善小麥市場規則、推動相關農業技術進步、建立健全小麥產業補貼機制等發展對策。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學者們關于中國小麥進口貿易的研究已經較為深入,但是對較長時間跨度內中國小麥進口貿易情況的分析還存在空白。
2 中國小麥進口貿易現狀
2.1 中國小麥進口總量
由圖1可知,1992—2021年中國小麥進口總量呈現波浪狀的變化趨勢。1992—2021年,中國小麥進口總量變化情況大致可以分為5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2—1996年),中國小麥供求關系極度不平衡,小麥進口總量遠大于出口量。在1992年底,統購統銷在真正意義上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剪刀差”依然影響著農業生產力。因此,1992—1996年中國每年小麥進口總量均在600萬 t以上。1996年之后,隨著農業改革的推進,中國逐漸放開糧食價格、形成糧食市場,小麥供需不平衡的情況才有所緩和。
第二階段(1997—2002年),中國小麥進出口總量的差距縮小,這一階段中國小麥進口總量在200萬 t以內。黨的十五大報告(1999年)強調將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使農業基礎設施發展得到強化,農業的現代化、商品化、專業化水平得以不斷提升。另外,中國對農業實行補貼政策,促使國內的小麥供給量增加。因此,該階段中國小麥的供求關系得以改善,小麥進口量趨于穩定。
第三階段(2003—2007年),中國小麥進口總量呈現出先增后降的趨勢。由于2004年小麥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國內小麥價格快速上漲,使2004年中國小麥進口總量激增,直至中國實施小麥進口免增值稅政策穩定小麥價格,小麥進口總量才逐漸回落。
第四階段(2008—2013年),中國小麥進口總量呈現出持續增加的趨勢。2008年,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內許多企業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減少了對小麥的進口。2009年,國內糧食主產區受到干旱、風雹和低溫凍害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作物產量減少;為滿足國內對小麥的需求,中國小麥進口量增加。2010年,由于小麥市場價格持續疲軟,中國小麥種植面積減小、產量降低,導致中國小麥進口量增加。2013年,全球糧食產量強勁增長,使國際市場的小麥價格下降,而此時國內小麥受大風降雨的影響產量下降,小麥價格上漲,受到小麥國內供給量及國內外小麥市場價格差異的影響,中國小麥進口量持續增加,達到了自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
第五階段(2014—2021年),中國小麥的進口量呈現從穩定到逐步攀升的趨勢。2014—2019年,國內繼續推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加之國內小麥產量較大且平穩,中國小麥進口量較為穩定。2020年,受倒春寒、病蟲害和干熱風的影響,國內小麥產量減少,導致中國小麥進口量增加。2021年,受臨儲小麥暫停投放、市場供給渠道收緊及持續降雨等惡劣天氣的影響,許多小麥種植區的小麥產量和品質下降,導致國內小麥價格上漲,推動中國小麥進口量進一步攀升。
2.2 中國小麥進口貿易結構
由圖2可知,2022年中國小麥進口來源國以澳大利亞、加拿大為主,以法國、美國、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為輔。澳大利亞常年降雨豐沛,濕潤的土壤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小麥的產量和品質較好,具備國際貿易價格的比較優勢,2022年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小麥占中國小麥進口總量的49%左右;加拿大曾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中國最大的小麥進口來源國,但近年來受各方面因素影響,加拿大減少了對中國的小麥出口,2022年從加拿大進口的小麥占中國小麥進口總量的26%左右;2022年從法國進口的小麥占中國小麥進口總量的18%左右,從美國進口的小麥占中國小麥進口總量的6%左右,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進口的小麥共占中國小麥進口總量的1%左右,占比較小。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中國小麥進口來源較少,且過于集中,進口貿易結構單一。
3 中國小麥進口貿易存在的問題
3.1 小麥進口市場結構單一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約50%的小麥進口來源于澳大利亞,其余小麥進口來源國大多數為主導國際農產品貿易的發達國家。中國沒有與阿根廷、烏克蘭這樣的新興世界小麥出口大國建立小麥進出口貿易關系。此外,由于多國發布限制小麥出口的禁令,中國小麥進口受到一定的沖擊,小麥進口市場結構單一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更為凸顯。總的來說,中國小麥進口市場結構比較單一,進口來源國或進口地區過于集中,對中國小麥進口貿易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制約。
3.2 小麥進口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中國缺少對小麥進口信貸方面的支持政策,企業進口小麥容易出現資金不足、貸款難等問題,對企業發展造成較大壓力。同時,中國對小麥實施進口關稅配額管理,這就對申請小麥進口關稅配額的企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企業在前一年擁有進口實績或小麥年加工能力在20萬t以上,使許多企業無法滿足進口小麥所需的條件,限制了國內企業對小麥的進口。此外,雖然中國一直都在推進通關進一步便利化,但是仍然存在進口貨物通關時間長、通關流程煩瑣等問題,通關便利化政策還存在很大的優化空間。
3.3 小麥進口市場秩序亟待規范
隨著小麥進口市場競爭加劇、銷售渠道變革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崛起,新形勢下的小麥進口市場需求錯綜復雜,市場秩序的管理難度大大增加。不具備小麥進口配額的企業如果想進口小麥,就需要委托具備小麥進口配額的企業進行代理進口。但部分代理進口小麥的企業作為中間商,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在國內小麥產量不足或優質小麥缺口較大時,惡意哄抬進口小麥的價格,擾亂小麥進口市場秩序。另外,小麥進口市場存在損害農民利益、擾亂農資市場秩序的摻雜摻假、虛標含量、商標侵權等違法行為。混亂的市場秩序不利于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規范小麥進口市場秩序,是保障小麥進口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
3.4 小麥進口物流運輸能力不足
3.4.1 物流運輸基礎設施薄弱
小麥貯運容易受到溫度、濕度等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在小麥進口物流運輸過程中要想確保小麥的質量安全,就要保證運輸配送的快速高效。部分地區小麥倉儲容量較小,有關小麥存儲、運輸、配送的設施老舊,基礎設施有待更新完善。
3.4.2 物流運輸體系信息化程度較低
在小麥進口物流運輸體系信息化建設方面,缺乏對小麥流通過程的管理與跟蹤,無法及時準確地了解流通過程中小麥的品質狀況及運輸信息。同時,缺乏對物流運輸體系整體的控制,不同部門、地區間存在信息流通障礙,空運、鐵路、公路等流通系統仍然存在分割運營的情況,缺乏各流通系統對小麥運輸狀況的同步更新,信息化程度較低,使小麥品質無法保證。
4 中國小麥進口貿易優化建議
4.1 優化小麥進口市場結構
針對當前小麥進口市場結構單一的問題,中國可對小麥進口來源國進行配額,避免過度進口某一國家的小麥,并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尋找具有季節互補性和尚未充分開發的、具備生產潛力的相關小麥出口國,積極開拓新的小麥進口來源國,增加小麥進口來源。近年來,“一帶一路”合作伙伴的糧食產量逐漸增加,在國際市場中所占份額逐步提升。中國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的多元化跨境運輸渠道將為雙方的貿易合作提供便利,加強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在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及供應鏈體系等環節的深入合作是大勢所趨。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國內小麥進口市場應當持續關注“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和地區小麥生產的狀況,以“一帶一路”合作伙伴為突破口,優化小麥進口市場結構,使小麥進口來源更加多元化。目前,中國已經批準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立陶宛、土耳其等4個“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進口小麥。之后中國還應繼續發展與其他新興糧食出口國的貿易往來,如烏克蘭、巴基斯坦、柬埔寨等。
4.2 完善小麥進口貿易政策
4.2.1 信貸政策
當前,國際貿易形勢錯綜復雜,進一步暢通企業進口糧食的政策通道,將有助于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相關金融機構可以提供原料貿易方面的貸款優惠支持,以減輕企業資金流通壓力,進一步化解市場化條件下小麥進口收購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4.2.2 配額管理制度
“適度進口”是中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政策措施。但如果糧食進口數額過大,則會沖擊國內糧食安全。為避免和應對這一潛在的可能性,中國對小麥實行進口關稅配額管理。根據小麥貿易市場現狀,中國應調整優化進口小麥配額管理制度,鼓勵企業直接進口用于制作飼料的原料,在合理區間內擴大進口小麥配額規模,以提高整體市場競爭力和運作效率。同時,放寬飼料用糧進口配額限制,促進小麥進口主體、采購渠道的多元化。
4.2.3 通關便利化政策
中國應進一步深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提高航空、港口與鐵路對接的高效性,積極為小麥貿易的進出口岸業務提供“一站式”通關服務,縮短業務辦理時間。同時,中國可優化大宗商品的通關流程,特別是推進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的小麥貿易合作,切實落實小麥進出口貿易的降費措施,利用通關便利化政策,拓展小麥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小麥的國際貿易合作。此外,中國可建立現代口岸通關模式,提升通關口岸的信息化水平,實現海關查驗、貨物進港、提交單證等環節的數據協同。
4.3 規范小麥進口市場秩序
規范小麥進口市場秩序需要政府、市場監管部門、行業商會3方面協同。
4.3.1 政府
第一,在政策法規方面,政府應積極推進農產品流通市場化,建立行業約束管控機制,制定可在短期內有效打擊哄抬市場價格的政策,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規范小麥進口市場,以促進良好競爭環境的形成。第二,政府應促進農產品流通環節完善及基礎設施建設,在土地、資金、稅收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指導小麥進口市場的良性發展。第三,政府應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繼續加強應急保障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管理體系建設,健全應急物資儲備體系,保障小麥進口市場穩定。
4.3.2 市場監管部門
第一,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強小麥進口市場監管工作,對小麥進口環節的收費情況進行嚴格督查和不定時抽查,依法查處違法違規收取費用的行為,對涉嫌壟斷經營的相關企業及服務單位進行調查,確保企業經營的規范性。第二,市場監管部門應成立專項小組,組織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拉網式排查小麥進口貿易中的安全隱患,嚴厲打擊哄抬農資價格、囤積居奇、假冒偽劣等行為。第三,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大小麥產品質量監管力度,有效維護小麥進口市場秩序,突出重點區域重點部位,強化督導檢查,堅決查處小麥進口貿易中的違紀違法問題。
4.3.3 行業商會
第一,行業商會應發揮好協助政府進行小麥產業發展規劃的幫手作用,及時傳達和交流小麥進口市場的發展狀況及發展意愿。第二,行業商會可以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創新開拓小麥進口貿易市場,還可以利用資源優勢,降低小麥進口價格、統一小麥進口質量檢測標準及流程。第三,行業商會應發揮自身的協調作用,協商處理企業之間的矛盾糾紛,促進企業間的進口協作,引導企業在小麥進口貿易中的良性競爭。
4.4 提升小麥進口物流運輸能力
4.4.1 完善物流運輸基礎設施建設
各地應加強小麥流通基地(糧倉等)的建設和交通運輸工具的改造,提高小麥運輸車輛及倉儲的保鮮技術水平,優化小麥運輸的包裝技術。根據物流運輸技術水平,對小麥倉儲、物流等環節進行整體籌劃,合理設置倉儲條件及運輸時間,避免小麥在運輸過程中因受潮腐爛造成的經濟損失。
4.4.2 加強物流運輸體系信息化建設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應當把推進小麥進口物流運輸體系信息化建設作為提高小麥流通效率的關鍵。通過對小麥流通過程進行跟蹤、控制和管理,實時更新小麥物流運輸進程和小麥狀況,打造完整的網絡物流系統;還應合理配置小麥物流運輸信息資源,完善空運、鐵路、公路等流通系統及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的計算機聯網系統,共享信息等資源,讓小麥進口物流運輸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實現小麥物流運輸體系信息化、智能化。
5 結束語
中國小麥進口來源集中在澳大利亞、加拿大這樣的傳統小麥出口大國,而過度依賴這些國家,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中國小麥進口市場的安全性。未來,中國小麥進口貿易發展應跟隨構建“雙循環”格局的步伐,統籌國內外市場資源,關注“一帶一路”合作伙伴的農業生產與經濟狀況,利用相關的便利政策及運輸成本較低的有利條件進一步擴大與這些國家的小麥貿易合作,探索新的貿易發展空間。同時,中國應密切關注小麥出口國的氣候條件,及時預測合適的小麥進口來源地區,把握小麥進口的合適時機、估算小麥進口數量,以確保國內小麥供應充足。此外,中國應加強對優質小麥品種的培育,以滿足國內對優質小麥日益增加的需求,確保中國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劉玉娟,郭歆雨,陳仙.中國小麥貿易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分析[C]//勞動保障研究會議論文集(十一).成都:四川勞動保障雜志出版有限公司,2021:124-125.
[2]鄭國富.中國小麥進口貿易發展的格局演進與路徑優化[J].農業展望,2020(1):127-131.
[3]劉銳,劉晶晶,鐘鈺,等.中國小麥國際競爭力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2022(9):1087-1098.
[4]劉平,方旖旎.中國小麥進口結構及競爭力比較研究[J].市場周刊,2021(8):144-146.
[5]趙榮,曹潔,朱婷婷.淺議中國小麥的國際貿易及競爭力提升[J].滁州學院學報,2021(1):14-19.
[6]李浩然,穆月英.中國小麥進口貿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貿易引力模型[J].中國農學通報,2020(6):132-139.
[7]郝曉燕,張益,韓一軍.中國小麥生產布局演化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8):40-48.
[8]彭旭林,章德賓,張麗元,等.中國主要小麥貿易國貿易引力模型的實證檢驗及建議[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1(8):29-33.
[9]張浩.關于中國小麥生產成本現狀分析與展望[J].農業與技術,2021(23):139-143.
[10]龐碧玉,馮愛芬,曹振雪,等.中國糧食供需研究及預測:以小麥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15-21.
[11]高山.中國小麥產業化現狀與發展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3):25-26.
[12]郝曉燕,李雪.基于“口糧絕對安全”的小麥和稻谷多元化進口策略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