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洞庭湖區土壤為鎘輕度污染,同時存在硒富集,為富硒土壤。為降低洞庭湖區水稻鎘質量分數,提高水稻硒質量分數,生產富硒稻米,對“礦物改性復合鈍化—雙重阻隔—增值修復”技術進行試驗。該技術利用礦物改性復合鈍化劑2作為第一道防線,牢牢吸附土壤中的鎘;以水溶性硅肥作為第二道防線,阻止土壤中的鎘通過水稻根系進入稻谷中;利用生石灰調節土壤酸堿性,使土壤中的鎘活性降低,同時允許部分硒進入水稻根系被稻谷吸收,達到降鎘增硒目的。經過小區試驗及大田示范,發現將改性復合鈍化劑2、水溶性硅肥、石灰配合施用,對水稻降鎘增硒效果明顯,可作為一種新型降鎘增硒修復技術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修復技術;降鎘增硒;應用效果;鎘輕度污染區
中圖分類號:S66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9-148-4
0 引言
洞庭湖區位于湖南省北部,地勢平坦開闊,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是湖南省重要的糧食產區,以種植水稻為主。2000年之前,因用受污染的湘江水灌溉,導致洞庭湖區農田大面積污染,特別是鎘污染較嚴重[1-2]。為了修復受污染的土壤,人們采用多種方法,常見的有機械修復(移除)、物理修復(電動修復)、化學修復(淋濾、沉淀、吸附、鈍化)、生物修復(植物、微生物作用)、綜合修復(低鎘農作物+化學+農藝)等方法[3-6]。這些方法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方法成本高、效率低,或者固化時間短,在一定條件下重金屬會重新釋放出來,又或者操作復雜、環節多,難以大范圍推廣應用[7-8]。因此,探索一種成本低、效果好、操作簡便的鎘污染土壤修復技術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黏土礦物是一種成本低、吸附性能好的土壤鈍化劑[9],但單一的黏土礦物在吸附重金屬元素方面會受到一定限制,特別是對于復合污染土壤中重金屬元素的吸附作用較弱,而且如果不對黏土礦物進行改性,其吸附性能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減弱。目前,對黏土礦物改性通常采取高溫加熱法、酸化法、有機處理等方法[10]。這些方法雖然增強了黏土礦物的吸附性能,但成本也隨之增加,不利于推廣應用。
根據相關研究,一些高鎘區域往往伴有硒的富集。洞庭湖區土壤除了鎘污染外,也存在硒富集,是富硒土壤。硒是一種對人體有益的元素,具有增強免疫力和防治糖尿病、白內障、心腦血管疾病等功效。洞庭湖區主要種植的農作物為水稻,鎘污染土壤會導致稻米中鎘超標,顯然不利于洞庭湖區稻米產業發展。如果探索出一種新型降鎘增硒土壤修復技術,在降低稻米中鎘質量分數的同時,可增加稻米中硒質量分數,將對洞庭湖區稻米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鎘污染土壤修復水平也將提高到更高的層次。基于此,筆者以2022年承擔的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岳陽市湘陰縣重金屬污染耕地風險管控試點服務項目”為契機,針對洞庭湖區鎘污染土壤特點,汲取前期土壤修復中的經驗教訓,開發出一種以黏土礦物為主的改性復合鈍化劑2(GXFH-2),提出“礦物改性復合鈍化—二次阻隔—增值修復”技術,并對該套技術進行小區試驗及大田示范,驗證該修復技術的應用效果,為修復鎘污染土壤,實現稻米降鎘增硒目標提供參考。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概況
試驗區選擇在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愛民村,為洞庭湖濱湖平原區,土壤類型為河(湖)沖積型土壤,亞類屬潴育型水稻土。試驗前,筆者對試驗區土壤理化性質進行分析:土壤pH值為5.0~7.5,全氮質量分數為1.19~3.71 g/kg,全磷質量分數為0.50~0.90 g/kg,全鉀質量分數為18.70~22.40 g/kg,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土壤硒質量分數為0.40~0.71 mg/kg,總體為富硒土壤;土壤鎘質量分數為0.50~1.50 mg/kg,有效鎘質量分數為0.23~0.70 mg/kg,按照《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判斷,試驗區土壤鎘污染為輕度污染。
1.2 “礦物改性復合鈍化—二次阻隔—增值修復”技術
1.2.1 礦物改性復合鈍化劑配制
1.2.1.1 黏土礦物選擇
根據以往對黏土礦物試驗效果及試驗區鎘污染狀況,主要選擇具2∶1型結構的黏土礦物,主要有蒙脫石、伊利石、沸石、硅藻土等。
1.2.1.2 礦物改性
采取細磨的方法,將單一黏土礦物細磨至-38~23 μm。研磨過細則可能會出現團聚體浮在水面,反而不利于土壤吸收。
1.2.1.3 礦物改性復合鈍化劑配制
將改性后的蒙脫石、伊利石、沸石、硅藻土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礦物改性復合鈍化劑2(GXFH-2)。
1.2.2 二次阻隔技術
礦物改性復合鈍化劑是第一道防線。土壤中的鎘經過礦物改性復合鈍化劑吸附后,大部分被固定在土壤中,但仍會有少量通過水稻根系進入稻米中。為了阻止鎘進入稻米,需構筑第二道防線。構筑第二道防線采用的技術是在水稻抽穗前噴施水溶性硅肥(用SI表示)。水溶性硅肥中的二氧化硅會與鎘結合,生成無毒或低毒絡合物,阻止鎘通過稻稈進入稻米中[11]。
1.2.3 土壤酸堿性調節及降鎘增硒措施
土壤酸堿性是影響土壤中重金屬離子活性的重要因素。在堿性條件下,土壤中重金屬離子活性減弱,有效態鎘質量分數降低,有利于減少水稻對鎘的吸收。要使土壤呈堿性,最常用、最經濟的方法就是施用生石灰(用SH 表示)。施用適量的生石灰,可在保證土壤中鎘元素沉淀鈍化的同時,允許部分硒釋放出來被水稻吸收,從而達到稻米降鎘增硒的目的[12-15]。
1.3 試驗設計
為了便于比較,試驗設4個處理,分別記為CK、T1、T2、T3,具體設計如表1所示。
GXFH-2施用具體操作:在水稻插秧前7~10 d施加,每667 m2施用量為150 kg,采用人工施撒方式,施后翻耕耙勻。
SH施用具體操作:在水稻插秧前7~10 d施加,每667 m2施用量為100 kg,可與GXFH-2同步施用。
SI施用具體操作:在水稻抽穗前噴施,每667 m2施用量為100 g,選擇在09:00前或16:00后噴施,雨天或大風情況下不宜噴施。
此次試驗中,小區試驗與大田示范同步進行,對同一地塊的早稻和晚稻均進行試驗,晚稻在早稻各處理基礎上采取與早稻相同的處理。
小區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處理為一個小區,每處理4次重復,共16個試驗小區,每小區面積為20.3 m2。小區間用田埂分隔,小區外設保護行。為保證各小區試驗效果,水稻先異地育秧再人工移栽至田中,并且統一移栽密度。早稻移栽時間為2022年4月下旬,移栽規格為16.7 cm×20.0 cm,早稻栽培品種為湘早秈24號(常規稻);晚稻移栽時間為2022年7月中旬,移栽規格為20.0 cm×20.0 cm,晚稻栽培品種為耘兩優玖48雜交稻。
大田示范:每處理為一個試驗田塊,田塊間以田埂或溝渠自然分隔,每試驗田塊面積在0.1 hm2以上。早稻、晚稻播種方式均為撒播,早稻播種時間為2022年4月下旬,晚稻播種時間為2022年7月中旬,早稻、晚稻栽培品種均為湘早秈24號(常規稻)。
1.4 樣品采集與測定
待水稻成熟后,采集籽粒樣品。為保證樣品代表性,根據田塊形狀,采用五點梅花形或菱形多點取樣。將籽粒樣品曬干后進行脫粒、脫殼,然后用不銹鋼粉碎機粉碎,再取100 g樣品送化驗室分析。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測定樣品中鎘、硒質量分數,測定質量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多元素的測定》(GB 5009.268—2016)要求。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小區試驗結果與分析
由表2可知,在小區試驗中,T1、T2、T3處理早稻鎘質量分數均小于CK,T3處理早稻鎘質量分數最小。這說明單獨施用GXFH-2有一定的降鎘效果,但降鎘效果較差;GXFH-2、SH配合施用降鎘效果略有提升;GXFH-2、SH、SI配合施用降鎘效果最好。
由表3可知,在小區試驗中,T1、T2、T3處理晚稻鎘質量分數均小于CK,說明在早稻處理的基礎上,單獨施用GXFH-2或GXFH-2、SH配合施用或GXFH-2、SH、SI配合施用均能降低晚稻鎘質量分數,但單獨施用GXFH-2降鎘效果較差,GXFH-2、SH配合施用或GXFH-2、SH、SI配合施用降鎘效果較好。
由表4可知,在小區試驗中,各處理早稻硒質量分數為0.038~0.045 mg/kg,T2、T3處理早稻硒質量分數均大于CK,說明GXFH-2、SH配合施用或GXFH-2、SI、SH配合施用可以提高早稻硒質量分數。
由表4可知,在小區試驗中,T1、T2、T3處理晚稻硒質量分數均大于CK,其中T3處理晚稻硒質量分數最大(0.093 mg/kg)。這說明在早稻處理的基礎上,GXFH-2、SH、SI配合施用可提高晚稻硒質量分數。
2.2 大田示范結果與分析
由表5可知,在大田示范中,T1、T2、T3處理早稻鎘質量分數均小于CK。其中,T2、T3處理早稻鎘質量分數均小于稻米鎘質量分數安全限定值(0.2 mg/kg)。這說明GXFH-2、SH、SI配合施用可降低早稻鎘質量分數,且使早稻鎘質量分數達標,降鎘效果較好。
由表6可知,在大田示范中,T1、T2、T3處理晚稻鎘質量分數均小于CK。其中,T1、T2處理晚稻鎘質量分數稍大于稻米鎘質量分數安全限定值(0.2 mg/kg),T3處理晚稻鎘質量分數小于稻米鎘質量分數安全限定值。這說明GXFH-2、SH、SI配合施用可降低晚稻鎘質量分數,且使晚稻鎘質量分數達標,降鎘效果較好。
由表7可知,在大田示范中,T2、T3處理早稻硒質量分數大于CK,說明GXFH-2、SH配合施用或GXFH-2、SI、SH配合施用可以提高早稻硒質量分數;T2、T3處理晚稻硒質量分數大于CK,說明在早稻處理的基礎上,GXFH-2、SH配合施用或GXFH-2、SI、SH配合施用可以提高晚稻硒質量分數。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小區試驗和大田示范,發現在鎘輕度污染地區配合施用GXFH-2、SH、SI,可降低稻米鎘質量分數,同時提高稻米硒質量分數,使其成為富硒稻米。因此,建議廣泛推廣應用該土壤修復技術。
參考文獻:
[1]吳旭,任可愛,任雙春.湘陰縣耕地土壤環境狀況調查[J].湖南農業科學,2005(3):37-39.
[2]劉耀馳,高粟,李志光,等.湘江重金屬污染現狀、污染原因分析與對策探討[J].環境保護科學,2010(4):26-29.
[3]陳曉雪,鐘瀚濤,王琦,等.湖南省耕地重金屬污染“VIP+n”修復措施應用及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科技,2019(6):149-150.
[4]樊霆,葉文玲,陳海燕,等.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及修復技術研究[J].生態環境學報,2013(10):1727-1736.
[5]崔俊義,馬友華,王陳絲絲,等.農田土壤鎘污染原位鈍化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7(30):79-83.
[6]趙侗燁,陳旭,俞周龍,等.基于礦物微膠囊的鎘高背景區農田土壤修復[J].浙江農業科學,2020(2):317-320.
[7]方振東.電動力學修復重金屬銅鎘復合污染土壤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4.
[8]譚蒙.化學淋洗聯合植物修復處理重金屬污染土壤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6.
[9]陳功宇.礦物質鈍化劑對重金屬污染紅壤的修復效應及機理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10]朱潤良,曾淳,周青,等.改性蒙脫石及其污染控制研究進展[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7(5):697-705.
[11]吳金富,宋照銀,吳傳海,等.水溶性硅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J].現代農業科技,2011(24):301-302.
[12]楊福林,高菲,程文旭.土壤-植物系統中硒與鎘交互作用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21(8):136-138.
[13]王新,梁仁祿,周啟星.Cd-Pb復合污染在土壤-水稻系統中生態效應的研究[J].農村生態環境,2001(2):41-44.
[14]鄭春榮,陳懷滿.土壤-水稻體系中污染重金屬的遷移及其對水稻的影響[J].環境科學學報,1990(2):145-152.
[15]李元,祖艷群.重金屬污染生態與生態修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