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給貴州省甕安縣農區鼠害防治提供依據,基于相關監測資料,對2013—2022年當地害鼠種類組成及種群數量變化進行系統分析。結果表明:甕安縣農區主要害鼠種類有褐家鼠、黑線姬鼠、小家鼠、黃胸鼠4種,優勢種為黑線姬鼠、小家鼠、褐家鼠;不同年份甕安縣農區害鼠種群數量變化有時差異較大、有時差異較小,2014年農區害鼠種群數量最高,之后時升時降,2021年害鼠種群數量最低;不同月份甕安縣農區害鼠種群數量波動較大,3月、6月、9月出現3個種群數量高峰期,全年種群數量表現為中間高、兩頭低的狀態;不同季節住宅區、農田區(稻田及旱地耕作區)害鼠種群數量變化均存在明顯區別,夏秋季明顯高于春冬季。因此,黑線姬鼠、褐家鼠、小家鼠應列為當地監測和防治的主要對象,每年3月、6月、9月是鼠害防治的關鍵時期。
關鍵詞:害鼠種類;種群組成;種群數量;變化規律;甕安縣
中圖分類號:S4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2-145-3
0 引言
貴州省甕安縣通過開展農區害鼠定點監測,積累、保存了大量害鼠監測調查資料,在農區害鼠預測預報及防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全面掌握甕安縣農區主要害鼠種群組成、種類及種群數量變化特征,為今后當地害鼠預測預報和綠色防控提供科學依據,筆者對2013—2022年甕安縣農區害鼠監測資料進行了系統分析。
1 調查內容及統計方法
1.1 調查時間及地點
2013—2022年,甕安縣對害鼠定點累計調查120個月次360 d,定點調查點為甕安縣甕水辦事處花竹社區大牛腿組植保中心觀測場。該觀測場主要種植水稻、玉米、油菜、花卉等作物,海拔1 076~1 095 m。
1.2 監測方法
用7 cm×l7 cm的木制夾板作為監測工具,每月10—15日選擇其中3 d開展連續調查,對3種不同生境(稻田、住宅、旱地)分別調查1次。于每日中午至下午天黑前對單種生境類型放置鼠夾板,誘餌使用生花生仁,次日早晨檢查害鼠捕獲情況。稻田、旱地耕作區均采用直線規則排列與曲線不規則排列相結合的方式[1]、夾板頭頂墻面的方法,按照大約5 m×50 m的規格將配備毒餌的鼠夾板放置在害鼠容易經過的田土邊、田埂或者其他隱蔽處;住宅區以單個房間為單位,按照10~14 m2房間放置鼠夾板1個、15~20 m2房間放置鼠夾板2個,以此類推。
1.3 統計方法
對住宅區、稻田區和旱地耕作區分別統計捕獲鼠數,計算捕獲率。捕獲率=捕鼠數/置夾數×100%[2]。對捕獲的害鼠分別鑒定鼠種、性別,測量外部形態指標后對其解剖觀察,逐一編號記錄。
2 監測結果與分析
2.1 害鼠種類組成
2013—2022年,在甕安縣稻田耕作區、旱地耕作區、住宅區3類生境共放置鼠夾板69 050個,捕獲害鼠865只,詳見表1。經分類鑒定,甕安縣共有4種農區害鼠,即黃胸鼠、小家鼠、褐家鼠、黑線姬鼠(均隸屬嚙齒目鼠科)。農田區(包括稻田耕作區、旱地耕作區)優勢害鼠種為黑線姬鼠,占農田區捕獲總鼠數的62.65%,其中稻田耕作區捕獲黑線姬鼠占此類生境捕獲總鼠數的70.93%,旱地耕作區捕獲黑線姬鼠占此類生境捕獲總鼠數的52.00%;其次為小家鼠、褐家鼠,其捕獲數量分別占農田區捕獲總鼠數的22.18%、15.18%;農田區未捕獲到黃胸鼠。住宅區優勢害鼠種為褐家鼠,占住宅區捕獲總鼠數的70.94%;其次是小家鼠、黑線姬鼠,捕獲數量分別占住宅區捕獲總鼠數的14.82%、13.96%;黃胸鼠僅捕獲1只,占住宅區捕獲總鼠數的0.28%。
2.2 害鼠種群變化特點
2.2.1 不同年度特點。由表2可知,2013—2022年甕安縣農區害鼠年平均捕獲率為1.25%,不同年份間有時差異較大,有時差異較小,2014—2019捕獲率較高,2013年及2020—2022年捕獲率較低。稻田及旱地耕作區的害鼠年平均捕獲率在不同年份間有差異(為0.65%~1.60%),多年平均捕獲率為1.12%。
如圖1所示,2014年農區害鼠平均捕獲率最高;之后時升時降,2021年害鼠平均捕獲率最低。
2.2.2 不同月份變化。2013—2022年,甕安縣農區害鼠種群數量在1月和12月最少,明顯低于其他月份,平均捕獲率分別為0.34%和0.36%;1月開始害鼠捕獲率不斷升高,3月出現第1個種群數量高峰;6月害鼠種群數量達到最高,形成第2個種群數量高峰,平均捕獲率為1.97%;之后慢慢下降,9月出現第3個種群數量高峰,平均捕獲率為1.88%;之后不斷下降,12月和次年1月降至最低。不同月份害鼠種群數量波動較大,3月、6月、9月出現3個種群數量高峰期,全年種群數量表現為中間高、兩頭低的狀態(見圖2、表3)。
2.2.3 四季變化特點。甕安縣農區害鼠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種群數量存在一定差異,春、冬季種群數量明顯少于夏、秋季。其中,冬季種群數量最低,平均捕獲率為0.74%;春季種群數量次之,平均捕獲率為0.90%;夏季種群數量最高,平均捕獲率為1.69%;秋季平均捕獲率為1.64%(見表4)。
3 結論
甕安縣農區包括住宅區、稻田耕作區和旱地耕作區,主要害鼠種類有褐家鼠、黑線姬鼠、小家鼠、黃胸鼠4種,優勢種為黑線姬鼠、小家鼠、褐家鼠,農田區以黑線姬鼠占絕對優勢,住宅區以褐家鼠占絕對優勢。因此,黑線姬鼠、褐家鼠是甕安縣農區鼠害監測和防治的主要對象,對小家鼠也要加強監測與防治。
另外,不同年份甕安縣農區害鼠種群數量變化有時差異較大、有時差異較小,2014年農區害鼠種群數量最高,2021年害鼠種群數量最低;不同月份甕安縣農區害鼠種群數量波動較大,3月、6月、9月出現3個種群數量高峰期,全年種群數量表現為中間高、兩頭低的狀態;不同季節的住宅區、農田區害鼠種群數量變化均存在明顯區別,夏秋季明顯高于春冬季。由此可見,每年3月、6月、9月為當地農區害鼠防治的關鍵時期。
4 甕安縣農區鼠害防治建議
甕安縣應以褐家鼠被列入一類病蟲害為契機,積極爭取各級政府重視,通過召開滅鼠技術現場培訓會、印發宣傳資料、舉辦害鼠綠色防控農民田間學校等方式,廣泛宣傳與推廣害鼠綠色防控技術,盡量減少化學鼠藥使用,將害鼠的危害控制在較小范圍內,達到安全、高效、環保的鼠害防控目的,確保糧食安全生產和農業生態環境健康[3-5]。
參考文獻:
[1]白智江,楊再學,秦治勇,等.余慶縣黑線姬鼠種群繁殖參數的年齡變化[J].中國植保導刊,2016(7):43-49.
[2]楊再學,郭永旺,王登,等.貴州地區黑線姬鼠種群繁殖特征[J].動物學雜志,2016(6):939-948.
[3]楊再學,周朝霞,尹文書,等.農民田間學校在鼠害防治培訓中的效果與啟示[J].中國植保導刊,2020(7):103-107.
[4]潘會,林成偉,黃顯艷.關嶺自治縣農區鼠害防治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成效與建議[J].鄉村科技,2022(23):33-36.
[5]李恩濤,楊再林,陳章黎,等.甕安縣鼠害綠色防控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效果[J].農技服務,2022(8):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