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篩選出適宜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種植的東門尾巨桉無性系品種,于2021年選擇立地條件相一致的林地進行東門尾巨桉DH32-26和DH32-29種苗種植試驗,以DH32-27為對照,對種苗苗高、地徑進行9次測定,并測定種苗生物量增量。試驗結果表明:種苗生長前期,DH32-26苗高、地徑生長速度較緩,苗高、地徑、生物量增量不明顯;種苗生長后期,DH32-26苗高、地徑生長速度快,苗高、地徑、生物量增量明顯,與DH32-29、對照相比,DH32-26苗高、地徑更高、更大,且生物量增量最大。因此,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東門尾巨桉DH32-26的生長量更優,更適宜在欽州市種植。
關鍵詞:桉樹無性系;東門尾巨桉;生長量
中圖分類號:S75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2-81-3
0 引言
東門尾巨桉無性系DH系列具有速生豐產、材質好、輪伐期短等優點[1-2],是我國南方地區主要造林樹種[3-4]。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東門林場便開始引種桉樹,尤其是1982年“中澳技術合作東門桉樹示范林項目”實施以來[5],截至2015年,國有東門林場經過系統無性系選育,共選育出桉樹無性系1 800多個,其中包括尾巨桉、巨尾桉、尾赤桉、尾園桉等146個無性系良種,如DH32-26、DH32-27、DH32-28、DH32-29等[6]。由于東門尾巨桉DH系列品種眾多[7],為篩選出適宜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生長的東門尾巨桉無性系品種,筆者開展東門尾巨桉DH32-26和DH32-29種苗種植試驗,比較兩者的生長量,以期為欽州市東門尾巨桉種植提供參考。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欽州市欽北區平吉紫膠林場場部工區第五林班,處于東經108°51′~108°52′、北緯22°10′~22°11′,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為22 ℃,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 725 h,光照充足,年平均無霜期為350 d;地貌類型以丘陵為主,土壤以酸性赤紅壤為主,土層較為深厚,土質以中壤土為主,土質疏松,肥力中等。試驗地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十分適宜桉樹生長。
1.2 供試材料
試驗選擇3種桉樹無性系品種,分別為東門尾巨桉DH32-26、DH32-29、DH32-27,種苗均為扦插苗。于2021年3月根據試驗設計種植方案裝缽土培,選擇苗齡為3個月,苗高為30.0~35.0 cm,地徑大于0.3 cm,且苗高和地徑生長相對一致、生長健壯、無機械損傷和病蟲害的優質種苗進行栽培和生長指標的測定。
1.3 試驗設計
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選擇立地條件一致的地塊進行DH32-26、DH32-29、DH32-27種苗種植試驗,每個品種3次重復,共9個試驗小區,每小區面積為100 m2。種苗株行距為2 m×3 m,每小區種植15株,各小區之間設置一行隔離行。將DH32-26記為試驗組A,將DH32-29記為試驗組B,將DH32-27記為對照組(CK)。對試驗組A、試驗組B和對照組(CK)的所有種苗采用相同的栽培方法和撫育管理措施。
1.4 測定指標和方法
1.4.1 苗高、地徑的測定。自2021年4月30日到7月19日,每間隔10 d分別測量一次各試驗小區種苗的苗高、地徑,共計測定9次。苗高測定方法:使用卷尺測量種苗從地面至最高生長點之間的垂直距離,精度為0.1 cm。地徑測定方法:采用游標卡尺測量種苗距地30 cm處的直徑,精度為0.01 cm。
1.4.2 生物量的測定。分別于2021年4月30日、7月19日,在每個試驗小區隨機選取3株種苗進行生物量的測定,共計測定兩次。將選取的種苗起苗后做好標記,用自來水將種苗的根部沖洗干凈,避免種苗根部損傷,確保其完整性,沖洗干凈后用紙吸干水分,并用烘箱(80 ℃)烘干至質量恒定,測定種苗干質量,精度為0.1 g。測定的種苗干質量即為種苗的生物量,前后兩次生物量之差則為種苗生物量的增量。
1.5 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8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統計,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4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苗高對比分析
由表1可知,第1次(4月30日)、第2次(5月10日)、第3次(5月20日)、第6次(6月19日)、第8次(7月9日)、第9次(7月19日)測量時,試驗組A、試驗組B和對照組(CK)種苗苗高均存在極顯著差異;第1次、第2次、第3次測量時,試驗組B種苗苗高極顯著大于試驗組A和對照組(CK);第4次(5月30日)、第5次(6月9日)測量時,試驗組A和試驗組B種苗苗高極顯著大于對照組(CK),而試驗組A和試驗組B種苗苗高差異不顯著;根據第6次、第7次(6月29日)、第8次、第9次測量結果來看,試驗組A種苗苗高極顯著大于試驗組B和對照組(CK)。
綜合上述,盡管栽植前期無性系品種DH32-26種苗苗高增長速度相對較慢,但后期D32-26種苗苗高增長速度明顯比DH32-29和DH32-27更快,因此栽植后期DH32-26種苗苗高更高。
2.2 地徑對比分析
由表2可知,第1次(4月30日)測量時,試驗組A種苗地徑與試驗組B、對照組(CK)存在極顯著差異,試驗組B種苗地徑和對照組(CK)差異不顯著;第2次(5月10日)測量時,試驗組A、試驗組B種苗地徑與對照組(CK)存在極顯著差異,試驗組A種苗地徑和試驗組B差異不顯著;第3次(5月20日)測量時,對照組(CK)種苗地徑與試驗組A、試驗組B存在極顯著差異,試驗組A種苗地徑和試驗組B差異不顯著;第4次(5月30日)測量時,試驗組A種苗地徑極顯著大于試驗組B、對照組(CK),試驗組B種苗地徑與對照組(CK)差異不顯著;第5次(6月9日)測量時,試驗組A種苗地徑與試驗組B、對照組(CK)存在顯著差異;第6次(6月19日)測量時,對照組(CK)種苗地徑與試驗組A、試驗組B存在顯著差異;第7次(6月29日)測量時,試驗組A種苗地徑與試驗組B、對照組(CK)差異極顯著,試驗組B種苗地徑和對照組(CK)差異不顯著;第8次(7月9日)測量時,試驗組A種苗地徑與試驗組B、對照組(CK)差異極顯著,試驗組B種苗地徑和對照組(CK)差異顯著;第9次(7月19日)測量時,試驗組A種苗地徑與試驗組B、對照組(CK)差異極顯著,且試驗組B種苗地徑與對照組(CK)差異極顯著。
綜合上述,無性系品種DH32-26種苗地徑整體生長速度較快,因此栽植后期DH32-26種苗地徑更大。
2.3 生物量及生物量增量對比分析
由表3可知,第1次(4月30日)測量時,試驗組A、試驗組B、對照組(CK)種苗生物量差異不顯著;第2次(7月19日)測量時,試驗組A種苗生物量極顯著大于試驗組B和對照組(CK)。試驗組A、試驗組B和對照組(CK)種苗生物量增量差異極顯著。綜上所述,DH32-26的生物量增量最大,增速也最快,其次是DH32-29、DH32-27。
2.4 種苗生物量增量與苗高、地徑的相關性
由表4可知,對3個無性系品種種苗生物量增量、苗高、地徑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生物量增量與苗高、地徑呈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786、0.505;苗高和地徑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529,呈極顯著正相關。
3 結論與討論
桉樹無性系品種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抗逆性,被廣泛應用于造林和營林生產。但桉樹無性系品種眾多,為篩選出適宜在欽州市栽植的桉樹無性系良種,以東門尾巨桉DH32-27為對照,開展東門尾巨桉DH32-26和DH32-29種苗種植試驗,對比東門尾巨桉DH32-26和DH32-29種苗生長量。試驗結果表明,栽植后期(第9次測量),DH32-26的苗高分別比DH32-29、DH32-27高出9.98%和15.97%,DH32-26的地徑分別比DH32-29、DH32-27大3.30%和14.63%,DH32-26的生物量增量分別比DH32-29、DH32-27高14.58%和32.59%。同時,種苗生物量增量與苗高、地徑呈極顯著正相關,說明苗高和地徑的增長速度越大,其生物量的增量越大。綜上,盡管DH32-26種苗生長前期的苗高、地徑生長速度較慢,但其后期生長速度快。這說明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東門尾巨桉DH32-26的生長量更優,更適宜在欽州市種植。
參考文獻:
[1]莫繼有,王建忠,劉鑫,等.不同組配方式的尾葉桉與巨桉雜交種生長與適應性分析[J].桉樹科技,2018(2):1-6.
[2]唐江瀾.尾巨桉萌芽林豐產技術探討[J].吉林農業,2012(2):181.
[3]廖維建,呂曼芳,李付伸.桂中地區DH系列桉樹生長及效益對比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27):9428-9429.
[4]廖立軍.DH33-28速生桉優良無性系豐產培育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9(13):49-50.
[5]張雷,韋斌.林木良種為本,讓東門“有門”:廣西東門林場良種基地建設紀實[J].廣西林業,2012(5):17-18.
[6]張磊,熊濤,王建忠,等.廣西東門林場桉樹無性系選育研究概述[J].桉樹科技,2015(1):45-49.
[7]莫繼有,王建忠,彭健,等.5個桉樹無性系區域對比試驗研究[J].廣西林業科學,2020(2):17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