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飛播造林始于1969年。截至2019年,當地累計飛播造林約5.43萬hm2(不含復播),共設計39個播區。將39個播區按年份劃分成6個批次,運用權重抽樣法選取其中16個播區作為研究對象,采取成數抽樣調查法和角規測樹法對漢陰縣飛播造林成效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漢陰縣飛播造林成林面積為2.38萬hm2,成效率43.8%,活立木蓄積量125.8萬m3,達到陜西省飛播造林成效等級評定為優的標準。飛播造林改善了漢陰縣的生態環境,帶動了縣域經濟發展,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加快了生態文明建設步伐。飛播造林在過去乃至將來依然是漢陰縣林業生態建設中至關重要的營造林方式。
關鍵詞:飛播造林;造林成效;漢陰縣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3)12-131-4
1 漢陰縣基本情況
1.1 地理位置
漢陰縣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秦巴腹地的安康市中西部,北枕秦嶺,南倚巴山。境內鳳凰山橫亙東西,漢江、月河南北分流,316國道、G7011高速公路和陽安鐵路穿境而過。
1.2 地形地貌
漢陰縣由東北向西南分別有秦嶺、鳳凰山、大巴山,呈“三山夾兩川”的“W”形地勢。境內最高處鳳凰山主峰海拔2 128 m,最低處漩渦鎮海拔290 m。漢陰縣城位于月河川道中部,平均海拔360 m,是典型的中低山丘陵地貌[1]。
1.3 氣候條件
漢陰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1 ℃,年無霜期258 d,年平均降水量782 mm,年日照時間1 876 h,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1.4 水文情況
漢陰縣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有漢江、月河、觀音河、洞河等,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年徑流量5.19億m3,地下水儲量9 721.82萬m3。
1.5 森林植被和野生動植物資源
漢陰縣土地總面積為13.65萬hm2。截至2020年,該縣森林面積9.01萬hm2,森林覆蓋率66.0%,活立木總蓄積量444.3萬m3[1]。漢陰縣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植物區系成分復雜。當地林木資源有108科300種,有柑橘、油桐、桑、茶、栗、棕櫚、楠木、樟、馬尾松、油松、華山松、杉木、淡竹、梨、蘋果、核桃、楊樹、榆樹、刺槐、香椿、樺樹、漆樹和柏木等,其中珍稀樹種有銀杏、樟、楠木、鐵堅油杉;中藥材種類繁多,約有48科250余種,主要有金銀花、天麻、杜仲、柴胡、丹皮等;野生動物有朱鹮、羚牛、林麝、金貓、紅嘴相思鳥、鴛鴦、畫眉、白鷺、戴勝、小鷿鷈等400多種[1]。
1.6 社會經濟發展情況
漢陰縣下轄10個鎮18個社區141個建制村,總人口31萬人。2020年末,該縣常住人口23.86萬人,耕地面積2.13萬hm2(其中水田0.8萬hm2),人均基本農田面積為700 m2。
2 漢陰縣飛播造林概況
1969年,陜西省飛機播種造林站在漢陰縣鳳凰山開展飛播造林試驗,共設計2個播區,作業面積0.147萬hm2,造林樹種為油松,當年調查出苗率超過30%。1970年,漢陰縣全面開展飛播造林。截至2020年,該縣累計飛播39個區塊(不含復播),飛播作業面積約5.43萬hm2,完成宜播地造林面積4.34萬hm2,形成了集中連片(面積0.67萬hm2以上)飛播林基地2處,南北兩山鄉(鎮)周邊連片(面積0.33萬hm2以上)飛播林基地6處,邊遠山區連片(面積0.07萬hm2以上)飛播造林17處,基本覆蓋漢陰縣全境。
3 漢陰縣飛播造林成效調查方法
漢陰縣飛播造林時間跨度長(1969—2019年),地域覆蓋廣,縣域內分布有不同年份的播區共39個。為使研究對象更具代表性,確保調查結果客觀真實反映漢陰縣飛播造林成效,筆者先按時間將漢陰縣1969—2019年飛播造林劃分為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19年6個批次,再采取權重抽樣法(根據每個批次播區面積在歷年累計面積中所占的權重/比例,與該批次播區個數相乘,結果取整數),確定抽取各批次播區個數(原則上抽取的播區個數不低于累計播區個數的40%),然后將各個批次內播區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確定排名靠前的播區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上述方法,共確定調查播區16個,占累計播區數的41%(見表1、表2)。
實地調查飛播造林區時,成林因子采用固定樣方法進行抽樣調查,即在播區機械固定樣方,調查樣方內的林木因子。在確定樣方個數時,先估測有苗樣地數目。布設樣方時,先確定調查線,根據播區走向,每隔一定距離確定一條垂直于播帶的調查線,再根據播區寬度,每隔一定距離確定一個半徑1.79 m、面積10 m2的圓作為調查樣方。一般根據播區長度確定調查線數,根據播區寬度確定調查線上的樣方數,整個播區的調查樣方數要能代表整個播區,抽樣精度要在80%以上[2]。樣方確定后,調查樣方內的有苗頻度、平均胸徑、平均樹高、成林面積、成林率和單位面積林木株數等林分因子。調查林木蓄積量時,在播區4~6個不同位置(深入播區距林緣50 m處),采用角規測樹法(林木平均胸徑較大)或材積表法(以觀察者為中心,在半徑5.64 m、面積100 m2的圓內,測量夠檢尺林木株數、平均胸徑,與材積表中對應數值相乘),測算播區活立木蓄積量,然后推算出單位面積活立木蓄積量。
4 調查結果與分析
按照上述原則和方法,筆者對16個播區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16個播區成林面積約1.39萬hm2,平均成林率43.8%,超過陜西省規定的飛播造林成效率合格標準(30%以上),達到陜西省飛播造林成效評定等級為優的結果。16個播區活立木蓄積量為73.243萬m3,平均每667 m2活立木蓄積量3.5 m3。據此推算,1969—2019年漢陰縣累計飛播造林39個區塊,作業面積約5.43萬hm2,成林面積2.38萬hm2,活立木蓄積125.8萬m3。
5 漢陰縣飛播造林評價
自1969年起,漢陰縣林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6.16億元,完成飛播造林、退耕還林、天保工程等各項工程造林9.35萬hm2,成林面積3.26萬hm2,成林率34.9%。其中,飛播造林累計投入0.98億元,占比15.9%;累計完成造林約5.43萬hm2,占比58.1%;成林面積2.38萬hm2,成林率43.8%,成效率顯著高于總造林成效。
5.1 飛播造林對漢陰縣森林資源的影響
漢陰縣采用飛播造林技術有效擴大了該縣森林面積,增加了森林蓄積總量,提升了森林覆蓋率。三秦游網公開的漢陰縣植物資源概況顯示,1982年漢陰縣森林面積5.40萬hm2,森林覆蓋率40.38%,活立木蓄積量65.99萬m3[3]。截至2020年,漢陰縣森林面積9.01萬hm2,森林覆蓋率66.0%,活立木蓄積量444.30萬m3[1]。與1982年相比,2020年漢陰縣森林面積凈增3.61萬hm2,活立木蓄積量凈增378.31萬m3,森林覆蓋率增長25.62個百分點,其中飛播造林分別貢獻2.38萬hm2、125.8萬m3和17.4個百分點。
5.2 飛播造林對漢陰縣水土保持的影響
飛播營造的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護林有效增強了森林的綠色防護效能,明顯減少了地表徑流,控制了水土流失[4]。據漢陰縣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檔案資料記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漢陰縣森林植被遭遇多次嚴重破壞,大面積森林遭到毀滅性砍伐,植被減少,水土流失現象逐年加劇,1984年漢陰縣水土流失面積達579.1km2[5]。隨著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第一批、第二批飛播林相繼成林,以及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森林資源快速恢復增長,其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功能增強,漢陰縣水土流失現象得以有效逆轉。根據陜西省水利廳2021年10月13日發布的全省各縣(區)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數據,2018年漢陰縣水土流失面積為486.1 km2,較1984年減少了93.0 km2[6]。最直觀的表現是月河及其一二級支流觀音河、清泥河、洞河,由過去的逢雨必濁變成現在的常年涓涓清流。
5.3 飛播造林對漢陰縣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
飛播造林有力促進了漢陰縣生態建設步伐,加快了該縣生態環境的好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無計劃、無節制的砍伐森林活動,不僅使大面積森林遭到嚴重破壞,也嚴重破壞了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導致各類珍稀野生動物多年銷聲匿跡。飛播造林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生態效應,吸引了各類珍稀野生保護動物回歸漢陰縣棲息繁衍,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鹮、黑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嘴相思鳥、鴛鴦、畫眉、林麝、羚牛等,以及“三有”保護動物白鷺、戴勝、小鷿鷈等[7]。
5.4 飛播造林對漢陰縣林業建設的影響
飛播造林具有造林快速、低成本、高效益等特點,可突破人工造林禁區,能補齊人工造林的短板。飛播造林可應用于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及人力難以企及的高山溝壑[8]。飛播造林加快了漢陰縣林業建設步伐,在過去乃至將來依然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5.5 飛播造林對漢陰縣經濟建設的影響
飛播造林為漢陰縣增加林木蓄積量125.8萬m3,產值約10.06億元。同時,飛播林為當地林農提供了大量的建材和生活用薪材,切實增加了林農收入,促進了當地林農增收致富。此外,飛播林也成為發展林下種養業的重要基地。如今,林下魔芋、林下中藥材,林下養蜂等林下經濟在漢陰縣蓬勃興起。
5.6 飛播造林對漢陰縣生態旅游發展的影響
飛播林奠定了漢陰縣生態旅游發展的基礎,大面積的飛播林基地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甚至外地游客森林旅游觀光休閑的去處。例如,龍崗公園、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觀音河濕地公園、迎賓公園等,無不依托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飛播林基地而建。通過幾十年的飛播造林,過去的荒山禿嶺現已郁郁蔥蔥,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助力漢陰縣贏得了國家級森林城市榮譽稱號。
參考文獻:
[1]王海杰,馬鵬剛.漢陰縣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研究[J].地下水,2011(6):139-141.
[2]段永斌,竇美英,黃海英.不同立地條件對飛播成苗的影響[J].陜西林業科技,2012(3):34-36.
[3]三秦游網.漢陰縣植物資源概況(1)[EB/OL].(2012-09-17)[2023-04-16].http://www.sanqinyou.com/shaanxi/info/129172351162640.html.
[4]王中會,李建春,葛芬仙.陜西省飛機播種造林成效分析及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03(4):60-63.
[5]漢陰縣志編纂委員會.漢陰縣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21.
[6]陜西省水利廳.2018年土壤侵蝕(含凍融)面積統計[EB/OL].[2021-10-13](2023-04-16).http://slt.shaanxi.gov.cn/bmcs/sxstbc/ggfw_2043/stlsdtjc/202110/t20211013_2193780.html.
[7]胡姓娃,徐書民,龐亞麗.盧根良洛南縣油松飛播造林成效評析[J].陜西林業科技,2002(1):21-23.
[8]劉曉陽,沙文娟,張紅艷.淺析鳳縣飛播造林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科學實驗,2019(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