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曰雨
以前,大家都認為,民俗就是農村的禮俗,鄉下人的專利,或者是沒文化的人才信的東西。但實際上,無論是城里人(工人、職員、商人、市民)、知識分子、官員等,他們的生活中都充滿了民俗。
舊上海灘的陋俗“ 飛白鴿”“剝豬玀”及上海人的“趕時髦”“軋鬧猛”“門檻精”“生意經”等種種民俗事象,都是上海民眾中流行帶有鮮明城市特色的民俗。
美國前全國民俗學會主席,加州大學教授阿倫·鄧迪斯(Alan Dunes)在《什么是民俗》(The Study of Folklore)一文中指出:“一些民俗學者錯誤地認為民眾就是農民社會或鄉村集體。如果有人接受了關于民眾的這個狹隘概念,那么,在定義上,就會得出推論即城市居民不算民眾,因而城市居民也不可能有民俗。一個同樣荒謬的觀點是,過去時代的民眾創造了民俗,而今天依然留存的民俗,僅僅包含那些零星的遺存物了。根據這種錯誤觀點,今天的民眾不會創造新的民俗或者說,現代的民眾正越來越忘掉民俗,不久民俗將完全消亡了。”
中國古訓:民以食為天。江南中國人為何以稻米為主食?
江南稻作生產,追根溯源是當地先民在謀求生存發展的需要,他們模仿鳥類,吃鳥食,使鳥田,拜鳥靈……用鳥歷中逐步形成對鳥類的依賴、崇敬和神化,以致自己的生活也發生鳥化:穿鳥衣、住鳥居、說鳥語、佩鳥飾、制鳥器、樹鳥人,并與日崇拜發生粘連,衍生出種種鳥(日)神話崇信的習俗活動。
對鳥類生態之模仿,是吳越先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組成部分,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圓雕鳥形象牙匕、陶盆腹之鳥與稻,江蘇六合和仁出土的銅匜殘片、傅家山遺址出土的骨雕鷹首器,都是很形象的例證。
包括我們國家的龍鳳文化中的鳳文化、神仙文化,京劇演員頭飾上的翎子,中國人的經典餐具筷子都和我們吃稻米的生活方式有關,模仿崇拜鳥的習俗中衍化而來的。崇拜鳥和鳥的生活方式,還衍化出中華民族崇圓的思想,也就是對圓的東西有特殊的情感,如一輪圓月,不知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詩興。
傳統的中國節日中,大多的節日的食品:元宵湯圓、清明青團、中秋月餅、春節松糕都是圓形的。傳統的中國婚禮,女方陪嫁的家具器皿,俗稱“圓木”,結婚生子的禮儀都要送染色的雞蛋(也是一種圓形)。
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開始挖掘時,考古人員在二號俑坑內發現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厘米,劍身上有八個棱面,考古人員用游標卡尺測量,發現這八個棱面的誤差小于一根頭發絲,在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每把劍都是如此。
這些青銅劍內部組織致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而且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經過化驗,發現所有的劍上都被鍍上了一層10微米(相當于0.01毫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巖層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
其次,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4000℃,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才先后發明并申請了相關專利。2000多年以前的秦朝軍隊用什么方法將這種金屬鍍到劍上去的呢?
在清理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時,考古人員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公斤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考古人員移開陶俑之后,令人驚詫的奇跡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恢復原貌!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里,這聽起來就非常不可思議。
1950年代的科學發明,竟然會出現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
據清代時期中國傳統刺繡線的色彩專著《雪宦繡譜》記載,有青、黃、紅、黑、白(以上正色),綠、赭、紫、交、蔥(以上間色)共9類88種原色,因其深淺可染制成7 4 5 種不同的色彩。《雪宦繡譜》一書中,對絲線的顏色做了不同的劃分。書的最后附有一個“線色表”,將青色分為老菜青、天青等94色;黃有杏黃、明黃、鵝黃等104色;赤有大紅、朱紅、血牙紅等88色;另外有綠、紫、赭、灰等共353色。這么多的顏色,全部由天然染料染色而成,除部分采用直接染色外,大部分是利用媒染、復染、套染、拼染等藝術手法染成的間色 。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中傳統染色,是經典的地方性知識體系。它們的產生,離不開賴以生存的地方性情境。其色彩的源頭,基本上是當地的植物性本草的天然色素的提煉。當地自然界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各種植物,包括果實的天然本色,都是傳統染色色素的原材料。其蘊含的知識含量,絕對是原創的、唯一的、標志性的,也是具有世界性的。今天中國蠶桑絲織技藝,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間的染色制作技藝,則是不可磨滅的 。現在能完全把握上述色彩的,在大陸,據說僅數人。急需全力搶救保護。
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國出了很多介紹中國風水理論的書,稱之為中國的潛科學。我們不否認風水中有封建迷信的成分,特別是風水理論的后期。可是在風水理論的內涵中,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東西的。它的核心是一個人如何選擇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要考慮到風的流向、水的走向。
當代很多大城市都造了很多玻璃外墻摩天樓,其實并不符合風水的理念,有的根本對生活是有害的。為什么?這種建筑模式來自北歐,北歐為什么需要玻璃外墻?因為天氣比較寒冷,需要更多采光。而我們處在亞熱帶,我們需要散熱,我們現在用空調制冷,卻增加了城市的熱島效應,又浪費我們寶貴的能源。
2016年11月3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傳統節令,就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節氣是指古代中國農歷年,用來指導一年農事的二十四時節和氣候的補充歷法。
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民順應農時,觀天察地,觀天:日月盈虧,星斗遷移,晝夜變化;察地:植物枯榮、動物變遷。順天應地,摸索、感悟、總結出來的時間知識體系。展現為按照天文、物候、氣象、農事現象的變化將一個太陽年結合農時周期進行二十四段的劃分,并據以安排自己的生產生活,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留下來的一套時間認知體系,它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我國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許多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就是其中的一個典范。它是我國遠古時期“春俗”衍化發展的文化結晶,源于我們先民,觸景生情,對宇宙人生和生命一體化意識的獨特理解、深切體驗,真情祈愿。也是我們先民在與自然環境長期共存斗爭中自我保護的智慧結晶,是我國最早衛生節的雛形。
春夏之交的農歷五月,多陰霾不正之氣,蟻蠅滋生,百蟲出動,是流感、腮腺炎、猩紅熱等流行傳染病的易發季節,古人就稱其為惡月、毒月。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為了驅邪祛毒,古人在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知識經驗來防病強身。《荊楚歲時記》云:“是日(端午節)競采雜藥。”《夏小正》云:“次日蓄藥以除毒氣。”端午節便成了人們打掃衛生和驅瘟壓邪之日。為此,家家戶戶有掛艾葉、菖蒲、食粽子、飲雄黃酒、趕鴨子等習俗。
粽子,在古代,甚至在今天的一些比較偏遠的農村地區,它是一種最好的干糧,做好的粽子一般放在通風的地方,一個月都不會壞,農民下地勞動帶兩個粽子,帶一壺水就走了,比做飯還容易。這是我們生活經驗和智慧的展現。
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季節性自然保健衛生節。在歷史長河中,它不僅包含著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意義,還被賦予了不畏自然和社會的險阻,如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等諸多文化內涵,日益成為中華民族弘揚愛國主義和傳統民俗文化的盛大節日。此外,從深層文化角度來看,端午節還蘊含著我們的先輩對天、地、人——身體和心靈融合的感悟、調和、調適的精神文脈。它是我們先民所創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的一朵奇葩,是多元文化時代國家現代化建設重要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