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貝拉是一種無樂器的純人聲演唱形式,完成一首阿卡貝拉版本的作品有且只有不同聲部的配合,人聲便是阿卡貝拉演唱的全部要素。阿卡貝拉這一演唱形式起源于歐洲中世紀的教會音樂,其聲部共包括男高、男低、女高、女低和人聲伴奏五部分。
一、阿卡貝拉的發展變革歷程
阿卡貝拉是中文譯詞,其源自意大利語“Acappella”。阿卡貝拉指的是教堂風格,即無伴奏的合唱形式,其最開始出現和盛行是在15、16世紀的歐洲,恰好滿足教堂音樂所追求的樸實無華的歌頌風格。阿卡貝拉在器樂流行之前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音樂表現形式。
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阿卡貝拉演唱形式扮演的是輔助性角色,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樸素的音樂結構和單一的演唱方式。在17世紀以后,器樂開始走上音樂舞臺,并逐漸代替了阿卡貝拉的位置,成為音樂表演中的核心主體,幾乎出現在了和音樂相關的所有表現形式當中,這一變化趨勢也使得原來穩定的合唱表現形式發生了革命性變革。雖然在這一時期,阿卡貝拉的表演形式進入了快速衰退期,但阿卡貝拉對編曲和唱法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其嚴謹的編曲結構和更具張力的和聲,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聲音橫向流動與縱向和諧的效果,對當時的編曲方式和音色定位都有很大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20世紀初期,阿卡貝拉得到了新的嘗試和發展的機會,并且誕生了兩個不同的派別,分別是學院派和簡約派。學院派起源于1906年耶魯大學14個男生成立的阿卡貝拉社團,該社團延續的是中世紀教堂音樂的風格,在演唱流行歌曲時也使用此風格。與學院派不同,簡約派以Barbershop的四人合唱團為代表,其選擇的是無伴奏演唱形式,選擇這樣的演唱形式,與當時的現實條件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性。簡而言之,簡約派是為省樂器運輸經費而被動形成的一種阿卡貝拉派別,他們可利用的資源只能是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和簡單的語言,這種演唱形式雖然受到了客觀因素的局限,但卻因為它來源于生活,而且不會被刻板結構束縛,也展露出自身的獨特性,在阿卡貝拉風格拓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阿卡貝拉關注自身改變,順應時代潮流趨勢是在20世紀中期階段,當時正處于流行音樂風格爆炸式發展的過渡階段,人們為了充實樂隊的表演元素,增加聲音的層次性和厚實度,想盡各種辦法去模仿和創新。也正是在此階段,架子鼓出現在了樂隊表演形式當中,人聲打擊樂也隨之展現,阿卡貝拉在此環境中也開始嘗試突破,逐漸改變和優化,以順應這一不可逆轉的趨勢。
阿卡貝拉真正意義上的大發展始于20世紀末期,而且這種強勁的發展趨勢延續至今。阿卡貝拉不再是之前單純的無伴奏人聲合唱形式,而是能呈現出包羅萬象的發展形勢,雖然還是不依靠樂器,但是對人聲演奏有了更多關注,僅僅幾個人便可以演奏出十分豐富的聲音,這也正是阿卡貝拉的魅力所在。
二、阿卡貝拉和傳統合唱的區別
(一)運用聲音的方式不同
傳統合唱多停留在對樂器聲音、自然聲音的模仿階段,但阿卡貝拉不同,阿卡貝拉不再被傳統合唱所局限,其能利用有限的資源去創造無限可能性,尋求創造出新的聲音,并且會廣泛吸收和應用不同音樂流派中的聲音藝術,如復調泛音、海豚音等。如此一來,阿卡貝拉便被推向了一個更新的高度和境界,而且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阿卡貝拉的編曲也逐漸超越了語言、曲譜所能表述的范圍,將想象力落實到具象化層面,充分彰顯出了人類的創造力。
(二)表演形式不同
傳統合唱團的表演形式相對固定,合唱演員多以固定的隊形站在舞臺上進行合唱表演,不會有大的隊形變動和肢體動作變化。與傳統合唱表現形式不同,阿卡貝拉的表演更具靈活性和自由度,合唱演員需要根據每一次的合唱曲目來同步完成舞蹈肢體動作、劇情內容的編排,且阿卡貝拉對合唱演員的表情、神態等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合唱演員在舞臺上還要和觀眾進行有效互動,讓整個合唱表演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除此之外,阿卡貝拉合樂團的人數相對較少,這樣的安排與阿卡貝拉的表演形式要求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其一,阿卡貝拉表演形式靈活多變,人數的限制可以保證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精準控制好演唱和表演的節奏,合唱演員之間靠眼神、動作的交流也可以很好地調整節奏韻律,不會出現因為人數過多而影響表演節奏和表演效果的情況。其二,阿卡貝拉樂團人數少可以讓聲音更聚集,也可為合唱演員的表演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進行更復雜的表演,完成情緒的高效表達。
(三)對個體表現力的重視程度不同
在傳統合唱表演當中,其會將關注焦點集中在聲音的統一和融合上,刻意要求合唱演員隱藏自己的個性化演唱特點,取其共性,保證整體效果的統一性。所以,按照傳統合唱表演要求培育出來的合唱演員,不論被調到哪一個合唱團里面,只要是同一首曲子,且曲子不變,那么整體表演效果便不會有太大的區別。阿卡貝拉合唱更注重個體的表現力,這與阿卡貝拉編曲密切相關。阿卡貝拉的編曲需要保證聲部數量和人數對等,不同聲部都需要合唱演員展現出自己的演唱風格和特點,并且需要將個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在這樣的要求下,就必須要高度關注合唱演員個體的表現力,因為如果有合唱演員更替的情況,那么便無法完整再現原來的表演效果。而這也恰恰是阿卡貝拉得以發展和興盛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阿卡貝拉的演唱與發展
阿卡貝拉雖然是無伴奏合唱,但卻與單純清唱不同,阿卡貝拉擁有著直擊人類心靈的效果。阿卡貝拉表演中不依靠任何樂器,卻可以時刻讓人感受到樂器的存在,因為阿卡貝拉演唱者會用人聲去模仿所需要的樂器,而且有多聲部疊唱助力,反而可以創造出更加豐富的聲音效果。在這樣一個樂器興盛的時代,人們反而越來越能發現阿卡貝拉的演唱魅力,阿卡貝拉所帶給人們的那種純粹、和諧的聲音與感受恰恰是這個時代人們所欠缺和急需的。
在我國,阿卡貝拉演唱形式并不算常見,讓大眾真正意義上關注和了解阿卡貝拉這一演唱方式的,應該是2017年在網絡上大火的由廈門六中合唱團演唱的《青花瓷》,其便是采用了高難度的阿卡貝拉演唱形式。當時這一重新詮釋的方式瞬間吸引了社會大眾的關注,并且得到了各大權威媒體,諸如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的高度認可和轉發。隨后,廈門六中合唱團又連續創作了阿卡貝拉版的《稻香》《夜空中最亮的星》,自此之后,我國出現了一股阿卡貝拉演唱熱潮。放眼到國外,當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阿卡貝拉演唱曲目是由美國阿卡貝拉樂團PTX改編并翻唱的經典歌曲《寂靜之聲》,該歌曲一經出版便獲得了翻唱純人聲樂團的最高點擊量。PTX樂團以人聲伴奏演唱在當今的流行樂團中脫穎而出,其憑借強大的編曲、多變的曲風、過硬的唱功及阿卡貝拉演唱方式成功吸引到了越來越多觀眾。
四、阿卡貝拉發展中遭遇到的問題
阿卡貝拉作為一種無伴奏純人聲演唱藝術類型,其對于每一位演唱者的音樂素養都有非常高的要求。阿卡貝拉不同于傳統音樂,它的演唱技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學會的,其不僅要求演唱者具備極強的演唱能力,而且要具備足夠高水平的模仿和創造技能。就當前阿卡貝拉的發展現狀而言,陸續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其一,原創作品稀缺。據了解,阿卡貝拉演唱曲目中,改變經典曲目占比很高,純粹的原創作品少之又少。這與阿卡貝拉演唱者自身缺乏原創意識、精神與能力有著緊密的關聯性。原創作品的稀缺很難滿足現代人的欣賞需求,如果阿卡貝拉演唱領域繼續以改編的形式傳承和弘揚下去,必然會慢慢影響到這一音樂表演形式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其二,發展平臺受限嚴重。阿卡貝拉雖然有獨樹一幟的音樂表演形式,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和特色,但也正因為如此,阿卡貝拉的受眾群體比較小,市場發展空間也比較受限。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中,阿卡貝拉與商業氣息濃厚的流行音樂相比競爭優勢并不大,能夠為阿卡貝拉提供表演和展現的平臺局指可數,市場空間更是非常狹小,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雖然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專業機構和主體關注到了阿卡貝拉這一形式,并且愿意為阿卡貝拉提供發展平臺和機會,諸如舉辦阿卡貝拉音樂競賽,在藝術節中引入阿卡貝拉這一形式,希望能夠獲得更多受眾和更高的支持度,但是事實上這些形式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阿卡貝拉無法突破平臺局限,走出這一困境,那么阿卡貝拉未來發展難度會越來越大。因此,相關主體急需為阿卡貝拉表演形式尋找和構建起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極力拓展阿卡貝拉的市場空間,為其爭取更多受眾,讓阿卡貝拉真正意義上走進大眾視線當中。
五、阿卡貝拉擁有著強大的療愈效用
深入了解和研究阿卡貝拉人聲樂團演唱與變革發展史,不難發現不管是哪一種流派的阿卡貝拉演唱形式,其重心始終未發生改變,阿卡貝拉的重心始終聚焦在聲音的配合與運用上面,不論是古典派、現代派還是流行派均是如此。現實情況中,也有一些人想要尋求阿卡貝拉的創新或者阿卡貝拉與多元形式的融合,其嘗試在阿卡貝拉演唱形式中融入一些樂器,或者給阿卡貝拉演唱人員設計一些復雜的形體動作等,但實踐證明其都不如阿卡貝拉自在、純粹的形式更具吸引力。如果不將時間和精力聚焦在聲音、音準及聆聽訓練上面,會越來越背離阿卡貝拉的精神實質。
阿卡貝拉擁有著強大的療愈效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歌曲的演唱還是純粹的伴奏,都是通過人聲形式來展現,與當下各種熱烈且多元的音樂表現形式相比,阿卡貝拉反而會帶給人一種天然、返璞歸真的感覺。此外,阿卡貝拉的療愈效用還因為其和現代人的情感、精神產生了共鳴。在阿卡貝拉組合當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都是阿卡貝拉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員,而且阿卡貝拉組合中沒有所謂的主導者,不需要誰獨領風騷,更不存在主角與陪襯的組合,其需要的是整個組合中每一個人的精誠合作,每一個人的聲音都不可替代,少了誰都無法形成整體和諧的效果。當現代人聽到一首完全由人聲配合演奏和演唱的歌曲時,那種因為音樂彼此相連、彼此接納的感覺會油然而生,會慢慢沉浸在每一個節奏當中,用心聆聽著每一個聲部,進而逐步擯棄內心的雜念,單純、安靜、專注地聆聽歌曲、享受音樂,與音樂世界相通相融在一起,靈魂也會被音樂所震撼、融化,甚至是得到身心治愈。
六、結語
阿卡貝拉作為一種代表性音樂形式,其成功跨越了多重局限并打破了多種約束和桎梏。阿卡貝拉不是某一個演唱者獨領風騷,而是一種集體創造力的體現,在阿卡貝拉演唱過程中,每一個樂團成員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都有展現自身演唱特色和潛能的機會,其是整個聲音建筑結構當中獨一無二的部分。阿卡貝拉需要的是多種聲音的配合表述與展現,進而構建起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通過阿卡貝拉形式演唱和表演出來的音樂可以直擊觀眾的心靈,正所謂子之心而與吾同,起到引起情感共鳴、震撼人心的作用。
(吉林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
作者簡介:于丹丹(1985—),女,吉林松原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學(流行音樂基礎理論,視唱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