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水資源利用是其中的關鍵環節,與農業生產的產量及品質息息相關,受制于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影響,部分農業產區長期存在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嚴重制約農業產業經濟的發展。為此,面對農業生產中水資源缺乏的緊迫需求,必須要加大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力度,降低農業生產難度與成本,保證農業產業安全高效發展。該文將從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的角度,分析節水灌溉的相關技術特點,以及實現技術推廣所產生的正向效益,并根據當前技術推廣領域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優化策略,以確保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效益分析;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S275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3-0029-0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a key factor,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utput and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s affected by the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The problem of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in some agricultural producing areas, which ha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economy. For this reason, in the face of the urgent demand for the lack of water resourc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popularization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reduce the difficulty and cos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nsure the safe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relevant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agricultural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and explore the positive benefits generated by technology promo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technology promotion, several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will be proposed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words: agricultur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benefit analysis; optimization strategy
目前,我國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安全和產業發展,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為此,相繼提出了綠色農業、農業現代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概念,以進一步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和質量,在此過程中更需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將節水灌溉與創新理念相結合,打破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局限,使水資源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實現農業生產效益與品質的升級轉型。事實上,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由來已久,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和推廣,但受傳統農業生產思維及農業生產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實際的推廣效益并不理想,使得農業生產與發展仍然面臨較大的限制。從長遠角度來看,在全新的農業產業發展理念下,節水灌溉技術已經變得極為迫切,需要快速融入現階段的農業生產之中,充分發揮其資源集約性優勢,降低農業生產和管理成本,為農業經濟的科學發展提供助力。
1 "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及其特點
1.1 "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內涵
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屬于農業生產技術之一,主要利用對灌溉方式的控制,既解決農作物生產中的水分需求,又能夠達到節約水資源的效果,使農業生產趨向于集約化、科學化的農業生產技術。早在我國古代便已經有“灌溉排水”的說法,并且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奠定了我國傳統農業大國的基礎[1]。隨著現代農業生產理念與技術的革新,節水灌溉技術被賦予了新的功能,從更加科學的角度進行技術實踐,使之能夠在農作物生產中發揮更大優勢,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匱乏的問題。根據統計,我國農業地區常年面臨干旱的占比達到30%以上,且在不同季節也會出現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這成為限制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現代農業生產與管理中,節水灌溉技術變得尤為重要,應當針對實際情況合理使用,為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支持。
1.2 "農業節水灌溉技術類型
1.2.1 "噴灌技術
目前,噴灌技術在各地區的應用已經較為廣泛,尤其是隨著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噴灌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農民接納,其良好的實用性、便捷性和高效性,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現代科技豐富了噴灌技術類型,其不僅需要噴灌技術設備,還需要噴灌系統進行支持,再結合水泵、動力機、管道系統等,共同實現對農作物的灌溉[2]。同時,噴灌技術在水源的使用上一般需要依賴湖泊或河流,也可以利用人工建造的水庫、蓄水池和沉淀池等,通過水泵等機械設備的加壓處理,使噴灌系統能夠保持一定的壓力,在使用時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噴灑效果,以達到節約用水和高效灌溉的目的。
1.2.2 "微灌技術
微灌技術通常由首部樞紐、水源、灌水器和輸配水管網等構成,并且該技術對于水源的適用性較高,可以大幅降低技術應用的難度。相較于普通的灌溉技術而言,微灌技術的工作原理由更加復雜,其需要在水泵、動力機械、控制閥門、過濾器、施肥裝置和測量等動力設備和保護設備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夠發揮出最佳的灌溉效果。其中,首部樞紐是微灌系統的核心,主要負責微灌系統的調度與管理。在管網設計上,則通常由干、支、毛三級管道所構成,主要負責作物的具體灌溉任務。
1.2.3 "滲灌技術
與其他灌溉技術相比,滲灌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具備一定的獨特性。其優勢在于,滲灌技術能夠最大限度維護土壤結構狀態,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避免土壤過度堅實而影響其生長[3]。滲灌一般是在地表下直接進行,可以及時為農作物補充所需的水分,使土壤中的含水量始終保持最佳狀態,同時在滲灌方式之下,可以盡量避免水分在地表裸露而蒸發,能夠有效實現水資源的節約,尤其是在規模化農業生產中,這種方式能夠大幅降低水資源消耗。
2 "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的整體效益分析
在現階段的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業生產的目標除了要保證糧食產量外,同時也需要考慮節水效益、資源效益、投資效益、社會效益,從而使農業生產逐步面向現代化、科學化、綠色化,適應未來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方向。解決好農業生產灌溉問題,既符合當下的農業發展需求,更可以緩解農業生產中面臨的傳統矛盾,實現農業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理念的發展。尤其是通過技術推廣讓更多的農民享受技術成果,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技術保證。
2.1 "節水效益分析
節水效益是農業節水灌溉的核心主題,旨在解決農業生產中水資源匱乏的根本性問題。其中,節水效益主要表現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特別是當前高標準農田建設如火如荼,要想推動農業技術的全面發展,采取合理的節水灌溉措施刻不容緩,有助于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水平[4]。通過技術革新之后,則能夠改善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為農業產業的技術發展奠定基礎。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大幅減少了農業生產中水資源的消耗,緩解了地區性水資源緊缺的壓力。根據相關機構測算,采取節水灌溉技術的水利用系數可達0.6,大大領先于傳統的灌溉方式,并且通過管道輸送能夠降低水資源的損耗,進一步增強了節水灌溉的整體節水效果。
2.2 "資源效益分析
利用農業節水灌溉技術除了能夠大幅降低水資源消耗外,其產生的影響可以覆蓋更大的領域,如土地資源的發展效益。具體來說,即在改善了傳統的農業灌溉方式后,節水灌溉技術的適用性更強,可以讓以往難以灌溉的地塊得到有效覆蓋,增加了土地生產的效益,讓農民能夠種植更豐富的農產品,避免土地資源的閑置和荒廢。根據部分地區不完全統計,采取節水灌溉技術之后,土地使用率得到顯著回升,平均每村可增加種植面積約800畝(1畝約等于667 m2),有效擴大了農業生產的規模。
2.3 "投資效益分析
從農業生產的成本來看,在農業灌溉方面的投入僅次于化肥和人工,因此如何實現灌溉方面的節約成為重要選項。通常而言,農業節水灌溉的初衷是實現節約用水,但這其中所產生的投資效益也不可忽視,前期的灌溉基礎設施設備的投入雖然占據著比較高的成本,但從長遠的投資角度來看,采取節水灌溉技術后,既可以節約水資源使用成本,更能夠降低生產管理的難度,減少在人工方面的投入。并且,節水灌溉技術能夠為農作物提供優質生長環境,降低了農作物生產過程風險,使農作物的產量及品質得到保證,因此具備了實際的應用基礎。從不同節水灌溉方式的投資效益看,管道用水可節水20%~30%,噴灌可節水50%,微灌可節水60%~70%,滴灌和滲灌可以節省80%以上。如此明顯的技術優勢,無疑對農業生產者具備極強的吸引力。
2.4 "社會效益分析
農業發展是民生工程,與社會發展保持著緊密關聯,因此在節水灌溉技術應用中,同樣會涉及到一定的社會效益。具體來說,通過節水灌溉技術的廣泛普及,可以改善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使農業生產的技術特點更加突出,解決以往落后的生產面貌。同時,節水灌溉技術不僅可以降低資源消耗,還可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于廣大農村群眾而言屬于利好,并且有助于維護糧食整體安全[5]。此外,在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布局和實施上可以進一步推動水利工程的發展,建立更為完善的水利灌溉體系,為后續的農業現代化創造良好條件,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力和生產效益,為農業經濟的快速復蘇提供助力。尤其是在當前科技創新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被應用于農業生產,智慧農業的趨勢已然形成,盡早建設節水灌溉體系,將能夠實現與智慧農業發展的同步,推動農業生產的轉型發展。
3 "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在農業現代化理念的推動下,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受到廣泛關注,也成為農業技術推廣中的重要領域之一。然而,由于傳統農業生產理念、生產方式和基礎條件的限制,導致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始終比較緩慢,無法快速覆蓋大部分農業地區。因此,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推廣陷入困境,亟須把握當前所面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消除技術推廣中的障礙。
3.1 "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意識欠缺
根據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的要求來看,通常涉及供應端和需求端的推廣,前者主要指節水灌溉技術的研發者及農業部門。面對現階段越來越高的技術創新需求,應當加強在技術領域的推廣和實踐,以使節水灌溉技術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改善落后的農業生產面貌。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相關領域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以及對于農業生產的具體需求缺乏了解,導致在技術推廣中屢屢碰壁,嚴重影響了技術推廣的信心。同時,由于在管理上缺乏相應的保障機制,導致技術推廣效率難以提升,推廣意識不斷下降,嚴重制約了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快速應用。而從需求端而言,受傳統生產理念和方式的影響,加之對節水灌溉技術的認識不夠,難以了解節水灌溉技術所產生的效益,農業生產者沿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尤其是對節水灌溉技術的前期投入比較介意,使得技術推廣陷入僵局。
3.2 "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渠道單一
有效的推廣渠道是節水灌溉技術成功的保障,但從當前技術推廣的情況來看,仍然保持著比較落后的推廣方式,如過度依賴于宣傳和口頭傳達,忽視了對技術的展示和試點,讓群眾無法深入了解節水灌溉技術的優勢,往往會讓其產生節水灌溉技術“高大上”的錯覺,生怕學不會而不敢進行嘗試和應用。由此可見,在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的過程中,主要是缺乏技術供應端與技術需求端的銜接,既沒有真正深入推廣一線進行實踐,缺少專業的技術講解和技術指導,也無法開展有效的區域試點,這種推廣渠道的缺乏導致技術推廣始終在低層次徘徊。個別地區的調查顯示,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構成中,初級及以下學歷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占據80%以上,而高學歷人才更是嚴重缺乏,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僅占22%左右。渠道的單一與人才的缺乏,給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帶來嚴重制約,成為當前技術推廣的重要癥結。
3.3 "節水灌溉技術保障機制不足
限制農民選擇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另一問題在于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保障機制不足,即在實際的技術推廣環節,僅能夠呈現于買方或賣方的角色,讓群眾認為創新技術只能夠依靠自身的努力,而缺少行之有效的保障,如貸款保障、培訓保障、售后保障等。如此一來,大大削弱了技術實踐應用的信心。同時,本身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農民,對于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大部分農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灌溉方式,認為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的差距并不明顯,加上缺少必要的保障或政策支持,使技術推廣的參與熱情難以提升。
3.4 "節水灌溉技術支持力度欠佳
雖然我國高度重視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每年也投入了大量的支持資金用于推動農業技術的現代化推廣。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由于我國農業生產具備普遍性,復雜的地理條件、生產資源、技術需求等情況,使得農業技術推廣和保障資金被嚴重分散,無法針對性地進行單一技術的深度推廣,導致節水灌溉技術支持力度不夠。根據相關計算,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投資比較大,一般會達到12 000~20 000元/畝,如此規模的投資對于農民而言難以接受,并且部分地區農民所耕種的土地擁有一定規模,要想全面實現節水灌溉無疑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在當前的政策導向下,能夠提供的支持僅是杯水車薪,難以激發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農業節水技術的推廣工作也就難以進行。
4 "新形勢下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優化策略
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是一項重要使命,與農業產業轉型緊密相關,是保證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為進一步提升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和應用優勢,必須要進一步改善當前的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現狀,針對在推廣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時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加強在推廣環節中的保障和支持力度,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理念及方式,真正為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提供優質環境。
4.1 "注重宣傳引導,增強農業節水灌溉意識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資源。長期以來,大部分農業地區水資源匱乏,嚴重影響了當地的農作物生長,也是農業經濟始終難以復蘇的根本原因。為此,相關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加大在節水灌溉技術推廣領域的宣傳,通過實踐來證明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優勢,全方位幫助農民分析其中的效益,為農民吃下一顆“定心丸”。一方面,農村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參與者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服務意識,轉變以往的推廣作風,積極將節水灌溉技術推廣作為根本性任務,及時為農民提供技術宣傳和培訓引導,讓其能夠更有效地學習新理念、接觸新技術、掌握新方法,改變對節水灌溉技術的偏見和誤解。另一方面,針對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實際需求,提供更為有效的解決方案,并深入基層一線進行宣傳,如開展技術培訓班、田間大課堂、技術創新會演等活動,創新技術推廣與宣傳的形態,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技術推廣,不斷增強農業節水灌溉的意識,為技術推廣與應用創造良好條件。
4.2 "注重技術服務,拓展節水灌溉推廣渠道
服務是農業節水灌溉技術中比較薄弱的環節,隨著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逐步豐富,在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中也應及時創新,針對農民面臨的技術認知及使用問題,要給予針對性的幫助與處理,為技術推廣提供有效通路。具體而言,在開展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的同時,要將宣傳與服務進行有效銜接,既要讓農民了解節水灌溉技術的特點、價值和效益,也要逐步在學習中掌握使用技術。應由農業部門制定科學合理的推廣方案,構建專業化、全域化、便捷化的推廣渠道,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平臺、APP推送和上門服務等,用實際行動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把技術推廣做細、做實、做優。另外,可以根據實際特點建立試點農田,讓農民能夠直觀地了解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效益,解決其疑慮和困惑,逐步讓節水灌溉技術走向大眾。
4.3 "注重制度保障,解決技術推廣根本難題
結合當前所存在的突出問題,仍然需要進一步夯實制度保障基礎,在農業現代化政策導向下,科學解決制度保障方面的問題,高質量服務農民,讓節水灌溉技術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首先,要建立技術推廣制度。即由專業技術推廣人員下鄉入戶,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真正做到全方位、無死角推廣,此背景下讓農民感受到相關推廣部門的誠意,也從中深入了解節水灌溉技術特點,并感受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其次,要建立技術服務制度。即在節水灌溉技術的實踐過程中,要給予360°的全方位保障,利用理論學習、技術培訓、活動比拼等方式,解決在實際使用中的各類問題。最后,要建立售后支持制度。即在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形成規模之前,應持續優化售后服務品質,當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解決,并制定普遍性的技術方案,使技術應用效率得到提升。
4.4 "注重資金支持,構建節水灌溉全新業態
根據受益與補償的基礎性原則,需要站在農戶的角度加大補償力度,應當考慮到受益社會和收益單位兩大團體,使用節水灌溉技術采取鼓勵措施,為其社會節水效益給予進一步支持和投資,實施對應的惠民工程予以采取補償措施。比如,在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采購上,可以建立專項貸款機制,可采取低息或無息的方式,緩解農民在工程建設中的資金壓力。同時,要結合農業政策的引導功能,制定符合地區特點的推廣支持,如針對參與技術應用的農民給予補貼,保證其在一定范圍內的經濟收益,激發更多農民的參與積極性。通過一系列的優惠舉措,也勢必能夠營造出技術創新氛圍,構建起節水灌溉技術新業態。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伴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農業節水灌溉技術要適應時代特點,積極加強在實踐領域的發展,通過技術推廣使節水灌溉意識得到強化,服務于未來的農業現代化進程。尤其在技術推廣進程中,要及時有效地解決各類推廣問題,針對性地提供解決方案和優化措施,加強技術宣傳、專業培訓、機制保障和資金支持,全方位打造最佳的技術推廣環境,在為農業生產提供便利的同時,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解決農業生產中水資源緊缺的問題提供科學方案。
參考文獻:
[1] 許志江.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智慧農業導刊,2022,2(7):95-97.
[2] 張志旗.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與水利行業發展的思考[J].四川農業科技,2022(5):91-93.
[3] 韋成毅.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及推廣探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5):121-123.
[4] 肖鵬.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及推廣[J].河南農業,2022(8):47-48.
[5] 李宗成.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2(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