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鄉村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保障。當前鄉村文化建設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還面臨著鄉村文化教育相對落后、文化建設發展緩慢、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優秀人才等問題。在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要推動鄉村文化全面振興,就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重視基礎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構建專業人才隊伍,以此推動鄉村文化蓬勃發展,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文化建設;基礎教育;特色文化;人才隊伍
中圖分類號:D422.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3-0181-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provide spiritual security. Although the current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t still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relatively backward rural cultural education, slow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governance ability to be improved and lack of outstanding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we must adhere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ive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farmers, attach importance to basic education, increas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build cultural industries with characteristics, increas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build a team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basic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culture; talent team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1]”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表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2]。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3]。文化振興在鄉村全面振興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早在二十世紀學者們已經意識到了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費孝通、晏陽初、梁漱溟和陶行知等人提出了鄉村文化建設的相關理論,為鄉村文化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本文簡要回顧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階段中的鄉村文化建設,試圖從以往文化建設歷程中探尋有益經驗,立足鄉村全面振興視域,探尋新歷史條件下鄉村文化建設路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 "鄉村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鄉村文化建設也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二十世紀學者們在探尋中國救亡道路時,深入分析鄉村地區的實際,認為鄉村地區是實現中國強盛的關鍵一步。費孝通、晏陽初、梁漱溟和陶行知將理論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進入農村進行深入調研,收集到大量珍貴資料整理出版了關于鄉村文化建設的著作,為鄉村文化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
1.1 "費孝通差序格局理論
費孝通在中國多地實地考察后深刻闡明了中國傳統社會特征,并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了“差序格局”,“自我”則是“差序格局”的中心。由于傳統社會人口流動性差,人們往往以血緣關系聚集在一起,與自己的親屬組成一個圈子,每個人都是這個圈子的中心,與周圍的人進行聯系,與中心越近則說明越親近。圈子的大小取決于自身實力和社會地位,社會地位高的人圈子自然大,在圈層結構里還存在著等級差別。
1.2 "晏陽初平民教育理論
晏陽初認為二十世紀中國農村的四大基本問題,可以用4個字來代表,所謂愚、貧、弱、私[4],即農民生活窮苦、文化素質低、體能欠佳、利己主義現象嚴重。因此主張通過生計教育治“貧”、文藝教育治“愚”、衛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4]。晏陽初將自己的理論付諸于實踐,在河北定縣地區開展平民教育運動,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
1.3 "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
梁漱溟根據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社會環境,認為鄉村問題是中國落后的根本,是最急迫的一個現實問題,不改變中國鄉村的現狀就會影響甚至危及國家命運。梁漱溟在河南、山東等地開展了鄉村實踐,在鄉村地區開辦鄉農學校,教農民識字,滿足日常生產、生活需要。在鄉村教育中注重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融入到農民的日常生活中。
1.4 "陶行知鄉村教育理論
中國作為農業社會,農民占人口的大多數,陶行知認為當時社會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農民文化素質低,不利于社會發展。其主張的平民運動就是到農村的運動,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主張把教育與現實生活聯結在一起,通過學習所獲得的知識要會靈活運用,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來調整學習計劃。陶行知將教育理念付諸于實際,并創建了曉莊師范學校,為村民學習文化知識、接受教育提供了機會。
2 "鄉村文化建設歷程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在中共領導下我國鄉村文化建設已有百年歷程,在不同時期側重點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
2.1 "從中國共產黨誕生到新中國成立
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密切聯系群眾。在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找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同時黨也認識到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積極開展農民教育,動員農民要有敢于斗爭的精神,聯合起來反抗共同的敵人。中國共產黨首先在農村地區創設農民運動講習所和夜校,從1924—1927年在廣東、湖北等地多次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其次開展農村掃盲運動,設立夜學和掃盲機構,派專員帶領群眾識字、學文化。中國共產黨在農村文化建設運動中,積極傳播革命種子,激發了農民的革命意識。
2.2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鄉村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開展掃盲教育。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連年戰爭,生產力水平落后,群眾文化水平低。鄉村文盲率達95%以上[5]。國家加強學校教育建設,逐步在鄉村建立了中小學,并對學習內容進行改良。據不完全統計,到1956年,全國農民掃盲入學人數達到6 200多萬人,占全國14歲以上青壯年農民總數的30%[6]。掃盲運動和學校的創辦,提升了農村教育水平。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文學界在“雙百”方針的引導下,敢于反映現實,反映社會問題,挖掘生活本質。李國文的《改選》,宗璞的《紅豆》等一批優秀的小說作品特別是短篇小說展現出來。
2.3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經濟是文化的基礎,經濟迅速發展為文化建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文化形式逐漸豐富起來。1981年國家開展以“五講”“四美”“三熱愛”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禮貌活動。1982年全國婦聯發起“爭創五好家庭”活動并在黨的十二大報告中把精神文明建設列為新時期的總體任務之一。1993年文化部實施“萬村書庫”工程、“手拉手”、電視扶貧等八項工程[7],為廣大農村地區輸入豐富多樣的文化。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8]的奮斗目標。在改革開放和國家各項政策的支持下,鄉村文化事業不斷得到發展,鄉村文化站和鄉村文化特色文化事業不斷得到發展。
2.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的教育問題,加大中西部鄉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勵大學生到西部支教,教育政策積極向鄉村地區傾斜。在鄉村地區建立學校,資助建立學校圖書館。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發展鄉村教育、振興鄉村文化,培育新時代鄉村文化新氛圍[9]。《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新時代鄉村文化的繁榮興盛做了全面的頂層設計,鄉村文化建設進入深化階段。從2005年到2023年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對農村地區文化發展作出了戰略規劃。2019年統計數據表明,全國15歲以上文盲人口僅占4.59%[10],鄉村地區的文化有了較大發展。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鄉村全面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對鄉村文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鄉村文化建設困境
矛盾是對立統一的,要求人們要全面的、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鄉村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人民文化素質有了顯著提升,鄉村氣象更新。但是也要看到對立面,當前在鄉村文化建設中還存在教育相對落后、文化建設發展緩慢、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和缺乏優秀建設人才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鄉村文化建設進程。
3.1 "鄉村文化教育相對落后
與城市相比,鄉村教育仍處于落后狀態。集中體現為:一是觀念落后,農本思想仍居于主導地位,人們掙錢后第一時間是買房置實業。重男輕女觀念較過去有了改變,但這種觀念仍存在。法律意識淡薄,不通曉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發生權益糾紛時,因為怕丟人而不愿意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封建迷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村民通過算命來預測自己的未來,生病以后不是去醫院而是燒香拜佛。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學文化知識的發展。二是在基礎教育上,鄉村地區教育教學硬件設施落后,師資隊伍建設力量薄弱,教師專業素質有待提升,鄉村地區學生外流嚴重。由于鄉村地區教育條件落后,待遇有待提升,高素質人才不愿意來鄉村地區就業,學校教育缺乏高素質專業人才。
3.2 "鄉村文化建設發展緩慢
鄉村地區文化建設雖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鄉村基礎文化設施建設方面還存在問題,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從總體上看,鄉村地區文化產品供給與需求呈現不平衡狀態,從供給方面看,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類型較為單一,不能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導致供給與需求脫節,從而成為無效供給。一些條件較好的鄉村地區建設了乒乓球桌、籃球場等基礎體育設施,但是因為疏于管理,有的殘缺不全,有的成為形式工程,發揮作用不大。圖書館和電影院等文娛場所設置在縣級地區,因為路程遠,所以人們參與度不夠。部分地區雖設立了農村書屋,但書籍種類少、更新慢,村民都不愛看。在部分鄉村地區人們空閑時間打牌、打麻將的較多。這些文化基礎設施的使用率低,作用發揮局限。
3.3 "鄉村文化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首先,鄉村地區沒有專業的文化創作者,村干部成為鄉村文化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基層干部老齡化問題嚴重,老干部的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在管理鄉村事務中或許可以發揮重大作用,但是在文化活動中領導作用不明顯。其次,鄉村文化市場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文化素質高的年輕人不愿留在鄉村地區發展,對于文化活動沒有科學的規劃。鄉村文娛活動陳舊,村民文化活動參與度不高。再次,鄉村地區對于文化建設專項活動缺乏有效管理體制機制,文化建設專項資金使用是否合理,文化建設過程是否規范以及相關建設人才的晉升、評估機制都有待完善。
3.4 "鄉村文化建設缺乏優秀人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鄉村文化建設不僅需要村民的支持,還需要專業人才的加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 979萬人,占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11]。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人口因進城打工、上學而逐漸定居,鄉村地區人口外流嚴重,老齡化加劇,鄉村地區出現老齡化、空心化現象。當前鄉村地區的部分文化建設人才年齡大或綜合素質不夠,在文化建設方面思想較為保守且積極性與主動性發揮不夠,文化建設活動缺乏新意、成效顯微。除此之外,鄉村地區缺乏高素質高水平專業建設人才,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城市比鄉村更具有吸引力,高素質高水平人才更愿意在城市就業,因而造成鄉村地區人才缺乏。
4 "鄉村文化建設路徑探析
4.1 "堅持黨的領導,發揮基層黨組織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的領導,基層黨組織是黨的領導在基層的具體體現,在鄉村文化建設中要注重發揮黨的優勢,依托基層黨組織展開工作,塑造文明鄉風,推動鄉村文化蓬勃發展。針對當前鄉村地區存在的不良習俗,基層黨組織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樹立良好生活習慣和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用實際行動為村民樹立榜樣,引導村民參與文化建設。鄉村文化建設唯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才能推動鄉村文化繁榮興盛,并以此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4.2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12]。在鄉村文化建設中要堅持村民的中心地位,根據村民文化需求購買文化產品,豐富農村書屋書籍和文化產品。文化建設部門要支持文藝工作者創作以“三農”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增加優秀文化產品供應。村委會組建安排專業維修隊伍,定期維護修繕基礎健身設施和公共體育設施,為村民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活動提供設施。針對村民文化素質有待提升的問題,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定期開展文化素質培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向村民解讀相關政策,增強村民參與感,提高村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當前多元價值的沖擊,要提高村民辨別優劣文化的能力,在鄉村地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揚鄉村先進事跡,引導村民樹立正確價值觀,發揚文明鄉風,構建和諧鄉村。
4.3 "重視鄉村基礎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加強鄉村地區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建設是改善農村教育水平得重要一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特別是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13]”。首先,在人才引進方面,國家及相關部門要對鄉村教師給予一定的政策上的優待,增加對鄉村教師的各種補助,建立合理的業績評價機制,吸引高學歷人才為鄉村教育發展添磚加瓦。其次,加大教育資金投入,教育資源向鄉村傾斜,改善鄉村地區教育教學的硬件設施及住宿條件,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再次,鄉村地區要注重發展多層次的教育。除加強學生基礎文化知識學習外,還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多種類型課外活動,使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廣大鄉村地區要結合當地特色,開展特色教育課程,堅持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為鄉村地區學生提供更多教育選擇。
4.4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產業
文化活動離不開物質載體,古建筑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就要保護好發展好傳統古建筑、繼承優秀農耕文化,給予古建筑及農耕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讓以古建筑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繼續迸發活力。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反作用,發展鄉村文化產業,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利用鄉村獨特文化資源,結合當地特色融入現代理念發展旅游業,打造古村落、特色旅游小鎮,并利用媒體平臺對特色文化及產品進行宣傳,將無形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有形的財富,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深入挖掘當地文化資源,開發文創產品,打造鄉村文化品牌,從而構建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鏈條,推動鄉村文化市場蓬勃發展,助推鄉村經濟發展。
4.5 "構建多元投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資金投入不足會直接影響鄉村文化建設進程。政府要加大對鄉村地區文化建設資金投入力度,設立鄉村文化建設、管理、維護專項資金,通過使用專項資金來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根據實際需求建立圖書館、電影院、健身廣場等文化娛樂設施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建立村檔案館記錄鄉村發展歷程,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同時要積極拓寬資金投入渠道,政府要鼓勵企業和民間資本對鄉村文化建設投資,鄉村地區要積極引進外來資金,構建多元投資渠道,為文化建設提供穩定資金支持。
4.6 "匯聚多元主體合力,構建專業人才隊伍
鄉村文化振興離不開人的作用,鼓勵農民、有志青年、新鄉賢及其他社會各界力量等多元主體積極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匯聚各方力量,形成鄉村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首先要完善人才引進機制,當地政府通過“大學生村官”、公務員、公務員選調考試及人才引進等政策公開選拔優秀青年投身鄉村地區文化建設,為鄉村文化建設人才提供編制,提高工資待遇,為鄉村留住人才。其次當地政府部門要規范人才管理機制,定期開展培訓,制定合理且完善的晉升標準,吸引有志青年投身鄉村建設。
5 "結束語
鄉村振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鄉村文化建設在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推動鄉村文化的全面振興,要直面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從主體、教育、資金和人才等方面入手來提升文化建設水平,推動鄉村文化全面振興,促進社會主義文化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理論學習,2017,411(12):4-25.
[2]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551583.
[4] 宋恩榮.晏陽初全集(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47-248.
[5] 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586.
[6] 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62.
[7] 中國文化扶貧委員會.文化扶貧五年(1993—1998)[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2-71.
[8]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胡錦濤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41.
[9] 鄒天敬,俞敏洪,宋亞平,等.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基層治理研究[J].人民論壇,2019,651(33):34-37.
[10]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48.
[11] 寧吉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J].中國統計,2021(5):4-5.
[12]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001).
[1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