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鄉村人居文化與空間載體不符的現狀和發展困境,探討如何為居民創造宜居環境從而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走共建的可持續特色振興路線。具體結合人的需求層次、鄉村空間資源和振興分項目標三方面構建鄉村多元振興模式,對鄉村振興戰略下人居環境的建設和文化發展關系進行解讀,得出,①鄉村人居環境的構建和文化發展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統一,是變化的復雜的本體;②建構和發展的過程是循環式的;③建構和發展的目標具有階段性。
關鍵詞:人居文化;人居環境;鄉村振興;模式構建;需求層次
中圖分類號:TU982.29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3-0033-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of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rural residential culture and the space carrier,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reate a liv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residents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take the sustainable characteristic revitalization route of co-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human needs, rural space resources and the sub-goal of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rural pluralistic revitalization model, and interpre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is concluded that, ①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unity of particularity and universality and the complex Noumenon of change; ②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circular. ③The goal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stages.
Keywords: human settlement cultur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demand level
“中國鄉村破壞不自今日始;稍一回省,當發見其由來已久。[1]”長期的鄉村破壞導致大量人口流入城鎮。據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司針對流動人口作的年齡結構分析顯示,流動人口中以25~45歲成熟勞動力為主,也就說明農村出現了“空心化”及更為嚴重的“老齡化”現象[2]。基于鄉村面臨的新時代困境和社會矛盾發生的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即“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繼承、發展和提升我們的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人居作為與人最為密切的空間環境,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并且最終內化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居文化的價值應該是整個鄉村文化的主題。然而,在當今如火如荼開展的鄉村振興建設過程中,一些地方出現了“建設性破壞”和“破壞性建設”[3]。究其原因,主要是外來人員對鄉村文化價值認識得不夠不準,而作為村落空間的主人、文化傳承人,留下的多為勞動能力較低的老人和小孩。因此,鄉村內生動力的不足和外在認識的差異共同導致了鄉村人居環境的衰敗和文化傳承的逐漸斷裂。
1 "研究背景
1.1 "鄉村人居文化與空間的解讀
鄉村人居文化是伴隨人作為生產力的人的發展和人對環境的改造而產生和演進的,與空間的關系表現為一致性、相互依存性和彼此促進性。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氣候多樣,各地傳統風俗也不盡相同,創造出來各式各樣的鄉土民居。例如,客家人為了保護自己抵御外敵而建造的福建土樓,分布在河南陜西山西甘肅等降雨量少、植被少而黃土層厚的窯洞式穴居等。這些既體現了當地居民善于利用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文化,又見證了人居文化和空間的一致性。
相互依存性突出體現在很多地區、民族特殊的節日和祈?;顒又?。這些節日普遍都有特殊的儀式,例如苗族的“招龍節”,而這些儀式的舉行需要特殊的空間序列作為表達的載體,從而影響村民對于村寨空間的認知,固化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這突出反映了鄉村文化與空間載體的相互依存性。
“天地之生殖資民之用,人事之生殖育民之天”(《天啟成都府志》)。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空氣、水、土地。人類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改造著自然,例如成都都江堰灌區,古人經過營建—調試—治理,最終達到馮友蘭的“天地境界”,是生態倫理學的最好論證。以“天地勝界”構建人居環境,以地區全景山水為基礎構建宇宙秩序,又以多層次的山水滲透構建生活環境[5],是人居文化與環境空間的多層次的融合和全方位的和諧,最終達到文化與環境生生不息地發展,體現了其互相促進性。
1.2 "研究現狀
人居文化的研究一直廣受學者的重視,早在上世紀出版的《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陸元鼎),以民族文化視角對中國傳統住宅建筑進行研究為開篇,開啟了鄉村人居文化的探究,隨后涌現了民居(王文卿)、聚落景觀(彭一剛)等方面的分析,但是沒有涉及人居環境應該怎樣科學建造。而后,吳良鏞的《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從總體上構建了人居環境研究的五大框架,將建筑、景觀研究擴展為人居大環境建設,此后多名學者(周政旭、袁琳等)以此為基礎展開實地研究,但是較少將人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加以分析應用。隨著自上而下政府主導的美麗鄉村建設快速推進,人們逐漸意識到鄉村居民的需求應該被重視,于是有了從村民需求為導向的分析與規劃(宋國愷、李偉)。然而,如何將滿足村民需求、振興鄉村和延續人居文化多種功能結合在一起還鮮少有學者提及。
1.3 "鄉村人居環境調研分析
為了更直觀地了解鄉村現狀及存在問題,筆者所在課題組深入多地村莊開展田野調查,獲得了深刻的感性認知和大量一手資料,為后續解決問題明確方向,現將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首先,人居環境的基礎設施不健全、宜居性不高。很多處在省道兩側的村落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和噪聲、揚塵污染,人類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不能滿足,且基礎設施功能單一,不能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導致人才不斷外流,改造動力持續不足的惡性循環。其次,鄉村人居環境衰敗、“化育”內涵退化。中國自古重視人居環境的營造,強調“以環境化育人”[6]。然而,筆者在走訪鄉村時卻發現鄉村的自然環境和前人營造的空間秩序遭到破壞,祖廟、祠堂的廢棄,古跡、故居的拆除等現象使環境“教化德化”的職能逐漸衰弱,鄉村建筑缺乏特有的肌理和韻味,整體環境的審美質量下降嚴重。再次,鄉村歷史積淀和文化特色沒有體現。人們普遍對鄉村的傳統文化和物質遺產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保護意識淡薄,加之自然和歷史等因素導致一些歷史遺跡蕩然無存,而有幸保留至今的文化遺產又不知如何利用使其發揚光大,因此也面臨凋敝直至消亡的危機。例如,某村相傳為堯帝故里,同時還擁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這些在環境中都沒有體現。再比如,一個古驛道途經的村落,河道位于村中心,但如今河道荒蕪廢棄,成為空間中的“累贅”。最后,鄉村人居環境改善措施普遍停留在環境治理層面,關于環境設計和規劃的項目一般集中在名村名鎮,設計規劃資源無法實現均等化,因此大多鄉村往往存在環境改造方式粗獷,改造內容碎片化和環境提升的可持續性不足的情況。
如何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從而更加有效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為當前規劃工作者關注的重要課題[7]。在鄉村原住人口收縮、城鎮人口和資源要素向鄉村回流的“二律背景”下,鄉村社會結構不斷變化也帶來了高度多元化的鄉村居住人口,不同群體的訴求又相應表現出新的空間和布局邏輯[8],需要在滿足各類人群宜居的基礎上,依據鄉村自身資源稟賦,構建鄉村人居環境建設新模式,理清人居文化發展脈絡,以更好地保護和延續人居文化傳統。
2 "鄉村人居環境建設
2.1 "鄉村振興戰略下人居環境建設的三要素
《孟子·盡心章》中提到:“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治理國家的重要三要素也是振興鄉村的三要素,并且可以解釋為“空間資源、人和政策”。那么,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人居環境構建可以具體為“三生空間、人的需求、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原因為,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在生產力諸因素中,人是最活躍、最積極、最重要的因素[9]。人作為人居環境復雜巨系統的核心要素起著確定性作用,不僅需要豐富的物質條件,更需要多樣化的非物質環境。因此,在人居環境研究時應以人為中心,對人的需求、居者的需要進行系統分析。為此,筆者引入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需求依次由低層次到高層次排列,明晰居者的需求層次。其次,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把農民生活、鄉村治理和農業發展作為一個綜合的系統來考慮,強調我國廣大鄉村地區“三生”的協同發展[10]。鄉村擁有豐富的空間資源,承載著人民千百年的文化變遷與人居智慧,是三生空間真正相互交融、相關依托的地區。以三生空間視角分析空間資源,將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進行有機融合和高效利用,是鄉村振興的必要因素。最后,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人居環境多元化構建需要科學的指導和政策的指引,因此應該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的總方針,即五個振興: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這三點是建設主體、建設對象和建設目標(建設方法)的概括,是鄉村傳統“自上而下”的外源性建設路徑和“自下而上”的內源性建設路徑結合的振興方式的探索。
2.2 "鄉村振興戰略下人居環境的多元矩陣建設
首先將鄉村振興目標分化,與鄉村自身優勢建立互動關聯,找準振興路徑,形成共同聯系(圖1),再結合人的需求層次,構建三者之間的矩陣關系圖,本文稱之為“鄉村振興戰略下人居環境的多元建設矩陣關系圖”(圖2)。X軸為鄉村空間資源、Y軸為鄉村振興分項目標、Z軸為人的需求層次。3個坐標軸線共同構建了依據鄉村自身資源構成結合鄉村振興不同目標的多元振興路徑模式,結合人的不同層級的需求,建立分級響應機制,突出主要矛盾,合理投入、科學組織、適度適宜地開展可持續性人居環境建設。使得每個鄉村都能自主穩步提升環境,逐步從宜人居住到宜人發展。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個系統化的構架,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如何可持續性構建人居環境的理論分析。實踐時,還需要結合鄉村一些實際情況(土壤、氣候條件和用地規劃、特殊政策等),加以更細致的分析。
3 "鄉村人居環境與文化的發展
3.1 "階段對應關系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鄉村文化不是僵滯和平面的,而是活態和立體的[11]。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留住傳統聚落的文化基因,亟需分級分類推進其演化過程[12]?;谌说男枨髮哟蔚亩ㄎ?,建立環境提升分級響應機制,分階段采取與之匹配的人居環境建設手段,從而促進文化生態有機延續與發展。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在人居環境提升策略中應以基礎環境治理為主,建立合理有序的基層空間,滿足基本生活生產需要,形成良好社會秩序,完善社會基層文化的同時孕育高一階段文化發展。“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系辭上》)。在運用“形而下”的方法論滿足“形而下”的物質實體的需求建設之后,要進一步探索“形而上”的精神環境來滿足高層次的愛與歸屬感需求和尊重的需求,而“形而上”不同于方法論,是尋求天地萬物生化之“道”。王弼說“統之有宗,會之有元,故繁而不亂,眾而不惑”。使萬物趨向于本真并有序發展,這需要全局謀劃,整體經營地區各組成部分以及和其他區域的關系,在延續上一層次思想文化的基礎上,探本溯源,體現文化特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這樣的景觀可以引起居民的共鳴并且啟發居民自發改造人居環境,提升環境品質的同時人居文化底蘊得到不斷積淀,為達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做準備?!皟仁フ?,在他的人格達于完美時,應取法于天道的無限創生的精神,立刻起而行,去為全人類,甚至全物類安身立命,使他們都能共臻于完美之境。[13]”自我實現的需求必將造就人居勝景,其過程需合官方、士紳賢達和民眾共同之力。如今社會,專業設計人員和新時代回鄉的有閑階級豐富了士紳賢達的含義,結合國家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導,設計專業人士具有前瞻性的整體規劃和居民自下而上的民間智慧積累,共同營造人居環境,實現振興產業,成就人居勝景,逐漸繁榮人居文化,形成文化與人居環境建設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在具體項目的實施時,要注意與更大空間范圍的相關性和與周圍同級空間的相互關系,并且每一層次的人居環境建設都要為下一層次的發展留有余地[14]。
3.2 "鄉村人居環境與文化發展模式
“物動則萌,萌則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保ā秴问洗呵铩む鞯馈罚┼l村人居環境的構建和文化發展同樣遵循此圜道,不斷循環往復,是螺旋上升的過程(圖3)?!八臅r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篇》),人居環境的建設像自然界育化萬物一樣,不斷產生新的元素,新元素的產生需要從基礎的需求做考慮,從而鄉村人居環境建設循環往復,人居文化隨之綿延、發展、升華。
這是一個不斷回到“原點”的過程,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回到原點并不是回到過去,而是走向未來,走向更高層的“自我實現”的過程?!白晕覍崿F”是分階段的,在初級階段是需要政策的指引和方法的指導,也就是“工具理性”的引入,利用“工具理性”和資源,通過不斷的實踐,滿足人的需求從而達到“制天命而用之”。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應是回到自然,回到人的本真的存在狀態,是能夠“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莊子·天下》)的實現,是人與環境 “天人合一”的實現。這一個動態的過程最終指向的境界,就如王毅提出的中國古典園林的第四重境界一樣,只有萬物運邁與心緒流逸在動態中的湊泊才是宇宙韻律的和諧。人在這個過程中掃灑應對、格物窮理最終完成“自我實現”。
4 "結束語
當前中國正處于大規模農村建設時期,同時也存在財政投資浪費的風險和鄉村建設定位不準確、發展的可持續性低等問題,因此正確認識鄉村人居建設和文化發展顯得尤為重要,人居環境建設和文化發展目標具有階段性,其發展過程是變動的且有序的?!扒姨煜轮蝸y,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圃之廢興而得?!保ā堵尻柮麍@記》)人居的興衰與國盛衰緊密相連。鄉村人居環境的建設和文化的傳承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要挖掘鄉村自身特點找準振興路徑,發展鄉村經濟以滿足人的不同層級需求,從而激發村民主觀能動性,可持續地更新鄉村人居環境才是長久之道。
參考文獻:
[1] 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9.
[2] 趙民,游獵,陳晨.論農村人居空間的“精明收縮”導向和規劃策略[J].城市規劃,2015,39(7):9-24.
[3] 楊貴慶.鄉村人居文化的空間解讀及其振興[J].西部人居環境科學刊,2019,34(6):102-108.
[4] 周政旭,孫甜,錢云.貴州黔東南苗族聚落儀式與公共空間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0,41(1):75-80.
[5] 袁琳.生態地區的創造:都江堰灌區的本土人居智慧與當代價值[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176.
[6] 吳良鏞.中國人居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447.
[7] 楊貴慶.城鄉共構視角下的鄉村振興多元路徑探索[J].規劃師,2019(11):5-10.
[8] 黃璜,楊貴慶,菲利普·米塞爾維茨,等.“后鄉村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當代德國鄉村規劃探索及對中國的啟示[J].城市規劃,2017,41(11):111-119.
[9] 江曼琦.城市規劃科學思想發展的辯證觀[J].城市問題,1997(5):6-9.
[10] 夏永久,琚康和.美國鄉村衰敗的特征、應對措施及其經驗啟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6):103-111.
[11] 李朝陽,王東.文化振興視角下鄉村環境設計研究新思考[J].藝術設計研究,2019(4):69-73.
[12] 汪芳,苗長虹,劉峰貴,等.黃河流域人居環境的地方性與適應性:挑戰和機遇[J].自然資源學報,2021,36(1):1-26.
[13] 方東美.生生之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0.
[14] 吳良鏞.匠人營國:吳良鏞·清華大學人居科學研究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