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問題日益突出,為保證農業發展后繼有人,人才振興是關鍵,因此,為農村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是推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該文基于人力資本理論和終身教育理論,構建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滿意度評價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昌吉市高素質農民“農民田間學校”培育模式的滿意度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該培育模式綜合滿意度得分為4.040。其次,運用多元logistic模型對“農民田間學校”培育模式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做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在培育主體中師資質量、政策扶持和課時安排均呈顯著正相關,培育內容的適用性高、靈活的培育方式、所學技能帶來的增產增收和完善的課后跟蹤機制,都會提升農民參與培育的滿意度。
關鍵詞: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滿意度;昌吉市;“農民田間學校”模式
中圖分類號:G275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3-0046-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massive loss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order to ensure successor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revitalization of talents is the key. Therefore, to cultivate a team of high-quality farmers with culture,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in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lifelong educ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quality farmer cultivation model with 4 first-level indicators and 12 second-level indicator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quality farmers in Changji.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atisfaction score of the cultivation model is 4.040. Secondly, the multivariate logistic model is used to further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l of \"Farmers' Field Schoo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policy support and class arrangement in the main body of cultivation. The high applicability of cultivation content, flexible cultivation methods, increased production and income brought by learned skills and perfect after-school tracking mechanism will improve farmers' satisfac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cultivation.
Keywords: high-quality farmers; cultivation model; satisfaction degree; Changji City; \"Farmers' Field School\" model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農村老齡化空心化現象明顯,農村高素質勞動力嚴重不足,現有農村勞動力的生產技術和農業知識不能適應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不利于鄉村振興的實施。如何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育高素質農民,實現鄉村人才振興任務,成為擺在新時代黨和人民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自2019年提出“高素質農民”相關概念后,昌吉市嚴格按照《高素質農民培育規范》的具體要求開展相關培育工作。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同時也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本文以新疆昌吉市為例,基于農民滿意度視角對“農民田間學校”模式開展實證調查和研究,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對策。
1 "相關文獻的回顧
國外對于職業農民培育的研究時間較早起步,美國學者埃里克·沃爾夫最先提出“職業農民”的相關概念[1],后來,美國農業部又將“至少有十年農業經驗的農業生產者”界定為新型職業農民[2]。目前,發達國家對于農民培育模式的研究已相對成熟,可分為以韓國和日本為主要代表的東亞模式、以美國為主要代表的北美模式和以英、法、德三國為主要代表的西歐模式。我國自2012年提出新型職業農民,在此基礎上于2019年提出要加快建設高素質農民隊伍。當前我國對高素質農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民參與意愿,對培育模式的研究相對較少。趙永紅[3]基于遼寧省高素質農民田間學校的發展現狀,發現通過“一村一品做示范”“一所一田來開辦”“一主一輔同授課”等培育方式,可以有效推進農民田間學校培育模式的優化;袁華根等[4]人基于多年的工作經驗,針對不同產業、不同需求的農民系統創建了“三能力四模塊”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為后續培育模式的創新與發展具有借鑒意義;王永釗等[5]則構建了高素質農民線上教學模式,運用“四位一體”的教學方式,在提升農民課堂參與感的同時,為傳統的線下培育方式提供新思路。
2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區域概況
昌吉市地理位置條件優越,其下轄8鎮2鄉6街道,轄區內還建有一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近年來,昌吉市堅持將鄉村振興作為重點工作,立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落腳點,積極探索符合本市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2021年在《昌吉州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2011—2020年)發展規劃》中提出人才工作的方針、目標和總部署;2019年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發布《高素質農民培訓規范(試行)》,昌吉州根據上級要求,結合本地農業實際發展情況,制定了《自治州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實施方案》。自2020年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以來,昌吉市農業農村局采取集中授課與分散指導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截止到2022年,昌吉市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800余人,切實提高了高素質農民的綜合素質,逐步壯大本地高素質農民人才隊伍。
“農民田間學校”培育模式是指,由昌吉市農業農村局從師資庫中挑選出各個專業的專家,同時邀請一些農業技術水平較高的“土專家”共同組建專家隊伍,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該培育模式通常將課堂設在田間地頭,通過組織農民到種養基地、農業產業園等場所,面對面為農民講解“技術良方”,可以有效解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技術保障。
2.2 "數據來源
第一輪是向專家發放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滿意度評價表,以客觀體現評價體系中各指標所占權重。本次選取了從事或參與農民培育年限超過五年的相關人員構成專家評價小組,其中包括7位參加過高素質農民培育的代表人,3位參與培育的授課老師,以及5位政府相關工作人員。第二輪是在昌吉市各鄉鎮選取已參加過高素質農民培育課程的農民作為調研對象。為確保調查的科學性,在實地調研過程中,采用不記名的形式對已參與過培育的農民發放問卷。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310份,其中有效問卷291份,問卷有效率93.87%。
2.3 "變量選取
本文基于系統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結合農民培育模式的相關研究文獻,參考高素質農民培育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確定12項評價指標體系,搭建目標層、準則層(培育主體B1、培育內容B2、培育方式B3、培育效果B4)、指標層3個層次,建立了昌吉市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滿意度及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3 "實證分析
3.1 "滿意度分析
為確保問卷數據的可靠性和科學性,先利用SPSS 26.0軟件對昌吉州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滿意度評價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結果顯示問卷信度系數α值為0.927,表明問卷可信度良好。對問卷效度分析可得KMO值為0.949>0.9,且Bartletts檢驗的顯著性為0.000,小于0.05,具有顯著性,說明問卷有效性非常合適,可以做進一步的數據分析。
通過專家對各指標兩兩比較打分后,運用AHP層次分析法確定各評價指標所占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匯總各指標評分數據,計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整理后得出昌吉市高素質農民培育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集,見表2。
根據表2權重評分表建立5級制評價集V=(v1,v2,v3,v4,v5),分別代表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計算得出培育主體、培育內容、培育方式、培育效果4個準則層的評價矩陣,具體數值如下
R1=0.203 "0.577 "0.172 "0.048 "0.0000.258 "0.577 "0.155 "0.010 "0.0000.217 "0.567 "0.192 "0.024 "0.000,
R2=0.237 "0.632 "0.120 "0.010 "0.0000.220 "0.581 "0.182 "0.017 "0.0000.230 "0.564 "0.203 "0.003 "0.000,
R3=0.230 "0.598 "0.144 "0.027 "0.000,
R4=0.223 "0.577 "0.186 "0.014 "0.0000.244 "0.595 "0.151 "0.010 "0.0000.285 "0.553 "0.158 "0.003 "0.000。
通過綜合評價矩陣R及各指標的權重值,計算出要素模糊評價層的綜合評價結果B,具體計算如下
B1=W1×R1=(0.230 0.575 0.170 0.026 0.000),
B2=W2×R2=(0.228 0.586 0.176 0.010 0.000),
B3=W3×R3=(0.230 0.598 0.144 0.028 0.000),
B4=W4×R4=(0.259 0.572 0.161 0.008 0.000)。
對4個準則層評價集進行去模糊計算,即用模糊綜合評價集B和測量標度V計算出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分數E,即
E=B×V,
E1=5B11+4B12+3B13+2B14+1B15=4.008,
E2=5B21+4B22+3B23+2B24+1B25=4.032,
E3=5B31+4B32+3B33+2B34+1B35=4.031,
E4=5B41+4B42+3B43+2B44+1B45=4.082。
在對要素層進行模糊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對昌吉市“農民田間學校”模式滿意度的目標層進行模糊綜合計算。昌吉市“農民田間學校”模式滿意度總體綜合評價為A=W×R,其中A表示昌吉市“農民田間學校”模式滿意度綜合評價結果,W則表示各要素對目標層的權重向量,R表示要素層對于目標層的模糊評價矩陣。計算出目標層的綜合評價結果,如下
R=0.230 "0.575 "0.170 "0.026 "0.0000.228 "0.586 "0.176 "0.010 "0.0000.230 "0.598 "0.144 "0.028 "0.0000.259 "0.572 "0.161 "0.008 "0.000,
A=W×R=(0.236 0.585 0.162 0.017 0.000)。
對最終評價集進行去模糊計算,得到昌吉市“農民田間學校”模式滿意度的綜合評價
E=5×0.236+4×0.585+3×0.162+2×0.017+1×0=4.040。
由計算結果可知,培育對象對“農民田間學校”模式的滿意度綜合評價得分為4.040。進一步分析準側層各指標可知,培育主體、培育內容、培育方式、培育效果的綜合評價得分分別為4.008、4.032、4.031、4.082,評價層級均為“滿意”,進一步對準則層各指標分析可知,農民對培育主體的滿意度相對較低,根據農民反饋可知,其原因主要在于師資來源單一,師資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課時安排較不合理,沒有與農業生產全過程有機結合。農民對于培育效果的滿意度相對較高,表明通過該模式的學習,農民能較好的掌握所學技能,并合理應用到日常的作業中。雖然該培育模式下各要素的滿意度綜合得分均高于4分,但還需結合農民的反饋和建議,進一步分析各指標層存在問題的原因所在。
表2 "各指標權重計算結果
注:數據來源為筆者整理所得。
3.2 "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首先,運用SPSS 26.0對該部分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得到信度的α值為0.927gt;0.9,KMO值為0.949gt;0.9,且顯著性小于0.05,表明問卷信度和效度良好,可以做進一步數據分析。其次,基于前文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影響“農民田間學校”培育模式滿意度情況進行分析,以進一步探究改模式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及影響程度。對李克特量表的選項“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分別賦分5—1分,以師資質量、政策扶持等12個指標的滿意度為自變量,以高素質農民培育滿意度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分析結果見表3。
通過模型檢驗結果可以發現,在培育主體中,師資質量、政策扶持和課時安排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表明在培育過程中,當師資隊伍的綜合水平進一步提升,在授課過程中能夠根據不同問題給予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培育課時安排分布合理,能夠與農業生產全過程有效結合;在培育后期,對于高素質農民的扶持政策全面且能落實到位,農民的滿意度也會相應提升。此外,培育內容的適用性、田間實踐的培育方式、所學技能帶來的增收情況及課后跟蹤服務也呈顯著正相關,表明農民希望通過參與培育,彌補知識體系的不足;通過在田間地頭實踐操作掌握更多較為實用的農業生產技能,將這些技能有效應用在實際生產中,進一步實現增產增收。此外,當課后跟蹤服務機制越完善,農民培育后遇到的問題能夠及時得到解決,其滿意度也會相應提高。
4 "對策建議
4.1 "培育主體
建立第三方監督評審考核機制,在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前期、中期、后期等多環節發放調查問卷,收集農民的需求與建議,將農民反饋與培育考核結果相結合,對各培育機構的完成度及完成效果進行打分,對于考核不合格的機構給予相應的懲罰措施。此外,農業農村局還應從多渠道選擇和培養優秀教師,以拓展師資隊伍,提升師資綜合水平;同時制定規范的師資評價制度,每位老師在完成其對應的教學任務后,由每位參與培育的學員對其進行評分,根據評價結果設定獎勵或懲罰機制,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和授課方式的創新性;政府相關部門定期組織教師開展交流培訓活動,以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
4.2 "培育內容
在高素質農民培育前期的準備環節中,政府相關部門可邀請高素質農民代表參與,結合農民代表的反饋建議和實際訴求,立足本地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科學制定后續的培育內容[6];針對不同類型的高素質農民,其培育內容應有所側重,不能以偏概全;高素質農民培育開展時間還應與農業作業時間有機結合,在不同的作業環節都能有對應的培育課程,便于及時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此外,由于高素質農民培育時間有限,無法在短時間內為農民提供全面的教學內容,培育機構可借助互聯網平臺,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農民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平臺,選擇自己所需的課程進行自主學習。
4.3 "培育方式
“農民田間學校”模式下的培育方式不能僅僅局限于田間實踐操作,培育機構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將高素質農民培育與互聯網發展有機結合,理論課程可通過“云上智農”等信息化平臺,由農民自主學習,對于技術含量較高、重難點農業技術則以面授為主。同時,在線下授課環節中,要將以“老師操作為主”轉變為“學員操作為主”,通過學員操作,老師指導的方式,能更清晰地反映出農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提升培育效果。
4.4 "培育效果
在培育后期,培育機構可通過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考核和實踐技能考評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評價農民的學習成果;此外,政府相關部門還需建立完善的課后動態跟蹤服務機制,組建一支專業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課后跟蹤服務團隊,在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為農民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幫助農民及時解決農業作業中遇到的問題。在每期培育結束后,各級政府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平臺,向農民普及高素質農民相關政策及參與培育必要性的同時,加大力度宣傳優秀學員的成功經驗,以吸引更多本土或返鄉務工人員積極參與[7]。
參考文獻:
[1]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華夏出版社:西方經濟學圣經譯叢,2013.
[2] ERIC W. Peasants[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11,1966:25.
[3] 趙永紅.高素質農民培育:農民田間學校模式探討[J].農業經濟,2020(11):89-90.
[4] 袁華根,丁麗軍,蔣平,等.高素質農民培育的“三能力四模塊”模式構建——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職教通訊,2021(3):83-89.
[5] 王永釗,程揚.農村職業教育線上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22,36(1):84-89.
[6] 曾美環.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策略研究——以廣州市增城區為例[J].特區經濟,2019(5):133-135.
[7] 金玲,孫曉紅,肖鳳梅.精準識別農民學習需求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提質增效[J].農民科技培訓,2022(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