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旅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舉措。該文以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煥古村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為例,基于“產-村-景-文”融合策略,營造以“茶文化”為主線,特色產業引領、人居環境更新、景觀價值提升和農耕文化傳承四位一體的景觀規劃設計,旨在為農業文化遺產地保護規劃設計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鄉村景觀規劃;農業文化遺產;茶文化;產-村-景-文;文旅融合
中圖分類號:S571.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3-0071-05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uangu Village, Ziyang County, Anka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industry-village-scenery-culture\", to create a four-in-on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with \"tea culture\" as the main line, leading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renewal of living environment, promotion of landscape value and inheritanc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Keywords: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tea culture; industry-village-scenery-cultur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鄉村作為農業生產和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鄉村發展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是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紫陽古茶園作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是陜南山地特色自然環境下生成的適宜性農業景觀和文化遺產體系。研究以紫陽古茶園所在的核心區域——煥古村為例,以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基于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需求,構建特色產業引領、人居環境更新、景觀價值提升和農耕文化傳承的“產-村-景-文”四位一體文旅開發規劃設計策略,實現農業文化宣傳展示、休閑文旅產業、人居環境更新的深度融合。
1 "煥古村及其遺產資源概況
煥古村位于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煥古鎮、陜西省南部、漢江上游和大巴山北麓,東為漢濱區、嵐皋縣,西為鎮巴縣,南為四川省城口縣、萬源市,北為漢陰縣[1]。位置位于東經108°26′26″,北緯32°35′50″,北距省會西安195 km,東距安康市區50 km。地形南、北、西側三面環山,東側緊鄰漢江,地勢起伏落差較大,因其三面環山阻隔了西北寒流,南側開闊可迎來濕潤暖流,從而使煥古村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2]。良好的地理環境為其茶樹種植和茶葉品質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煥古村地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紫陽古茶園的核心區,是富硒茶葉的重要產地。現共有茶園面積171 hm2,人均0.16 hm2,僅茶葉一項,農戶年均收入6 000余元。茶葉自古就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全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3]。煥古村茶文化歷史悠久,可追溯到3 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宦姑灘(古時煥古鎮)生產的茶葉“毛尖”,是唐代宮廷“貢茶”,在民國時期也是重要茶市古鎮[4]。2016年12月,紫陽古茶園入圍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3月,煥古鎮入選陜西省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單。當前,煥古村擁有著古茶園、宦姑灘、義渡碑、古街巷和古樹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茶歌、傳說、商幫文化、水運文化、茶葉種植技術、茶葉加工技術和茶園管理技術等以茶文化為核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資源豐富(表1)。豐富的遺產資源為煥古村的鄉村振興發展和文旅融合開發奠定較豐厚的基礎。
表1 "煥古村文化遺產資源統計
2 "煥古村現狀問題與發展需求
2.1 "現狀問題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煥古村的保護發展遇到瓶頸。①產業方面,當前煥古村茶園仍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生產模式單一,二、三產業開發和融合力度不夠,聯系性不足;②人居環境方面,存在古建筑及民居破損、部分建筑與村落整體風格不匹配、公共配套設施不足等問題;③景觀生態方面,煥古村整體的原生生態環境良好,但在茶園觀光方面存在景觀觀賞性不足、美觀度欠缺、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強的問題,并且在煥古村南側與漢江相連的鐵爐溝水域,內部荒廢,并未得到合理且有效的利用;④文化保護傳承方面,煥古村對鄉土文化傳播內容形式單一,缺乏對于文化和文化傳播的創新。在鄉村振興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如何保護和利用好煥古村優越和豐厚的遺產資源,成為村落保護和可持續的動力,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2 "發展需求
2.2.1 "鄉村振興視角下的“一村一品”
村落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地域文化。將村落獨有的文化資源,通過保護與旅游開發相結合的方式,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模范,形成新型的休閑農業發展形態,營造出環境優美和人文氣息濃郁的景觀風貌,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化標簽,吸引更多的游客觀光體驗。以此有效促進鄉村的經濟振興,帶動區域社會協調發展。
2.2.2 "文旅融合的特色鄉村
研究從鄉村經濟和文旅融合的角度進行探索,借助于鄉村地區的自然風光、古茶園、古街等優勢資源,以鄉村旅游休閑觀光體驗作為主體發展思路,對村落進行整體的有機更新與合理規劃。通過村落的生產、村落人居環境更新及商業開發、村落景觀風貌等的規劃設計,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旅游模式的不斷更新與融合。
2.2.3 "生態文明友好的鄉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鄉村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農業是生態產品的重要供給者,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生態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優勢。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5]。
2.2.4 "文化自信的美麗鄉村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力量源泉。做好鄉村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創新和推廣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由之路。盤活文化資源,有效提高村民的文化認同感,營造良好的社會秩序。將優秀文化賦能產業,發展特色產業,延長現有產業鏈,開辟發展新道路,讓文化成為推動地區發展與建設的主要力量,打造擁有文化品牌的美麗鄉村。
3 "“產-村-景-文”融合策略
“產-村-景-文”四位一體融合的規劃設計策略,正是耦合于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其主要內容為(圖1):①產——以特色產業引領為主導的特色農業、循環農業、鄉村旅游和康養等產業融合。②村——以人居環境更新為目標的民居建筑更新、文旅社區營建、公共設施配套等。③景——以景觀風貌提升為目標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態景觀資源保護、修復與利用等。④文——以農耕文化展示為目的的生態博物館、科教基地、農事體驗和特色旅游等。
4 "紫陽縣煥古村“產-村-景-文”融合景觀規劃設計
4.1 "總體設計布局
依據當前煥古村的自然生態格局及人居環境格局進行綜合考慮,注重茶文化與村落格局的緊密聯系,使其與山、水、林、田和人相結合,構建與茶文化有機結合的整體景觀規劃構架。“產”“村”“景”與“文”相互交融,使村落各部分皆與“茶文化”緊密聯系,使整體設計布局更加穩固,同時營造出濃厚的“茶文化”氛圍,滿足游客與居民的功能需求,營造出煥古村與眾不同的“茶文化”景觀格局,削弱千村一面的現狀。由此,結合“產-村-景-文”設計策略,規劃整體,保留煥古村原始山水格局和自然資源,沿漢江河道向內延深,設置“一帶三區”的整體布局(圖2)。
“一帶”即“沿江觀光帶”,其主要功能為營造出集休閑觀光、交通運輸、文化傳播等功能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廊道,并且起到自然與人文緩沖過渡的作用。
“三區”包括茶園觀光區、古鎮生活區、山水游玩區三大區域,其中茶園觀光區以紫陽古茶園這一重要文化遺產為核心,展現茶園風光,推廣農耕文化;古鎮生活區以古建筑民居和古街體驗為主,體驗古鎮民風民俗,傳承非遺文化;山水游玩區以自然康養為主,打造研學基地,建設自然教育活動場地。
圖1 "“產-村-景-文”四位一體的文旅融合規劃策略
4.2 "基于“產-村-景-文”融合策略的設計
4.2.1 "產——特色產業引領
煥古村主導產業是以“茶”為核心的產茶、制茶、售茶及其相關產業。針對上文提到的產業方面問題,煥古村可引入智慧農業設施,將現有的單一的、原始的“茶”種植業向智慧農業、循環農業、觀光農業方向進行建設。以“茶產業”為依托,與文化旅游、鄉村康養、科教研學等項目和產業建立聯系,使產業鏈得以延長,產業附加值得以提高。最終獲得茶產業引領的多產業融合的產業模式和體系,使煥古村居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圖2 "煥古村景觀規劃分區平面圖
4.2.2 "村——人居環境更新
首先,對于民居建筑的更新,從修復原貌、局部更新、豐富景觀和拓展功能4個角度入手。
1)修復原貌方面。第一,從結構加固、墻體修復、屋頂修復入手,恢復古鎮原有建筑的結構,保證建筑使用時的安全性和結構的穩定性,延長建筑使用壽命,同時要重點保護歷史文化建筑原有歷史文化風貌。第二,保留建筑的傳統元素和特色,包括屋頂、墻壁、柱子等,保持鄉村建筑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2)局部更新方面。第一,在結構穩定的基礎上對部分建筑結構進行局部更新,包括門、窗、棚頂和墻體外立面等,形成街巷景觀風貌和建筑特色的統一,為建筑增添文化內涵和人文氣息,提高建筑外觀的吸引力。第二,安全衛生改造,提高居住安全和衛生水平,包括加裝防盜門窗、安裝消防設備、修繕衛生間和更換下水管道等。第三,節能改造,通過加裝保溫材料、更換窗戶等方式,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第四,提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門牌號牌、休息座椅、垃圾桶和導視系統等,并適當增加互動性裝置,提升民居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3)豐富景觀方面。第一,應整理建筑周邊環境,進行有效的更新,適度地增加綠化、草坪,塑造景觀以增加舒適性和美觀度。第二,對建筑內部空間及其庭院進行分區和空間上的重新劃分,劃分出休閑活動區、游客接待區、展覽游玩區等功能分區,為開展古建相關的旅游活動提供便利。
4)拓展功能方面。將建筑的閑置空間進行功能的轉化和拓展,增加或減少室內空間,重新規劃布局,提高空間的利用效率,將閑置空間拓展為與茶文化相關的特色民宿、特色餐飲體驗館、特色茶館、特色產品零售店和制茶文化體驗店等,豐富民居建筑的功能,增加本地居民的收入。
其次,對街巷空間進行車行道梳理和人行道梳理。①車行道通過清理街道閑置、廢棄物品,拆除違建建筑來疏通和拓寬車道;增加引導指示標識緩解外來游客在街巷迷路的現象;在適宜位置增設停車位緩解違章停車帶來的街巷擁堵現象。②人行道通過清理閑置和廢棄物品,增加街道空間和整潔程度,打通、重組、增加連廊來增加人行道的路網密度,為行人提供通行的便利性和可達性,同時在寬闊的街道增加供居民交流和共享的空間,增加街道的趣味性(圖3)。
最后,對于文旅社區的營建,需要去增加社會、社區、居民三者之間的聯系。第一,以文旅產業為依托,將當地企業、社區組織、文化機構、政府機構和旅游委員會相關聯,構成合作網絡,利用其資源和專業知識打造獨特的品牌形象,拓寬宣傳渠道和營銷渠道。第二,將居民的收入來源、文旅產業、古鎮社區相關聯,形成良性循環,在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形成良好的社區氛圍,鞏固鄰里之間的關系,緩解因大量游客的到來對古鎮居民正常生活造成的影響。創造一個充滿活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圖3 "街道景觀提升效果圖
4.2.3 "景——景觀風貌提升
煥古村在景觀風貌的提升上,包括現有生態資源的保護、茶園景觀提升、廢棄地利用3個方面。
第一,要保護好現有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態景觀資源。①減少包括生活廢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②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河流保護的意識,讓更多人參與到生態保護的行動中來,形成良好的村落氛圍;③推廣資源可持續利用模式,包括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保護生態資源的同時,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形成良性循環。
第二,要適度地提高茶園的景觀效果,拓展茶園旅游觀光產業(圖4)。現有茶園植物配置過于單一,增加櫻花、桃花、梅花和梨花等春季觀賞花的樹種;合歡、紫薇等夏季觀花的樹種;鵝掌楸、銀杏、懸鈴木等秋色葉樹種;桂花、柿樹等秋季觀花和觀果的樹種;增加蠟梅讓茶園冬季景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豐富;搭配種植紅楓、紫葉李等色葉類樹種豐富茶園色彩和植物種類。在茶山上建設露營、茶館等體驗區域,為游客營造舒適的停留和緩沖區域。
第三,利用營造人工浮島、栽培水生植物、建設生態駁岸等手段來修復鐵爐溝水域的生態環境,營造多種多樣的自然教育類活動,包括林間漫步、森林觀鳥、水邊茶亭、親水平臺、露營營地、叢林廊道、沿江漂流和游玩戲水等,形成科普教育、休閑游覽、傳播文化等多種功能。
圖4 "茶園景觀提升效果圖
4.2.4 "文——農耕文化展示
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支撐,也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工程[7]。依托豐厚的“茶文化”核心資源,分析煥古村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等地域特征,擴展及重新整合景觀風貌,從設置景觀節點和打造文化IP入手,塑造出煥古村特有的“茶文化”特征。首先,以漢江河道展開煥古村的歷史文化卷軸。其次,茶園觀光區發展古茶園農耕體驗,發展采茶、制茶、茶山品茶和茶山露營等體驗,讓游客親身感受到“茶文化”的獨特魅力,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在古鎮生活區打造“茶文化”及農耕歷史文化為主的博物館、古鎮商業街、特色茶館、特色民宿和茶文化廣場等景觀節點,利用場地開展茶歌演唱、傳說表演、茶馬古道文化體驗等活動,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最后,在山水游玩區則更多地展現山水林田湖等生態景觀資源,利用古茶園作為特色,打造出煥古村特有的“茶+自然”模式的自然文化體驗,發展生態博物館、科教研學基地、自然教育基地、沿江漂流和叢林露營等項目,增加游客游玩項目的豐富度和多樣性。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引入VR(虛擬現實技術)和AR(增強現實技術)來營造古代與現代的虛擬交流空間,讓游客擁有置身于古代茶村之中的體驗感,更加沉浸地體驗煥古村具有悠久歷史的“茶文化”,營造出“千年茶鎮”的獨特文化形象。
此外,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和微信公眾號等線上社交平臺宣傳和推廣煥古村的文化。利用線上電商平臺、直播帶貨來銷售煥古村的茶葉等其他商品,增加古鎮居民收入。發展線上游覽、茶樹認領等線上活動,增加人們對于茶文化的認識。讓文化活起來,讓更多人了解到煥古村,讓“茶文化”得到傳播的同時吸引客源,拉動煥古村的經濟發展。
5 "結束語
農業文化遺產是鄉村振興的引擎和重要資源儲備,為鄉村振興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煥古村因其擁有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和豐富的茶葉種植資源,成為了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地。本方案提出“產-村-景-文”四位一體融合策略,規劃了“一帶三區”的整體布局,形成了茶文化村域中的生產性傳承,為農業文化遺產提供了有效的保護和展示措施,讓“茶文化”傳承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動力。本研究可為同類型農業文化遺產傳承和相關鄉村規劃與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陜西年鑒社.陜西年鑒 2013[M].西安:陜西年鑒社,2013.
[2] 劉芝,唐英,史承勇.遺產價值導向下紫陽古茶園生態旅游開發模式與對策[J].茶葉通訊,2020,47(2):339-343.
[3] 陜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陜西古村落(二)——記憶與鄉愁[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8.
[4] 文楊.安康紫陽縣古茶園與其村落環境更新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0.
[5]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中國環境報,2018-09-27.
[6] 敖永春,周曉萍,馬鑫.中國共產黨鄉村文化建設的百年變遷及展望[J].決策與信息,2021(12):5-11.
[7] 金艷,鄭依然.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賦能鄉村文化振興[J].決策與信息,2023(2):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