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鄉村治理是全面鄉村振興的前提和保障,是“定盤星”“助推器”和“壓艙石”,該文以鄢陵縣張橋鎮和寨村鄉村治理為例,從中可以得到啟示。鄉村治理必須以民為本,黨建引領,因地制宜,守正創新。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治理;宜居宜業;產業;和寨村
中圖分類號:D422.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3-0076-04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is not solid, the earth is shaking, and rural governance is the premise and guarantee of all-rou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t is the \"fixed star\", \"booster\" and \"ballast stone\". This paper takes the rural governance of Hezhai Village, Zhangqiao Town in Yiling County as an example, from which we can get inspiration. Rural governance must be people-oriented, party building lea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keep correct innov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governance; livable industry; industry; Hezhai Village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系國家的健康發展,關系人民的幸福安康。黨的二十大報告把農村任務發展的艱巨性繁重性標在重要位置,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今后全面鄉村振興的指標[1],把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作為下一步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2]。20個連續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提振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決心和信心,亮明了黨中央“三農”工作的態度。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為全面鄉村振興定了基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扎實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由此可見,鄉村治理在今后的建設任務中越來越繁重,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1 nbsp;鄉村治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任重道遠
鄉村振興,基礎是治理有效,穩定是前提保障。鄉村治理效用的發揮決定著鄉村的穩定程度、發展質量和速度。
1.1 "鄉村治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定盤星”作用
從“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語中可以體會鄉村治理的難度。鄉村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既是“短板”,也是“潛力板”。強化基層黨建基礎,努力把中國共產黨的黨旗插在“三農”工作的第一線,讓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和社會號召力充分發揮[3],盡快打通“最后一公里”,在補齊鄉村治理短板和弱項的基礎上,讓廣大黨員干部站穩群眾立場、明確政治方向,在發展目標上與黨中央、人民群眾的利益保持高度一致,把一個個“黨建孤島”打造成一座座“黨建高地”,鑄強基層戰斗堡壘,激活基層戰斗活力,讓鄉村治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充分發揮“定盤星”作用。
1.2 "鄉村治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助推器”作用
抓牢農業生產、強化農村治理、保障農民生活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保證,真抓實干,努力守住農業“穩產增產”的底線是保證種糧收益、保持產量水平的關鍵,是夯實鄉村振興的“穩定劑”;18億畝(1畝約等于667 m2,下同)耕地紅線不能破,保護耕地的硬措施不能丟,必須穩住鄉村振興的“基本盤”;積極推進農業關鍵技術攻關,讓科技賦能耕種技術,完善農機裝備,讓農業知識扎實、線上線下水平集一身的新派農民成為助力農業發展的強勁力量,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力源”;讓“瓜果成熟香滿園,糧谷滿倉慶豐年”增加我們的信心、志氣、骨氣和底氣,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好日子、好生活,讓“三農”工作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1.3 "鄉村治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壓艙石”作用
“三農”穩,天下安。民族復興的前提是鄉村振興,是鄉村的有效治理。2023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4]。農業現代化要求在守牢穩產保供、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農業生產安全底線的前提下,不斷提升農田、種子和糧食生產的競爭力[5]。而農村現代化則是與環境臟亂、破舊衰敗、貧窮落后的傳統印象“一刀兩斷”,讓產業興旺的新面貌、生態宜居的新畫面、鄉風文明的新氣象、治理有效的新成果和生活富裕的新圖景盡情彰顯。
2 "鄢陵縣張橋鎮和寨村鄉村治理狀況分析
2.1 "鄢陵縣張橋鎮和寨村基本情況
和寨村位于鎮東北3 km處,轄3個自然村(前和寨、后和寨、魏莊),9個小組,830多戶,3 900多人,是張橋鎮第一人口大村,耕地3 000多畝。村“兩委”干部共7人(其中女干部2人,大專以上學歷2人),黨員120名,村民代表54名,村民收入來源主要為農作物種植,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主要從事水箱制造、汽車修理、清洗防腐等工作。
2.2 "和寨村在鄉村治理方面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和寨村“兩委”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積極探索適合本村發展的鄉村治理新模式,朝著產業興旺、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平安和諧與文明幸福的和美鄉村邁進。
1)黨建引領強隊伍,“2·15”模式聚力組織振興落實處。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潛水泵”。群眾看干部,村子強弱看支部。選好“領頭雁”,配強黨組織,加強黨建引領,鄉村才能夠全面振興。厚植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是和寨村“兩委”班子基礎牢固、扎實開展黨建工作的前提。
和寨村在充實完善“農村四項基礎制度”“三會一課”“一編三定”制度的基礎上,堅持“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機制,不斷增強治理本領,逐步完善“三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結合本村工作實際,探索出了和寨村獨特的“2·15”網格化管理新模式,為鄉村治理作出了重大貢獻。
“2·15”網格化管理模式(即把村子里有工作熱情、奉獻精神、群眾基礎、辦事能力的黨員、村民代表和“五老人員”組織起來,1名黨員加上1名村民代表組成一組,分片聯系15戶群眾,對所分包的15戶群眾跟蹤宣傳、及時服務。)讓黨員干部與普通群眾互聯互通,在其之間架起一條政策到底、民意上傳的“高速通道”[6],做到政策民意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及時順暢,確保政策不棚架、工作不落空,矛盾糾紛及時化解,“微”治理發揮大作用?!?·15”網格化管理模式讓黨員干部的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不斷提升,群眾代表的參與水平和決策能力不斷增強。
2)群眾參與強基礎,“兩變”“1+3”模式繪就生態振興新圖譜。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美麗鄉村是我家,農村不比城里差。將現代生活融入鄉村,讓現代化生活的元素和鄉土風物的氣息融合,讓藍天沃野的美麗畫卷和干凈廚房的人間煙火疊加。要告別鄉村垃圾污水橫流的臟亂差印象,加強生態保護。和寨村堅持黨員干部帶頭,廣泛發動群眾,堅持以環境整治為抓手,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近幾年,和寨村充分利用有效資源,積極發揮鄉賢作用,多渠道爭取資金,全方位謀劃項目。利用閑置荒園,打造特色游園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截至2023年3月,共打造特色游園5個(黨建主題公園、初心園、德孝園、振興園和文化長廊),修建主干道、排前路等26 km,安裝路燈112盞,綠化街道7.8 km,栽植果樹600多棵,建設健身廣場10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村民健身有去處,出行更方便。
為進一步提升村內環境,和寨村因地制宜,通過“兩變”(墳園變游園、空宅變“錢袋”)模式,把排查出來的34處空宅荒院,改造成老年樂園、兒童樂園、村史館、民俗手工坊、民宿和果園等,真正讓閑置的房屋利用起來,讓老有所樂、幼有所玩、歷史有印記,村史有傳承,讓果園、民宿產生經濟效益,既增加了收入,又美化了環境。
積極探索“1+3”模式進行長效保潔。和寨村“兩委”通過多次組織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最終商議決定通過向群眾每人每年收取10元衛生費(低保戶、五保戶、貧困戶、殘疾人和常年不在家人員除外)用于人居環境改善。通過宣傳發動,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出“1+3”長效保潔模式(即一名村組干部、一名黨員和一名保潔員分包一條路,實現垃圾日產日清,發現問題立行立改。),該模式使和寨村的整體形象得到大幅提升。
3)虛心學習深探索,引才、引智,走出人才振興新思路。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大部分年輕人離鄉離土外出務工,留守村莊的多為老人、兒童,群眾形象地稱留守人員為“3861”和“99部隊”。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人才短缺成為制約“三農”發展的掣肘。
和寨村虛心學習,積極探索引才、引智途徑,“土專家”少、“田秀才”缺,新型職業農民更是鳳毛麟角。目前主要吸納返鄉創業人員2人;引進鄉土人才1人;市派第一書記1人,這些都成為和寨村寶貴的人才資源,為鄉村振興增智、增值、創造財富。
4)移風易俗樹新風,貼心服務打造文化振興新模式。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名片,是激發鄉村發展活力的源泉。鄉村振興的目的不僅是讓群眾“富口袋”,更要讓群眾“富腦袋”。要讓農村和農民在“塑形”的基礎上“鑄魂”。
近年來,和寨村扎實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成了由“初心園”“德孝園”和“振興園”組成的和寨村黨建公園。把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的廣袤大地上,繪制了6 000多 m2的黨建、孝善文化墻,做好鄉風文明的培育和宣傳。
和寨村每年為村內五保老人、貧困戶集體過重陽節,讓尊老孝老不斷傳承,連續舉辦了六屆孝善文化節,評選出“好媳婦”103名、“好婆婆”66名、“好黨員”28名、“五好家庭”48戶,為全體村民樹立榜樣,營造“尊老愛幼、鄰里和諧、守法誠信、愛國知禮”的良好氛圍;積極鼓勵村民參與省級文明村創建活動,成立“一約五會”,大力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新時代文明鄉風;不斷科普知識,營造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新風尚;時刻關注老、弱、病、殘和空巢老人,開展心連心、心貼心服務。
5)調整產業促就業,多策并舉助推產業振興強基礎。發展產業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是鄉村治理的重中之重,農業增收是農民安居樂業的前提,讓空心村填滿,讓農民留得住,必須讓農業成為有奔頭、有效益的產業,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和美宜居的打卡地。深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是產業振興的前提和基礎。
近幾年,和寨村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一是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增收入。水箱制造是和寨村的傳統優勢產業,本村從事機械加工和水箱修理的村民有1 000多人,遍布全國各個省份,每年都能給村民帶來近2 000萬元的收入。二是整合土地資源擴規模。和寨村由于外出務工人員較多,許多家庭的土地疏于管理,土地收益不高。村黨委經過深入調查,與外出務工家庭協商,積極整合外出務工家庭土地270多畝,成立了方順農業服務公司,形成規?;N植,村集體每年可獲得10萬余元收入。既增加了集體收入,又解決了外出務工家庭的后顧之憂。三是調整產業結構促就業。和寨村返鄉創業人員創辦的占地50多畝的“鄢陵縣玫瑰葡萄莊園”采摘游休閑體驗基地和占地30多畝的“魏莊王富葡萄采摘園”,既繁榮了當地經濟,還帶動了近40人務工就業。四是引進鄉土人才返鄉創業。本村村民與外流黨員合作,利用閑置的教堂創辦松源紙業有限公司,村委會獲得公司利潤30%的分成,還為7名貧困人員提供了就業崗位。五是發展康養產業。建成占地9 000多 m2、建筑面積1 580 m2的和寨村中心養老院,目前已有32名老人入住,解決了本村及周邊村老人養老問題,帶動8名貧困群眾就業。
6)矛盾化解在基層,平安法治保障鄉村振興穩步行。鄉村穩定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平安法治是鄉村穩定的保證。和寨村近4 000口人,沒有矛盾是不可能的,和寨村在學習“楓橋經驗”的基礎上,成立民調小組,制定矛盾調解化解機制,實行村干部包組到戶,對地邊、宅基地等小矛盾及時公平解決,不讓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如低保戶的確定、扶貧救困等款物的發放、修路、打井、綠化等重大事項,事前多方征求意見建議,之后按照“四議兩公開”的工作法運作執行,充分發揮村監委會的監督作用,讓村監委全程參與,做到公開、公正。十多年來,和寨村沒有出現過一例到鎮以上層級上訪事件,所有矛盾全部化解在村內,廣大群眾平安指數大大提升。
3 "和寨村鄉村治理的經驗啟示
和寨村在鄉村治理中走在了全縣12個鄉鎮386個行政村的前列,為全面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通過和寨村鄉村治理的現狀和成效分析,啟示如下。
3.1 "群眾至上是鄉村治理的價值內核
鄉村治理要站穩群眾立場,明白工作目的是為了誰。成立民調小組、人居環境改善、建敬老院中心都是把群眾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和寨村的鄉村治理明確指出村“兩委”要充分發揮作用,要把群眾的愿望記在心上,群眾的事情放在心上,群眾的問題寫在本上。群眾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群眾的難題要想方設法去解決,鄉村的發展、群眾的幸福要當做大事要事來辦,遇事情多與本村群眾商量,集中群眾智慧,為民解憂紓困,實現村民幸福。
3.2 "自信自立是鄉村治理的重要原則
鄉村治理從來沒有教科書,更沒有現成答案。和寨村強化黨建功能,充分發揮村“兩委”作用。探索“2·15”網格化管理工作模式和“兩變”“1+3”長效保潔模式表明,鄉村治理必須從本村實際出發,由本村的“兩委”和群眾自己來書寫鄉村治理答卷。村“兩委”必須扛起馬克思主義的大旗,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進行工作和思考,既不能刻舟求劍,也不照抄照搬他村經驗,避免同質化競爭,邯鄲學步,貽笑大方。
3.3 "守正創新是鄉村治理的科學態度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和寨村是農業大村,發展農業是根本,通過整合外出務工家庭土地270多畝,成立方順農業服務公司,形成規?;N植來發展種業是創新,既不改變農業用地性質,實現規?;l展種業種植,又積極響應了國家全面鄉村振興戰略,把糧食安全放在心上,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為中國碗裝中國糧做出獨特貢獻。和寨村在以農為本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思路,為鄉村治理作用的有效發揮提供了借鑒。
3.4 "問題導向是鄉村治理的根本任務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解決實際問題是鄉村治理的根本任務。受疫情影響,當前整個經濟發展速度緩慢,鄉村不穩定因素增多,上訪事件層出不窮,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改革發展穩定中遇到的深層次問題都影響著鄉村的穩定和發展。許多“黑天鵝”“灰犀?!辈黄诙?,加大了鄉村治理的難度。和寨村獨創的“2·15”網格化管理,在黨員干部與普通群眾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黨員干部能及時發現矛盾,將問題及時解決,把矛盾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微”治理發揮大作用是和寨村鄉村治理的特點所在。
3.5 "系統觀念是鄉村治理的基本要求
世界上萬事萬物互聯互通、相互依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村的發展任務依然繁重艱巨。鄉村是相對獨立的、具有特定的經濟、社會和自然景觀特點的地區綜合體。每個鄉村相當于一個小社會,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全面鄉村振興包含每個鄉村的振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包含每個鄉村的現代化。國家是個大系統,每個鄉村都是一個小系統。和寨村的鄉村治理體現了系統觀念,“兩變”“1+3”長效保潔模式,讓人居環境得到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黨建公園、孝善文化節等移風易俗的文明新風讓村民有了精氣神,生態文明、文化傳承影響著鄉村的治理成果,透過微觀看宏觀,透過現象看本質,前瞻性思考和系統化思維是鄉村治理的基本要求。
3.6 "胸懷天下是鄉村治理的視野格局
向外拓展眼光,開闊胸懷格局,洞察人類發展的潮流蹤跡,關注整個社會發展的政治方向、經濟動態、文化導向、社會民生和氣候環境,不僅是黨和國家的大事,也影響著一個個鄉村的發展。俄烏沖突離我們很遠也很近,糧食安全問題加劇,農業農村穩定發展受到影響,重視糧食生產安全,保證中國人飯碗裝中國糧成為全面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鄉村治理成為全面鄉村振興的前奏和保障。和寨村的鄉村治理啟示我們,鄉村治理必須胸懷天下,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用好黨建引領的“金鑰匙”,采取“黨建+”新模式,更好地發揮鄉村黨建的引領力、凝聚力、戰斗力,筑牢基層戰斗堡壘,強化黨員干部的使命擔當[7],探索新方式新舉措,積極發揮農民的主人翁作用,推進“三治”融合,助推基層治理見實效,不斷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
4 "結束語
總之,基層治理處在國家治理的最底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鄉村治理的道路漫長且任務艱巨,在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基礎上,強化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利用信息化平臺講好鄉村文化故事,補足短板和弱項,以獨特的視野和治理方式引領全面鄉村振興,讓黨群同心、干群合力,在中華大地的鄉野之間,書寫全面鄉村振興的幸福答卷,更好地打造宜居宜業的和美家園,走出一條條鄉村治理的精美之路,最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創造,2022,30(11):6-29.
[2] 顧仲陽.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時代畫卷)[N].人民日報,2023-1-7(5).
[3] 黃非.全面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大連方案繪好“路徑圖”[N].大連日報,2022-2-16.
[4]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 nt_5741370.htm?dzb=true.
[5] 張晉.筑牢“壓艙石”,農業農村現代化闊步前行[N].青島日報,2022-5-2.
[6] 張猛.“支部管黨員、黨員管家庭”模式助力群眾脫貧致富[D].中國西藏,2021(1):36-39.
[7] 打好鄉村振興“三張牌”[EB/OL].(2023-04-18)[2023-4-22].http://www.pinghu.gov.cn/art/2023/4/18/art_1528160_5982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