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治理、市場治理與自主治理為農村公共資源治理困境提供3種不同的路徑選擇,但是在農村公共資源中不同主體進行分時段的循環治理依舊存在較大的困境。該文對D鎮村莊道路小麥晾曬的案例進行調研與分析,發現農村公共資源占用的時間邊界促進村民在自主治理方面資源邊界、非成文規則、監督的產生,能夠快速滿足占有者的需求,同時提升道路資源的利用效率與合理性。但也造成在治理過程中正式規則的缺失、缺乏主體性、搭便車現象等問題。應采取加強正式規則的建設、擴大政府保障以增進協同等措施,從政府、村委會、村民3個方面進行完善。
關鍵詞:農村公共資源;小麥晾曬;自主治理;分時段;循環治理
中圖分類號:D422.6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3-0080-04
Abstract: Government governance, market governance and autonomous governance provide three different path options for rural public resource governance dilemmas, but there are still major dilemmas in rural public resources for different subjects to carry out time-based circular governanc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ses the case of wheat drying on village roads in D town, and finds that the temporal boundary of rural public resource occupation promotes the villagers' resource boundary in terms of autonomous governance, unwritten rules, and supervision are generated, which can quick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occupiers while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use of road resources. However, it also creates problems such as the absence of formal rules, lack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phenomenon of free-riding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anc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trengthen formal rules and expand government guarantees to enhance synergy, and to improve the three aspects of government, village committees and villagers.
Keywords: rural public resources; wheat drying; independent management; different periods; circular management
目前我國步入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眾多的矛盾與問題需要解決,其中如何有效治理農村公共資源對農村發展至關重要。對于公共資源治理,哈丁的“公地悲劇”、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及囚徒困境都被人們所熟知,其都對傳統的利益集團理論“具有共同利益的個人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采取一致的集體行動”[1]的觀點進行了否定,共同揭示了在公共資源的治理過程中,個人的理性選擇往往最終導致集體的非理性結果,從而使集體行動陷入困境。
面對此種狀況,學者們最初從2個方向對問題進行解決。首先是政府治理的方式,奧普爾斯認為“即使我們避免了‘公地悲劇’,它也只有在悲劇性地把利維坦(國家或政府)作為唯一手段時才能做到”。通過政府介入的方式,以強制性權力來避免資源的浪費;建立完善的公共資源保護體系;通過政策、法規激勵引導全社會參與公共資源的治理[2]。其次為市場治理的方式,通過市場的價格、供求關系與競爭等規則來治理公共資源,以期達到公共資源在配置效率方面的最優化[3]。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無法避免自身存在的缺陷,政府治理必須建立在政府合理的運作能力之上,即政府必須掌握完整的信息、合理的成本、良好的效能等等,而市場化的方式對流動性的資源難以建立明確產權以及存在較高的交易成本時便表現乏力。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教授對不是“市場”就是“政府”的觀點進行了批判,政府與市場的2種方式為公共資源治理提供了解決路徑的同時,也忽略了在兩者之外存在的眾多通過自組織的方式成功的案例。實際上,相互依賴的群體成員通過自主改變博弈環境來規避“搭便車”和其他機會主義的潛力是巨大的[4]。她通過一系列的調查與研究,總結出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們能夠為了集體的利益進行自組織行動,實現自主治理。這在政府與市場2種極權方式之上進一步發展了集體行動理論,為公共資源治理提供了新的視野與思路。在開啟自主治理研究之后,奧斯特羅姆教授擬為公共池塘資源的占有者設計一套自治組織穩健運行的最優規則,不過她在后續研究中意識到這一嘗試的困難之后,便轉而致力于考察自治組織長期存續的成功規則[5],從憲法的規則、集體行動的規則和操作的規則3個層次上凝結為八大原則:①清晰的資源邊界;②與當地條件相適應的規則供給;③集體選擇的制度安排;④監督;⑤漸進式的制裁;⑥沖突的解決機制;⑦對組織權最低限度的認可;⑧嵌套式企業[6]。
不論是政府治理、市場治理或是自主治理,都為公共資源治理過程提供了一種治理的路徑,為現實生活中的制度選擇提供了參考依據。在國內的農村公共資源治理研究中學者們主要在單一治理路徑下從集體行動[7-8]、社會資本[9]的方向進行探索。但在我國農村地區,在強調村莊自主性的同時,政府與村莊之間又具有緊密的聯系,在對公共資源的治理上并不是以某一路徑進行,而是產生了村民與政府在不同時間段進行循環治理的一種狀況,那么此種狀況對于農村公共資源治理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又應該如何進行完善?本文以D鎮小麥晾曬實踐為例,從村民的視角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究。
1 "D鎮小麥晾曬的過程及現狀
D鎮位于魯南地區,以平原為主,全鎮共16個社區,主要種植玉米、小麥、草莓等農作物。上世紀末,鎮政府鼓勵村民自主辦廠發展經濟,經過20年的發展,D鎮每個村莊都有大小不一的工廠,是典型的半工半農的鄉鎮。盡管如此,村民還是通過自給自足獲取糧食,每年6—7月是小麥收獲的季節,每家每戶需要大面積的土地對小麥進行除鮮。
在本世紀初,該鎮的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以溫室大棚種植為主要收入來源,村民有充足的精力與時間打理麥場。2010年之后,一方面D鎮經濟快速發展,工廠開始擴建;另一方面草莓育苗成活率下降,導致市場上草莓苗價格攀升,村民開始放棄溫室大棚工作,大部分農戶轉向半工半農的狀態,這也導致了雖然村民仍大量種植小麥,但自家麥場缺乏時間打理,導致缺少晾曬區域,因此形成了D鎮村莊道路小麥晾曬問題,其整體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村民幾乎沒有進入到村莊道路進行晾曬,村民主要在自家麥場進行晾曬,僅有一部分村民會將自家的未完全清理的麥殼放到道路上被來往的車輛碾壓來獲取小麥。
第二階段中隨著村民工廠務工的人數增多,開始出現在村莊道路上進行晾曬的行為,但參與的村民人數較少,而且道路以瀝青路為主,年久失修,坑洼不平,道路條件較差,不利于小麥晾曬。
第三階段是在“村村通”工程實施以后,村莊道路的質量提升,同時隨著進廠務工人員進一步增多,村民對于尋找麥場代替品的需求增大,導致村莊道路上晾曬行為增多。但該階段的晾曬行為較為混亂,各戶村民隨意地在道路上占用區域,影響道路通行,更有甚者在村鎮的主要干道上進行晾曬。這導致晾曬的村民與道路通行村民之間的矛盾尖銳,互相阻礙、破壞的行為屢有發生。
第四階段是“成熟”階段。在“村村通”工程實施的五六年之后,經歷過種種沖突的村民們開始逐步對晾曬中的行為達成共識,明確了哪些行為可以做、怎樣做,盡管在晾曬中依舊存在很多不足,但D鎮各村的晾曬開始逐步有序進行。
2 "對D鎮小麥晾曬實踐的分析
在村莊道路上進行小麥晾曬是一個自發的行為,基于農業生產中的需要,由少到多地參與到晾曬之中,是一個由模糊到清晰的過程,每個村莊的村民都在所屬村莊周圍進行晾曬,隨著晾曬增多,沖突逐步增多。村民從各種沖突中總結規律與經驗,形成了晾曬中的規則,在以村莊為單位的小圈子中進行傳播,約束參與的村民,在晾曬結束之后,村民離開占用的道路區域,使之重新承載通行,構成了村民與政府對村莊道路的治理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村莊晾曬路段治理關系
小麥晾曬具有明顯的時效性,在收獲之后需要進行快速除鮮,同時受制于人均耕地面積,在小麥的產量上沒有較大差異,因此村民在村莊道路資源占用上形成了幾乎固定的晾曬窗口期。在這種天然資源占用的時間邊界下,一方面,村民必須在既定的時間范圍內完成對小麥的晾曬,這造成村民占用村莊道路資源的共時性;另一方面,在晾曬活動結束之后,被占用的道路區域將重新承擔道路通行的職責,形成了村民與政府在晾曬時間段與非晾曬時間段交叉進行的分時治理格局,因此對村莊道路治理影響的探索可以從共時性參與和分時性治理2個方面進行。
2.1 "共時性參與的影響
1)快速形成資源邊界。首先在不同村莊的晾曬活動中,不同村莊之間具有明顯的邊界,是不同的差異性集合體,這種天然的邊界感在晾曬過程中快速劃分了村莊與村莊之間晾曬的邊界。其次在單個村莊的晾曬中,共同參與的村民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晾曬的道路區域,而道路區域在被利用之前并不屬于村民中的任何一個人,此種“先到先得”的行為模式能夠促使村民快速找到所屬區域,并和其他在場的村民快速達成共識,完成彼此邊界的劃分。
2)不成文規則的形成。在晾曬活動進行之初,并沒有相應規則的約束,此時村民的晾曬行為較為混亂,隨著晾曬活動的進行,眾多的矛盾與摩擦也隨之出現,例如道路上的麥穗可不可以碾壓;某些路段的晾曬阻礙通行等等。這些問題通過村民自身不斷地進行解決與規避,并通過非正式途徑進行迅速傳播,形成了大量的非成文規則,成為了行動的共識。同時,這種非成文規則是基于參與晾曬的村民、通行的村民、政府等各方的需求所達成,是各方利益的協調,也適應了當地條件。
3)促進彼此的監督。共時性參與為村民提供了一個共同工作、占用道路的機制,此種機制一方面促進了村民之間的協調互助,另一方面,當某些村民在晾曬過程中出現違反規則的行為時能夠被其他村民很輕易地發現,即便沒有被發現,因占用區域的固定性也為有違反規則傾向的村民帶來不小的行動與心理壓力,在具備熟人社會性質的農村,因違反規則帶來的負面效應可能是巨大的。
4)快速滿足占用者需求。在共時性的參與機制下,村民能夠快速找到自身所屬的晾曬區域,共同進行晾曬,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對道路資源的占用,快速滿足自身的需求,減少了對交通道路通行的影響,這無疑是對村莊道路最大效率的占用方式。
從以上來看,參與的共時性對村民在村莊道路資源治理的影響中存在著積極的作用,但結合奧斯特羅姆教授提出的自組織長期存續的八項原則來看依舊存在著較多的不足。
1)正式規則的缺失。首先,晾曬中的規則是村民基于不同的實踐反饋形成,具有明顯的個體經驗性,所形成的規則往往是管中窺豹,并不具有全局效用,因規則的不適用所帶來的沖突往往是嚴峻的。其次,反饋經驗形成的規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著眼于過去的經歷,往往是出現什么問題找什么樣對策,這種“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方式缺乏對當下和未來狀況的審視,使規則不具備全面性與預見性。最后,這些規則以村民之間彼此的默契為基礎,是約定俗成的行動指向,當矛盾出現時,其相對于正式規則往往具有較小的約束力,這造成了在監督和制裁方面的軟弱,甚至無效。
2)沖突解決機制缺失。在晾曬活動進行過程中,各村都沒有設立明確的討論場所與協調機制,始終保持以村民自我解決為主要方式。一方面,村民自我進行沖突解決雖然使得問題處理扁平化,但無法對各種各樣的沖突進行匯總、分析與歸類,并不利于正式規則的形成,這意味著較高的問題處理成本。另一方面,村民自我調解往往造成村民以自我利益為導向,忽視規則設置,同時因為農村存在的關系紐帶通常會產生因為一件事情的沖突造成兩家關系不和的狀況,這并不利于晾曬活動的延續。
2.2 "分時治理的影響
1)提升了村莊道路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的浪費。我國農村分布范圍大,人口密度低,村莊道路不像城市道路承載較大的車輛通行,很多路段幾乎處于閑置狀態。村民在村莊道路上進行晾曬對道路功能進行了新的拓展,在保障道路原有通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道路的利用效率。
2)促進了村莊道路資源的合理利用。在村莊道路上進行晾曬活動使道路跳出了原有的角色定位,在符合當地生產生活的基礎上對道路資源進行了再分配,這使得道路資源更能有效地滿足村民對其的多樣化需要,促進了道路資源的合理利用。
3)促進村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在農村社會中,村民更多地關心個人與家庭的生計,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分時治理的出現,將村民個人利益與村莊道路進一步地綁定,通過在對道路資源占用過程中了解村莊道路的管理與維護,進而了解公共事務的運作與管理,這也進一步促進了村民自治和社區發展。
分時治理提升了公共資源的治理效能,但也在治理過程中對道路與治理規則提出了新的挑戰。
1)增大了道路損耗。對道路進行額外利用在提升利用效率的同時,造成了道路自身損耗的進一步加大,例如在晾曬期間,通行車輛只能在道路的另一半進行通行,增加了通行道路的承受壓力,村民在晾曬過程中的小麥、麥穗等會落入到道路的裂縫中,加劇了道路的磨損。
2)搭便車現象的產生。分時治理使在公共資源治理過程中產生治理邊界,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治理的成本,產生了治理漏洞,造成搭便車現象的增多。例如晾曬過后在晾曬區域存在大量未清理的麥穗、在道路溝渠中存在眾多被丟棄的麥稈等,這為后續的道路通行造成了麻煩。
這種搭便車的行為在晾曬過程中由于參與的共時性會受到一定的監督,有礙于道德上的規范不會輕易作出違反潛在規則的行為。但是在此種情境之下,村民彼此之間的關系連接,類似于“礙于面子”“那是別人家的事”等等,也會阻礙監督行為的產生。當某位村民出現搭便車行為,例如將道路全部占用影響了通行,而并沒有受到其他村民的制止時,搭便車行為便會開始迅速傳播,出現“他能這樣為什么我不能”的狀況,引發在公共產品利用中的“破窗效應”[10]。
3 "對D鎮小麥晾曬實踐的完善
3.1 "擴大政府保障
1)協調晾曬活動,政府應對晾曬與通行作出協調,發揮“元治理”的角色,在村莊道路資源占用之上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二階規則。首先,明確晾曬路段,村民應在規定的路段內晾曬,在保證通行的基礎上便利村民的晾曬活動,而非讓村民以試錯的方式確認哪些路段可以進行晾曬。其次,政府應當設立輔助晾曬的設施,例如交通安全牌,警示車輛通行,設立限速警告牌等保障村民在晾曬過程的生命安全。最后,協調各村晾曬活動,在晾曬前后組織各村負責人進行會議,聽取各村在晾曬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需求,輔助問題的解決,保障晾曬活動能夠順利實施。
2)進行監督檢查。政府應當成立晾曬專項小組,對晾曬的路段狀況、各村的準備情況以及村民在晾曬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地發現、解決,對出現的情況進行收集歸類,保障晾曬規則的順利執行,同時有助于了解實際狀況,及時修正規則,保障各方的合理利益。
3.2 "發揮村委會的主體作用
1)完善治理規則。首先,村委會應對晾曬活動進行充分調研,對已有的不足以及潛在性的缺陷進行總結與歸納。其次,召集村民討論,聽取村民的意見,對道路資源利用中的前期準備、維護、管理、監督等各方面內容進行詳細的規定,使治理規則能夠有效符合村民的需要。最后,對制定完畢的規則進行公示與宣傳,向村民普及規則內容,增強村民在晾曬活動中的規則意識。
2)保證規則的有效實施,落實在集體行動中的監督與處罰。明確處罰的措施、種類及程度,以聲譽處罰為主、物質處罰為輔,保障處罰的嚴肅性。組織村民成立流動監督小組,小組成員每年進行更換,確保每戶村民都能進入到監督小組,維護監督小組的公正性。監督小組要在晾曬活動中定期進行巡視檢查,及時發現疏漏、維護規則執行。
3)設立討論場所。村委會要定期召集村民進行事務討論,聽取村民的意見,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與完善的同時獲得村民更多的理解與支持。此外,對問題討論的場所可以進一步寬泛化,農村每到下午、傍晚,街道上聚集聊天的村民同樣可以進行討論,村委會成員應積極融入,聽取晾曬情況,以做到廣泛地收集信息。
3.3 "加強對村民的宣傳教育
1)加強村民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教育上,首先要明確村民對于道路使用的形式與后果。晾曬活動是犧牲一部分群體的權益來增進另一部分村民的權益,即在晾曬中的村民要持包容與共享的態度,照顧其他群體的利益,摒棄“人多就有理”“貪便宜為先”的錯誤思想。通行中的村民同樣尊重晾曬活動中的村民,民以食為天,糧食的種植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不能從簡單的個人得失中進行衡量。其次,要加強村民的協同合作意識,摒棄以往的小農思維,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2)鼓勵村民在行動上參與公共事務,發揮村民自身能動性。不論是村委會還是村民小組應積極鼓勵村民參與到晾曬行動的治理當中,在問題的反饋上、規則的制定與執行中、在監督中鼓勵村民參與,在發揮村民自身影響力的同時增進彼此的協調性,提升集體的治理活性。
我國農村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呈現的現代與傳統的沖突、協同與自治的沖突造成了此類特點,除了晾曬以外,農村地區的大集、夜市等,同樣存在著循環治理的現象,針對此類問題,時間邊界的設置、責任的認定與劃分等等問題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馮巨章.西方集體行動理論的演化與進展[J].財經問題研究,2006(8):24-29.
[2] 唐兵.公共資源的特性與治理模式分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1):111-116.
[3] 張靜,程鋼.農村公共資源治理機制創新的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17(9):84-86.
[4] 譚江濤,彭淑紅.農村“公共池塘”資源治理中的集體行動困境與制度分析——基于安徽桐城市青草鎮黃砂資源過度采集問題的個案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3,10(1):79-90,141.
[5] 任恒.埃莉諾·奧斯特羅姆自主治理思想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9.
[6]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遜達,陳旭東,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
[7] 譚江濤,彭淑紅.農村“公共池塘”資源治理中的集體行動困境與制度分析——基于安徽桐城市青草鎮黃砂資源過度采集問題的個案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3,10(1):79-90,141.
[8] 杜焱強,劉平養,包存寬.新時期農村公共池塘資源治理的集體行動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8(3):133-137.
[9] 馬源,武靖國.社會資本、自發秩序與農村公共池塘資源治理[J].領導科學,2017(11):15-18.
[10] 朱富強.共享經濟的現代發展及其潛在問題:以共享單車為例的分析[J].南方經濟,2017(7):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