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寧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面臨的問題為研究目標,探索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問題中關于農村廁所、污水、垃圾和村容村貌等帶來的影響因素。實地調研并采集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引入政府與農民雙方協同發展機制的方式,建立責任制度、治理制度、激勵制度,方法上使用規劃先行、先易后難、分類施策,制度監督上構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最后形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協同機制建構,促進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和人民富裕的美麗新農村人居環境。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影響因素;整治;大數據;協同機制建構
中圖分類號:D422.6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3-0104-04
Abstract: Taking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renovatio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in Ningxia as the research goa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toilets, sewage, garbage and village appearance in the renovatio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investigates and collects data on the spot, through big data's analysis, introduces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farmers, and establishes responsibility system, governance system and incentive system. The use of methods, planning first, easy before difficulties, classified measures, institutional supervision to build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renovatio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and finally to 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operative mechanism for the renovation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new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with economic prosperity, national unity,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affluence.
Keywords: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influencing factors; renovation; big data;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當前仍然存在進展不平衡、技術支撐不足、社會監督不完善、長效管護不健全、農民參與不充分及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等方面問題。黨的十九大以來,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讓農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已經成為各界的共識。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并把“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作為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目標之一。面向新時代新征程,要穩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提升整治效果的可持續性,強化機制建設。
上述大政方針的出臺,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足見黨和政府對于改善民生,增進農民福祉的高度重視。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相關機制研究,學術界有關的文獻,有城鄉環衛一體化機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影響因素的長效機制、協議機制等。趙麗麗以山東省青州市城鄉環衛一體化為例,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起到推動改善作用,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此研究沒有從涉及人居環境的各個領域,全方位的角度研討對農村人居環境進行整治,更沒有一個全方位的體制機制進行綜合布局和監督。金丹等提出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影響因素的長效機制,論述了從人居環境整治主體層面著手,要建立責任制度、治理制度、激勵制度;從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方法層面著手,要規劃先行、先易后難、分類施策;從人居環境整治保障制度建設層面著手,要加強投入與監督制度建設,構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相關研究綜合運用實證研究手段,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探討了不同階段的農村電子商務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通過以上國內相關研究的學術梳理,來探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影響因素及大數據下協同機制建構。
本項目的研究分別在2020年3月和2022年7月2次對寧夏農村84個有代表性的村莊進行調研:前后采集2萬多張照片、100多份錄音、1 039份調研問卷和當地政府材料若干,對前后采集到的照片、錄音、調研問卷進行了大量的對比、統計,通過大數據Excel建模分析,得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存在的困難和主要影響因素,根據存在問題的影響因素,探索出整治以農村廁所、污水、垃圾和村容村貌等問題為重點的大數據協同機制,建構大數據網站平臺+大屏可視化投屏監控協同機制模型,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協同機制政策參考。
1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影響因素
本研究根據分析,明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存在的問題:一是缺資金,農村經濟落后,資金缺口比較大;二是根據總體規劃和村莊特點,在“農家樂”旅游發展、村莊環境整治、村落文化打造等方面發展試點村(社)少,打造示范村莊、示范經營戶、示范農戶等數量不夠;三是急需技術研發,近年“旱廁改造”“廁所革命”等治理措施的問題,“宜水則水、宜旱則旱、因地制宜、分布實施”效果不理想的問題,如何高效合理地設計廁所,解決廁所存在明顯的耗水、異味、糞便后處理等的問題成為了核心;四是管護不夠,垃圾、廁所和污水處理的管護工作不到位,完善農村衛生保潔和生活污水設施的運行維護機制不健全,強化改廁后續管護問題,衛生廁所普及率和使用率都有待提高;五是協同機制不健全,推進連線成片整治,“多村統一規劃、聯合整治、城鄉聯動、區域一體化建設”的協同機制不健全;六是監控監管力度不夠,沒有有效的全面監控設施保障,不能及時了解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各項問題,使其得不到及時解決。總結歸納問題的影響因素如下。
1.1 "精神文明建設因素
從精神文明建設因素來看,發展模范村示范、發展農村文化和自然遺產特色產業,無論是從文明鎮、村或是特色文化等創建,還是從文化繁榮、自然遺產特色等情況看,都與人居環境整治狀況有直接的聯系。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健康生活方式,非常有利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1.2 "文化教育層面因素
從文化教育層面因素來看,發展農村新媒體信息化、加速技術研發。現在農村出現了空心化現象,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農村青年基本上集中到城市,圍繞著城市工業化建設,農村缺少農業科學技術和人才,難于留住有科學技術專長的人才,嚴重阻礙著農村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村科學技術和人才的缺少,是阻礙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應該壯大和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吸引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吸引科技人才進駐鄉村發展。實現鄉村文化教育的高質量、健康、特色發展,培養具備開闊眼界、文化自信、樂觀、積極向上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一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建設者。
1.3 "經濟發展層面因素
從經濟發展層面因素來看,應多方籌集資金、發展城鄉融合。鼓勵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統一流轉土地經營權,引導村黨組織領辦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發展冬暖式大棚種植、家庭農牧場等,實現土地經營收益最大化,在帶動農民致富的同時,增加村集體收入;鼓勵發展服務“三農”產業,結合村莊實際,鼓勵發展勞務服務、農機服務、大田托管等輕資產、見效快、直接服務“三農”的服務產業,村集體從中獲取服務收入;鼓勵因地制宜招商引資,整合推介農村旅游、文化、特產等資產資源,運用市場機制,引入適宜農村發展的現代農業、特種養殖、生態旅游及網絡電商等產業,推動村集體資產保值增收;鼓勵發展物業經濟,鼓勵村集體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的要求,開發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量力而行建設合格廠房、沿街店輔、市場等物業項目,發展物業經濟,獲取長期而穩定的租金收入,增加村集體資產和物業經營收入,拓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空間;鼓勵爭取產業發展項目,發展城鄉融合,通過積極向上爭取特色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服務業及電商、鄉村旅游、新能源等產業發展項目,對資金缺口部分,由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進行補充,保障項目落地。
1.4 "政治文明建設因素
從政治文明建設因素來看,發展管護、聯動機制、監控監管,保護地區黃河流域生態和賀蘭山生態,建立防貧監測預警機制和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建立“黨委引領、支部示范、群眾參與”的“三級聯動”機制;監控監管,逐步實現聯戶、聯村、村鎮一體治理監控監管機制;黃河流域沿岸村莊嚴格實施保護地區黃河流域生態和賀蘭山生態監管機制;各村繼續建立和完善防貧監測預警機制和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
根據以上4方面因素研究分析,對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的進一步深化提出如下思路。
2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數據下協同機制模型建構
2.1 "建立平臺統管
依托“鄉村振興大數據服務”平臺,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搭建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長效管護平臺,將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統一納入平臺監管,構建“鄉村大腦”。平臺采集村莊信息、管護項目、網格信息、人員信息和事件情況等基礎數據,通過“物聯云判、管護調度、長效管護”三大功能模塊,對農村人居環境實行統一調度。
2.2 "實現遠程監控
在指揮調度中心內,通過大數據大屏幕,中心城區和各鄉鎮村組灑水車、洗掃車、路面養護車、垃圾運轉車和轉運站等運轉情況一目了然。借助數字化管理模式和互聯網技術,管理人員足不出戶便能對環衛作業實時狀況進行監控,實現對車輛及人員作業情況、環衛設施的實時遠程調度管理。同時,因需制宜在村莊增設視頻監控攝像頭、垃圾滿溢監測、污水水質監測、公廁異味監測、車載GPS定位和人員考勤打卡、無人機設備等,能夠實時查看、監測、管理農村人居環境現場情況。
2.3 "開展終端監管
1)指揮中心承擔問題事件處理、設備運行監控和平臺日常管理等工作。群眾通過手機掃描微信小程序二維碼反映長效管護問題,指揮中心對問題事件進行可視化調度,確保問題事件第一時間內登記、派發、督辦;對下,通過對群眾上報的農村改廁、村莊垃圾、生活污水和村容村貌等問題,運用大數據統計分析得出結果,量身定制出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為農村人居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智慧化方案。
2)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平臺的建成使用,推進了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加快建設人人向往的新時代“五美”鄉村,探究智慧管理,為“三美一高”建設創新長效管護。
3)為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效率,將區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納入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單位,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網格化管理,將一些重點點位和日常巡查問題納入區域治理中心數據平臺,利用區、鎮兩級數字指揮中心平臺和農村網格化隊伍,實現全方面管理,主要從工作報表、督查系統、考核系統和成效展示4個方面開發,讓督查、考核更智能化、標準化、精準化和系統化。
該模型建構是一個龐大的大數據網絡群搭建,需要大量資金和人力的投入,實現農村網絡全覆蓋監管監控,制定并實施協同長效機制,在該網站下隨時獲取數據,實時更新數據,根據數據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及時實施,使鄉村振興建設加入快速車道。
3 "基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影響因素及大數據模型的協同機制建構對策
通過浙江“千萬工程”案例——固原市“龍王壩村”的典型實踐,區大數據軟件分析+大數據網站平臺+大屏可視化投屏監控協同機制模型建構,寧夏利通區澇河橋村與馬家大灣村、劉家灣村抱團發展,利通區東塔寺鄉白寺灘村“碧玉”民宿及寧夏固原市涇源縣香水鎮暖水村的各項項目改造不協調問題等研究為參照,提出以下協同機制建構。
3.1 "健全資金投入機制
1)努力爭取省、市獎補。牽頭部門在示范建設和考核上積極爭取省、市綜合獎勵,城管、住建、環保和鄉村振興等職能部門按條線工作,鼓勵各鎮(街道)積極向上爭取中央、省環保引導資金等。主動開展入庫申報幫扶工作,關于農村環境整治項目入庫要求轉發給各鄉鎮,并組織省幫扶專家對有資金需求鄉鎮進行一對一輔導。
2)研究落實區級獎補。各條線按照不低于2022年的標準安排工作經費和獎補資金;認真進行實地調研,確定改廁模式和補助標準。
3)探索多元投入機制。單靠區級財政投入,確實難以長久承擔巨大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支出,在治理資金上采取區、鎮、村共同分擔模式,逐步建立起以集體經濟、受益群體、社會捐贈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強項目和資金管理,完善資金保障機制,統籌盤活資金資源,支持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3.2 "健全督查考核機制
1)列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季度考評。且單項分值最高,占15分,并設置了一票否決制,另外其中的改廁工作占7分,兩項評分均作為區級“奪紅旗、亮黃牌”的重要考評依據,隨著一季度紅旗單位和黃牌單位的公布,各鎮(街道)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
2)加強對部門考評力度。從工作推進、工作績效、問題辦理和宣傳培訓4個方面進行考量,增加了對部門的考核,凝聚部門合力,指導好鎮村開展工作,在相互搭臺中實現共贏。
3)優化對鎮村考評模式。考核辦法明確由各部門按季度分條線,根據各自工作實際個性化制定考評的形式、模式,進一步壓實各部門日常指導與監督的職能,改變以往各部門跟著“走馬觀花”的局面。減小多頭協調、多層協調、相互推諉的概率。促使各鎮(街道)、各職能部門“一把手”負總責、親自抓,切實擔負起改善本轄區環境質量的職責,從而強化對各級直至責任人的檢查考核力度,管理的成效切實與其利益掛鉤,真正使政府投入的每一份錢得到回報。
3.3 "建立長效協同管護機制
1)完善網格管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志愿者“三支隊伍”的示范帶頭作用,完善網格化管理,與農戶、大棚種植戶、養殖戶及駐村的企事業單位等各種社會主體簽訂“門前三包”協議,發動全民參與整治,掀起全面打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硬仗的新高潮。
2)建立管護體系。開展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內容清單制定、管護人員隊伍配備、管護督導臺賬整理和“三線”維護梳理,對供水、照明保障和無障礙設施、應急救災設施設備、健身設施及安全通道疏通等進行排查整治,各責任部門和單位繼續完善行業管護標準和管護制度,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每季度至少進行一次行業督導,對督導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形成問題清單,跟蹤落實到位。
3)引入市場機制。引入環衛市場化外包機制,推動保潔隊伍年輕化、專業化。進行市場化改革,并根據村居實際分類試點市場化外包服務。
4)落實整改機制。鎮村對區人居辦及區各職能部門交辦的問題及時整改并舉一反三,主動開展自查自糾,組織全方位排查,列出問題清單,建立起常態化排查整改工作機制,杜絕運動式檢查、選擇性整改。
3.4 "強化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
不斷創新宣傳載體,通過橫幅、海報、微信平臺及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宣傳力度。使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深入人心,提高群眾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而使其主動投身到人居環境的治理工作中。通過宣傳農村人居環境協同管護機制,抓好村莊保潔、溝塘清淤、綠化養護,以及村內道路養護、公廁管理、路燈等公共設施維護,體育休閑設施維護、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維護等工作,做到管護無死角,形成機制健全、保障到位、工作落實、規范運行和長效管理的農村人居環境管護新格局,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通過廣泛宣傳,切實增強村民環境衛生意識、參與整治意識,不斷提高群眾知曉度、參與度、滿意度,營造全方位動員、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構建人居環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通過對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處理及“廁所革命”,可以有效地提升生活質量,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因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現生態宜居的有效抓手,也是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重要內容。
近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但是由于歷史欠賬等因素,仍存在諸多困境。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要遵循城鄉統籌發展理念,充分借鑒城市環境管理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先易后難,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切實制訂一鄉一策,一村一策,做好整村推進,整鄉推進工作;發動群眾、立足實際,發揮先進地區示范引領作用;多渠道籌措資金,合理選擇技術路線與治理模式。既要著眼當下建設項目,又要建立長效協同管控機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趙麗麗.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鄉村旅游事業發展取向與實現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2018(8):39-41.
[2] 金丹,趙松林.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影響因素及其長效機制建構[J].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2020(3):109-114.
[3] 梅燕蔣,雨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電商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機制——基于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理論的多案例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20(6):56-74.
[4] 黃季焜,陳丘.農村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其對我國鄉村振興的啟示[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18(6):709-716.
[5] 譚少華,高銀寶,楊林川,等.基于行動者網絡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研究——以重慶市墊江縣畢橋片區為例[J].規劃師,2019,35(19):54-61.
[6] 沈權平,沈萬根.東北邊疆民族地區鄉村振興重點破解問題及路徑設計——以朝鮮族聚居區為例[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28-34.
[7] 高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邏輯關系及政策安排[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5):15-23.
[8] 閔師,王曉兵,侯玲玲,等.農戶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影響因素——基于西南山區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村觀察,2019(4):9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