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鄉土勞動實踐不僅是勞動教育的具體實踐,也是助力鄉村振興、強化農村就業意愿的有效途徑,對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高校育人工作和學生個人成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推進大學生鄉土勞動實踐持續發展,要立足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全面領會其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標的時代內涵,也要正視鄉土勞動實踐在實施過程中組織機制不夠健全、師資力量不夠充足、社會共識不夠統一、評價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和挑戰,通過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條件保障、拓展形式內容等,不斷增強大學生鄉土勞動實踐的質量實效,切實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全面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勞動能力、合作精神,厚植鄉土情懷。
關鍵詞:大學生;鄉村振興;勞動教育;鄉土勞動實踐;實踐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7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3-0124-05
Abstract: The local labor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a concrete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but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trengthen rural employment will.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llege education and students' pers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ocal labor practice, w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fully understand the era connotation of serving the general goal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also face up to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labor practice, such as imperfect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insufficient teachers, ununified social consensus,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By further strengthening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improving the guarantee of conditions, expanding forms and contents, etc., we will constantly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local labor practice, and earnestly contribut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labor ability and cooperative spirit.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labor education; local labor practice; practical education
2023年初,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對新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大學生作為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的生力軍,積極引導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大局,對優化人才隊伍結構、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面對城鄉間發展水平的鴻溝,多數大學生不愿將廣大農村作為就業首選區域,大學生農村就業呈現一定程度的結構性缺失[1]。城鄉仍是兩個不同的文化場域,有不同的行動邏輯,城市籍大學生因為接觸少而對農村文化感到陌生,農村籍大學生也因長年在外學習而與農村文化日漸疏離,城鄉文化差異成為阻礙大學生產生農村就業意愿的中間因素[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3],提高大學生農村就業意愿是催生其農村就業行為的有效手段[4]。就業意愿的提升關鍵要打破大學生與農村之間的文化藩籬,構建起讓學生深入認知農業產業發展、農村人文風貌的平臺,牢固樹立大學生深厚的鄉土情懷。隨著近年來勞動教育的重新回歸,大學生鄉土勞動實踐為大學生搭建了一條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的實踐通路,也為引領大學生扎根農村基層、服務鄉村振興創造了有利條件。
1 "鄉土勞動實踐的重要意義
1)從國家宏觀政策維度看,大學生開展鄉土勞動實踐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大學生到農村地區開展勞動實踐,通過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有利于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幫助農村地區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農村發展水平,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2)從經濟社會發展維度看,大學生開展鄉土勞動實踐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力措施。在勞動實踐中,大學生通過提供技術和管理支持,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將有力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活躍在農村地區,提高了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源水平和素質,促進了城鄉文化交流和社會和諧穩定,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增強了社會凝聚力和活力。
3)從高校育人工作維度看,大學生開展鄉土勞動實踐是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益實踐。大學生到農村地區開展勞動實踐,打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通過引導大學生親身實踐來增強社會責任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有效增強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既是高校踐行“四個服務”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產教融合、強化實踐育人、落實勞動教育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途徑,為高等教育改革和質量提升拓展了路徑。
4)從學生成長發展維度看,大學生開展鄉土勞動實踐是促進充分就業的有效路徑。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開始著眼農村市場發展鄉村經濟,大學生通過鄉土勞動實踐深入了解了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狀況,更加適應鄉村新興產業的發展環境,能更敏銳地把握鄉村發展趨勢,更快速地融入鄉村生活環境,有效提升了就業競爭力、拓寬了就業視野,為其拓展就業機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鄉土勞動實踐的時代內涵
2.1 "服務鄉村治理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大學生要依托專業優勢和創新精神,在鄉土勞動的具體實踐中發揮促進鄉村治理的重要作用。比如通過參與鄉村民主建設和環保整治等活動,使得農村社會體系更加完善;通過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科技,推進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的轉變,提升鄉村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精準化、高效化水平;通過開展普法宣傳、專業說法、以案釋法等途徑,引導村民依法表達訴求、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促進鄉村法治建設。
2.2 "服務農業現代化
大學生經過高等教育的系統培養,擁有專業技術和學識儲備,具備了推廣現代農業技術的顯著優勢,要著力通過向村民普及高效節水灌溉、智能化農業設備等現代農業技術,幫助農民實現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通過調研農產品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幫助農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高市場競爭力;通過農村企業或組織聯營合作,推動農業產業鏈的升級和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通過實地調查、勘測規劃提出鄉村建設的改進建議,協助當地政府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2.3 "服務城鄉融合
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和傳播者,來自城市的大學生要積極架構起城鄉之間的溝通聯結,大力開展實地考察和調研,深入了解農村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狀況,幫助當地居民解決實際問題,增進彼此間的情感認同;通過文化下鄉、送演下鄉和民間藝人、非遺傳人進校園等形式,促進城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聚焦農村發展問題和現實需求,開展“互聯網+”“挑戰杯”等科技創新項目,為農村地區提供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促進城鄉科技的交流和融合等。
2.4 "服務農民發展
鄉村振興為了農民,同時也必須依靠農民。大學生鄉土勞動的具體實踐中,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注重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培養,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農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比如通過幫助農民了解現代化農業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和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土專家”“田秀才”;積極引導帶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促進勞動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推動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
3 "鄉土勞動實踐的現實困境
3.1 "組織機制不夠健全
有效的組織和管理機制是各項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根本保障。當前高校普遍對鄉土勞動實踐系統認知不夠,缺乏專門的管理機構和人員、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缺乏與農村地區溝通和合作的平臺、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機制、缺乏與鄉村發展相適應的實踐課程設置,集中體現為實踐教學內容單一、實踐教學管理不規范、實踐教學經費等資源配置不足等,產生了既不符合學生需求,又與鄉村發展實際需求脫節的現象,最終出現了學生參與實踐熱情不高、意愿不足、效果不佳的局面。
3.2 "師資力量不夠充足
開展勞動實踐需要專業的師資力量來指導和支持學生。但是,目前高校師資力量普遍缺乏農村發展和農業生產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表現為在開展鄉土勞動實踐教學中整體素質不高、師資結構不合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師資隊伍的培訓不足、來源單一,缺乏對農村地區實際情況的了解和認識;教學負擔重,缺乏時間和精力來細致指導學生實踐;實踐教學激勵機制不完善,師資隊伍缺乏積極性和動力等。這些問題導致高校難以提供優質的師資力量來指導學生的勞動實踐,學生在實踐中遇到困難無法解決,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影響到學生的實踐成效和質量。
3.3 "社會共識不夠統一
鄉土勞動實踐是一項涉及高校、政府、鄉村、企業及農民等多方的實踐教學項目,但是各方面就如何有效推進育人工作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共識。雖然總體上對鄉土勞動實踐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基本認知,但是地方政府對大學生實踐經驗和安全保障的顧慮,鄉村社區對大學生開展農業生產活動預期不足的擔憂,企業組織對大學生實際能力和農村民眾對大學生農村生活適應性的擔心等等,都是現實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消減對支持推動大學生鄉土勞動實踐的熱情,影響校內校外育人共同體的建立,導致鄉土勞動實踐難以獲得足夠的支持,影響了實踐的成效和質量。
3.4 "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教育評價機制是對教育教學成效和質量進行監督和改進的必要條件,但是由于鄉土勞動實踐的內容復雜、要素多元,一直以來缺少了全面有效的評價機制。總體來看,鄉土勞動實踐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表現等多方面普遍存在評價標準不明確、不全面,評價方法和手段也不夠科學有效,評價結果的反饋和改進機制沒有構建閉環等問題,導致實踐教學各環節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存在不足,無法完全反映學生鄉土勞動的實際水平能力,難以精準甄別學校鄉土勞動育人工作機制存在的不足之處,對于學校持續改進和優化育人機制作用不明顯,影響了鄉土勞動育人的實際成效和質量。
4 "鄉土勞動實踐的發展路徑
4.1 "加強大學生鄉土勞動實踐的組織領導
4.1.1 "優化實踐育人機制
學校要立足人才培養,緊緊圍繞服務鄉村振興、強化勞動教育兩大目標,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考核評價等方面著手,系統優化和改進鄉土勞動實踐育人機制。課程設置應該貼近鄉村振興和勞動教育的現實需求,在實踐方案中安排鄉土勞動實踐的導論課程教學;定期開展鄉土勞動實踐課程的教研和學術研究,推進實踐育人工作創新。出臺激勵政策,鼓勵教師走進鄉村與村干部、村民交流學習,在具體鍛煉實踐中培訓提升開展勞動教育的專業水平和服務鄉村振興的業務能力。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重點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創新思維;在實踐環節中,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加強團隊合作,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協調能力、團隊意識、綜合素質。立足鄉土勞動實際,科學設置多元化的考核與評價方式,將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成果和反思納入考核范疇,設置實踐報告、成果展示、小組測評等多種評價形式;優化評價主體,充分融合教師評價、服務對象(村民)評價、學生互評和自我評價等多維評價,全方位立體化呈現學生開展勞動的實際表現;注重對學生在專業技能等方面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優化實踐活動的組織過程和實踐成效的綜合性考核評估方式,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4.1.2 "強化校地合作協同
校地合作協同是推動大學生鄉土勞動實踐工作的關鍵支撐體系之一。高校應該積極建立合作關系,協同推進鄉土勞動實踐,結合實踐目標和地域特點,注重推進具體的農村實踐項目,實實在在提高實踐效果和質量。創新多元的合作方式,積極探索與地方政府機構的合作,以共建共享為基礎,主動對接當地鄉村振興政策尋求協同發展;加強與社會組織的聯系,引導社會力量加入到鄉土勞動實踐中,促進校地深度合作,促進農村振興及提升人民生活的質量;深化與鄉村社區和鄉村企業的直接合作,著眼基層末梢單元開展勞動服務,提升大學生開展實踐的實際貢獻度和可行性。建立穩固的合作機制,通過產學研合作、鄉村振興實踐基地、人才服務項目等方式,與地方政府、社會組織、鄉村社區和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制定并完善協作規則和標準,規范合作行為和契約,保障合作平等及校地多方的互利共贏;并在此基礎上保持常態化的聯絡溝通,及時應對處置實際困難和問題,確保合作機制運行順暢。明確具體的合作內容,高校要發揮優勢學科、特色專業的專業能力和人才支撐,深入了解當地農業產業現狀、鄉土文化生態、經濟發展需求等,以共建共享為基礎,有所側重地圍繞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設置專項合作內容,使合作項目能夠與當地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為大學生開展鄉土勞動實踐指明方向。
4.1.3 "激發學生主體意識
學生是參與鄉土勞動實踐的主體,只有積極引導并激發其主體意識,才能取得更好的實踐效益。高校應該引導學生發揮自身優勢和創造力,積極參與到鄉土勞動實踐中,推動實踐成果的應用和落地。強化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和思想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強化大學生的家國情懷、鄉土情懷,在實踐過程中實現思想教育、職業素質、自主能力的同步提升。充分發揮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將學生的專業技能、興趣愛好和當地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每個成員的個人優勢,前置規劃好職責分工制度,確保勞動實踐任務的相對均衡,激發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鄉土勞動實踐活動注入源頭活水。出臺有效的激勵政策,鼓勵學生參加多種類型及不同規模的鄉土勞動實踐,在學生群體中開展“優秀村小二”“鄉村振興能手”等各類先進評選活動,不斷激發大學生繼續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選樹榜樣、表彰先進中引領帶動更多身邊人主動加入到鄉土勞動實踐的隊伍中。
4.2 "完善大學生鄉土勞動實踐的條件保障
4.2.1 "完善平臺保障
各類承載大學生開展鄉土勞動實踐的育人平臺是確保育人活動長期持久開展的關鍵,主要包括校內平臺、校外平臺和共建平臺。構建校內平臺,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開設農業、食品科技、城鄉規劃等相關實驗課程,組織青年志愿者開展農村支教、環境治理、宣傳教育、文化服務等各類鄉村振興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著眼鄉村產業振興、鄉村規劃建設等開展各類創新創業活動,組建各類教師鄉村實踐鍛煉團隊開展調研或對口幫扶,進一步拓寬學生鄉村勞動實踐的渠道。構建校外平臺,要重點聚焦鄉土勞動實踐基地建設,與鄉村社區、企業、政府機關合作,以鄉村、農業企業、合作社等為基礎搭建平臺,并提供資金支持、場地支持、設備支持等;利用城鄉結合部或鄉鎮級社區,發揮其組織管理、信息傳媒、道德引領功能作用,為大學生提供鄉村勞動服務站點,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地進行鄉村勞動實踐。構建共建平臺,要本著“請進來、送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共建產業學院、聯合育人基地、農業產業園等,向大學生展示最前沿的現代農業科技,并為其提供一定的學術研究環境,共同為大學生鄉村勞動實踐提供必要的場地和設施的建設。
4.2.2 "完善師資保障
鄉土勞動實踐的順利推進離不開一支熟稔鄉村振興、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發展趨勢的師資隊伍,既包括了校內教師、在地導師,也需要相關政府單位的專家式師資的參與。面向校內要拓展師資資源,學校可以通過加強人才引進、拓寬師資來源渠道等措施,發展更多支持鄉土勞動實踐的教師團隊,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當地社會服務和公益事業,并將其作為衡量教師績效的重要指標。面向校外要建立導師庫,通過邀請“田秀才”“土專家”等有經驗鄉村農民擔任在地導師,聯合當地農業企業、政府機構邀請專業人士、領域專家組成兼職教師,以其實踐經驗和政策把握能力提升對大學生鄉土勞動實踐的指導效能。同時,學校還要制定指導規范,明確鄉土勞動實踐中學生、校內教師、在地導師、專家兼職師資的職責與任務,并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和考核標準,即明確各類師資的準入門檻,也要全面考核各類師資的績效表現,全力打造一支有能力、高素質、差異化的師資隊伍,并在具體指導勞動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提升師資隊伍的質量,切實提高鄉土勞動實踐項目的執行力和效果。
4.2.3 "完善經費保障
鄉土勞動實踐涉及實踐器具、教學材料、交通食宿和保險勞務等大量經濟支出,如果經費不夠,鄉土勞動實踐必定是難以為繼,因此學校要從源頭開始系統落實好經費保障。首先要拓展經費來源,積極通過扶貧、重點建設項目捐贈等途徑從當地政府獲得公共資金支持,努力在學校年度經費預算中開設鄉土勞動實踐專項資金,與商業公司、校友企業、社會團體等合作籌集鄉土勞動實踐公益發展基金;同時還可以與農業產業發展相關優勢企業展開技術服務合作,將其技術力量和資源投入到鄉土勞動實踐中,以減少實際經費支出。其次要規范收支管理,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經費預算機制、經費支出審批程序、責任追究制度,確保經費使用情況的規范化、透明化和公正性、合理性。最后要評估資金效益,經費保障的效能體現主要是指對大學生鄉土勞動實踐活動的開展和成果產出進行評估,以便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進支持保障工作,可通過定期調研、比較分析等手段收集信息、獲取數據,及時糾正不當開支、調整資金分配、提高使用效益。
4.3 "拓展大學生鄉土勞動實踐的形式內容
鄉土勞動實踐的形式內容的拓展,要充分融合鄉村振興目標、高校育人邏輯、人才培養需求、個人價值實現、青年成長規律的具體要求,重點聚焦科技服務、成果轉化、文化建設等方面推動有效組織和實施,更全面地拓展大學生鄉土勞動實踐的形式和內容。
4.3.1 "以科技服務驅動更高效的鄉村發展動能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之一,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面臨的一系列關鍵性、迫切性“卡脖子”難題,需要高校的積極參與和有針對性的技術攻關[5]。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將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持久的活力。在具體實踐中,各學歷層次的大學生要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科技創新策源地的作用,為農村社區提供科技咨詢服務;緊密結合學科特色和科技優勢,通過將現代科技應用到傳統農業中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數量、水平,減少傳統農業對勞動力的依賴,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強在鄉村社區開展創新創業的引導,促進新型農業發展和工業化加速發展,為鄉村振興帶來更高效的生產力和科技支持,切實將高校科技優勢轉化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優勢。
4.3.2 "以成果轉化塑造更有競爭力的鄉村產業
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可以為農村產業提供新動能和活力。在鄉土勞動實踐中,要將前沿科技成果與當地實際生產結合,為農業生產提供更為穩定、高效的技術支持,推動現代化、智能化、可持續化的發展;要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探索創新型鄉村產業,在農業科技、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引領發展趨勢,開創新經濟增長點;著力發展適用于鄉村情境的有競爭力的市場營銷模式、農村產業發展資本運作方式,將鄉土資源轉化為有商業經濟價值的產業優勢;要探索產學研合作,共同整合、開發和推廣科研成果,形成科技創新產出,擴大農村就業和增收渠道,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協同發展,為制造業發展提供新的工業基礎。
4.3.3 "以活態發展重構更有吸引力的鄉土文化
鄉土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活態的方式發展可以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這種文化。在具體勞動實踐中,要加強鄉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讓農村青年了解鄉土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價值,提高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要積極推進“種文化”,挑選有藝術特長和專業技能的大學生,通過培訓、結對等形式為農村打造一支屬于自己的文化隊伍,讓文化在農村生根發芽;要加強品牌塑造,深度發掘農耕傳統、民族風情和民間技藝等鄉土文化,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莊,充分釋放品牌效應;要強化文旅融合,圍繞當地的傳統文化,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鄉村旅游產品,實現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雙提升,全面提升鄉土文化的價值和影響力。
大學生鄉土勞動實踐以勞動為底色、以鄉村為載體,聚焦支持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力軍的培養,在實踐中引導大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和鄉土情懷,以持久的內生動力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在持續推進發展的過程中為高校治學育人開創新的育人模式,為培養更多愿意留在鄉村、服務鄉村、發展鄉村的青年人才帶來極大的促進作用,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重要的高校力量。
參考文獻:
[1] 陳婷婷,陳頤,鄒波.女大學生擇業質量的社會性別效應[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34-39.
[2] 鐘云華,劉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農村就業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論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8):88-97.
[3]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4] 王馨胤.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林院校學生鄉村就業意愿分析——以四川省為例[J].鄉村科技,2018(25):21-23.
[5] 李建軍.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2(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