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農科研究生就業觀呈現新形態,面臨新問題。農科研究生在就業過程中表現出的“慢就業”“非編不可”“稀缺心態”等現象逐漸普遍,分析其原因主要為研究生專業思想教育不深入,研究生就業指導體系不完善,研究生導師參與意識不足和研究生輔導員專業性欠缺。該研究從研究生專業思想教育、研究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研究生分層分類培養的角度為提升農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探索就業指導路徑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農科;研究生;就業觀;就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G64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3)13-0129-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employment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graduate students presents a new form and faces new problems. The phenomena such as \"slow employment\", \"must be edited\" and \"scarcity mentality\"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postgraduates' employment. The main reasons are that the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s is not in-depth and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of postgraduates is not perfect. Graduate mentors lack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ism of graduate counselors. This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gricultural postgraduates and exploring the path of employment gui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education,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system and hierarchical and classified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s.
Keywords: new era; agriculture; 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concept; employment guidance
就業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的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研究生就業問題是影響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隨著全球經濟發展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繼續增強,畢業生就業面臨自身準備不足和外部就業競爭激烈的窘境,畢業生就業市場表現出的供需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目前,關于研究生就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研究生就業現狀、研究生創業、研究生職業選擇和職業能力。其中研究生就業狀況與影響因素、研究生就業能力與競爭力一直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研究表明,研究生就業困境主要表現為數量性矛盾、質量性矛盾、結構性矛盾、路徑性矛盾和觀念性矛盾[1]。李健等[1-2]針對以上問題,就如何加強研究生就業觀教育和提升研究生就業工作,提出了對策和建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以下簡稱“新冠感染”)疫情發生后,全球經濟不景氣又催生出新問題,賀筱華等[3]基于疫情對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影響的基本判斷,介紹了后疫情時代研究生就業工作“三全育人”機制構建的必要性和路徑。金韋明等[4]闡述了疫情影響下上海交通大學促進畢業研究生就業工作的經驗做法。以上研究多是基于局部數據或者宏觀理論分析闡述了研究生就業的現狀與困境,總結出了不少具有借鑒價值的研究生就業指導對策。然而,目前針對農科研究生就業方面的研究較少,農科研究生因其學科、行業或群體的特殊性,所面臨的就業現狀與困境也有其特殊性,本研究將分析新時代農科研究生就業觀現狀,總結目前農科研究生就業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嘗試給出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對策。
1 "新時代農科研究生就業觀現狀
1.1 "先畢業再就業:“慢就業”“懶就業”成為趨勢
近年來,“史上最難畢業季”已經成為網絡熱詞。一方面,農科研究生畢業進程受到新冠感染疫情的影響,研究生面臨無法按時完成學業并取得學位的困境。另一方面,畢業大學生數逐年攀升,就業市場是“雪上加霜”,研究生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碩士研究生學制短,學業安排比較緊湊,必須先通過論文送審和答辯才能取得畢業資格。盡管對就業問題心存焦慮,但面對畢業、就業雙重壓力,先畢業再就業成為研究生的不二之選[5]。研究生一旦選擇先畢業再就業往往會錯過求職應聘的最佳時期,從而轉變為“慢就業”狀態。除了因畢業就業難,研究生產生“慢就業”現象還有其他的影響因素。主觀方面,學生先就業再擇業的意識普遍偏弱,在就業擇業方面缺乏應有的常識和系統的訓練,不能很好地把握就業機會,面臨就業表現太被動,面臨選擇太糾結;家庭方面,有些家庭對研究生的就業期待較高,這導致學生求職期望高,選擇就業的范圍容易變窄,有些條件寬裕家庭對學生就業期待較低,導致學生內在就業動力弱;學校方面,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側重于本科生,在研究生就業方面缺少系統的就業指導;社會因素方面,受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影響,社會面提供給農科研究生的崗位數和結構發生變化,總體上農科研究生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峻。
1.2 "一心考公考編:“求穩定”“不將就”成為主流
畢業研究生偏向于工作較為穩定的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科研機構就業成為一個普遍現象[3]。筆者所在高校針對農科研究生的就業意向調查顯示,近年來平均每年有近62%的農科研究生準備參加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考試。相比于其他自然科學類專業,農科研究生對口的企業崗位條件艱苦,待遇較低,“考公考編”成為學生權衡之下的優選。新冠感染疫情的發生給中國經濟造成巨大影響,所產生的恐慌也已蔓延至就業領域,疫情期間編制工作所體現的“旱澇保收”更加堅定了畢業生考公考編的就業意向。然而,學生考公考編的初衷更多在意的是“編制”本身,而很少思考“編制”工作內在的價值。學生出現“考編熱”只為了穩定而不是實現自我價值,這背后透露出學生“偏安逸”的就業思想,學生對工作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殷切寄語廣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學生“求穩偏安”的就業思想雖然有一定的客觀性,但與社會對青年人的期望是相背離的。一些研究生考公考編不成功往往還要“二戰”“三戰”,全身心地投入備考而不愿嘗試其他工作,表現出“非編不可”或者說“不將就”的現象。
1.3 "稀缺心態普遍:“看當下”“跳農門”成為常態
稀缺心態就是“擁有”少于“需要”的感覺。當前,農科研究生稀缺心態較為普遍,主要表現:①學生擇業過程中更多關注崗位的工作地點、環境、薪資待遇等,卻很少關注企業經營狀況、學習提升機會、職業發展空間,表現出長遠職業謀劃意識不足。例如農科對口崗位的工作環境比較艱苦,工作單位所處位置通常在鄉下或者城鄉結合區域,農科畢業生經常跨專業選擇去城市就業,學生很在意工作環境,“學農不擇農”的現象依舊存在。②學生擇業中過于關注“會什么做什么”,而不是“想什么學什么”。蘭德爾·柯林斯曾在《文憑社會》一書中指出:人的工作技能大多是在工作中習得的。學術型和專業型農科研究生在校期間大多數時間都在實驗室,脫離專業生產實踐。研究生雖然能得到一些科研訓練,掌握一定的實驗室工作技能,但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不足,學生依托掌握的現有知識技能求職本身不錯,但過于關注自己“會什么”而去“做什么”容易促使自我認知錯位,變相地縮小了職業發展空間。例如筆者所在高校近年來去企業就業的農科研究生有65%左右去了生物科技公司就業,學生選擇去生物科技公司一方面是因為相比于農口企業,生物科技公司的工作環境好、待遇優,另一方面是學生在研究生期間得到了一定的科研訓練,然而從長遠來看,大多數的農科研究生去生物科技公司就業,容易導致農科行業人才的流失。
2 "新時代農科研究生就業問題成因
2.1 "研究生專業思想教育有待深化
新時代農林院校研究生要堅定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理想信念,這種理想信念是推動其完成新的歷史使命的源泉所在。農林院校如何不斷強化這種理想信念,關系到農科研究生培養的根本。專業思想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如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實踐育人和勞動育人等,都是開展研究生專業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研究生因為其群體的特殊性,其專業思想教育與本科生有很大不同。例如當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唯論文”“唯專利”“唯榮譽”的現象依舊存在,各式各類的評獎評優機制促使研究生變得更加功利,這種氛圍之下研究生專業思想教育很容易被忽視。具體表現為涉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專業教育、實踐教育交叉融合不足,協同推進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思政工作,促使形成育人合力的舉措不多。農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與內容存在創新不足、形式單一的問題。
2.2 "研究生就業指導體系有待完善
高校重視研究生就業工作主要通過考核的方式來進行,落實二級學院院領導負責制來完成就業率。隨著就業門檻的不斷提高,涉農本科院校本科生大多數都選擇升學讀研,有的農業院校本科升學率高達80%,本科生實際需要就業的人數較少,有些涉農高校學科實力較強的學院實際就業主體其實是研究生。然而,高校就業主管部門的就業指導體系大多以本科生為主,而對于研究生就業則缺少科學的頂層設計、系統的過程管理和有針對性的指導。就業指導體系的構建一般就是圍繞課程、講座、實踐和保障展開的。當前,全國很多高校陸續開設了本科生必修或選修課程,但是開設研究生課程,特別是開設研究生生涯規劃必修課程的高校寥寥無幾[6]。研究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就業信息分享、簡歷制作指導、就業指導培訓等)往往也是從研究生畢業學年才開始,研究生在學制內缺少系統的職業規劃教育。農科研究生在校期間,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完成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上,如此導致學生容易忽視自身的全方位發展。
2.3 "研究生導師參與意識有待加強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我國大多數高校實行“導師責任制”,在研究生求學階段,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也是與學生接觸最多、對學生影響也最大的人。黃玲莉等[7]調研發現,導師的職業支持和心理支持可對研究生的就業能力起到促進作用。但現在很多導師一般更加注重研究生的專業和科研能力培養,而不注重對研究生職業規劃和就業能力方面知識的傳輸,主動參與研究生就業工作的意識較弱。蔡寒菁等[5]研究發現,多數研究生科研時間安排較緊,就業提升類型的講座和培訓屬于非科研活動,導師很少支持學生參加此類活動。農科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完成需要一定的實驗室工作作為數據支撐,在學生就業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導師需要和學生需要對立而導致導學關系緊張的情況,例如學生認為其工作量已足夠畢業,而導師認為不夠或希望學生能把后續工作做完整,導師在缺乏與學生的有效溝通下很容易與學生產生矛盾。
2.4 "研究生輔導員專業性有待提高
就業工作雖然在高校得到普遍重視,但是對教師相關的培訓卻不匹配。輔導員是負責研究生就業工作的直接聯系人,為學生提供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是輔導員重要職責之一。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輔導員整體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性有待提升,而且為研究生提供就業指導更需要專業性,輔導員在工作崗位上很少接收到有針對性的培訓。此外,輔導員的大多數時間都被瑣碎的事務性工作占據,這種情況下輔導員很難再給予研究生系統的就業指導和幫扶,更不用說將就業工作做到一對一精細化。因為研究生就業的專業性強,很多研究生輔導員不是專業出身,對專業、行業的了解不夠深入,雖然有時可以為研究生提供基本的求職指導,但不能長遠地為學生謀劃,因此在開展就業指導過程中困難重重。
3 "新時代農科研究生就業指導對策
3.1 "強化研究生專業思想教育,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當代大學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觀念,堅持從實際出發,勇于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穩走實,善于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新時代,農業高校研究生的培養關乎到國家“三農”人才隊伍建設,關乎到“鄉村振興”后備人才儲備。農科研究生專業思想教育是農科人才培養的根本,學生知農愛農才能強農興農。以揚州大學獸醫學院為例,學院開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生專業思想教育實踐:①常態化開展導師培訓活動。學院每季度開展一次導師培訓,主要內容涉及研究生培養、課題組管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生就業指導等,通過培訓統一研究生培養共識,提升研究生導師指導研究生全面發展的能力。②品牌化打造校友故事講堂。學院把杰出校友作為專業思想教育的優質資源,定期邀請來自學術研究、生產養殖、寵物臨床、基層管理和創新創業等各類杰出校友給研究生講述拼搏故事,通過講述故事堅定研究生的專業思想,為研究生提供更加豐富的職業發展思考。③鮮明化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學院將研究生黨支部建在課題組上,確定課題組導師為黨支部書記、研究生輔導員為黨支部副書記的支部負責制,推動形成“一切工作到支部”的格局,把研究生黨支部作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之一,促使導師和輔導員形成教育合力,切實發揮研究生黨建的思想引領作用。④深度化拓寬校企合作渠道。農業類企業掌握著我國農村農業發展最前沿信息,在這方面學校有時是滯后的。介于此,學院不斷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形式和新內容,通過學生實習、組隊參觀、企業講座和科研合作等加強研究生對農村農業發展情況的了解。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的專業情懷,夯實研究生的專業思想。
3.2 "強化研究生就業隊伍建設,完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
研究生就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指標,高校應該按照國家的有關部署,堅持內涵式發展,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推動培養模式改革,建立研究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體系的構建離不開人,負責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隊伍主要為高校就業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研究生輔導員、研究生導師。高校要明確就業工作人員、研究生輔導員、研究生導師的職責,尤其輔導員和導師是研究生就業過程中參與度最高的教育工作者,要給予輔導員和導師專業技能的培訓和指導,教師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才能更好地開展研究生就業指導工作。此外,完善就業指導體系還需做到:①建設研究生就業指導課程。學校層面要設計研究生就業通識課程,農科二級學院要結合學院實際情況,設計符合自己專業的研究生就業指導課程,學校學院要協同建設研究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學校應將研究生生涯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培養學生良好的擇業觀和職業觀,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思想、心理和素質根基[8]。②整合和暢通就業信息發布。筆者經過調研,當前研究生獲取就業信息主要是參加校園招聘會,關注輔導員在微信群、QQ群內發布的就業信息,聯系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等。學校的就業信息缺乏高效整合,就業信息有時不能及時地傳達給學生。因此,高校需進一步整合就業信息和打造就業發布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為研究生獲取就業信息提供更多便利。③建立科學高效的就業考核機制。就業率是各高校非常關注的就業核心數據,筆者認為,除了把就業率作為二級學院重要的考核指標,還需要加強過程考核。農科專業背景不同,研究生就業的環境也不同,高校要通過過程考核了解各學院開展研究生就業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不能把考核簡單化、單一化,學校就業主管部門要聯動二級學院集中力量攻克難點問題。
3.3 "強化研究生分層分類培養,推動學業就業無縫銜接
研究生培養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將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分類培養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有利于研究生明確自我定位,促使研究生人才培養與多樣化的人才市場結構更加匹配。因此“學”“專”分流不僅是研究生自我成長成才的規律使然,也是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然而目前,專業型與學術型研究生在課程設置、師資隊伍、評價方式等方面都沒有太大區別,分流培養效果并不理想。對于專業型研究生,要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應以培養實踐能力為重點,以產學研結合為途徑;而對于學術型研究生,高校應鼓勵他們更多地參與到攻堅型學術研究中,提高學術科研能力[9]。以揚州大學獸醫學院為例,為做好研究生分層分類培養開展了一系列嘗試:①做好招生宣傳,聚合校外資源。學院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面上開展研究生分類培養的宣傳,在點上要求導師跟學生提前溝通并闡明“學”“專”的培養區分。學院積極挖掘并整合校外教育資源,不斷拓展研究生實踐基地和校外導師庫,提升專業型碩士培養的硬件條件。②分類設計課程,強化過程管理。學院做到“學”“專”在課程學習上的分類,學術型傾向于學術研究,專業型傾向于生產實踐,嚴格將研究生分層分類培養貫徹到培養的全過程,如中期考核、生產實習、論文審查等。③定期開展調研,保障培養質量。學院每年面向畢業班研究生開展專項調研,及時掌握研究生分類培養的成效,不斷完善校院兩級質量監督體系,健全研究生教育督導隊伍,建立以職業勝任能力為導向的質量評價體系,對培養全過程進行監督。
總之,新時代農科研究生就業工作要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要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要以“工匠精神”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農科高層次人才培養將會面臨新的社會需要,農林院校不能只關注就業指標,還要努力提升研究生就業質量,為更好地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農科高層次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 李健,李亞員.碩士研究生就業觀結構的質性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2):21-26.
[2] 李家源.研究生就業現狀及對策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2021(5):59-61.
[3] 賀筱華,潘光堂.后疫情時代研究生就業工作“三全育人”機制構建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3):32-37.
[4] 金韋明,衛善春,沈延兵.新冠疫情影響下促進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9):16-20.
[5] 蔡寒菁,陳曉梅.大眾化教育背景下研究生就業困境與突圍[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38(9):7-9.
[6] 楊院,王熒婷.我國碩士研究生畢業去向及趨勢研究——基于教育部直屬高校2014—2018年數據的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5):58-65,73.
[7] 黃玲莉,榮東平.新時代下研究生就業指導體系優化研究——以“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為視角[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8(14):45-49.
[8] 賴嬌.高校關于研究生就業核心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20(8):4-5.
[9] 馮斌,李婷婷,趙云鶴,等.學術碩士在校培養因素對職業發展狀況的影響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2):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