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要求中強調了“必須堅持系統觀念”,這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新時代的守正創新,同時也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提供了方法論遵循。以系統觀念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要以辯證思維審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大眾話語以及國內話語與國際話語之間的辯證關系;以戰略思維對意識形態話語在社會系統的整體框架下作全局性統觀,在話語要素層次的結構分析中作謀劃;要以底線思維守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政治邊界、思想邊界和價值邊界,從而在守正創新中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對社會生活的引領功能。
關鍵詞:意識形態話語;系統觀念;結構性創新
中圖分類號:D61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8477(2023)07-0015-09
收稿日期:2023-02-28
作者簡介:馮冉(1993—),女,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0);陳錫喜(1949—),男,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席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高校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200240)。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育科學項目“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風險防控機制研究”(C2022387);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意識形態生產的基本經驗及其啟示研究”(2022EKS004);上海市社科規劃年度青年課題“新時代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歷史記憶路徑研究”(2022EKS00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即“要善于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1](p20,21)作為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思維,系統觀念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提供了重要方法論遵循。針對當前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研究存在的矛盾分歧,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應在系統觀念的指導下,堅持辯證思維以厘清“怎么認識”的問題,即以辯證思維審視意識形態話語創新中存在的內容與形式、宏大與微觀、不同話語形態以及國內與國際話語之間的辯證關系。在部署“怎么改造”的問題上,一方面要從頂層設計出發,即運用戰略思維在社會系統的整體框架下,全局性、整體性、結構性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界限”守護,即運用底線思維守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邊界。
一、以辯證思維審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矛盾關系
辯證思維即是以矛盾分析法為主要方法,在聯系和發展中透視和分析事物內在本質的思維活動。以辯證思維審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矛盾關系,就是要“客觀地而不是主觀地、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孤立地”[2](p245)觀察、分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研究與實踐中存在的矛盾問題,以探尋解決矛盾的辦法。
(一)話語內容創新與話語形式創新的辯證關系
內容與形式是辯證法的一對基本范疇,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并影響內容,兩者是辯證統一的,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矛盾。話語內容創新和話語形式創新也是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一對范疇,兩者之間雖有差別但亦是辯證統一的。
當前,有學者從意識形態話語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矛盾關系出發,指出意識形態話語建設存在注重內容、忽視形式的問題,表現在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未能有效融合與貫通。①這也是導致我們的國際話語地位不高的原因之一。也有學者認為并非所有的意識形態話語都能表達出意識形態的本真含義,有時某一形式的話語表達還會對意識形態的價值意義造成損害和扭曲,因此,一味追求話語表達的創新反而會給非主流意識形態爭奪話語權提供可乘之機。[3]也有學者指出我們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過程中對于內容和形式的討論處于“平行線狀態”,即內容的創新傾向于傳播者,形式的創新過度以受眾為中心。[4]這表明,意識形態話語內容與話語形式的協調統一關系,不僅影響著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發展,而且對兩者關系的認識及處理也影響著意識形態安全。
實現意識形態的社會化是創新的落腳點和歸宿,也是判斷創新成功與否的標準。這意味著,成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應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本真含義的有效傳達,以獲得人民的理解和認同。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決定了自身的權威性和崇高性,也決定了其理論的規范性和抽象性。然而任何意識形態要實現對人民群眾的掌握,即實現其社會化,就要對意識形態話語提出要求,正如馬克思所言:“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p11)即是說,意識形態理論要說服人,除了理論本身的真理性力量,也離不開恰當、通俗化的話語表達。而這既含有適于社會實踐發展需要的話語內容生產,也涵括恰當的話語形式選擇以及兩者的辯證統一。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表達既要易于為人民理解和把握,但又不能消解甚至扭曲其理論內涵。因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要平衡好話語內容和話語形式之間的辯證關系。
(二)“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的辯證關系
“敘事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它既是一種話語方式,也是一種思維方式。”[6](p1)所謂宏大敘事,用美國歷史學家麥吉爾的話說,“就是無所不包的敘述,具有主題性、目的性、連貫性和統一性”。[7]微觀敘事則聚焦于局部和具體,側重從現實的個人出發進行敘述。敘事與話語密切相關,意識形態話語是意識形態理論的符號表達,其創新也必然包含敘事方式的選擇與運用。
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敘事方式上,存在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矛盾對立的觀點。當前,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人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意識形態的宏大敘事似乎無法滿足人民的現實需要。因而,注重對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關注的“微觀敘事”是新時代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一個重要特征和向度,業已獲得當前學界的普遍認同。“宏大敘事”由于過多地關注國家、民族與社會的發展、興盛與進步,而忽視了對個體意識和個體發展的關注和日常生活的觀照。隨著人民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當代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或者話語體系的建構應該向日常生活領域轉變,向“微觀敘事”轉換,以此突出個體的生存狀態和主觀意識。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宏大敘事話語方式能迅速得到中國人民的認可。這是由宏大敘事的思維方式是善于從整體、聯系的視角認識世界的中華文化基因所賦予的,它帶著強大的中華民族烙印,因而對國家、民族的宏大敘事話語也更具影響力和凝聚力。[8]而且用“細小敘事”消解“宏大敘事”,用個人生存意義的“生活界”來否定以生產方式為基礎的歷史客觀規律,制造意識形態和學術的割裂,也是當前西方消解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權的主要方式。[9]
宏大敘事和微觀敘事都是馬克思主義敘事的重要特征,兩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是要向“微觀敘事”轉向,還是兼顧“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并保持兩者之間的合理張力,不能做單一、零散的分析,而應該全面系統、普遍聯系地分析兩種敘事方式的運用,從而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
(三)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大眾話語的辯證關系
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大眾話語是依據社會生活不同領域意識形態性強弱的差異而在不同領域所展現的話語形態。不同領域的意識形態話語,其意識形態性以及理論性強弱等的差異表明,不同領域的話語形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因而,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建設中應關注對不同形態話語的具體運用以及關系處理。
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大眾話語的關系問題有待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中進一步厘清,主要由于當前學界研究存在的觀點分歧。比如,有學者認為空洞遠離群眾的政治說教以及高度抽象的理論不僅因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認知而不易被掌握,也難以激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因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要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向大眾話語的轉換。但也有學者認為政治話語作為表征政治信息的符號載體,其缺位會影響國際政治經濟行為的合法性,[10]意識形態的話語建設要保持好對政治話語使用的張力問題,既不能完全使用也不能完全脫離。[11]也有學者認為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建構不僅要以學術話語為重點,使其為政治話語提供學理根據,而且也要為轉化為社會生活話語的政治話語提供合法性依據。[12]有學者強調要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生活話語的互動整合。①
那么,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實踐中,如何處理好不同形態話語之間的辯證關系以更好發揮意識形態話語的功能并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是等而視之地兼顧,還是有區別地運用?這都對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國內話語與國際話語的辯證關系
注重國內國際意識形態話語的協調性是當前意識形態話語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不能忽視的重要內容。
國內話語與國際話語的辯證關系,一方面表現在意識形態對內對外兩套話語的區別。例如,在當前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存在著對內宣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傳播傳統文化與改革開放,[13]或是“對外輿論工作中強調‘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發展道路多元化’,對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又突出論述‘社會主義必然戰勝資本主義’”[14]等兩套話語的區別。在這方面做到既內外有別,又內外協調,才能不給敵對勢力攻擊我們提供“口實”。
國內話語與國際話語的辯證關系,另一方面表現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中國性”的承接以及對文明多樣性的尊重上。中國話語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與國家實力相比存在“應然”和“實然”失衡的矛盾,通過話語創新將中國的發展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進而不斷掌握國際話語權,以破除西方資本主義的話語霸權,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重要目的。這就意味著,中國話語的自塑和出場既肩負著對“中國性”的闡釋也包含著對西方霸權話語的解構。然而由于歷史文化、價值觀以及意識形態制度等各方面的差異,中國話語要在國際社會“傳得開”并被“聽得懂”,在對外講好中國故事中要增進與其他民族國家文化的對話與互動,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15](p46)
國內話語與國際話語雖有區別但同屬一體,如何協調好對內宣傳和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話語關系,構建國際國內邏輯一致的話語體系,考量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
二、以戰略思維謀劃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
戰略思維是從全局、整體和長遠把握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的思維,具有統攬全局、系統謀劃、高瞻遠矚和主動創造的特性。可以說,戰略思維也蘊含著對歷史思維、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的運用。以戰略思維系統謀劃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是對系統觀念的有效遵循,也為具體落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做好了頂層設計規劃。以戰略思維謀劃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一是要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置于整個社會系統中,在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的實然狀態以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所要實現的目標狀態的應然前景中作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謀劃。二是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視為一個由多要素組成的有機系統,系統分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要素、層次以及結構,以對其創新作結構性、整體性推進。
(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應在社會系統的整體框架下作全局性統觀
馬克思指出:“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率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5](p603)那么表征這些原理、觀念和范疇的話語也是“表述人類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自然產物,鑲嵌在問題和正在做的事情中”。[16]它們也同其表現的關系一樣,是歷史的、暫時的。因而,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實踐中存在的矛盾問題的分析也應放在社會關系中,在社會系統中把握。恰如列寧所言,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的絕對要求,是“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17](p375)意即要置于社會歷史的整體框架中作全局性的統觀。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以及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新判斷,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以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等等,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敘事語境,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和中國,如果墨守成規、思想僵化,沒有理論創新的勇氣,不能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僅黨和國家事業無法繼續前進,馬克思主義也會失去生命力、說服力。”[18]這意味著,必須在時代和社會變化發展新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經驗總結以及理論創新。面對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僅需要不同的理論,對話語創新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當話語創新不能準確把握現實問題的不同需要時,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供給與需求之間便會出現結構性矛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實踐中的矛盾問題將無法避免。
基于對話語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大眾話語,國內話語與國際話語幾對關系的梳理,可以發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存在的矛盾問題,實質是由話語供給與話語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引致的。實際上,話語內容與形式、不同敘事方式以及各話語形態之間并不存在矛盾對立,它們都是服務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而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實踐中,之所以會出現內容創新與形式創新、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政治話語、學術話語與大眾話語以及國內話語同國際話語的矛盾問題,皆源于聚焦的問題不同,因而在進行話語創新的過程對不同話語要素的運用也不盡相同。
例如,聚焦回答中國之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應注重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以回答好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問題。因而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具體實踐中,話語形式創新應以話語內容為中心展開,并且在敘事方式和話語形態上,實現宏大敘事與微觀敘事的統一,以及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同大眾話語的有效融合。聚焦回答人民之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應創新豐富多樣的話語表達形式,以微觀話語敘事為主,生動、通俗地傳達理論思想和制度政策內容;聚焦回答世界之問和時代之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應以關懷全人類發展的全球視野來進行,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更多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的理念和方案,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影響力,“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19](p214)因而宏大敘事方式和學術話語創新以及國內話語與國際話語的邏輯統一應成為話語創新的重要著力點。
社會意識終究決定于社會存在。因而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化解其實踐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問題需要將其置于整個社會系統中,在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的整體目標的統攝下,聯系地分析不同問題的發展變化需要以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系統內不同要素、層次和結構的優化和整合,提升話語供給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應在話語要素層次的結構分析中謀劃
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下的意識形態話語具有系統結構性。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揭示了意識形態的本質內容,即把統治階級的利益說成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這在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5](p552)也明確指出了意識形態的生產主體,即在統治階級內部進行精神勞動的“一部分人是作為該階級的思想家出現的,他們是這一階級的積極的、有概括能力的意識形態家”。[5](p551)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思想,對怎樣傳播共產主義思想給出了明確的指導,即“在每一個國家內用人民懂得的語言進行共產主義宣傳”。[20](p79)這些思想都鮮明傳達了作為表征意識形態的符號和工具的意識形態話語是一個多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其內在地包含著主體性要素即“誰來說”、對象性要素即“對誰說”、內容性要素即“說什么”和表達性要素即“怎么說”等系統要素。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是橫向要素與縱向層次有機耦合的立體結構系統。既包括主體、表達、技術、對象和場域,即誰在說、說什么、怎么說、對誰說和在哪說的橫向要素,也含有認知解釋、價值信仰和目標策略的縱向層次。意識形態話語作為意識形態的表達符號和編碼工具,可以用實在的、可理解的內容充實抽象的思想。這在一定意義上表明,意識形態話語是理解包括政治上層建筑以及思想文化在內的意識形態的重要介質,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建構了意識形態。因而,對意識形態話語橫向要素的認識和把握也須基于意識形態的縱向層次。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縱向層次主要分為基礎層、核心層和實踐層。其中,認知解釋處于基礎層,展呈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實然狀態,主要是基于理論以及事實而對制度、體制和政策進行解釋說明,這一層次的意識形態話語具有科學性的特點。核心層的價值信仰展呈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應然狀態,其主要從價值、信仰的角度說明意識形態的本質,以升華人們的理論認知,其話語具有道義性的特點。實踐層的目標策略展呈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可為狀態,它是認知解釋和價值信仰的統一,通過具體的實踐或規劃將思想觀念現實化,實踐層次的話語具有直觀性和可理解性的特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不同層次具有各異的話語特點和功能,因而對意識形態話語系統的要素結構的要求也不同。因此,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要聚焦不同層次的特征和功能,以及各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優化不同話語要素及其結構關系的同時,增進不同系統要素層次間的有機耦合。
“要想形成一個系統,除去要素之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結構,即這些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21](p61-62)意識形態話語具有政治辯護、價值表達、批判引導、動員凝聚等多種功能,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對于這些功能的提升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然而,由于意識形態話語在不同領域所發揮的作用有異,因而其創新也不能毫無章序一概而論,也不能作“平面化”或“碎片式”的理解。否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中存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不同話語敘事關系以及不同話語形態之間的關系問題將難以化解。
意識形態話語創新“不是簡單的概念變化和詞匯更新,不能就話語論話語,而應該回溯到話語和‘存在’的關系”。[22]質言之,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并非是不加區分的泛泛而談,它應是有前提的、有針對性的創新。這種前提和針對性就意味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應注意分析意識形態話語系統內諸要素的相互關系,以及其與意識形態不同層次之間的耦合,以實現對意識形態話語結構的優化整合,提升話語創新的有效性,即實現結構性創新。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實現結構性創新,既要分析意識形態話語系統內各橫向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也要綜合衡量意識形態話語系統各縱向層次的不同功能需要。基于意識形態話語的橫向要素與縱向層次間的相互關系,其結構性創新一是要實現深層結構創新,即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形態與實踐領域相適配,二是要推進表層結構優化,即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風格與作用對象相適配,三是加強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的互動,即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內容與話語形式相適配,實現話語內容與話語形式有“鏈接”,話語風格對話語對象有“聚焦”,各形態話語有“融通”,從而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整體功能。
以戰略思維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結構性創新,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效能,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有效供給以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以及現實發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功能,服務于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戰略任務。
三、以底線思維守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邊界
系統具有開放性,這既是保證系統不斷發展的前提但也會引發系統的風險。系統觀念中要求的法治思維和底線思維作為一種“界限意識”其實質也意在維護系統穩定,以降低風險。因而,以系統觀念審視和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則必須要樹立底線思維,以守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邊界,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毛澤東指出:“一切事物總是有‘邊’的。……不承認‘邊’,就是否認質變或部分質變。”[23](p108)創新也是有“邊”的,這里的“邊”是一種無形的邊界,具有規范和導向的重要功能,既規范了創新的限度又引領著創新的向度。意識形態話語創新也不是無原則的話語創造、符號更新以及結構優化,而是一種“強基固本式”的守正創新,“是在確定的前提下討論新話題、說新話”,[24]這個“確定的前提”就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立場、觀點以及自身的科學性和道義性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劃定了不可逾越的政治邊界、思想邊界和價值邊界。
(一)政治邊界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邊界規范和導引著其話語創新的政治信仰和話語立場。“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19 ](p35-36)作為表征意識形態思想本質的意識形態話語也具有政治辯護、引領以及威嚇等政治功能,可以為本階級的統治進行合理合法的辯護以有效建構政權合法性,即“某種政治秩序被認可的價值”。[25](p184)意識形態話語通過對制度、體制等政治意識形態的編碼以及適應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變化需要基礎,適時、適當地調整和革新可以有效增進人民的政治認同,以持續有效地捍衛政治安全和政治合法性。因此,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應在政治邊界的規范和引領下進行,以防非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意識的滲入。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恪守政治邊界有歷史的訓誡。戈爾巴喬夫放棄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和價值觀念,推動實質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人道和民主的社會主義改革,為蘇聯解體埋下了意識形態的禍根。以至于后來在蘇聯共產黨的官方文件中“除了‘社會主義’這個詞外,文件與《共產黨宣言》,甚至與《資本論》幾乎沒有一點聯系。有關‘社會主義’的那些蘇聯慣用提法也不見了。從某種程度而言,‘議題’所談論的更接近于歐洲的社會民主”。[26](p138)因此,不論是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還是進行話語創新,始終都要堅守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信仰和共產主義的信仰,不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的錯誤這是原則和底線。鄧小平也強調:“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絕不能夠偏離四項基本原則的軌道,不能損害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27](p279)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恪守政治邊界也是現實使然。當前,西方大國憑借其在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優勢在國際輿論場中保有絕對的話語主導權并不斷向外拓寬自身的話語邊界,輸出其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念,這就勢必會對中國話語產生影響。在中國話語的對外交流以及國際話語權的爭奪中,就存在部分話語試圖拋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話語,或是主張“價值中立”,或是擁抱“普世價值”以融入國際話語體系的現象。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過程中也存在奉西方理論、西方話語為金科玉律,以西方理論裁剪中國實踐的情況,這不僅會引發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滲透,還會陷入西方話語的邏輯框架喪失自我。因此,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恪守政治邊界,不僅意味著對自身政治立場和政治信仰的堅定,也對政治判斷力和領悟力的提升提出了要求,即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過程中要主動“劃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改旗易幟邪路的界限、提防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政治價值觀一統天下的危險”。[14]
(二)思想邊界
思想邊界“界定了思想意向的存在空間與實踐場域”,[28]是對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理論規范。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是理論適應發展需要所做的調適和轉換的必然,也是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之需要。因此,不論社會主義建設各階段性的目標和任務為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始終是在“守正”的基礎上基于實踐發展需要的“再創造”,即是說,話語創新應在恪守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實現。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邊界內蘊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中。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29](p52)“兩個決裂”既是對無產階級在社會生產領域和意識形態領域提出的兩大歷史任務,也劃分了共產主義思想同以資本主義私有制觀念為代表的傳統觀念的思想邊界。列寧也曾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把社會發展的客觀形勢和進程的冷靜分析與承認人民群眾革命創造性相結合,使其具有與其他一切社會主義理論不同的理論特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同其他社會主義理論的區分,實際上就是對思想邊界的劃定。
恪守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邊界,防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框架的“超越”和脫離,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不變的原則遵循。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脫離思想的話語創新不僅無助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主導權的鞏固,還會損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權威。因此,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不論如何求新、求變,都必須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再創造”,“越界”的、過度泛化的概括只會導致“謬誤”的產生,正如哈耶克所言:“只要我們在說話時,使用的是錯誤理論建構的語言,我們就會不斷發生錯誤,并使這些錯誤成為永恒的東西。”[30](p151)
(三)價值邊界
價值邊界表達了價值作用范圍存有一定的界域。始終堅持實現和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價值,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需恪守的價值邊界。習近平指出:“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1](p19)“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是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要堅持好、運用好的立場觀點方法。這就意味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要在價值邊界的引領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話語表達,站穩為人民立言的價值立場。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價值邊界是由理論賦予的,具有與生俱來的本質規定性。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表達了馬克思、恩格斯為實現人類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奮斗理想。從《評普魯士政府的書報檢查令》和《關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護》對人民自由言論的捍衛到《〈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對“天國的批判”“塵世的批判”“宗教的批判”“法的批判”,對人的解放的謀求;從《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護》和《為摩澤爾記者的辯護》對人民利益的維護和聲辯到《共產黨宣言》強調:“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29](p42,44)每一次新思想的創造、新話語的表達,皆是圍繞對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批判,對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終極關懷,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一以貫之的價值立場——人民立場。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恪守價值邊界是對中國共產黨人民性話語立場的賡續傳揚。話語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堅持的人民立場也決定了其話語取向的人民性。從毛澤東提出“為人民服務”到鄧小平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從江澤民強調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胡錦濤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都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不變初心,也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不變的意識形態話語取向。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滿足人民大眾的思想、情感和利益的需要,既不能搞價值中立又要區別于以資本為中心的資產階級話語立場。
四、結語
從系統觀念審視,意識形態話語自身不僅是一個結構系統,其同時也歸屬于意識形態系統以及社會巨系統,是它們的重要構成。所以,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創新應該在明確各系統要素以及結構關系的基礎上,以現實問題為導向,以拱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核并提升其凝聚力和引領力為目標和方向,通過系統謀劃,抓關鍵、顧次要,穩定有序地促進意識形態話語系統各要素間的適配以及系統結構的優化,從而有效應對社會矛盾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并滿足人們的多方面、多層次需要。因而,在系統觀念指導下,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要以“辯證思維”為著力點,客觀、發展、全面、系統地認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存在的矛盾問題;以“戰略思維”為著力點,為具體落實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創新做好頂層設計;以“底線思維”為著力點,科學規范意識形態話語創新的限度,守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以此三個著力點,通過推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結構性創新,對于解決話語供需結構矛盾,進而有效提升意識形態話語功能并增進對社會生活的引領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王巖.新時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建構路徑[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7).
[4]劉慧.創新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新維度[J].理論導刊,2014,(1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陳然興.敘事與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7]Megill A.“Grand Narrative”and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M]//Ankersmit F,Kellner H.A New" Philosophy of Hi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8]忻平,于智慧.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改革創新學術理論研究與傳播[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7,(1).
[9]侯惠勤.論馬克思主義學術話語的方法論基礎[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
[10]陳文澤.改革開放40年來黨的意識形態的自我調適——基于拉卡托斯科學綱領劃界理論的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
[11]郝保權.中國夢的意識形態話語創新[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5).
[12]陳錫喜.重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目標、原則和重點——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驗為視角的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11).
[13]秦宣.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構建思路[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2,(11).
[14]陳錫喜.氣壯理直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J].中國高等教育,2014,(1).
[1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6]李雙套.中國話語建構的三個哲學原則[J].天津社會科學,2020,(6).
[17]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習近平.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J].求是,2022,(13).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0]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魏宏森,宋永華,等.開創復雜性研究的新學科——系統科學縱覽[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2]李雙套.中國話語建構:來自哲學的分析[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0,(1).
[2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4]侯惠勤.意識形態的變革與話語權——再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話語權[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1).
[25][德]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張博樹,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26][美]小杰克·F.馬特洛克.蘇聯解體親歷記(上)[M].吳乃華,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
[2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8]王林林,雙傳學.新時代意識形態風險的生成機理與邊界治理[J].新疆社會科學,2021,(1).
[2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0][英]哈耶克.不幸的觀念——社會主義的謬誤[M].劉戟鋒,張來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張" 豫
Three Focus Points of Socialist Ideology Discourse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Threshold of Systemic Conception
Feng Ran" " "Chen Xixi
(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Xi Jinping emphasized “adhering to the system concept” in the “six insistences” requirements for opening up a new realm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which is the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of the Marxis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in the new era.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ical discourse with a systematic concept, we should use dialectical thinking to examin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nt innovation and form innova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ical discourse, “grand narrative” and “micro narrative”, political discourse, academic discourse and public discourse, as well as domestic discourse and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The ideological discourse is viewed as a whole in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social system with holistic thinking, and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elements is planned; Guard the political boundary, ideological boundary and value boundary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ical discourse with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so a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ical discourse on social life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discourse; system concept; structural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