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10月30日至31日,備受矚目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時隔六年之后再次召開的我國金融領域最高規格的會議,也是今年3月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我國金融監管框架進行最新調整之后召開的第一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這是首次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命名的會議,凸顯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本次會議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事業發展來之不易的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會議也直面我國金融領域存在的問題,指出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要求金融系統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胸懷“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會議對我國金融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回答,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會議強調,做好金融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會議還明確了金融工作的目標、主題、主線、支撐、重點、總基調等,鮮明地提出“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不斷開創新時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的根本宗旨是服務實體經濟。會議更加突出了金融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強調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從規模指標上看,我國是金融大國,但從國際競爭力上看,我國離金融強國尚有差距。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對科技創新、區域協調、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糧食和能源安全、綠色發展、中小微企業、老齡化等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服務還存在欠缺,這些都是我國近年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鑒于此,會議指出,“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首次系統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進而構成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驅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本次會議再次強調,“要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這是改善我國金融結構,提升金融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分散金融風險的重要舉措,也對我國建設現代金融體系意義重大。會議對金融機構的定位與職能也作出了明確要求:“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中小金融機構要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保險業要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還首次提出要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隨著我國經濟的長足發展和金融市場化改革深入,我國金融體系的全方位功能正在逐步實現,金融服務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融資,特別是間接融資,而是為實體經濟提供更為多元、更高質量的服務,向資源配置、財富管理、風險管理等金融全面功能的實現邁進。
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是本次會議重中之重的議題。會議提出,“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格執法、敢于亮劍,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可以預期,在國家金融監管體制新的調整優化后,未來金融監管將實現對所有金融活動的全覆蓋,多種監管方式并行,健全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讓科技賦能監管,顯著提升監管能力。
當前,金融發展的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金融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愈發重要。相信在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通過不斷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積極發揮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必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推動金融事業高質量發展,朝著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
(來源:根據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財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證券時報等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