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是居宅和各種公共建筑的入口與出口,用來劃分區域,使得不同的建筑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通。從周代起,門的建筑形制、開間數量、色彩繪畫便按建筑所有者的社會地位來規范規模和形制,比其他建筑組件更能凸顯儒家的倫理思想、政治結構與制度設計,也是所屬時代文化藝術建筑理念的表達,更是古代社會地位和權力的象征。[1]
為了籠絡漢族官僚和士人,元代實行以儒治國的政策。大德六年(1302)六月,動工修建孔廟,大德十年(1306)正月,建國子監于孔廟西側。面積五萬余平方米的孔廟和國子監建筑群包括不同規制的門,如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的門、崇圣門、持敬門、集賢門、太學門、敬一亭的門等,還有作為辟雍象征性大門的琉璃牌坊,形制各有千秋。
先師門是孔廟的大門,因古時皇帝祭天要先祭欞星,故原稱“欞星門”,象征孔子施行教化、廣育英才。[2]從明朝至清乾隆前期,先師門的等級并不高。《日下舊聞考》中將其稱為“街門”:“先師廟在安定門內太學左,南向。街門西為持敬門,西向。”乾隆三十三年(1768)下令大修孔廟,將此門改稱先師門。先師門面闊三間,為進深兩間的屋宇式大門。覆黃琉璃筒瓦,單檐歇山頂,檐下每間平身科斗拱為單翹單昂五踩形制,僅兩攢,為元明交替期的北方官式做法,是北京現存的少數幾處仍有元代風格的木建筑。
大成門是孔廟的第二道大門,“大成”一詞出自《孟子·萬章上》:“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3]贊喻孔子集古圣先賢思想之一體。大成門始創于元代,清代重修,中門額上懸掛著乾隆親筆御書“大成門”三字的華帶立匾。面闊五間,單檐黃瓦廡殿頂,單翹重昂七踩斗栱,彩畫外檐金線大點金,斗栱繪制金琢墨石碾玉彩畫,主體輪廓線及各路瓣紋飾均使用瀝粉貼金,枋心、箍頭、盒子內繪有龍紋、夔龍紋等紋飾,平板枋用工王云。室內墨線小點金,斗栱墨線,天花金團龍,門屋臺基須彌座。大門前后三出陛,兩邊為坡道。明清兩朝的大成門等級形制相同,皆為五間中三門,但清代的大成門從建筑高度、廣度及建筑規模和等級均高于明代。大成門的中門平時為關閉狀態,一般只有春、秋祭祀或考中狀元的人去拜謁孔子時才能夠打開。左右兩邊各有一座儀門可通往孔廟中院,意為凡進入此門者都應該儀表端正,衣冠整潔,以示對孔子的尊崇。根據宮室建筑標準規定,門扇寬度在單扇一米以上的稱為“實榻大門”,先師門、大成門均為厚木板所做且以橫向構件進行連接起的六扇實榻門。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是元明清三朝皇帝祭孔行禮的正殿。殿內正中木龕置“至圣先師孔子神位”木牌,龕前置祭案。宣德、嘉靖、萬歷年間曾進行修繕,萬歷二十八年(1600)殿頂改青瓦為綠琉璃瓦;清順治、雍正、乾隆年間重修,清乾隆二年(1737)改為黃色琉璃瓦。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將祭孔升為大祀后,大成殿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合“九五至尊”規制,重檐黃瓦廡殿頂,上檐斗拱單翹雙昂七踩,下檐雙昂五踩,前置露臺,石欄一層,出三陛,前陛設御道,浮雕云龍。大成殿外檐為金龍和璽,斗拱采用金邊黑老做法,內檐墨線大點金。大成殿的門制為四扇隔扇形式的“屋宇式大門”,屋子的前后檐完全敞開通透,前檐下裝修為正交六宛花格扇門。
大成殿后便是崇圣祠,《欽定國子監志》載“崇圣祠在大成殿后,正殿五間,高三丈一尺八寸五分,中廣一丈六尺五寸,左右各廣一丈三尺三寸,深二丈六尺,基高五尺七寸。前有月臺一,高五尺五寸,廣四丈九尺,深二丈五尺三寸。三出陛,前及左右各一,階十有一級。……中為門三間,高二丈六尺八寸,中廣一丈三尺五寸,左右各廣一丈一尺五寸,深一丈八尺。左右門各一,門外西折,有門一間西向。正殿、正門均覆綠琉璃瓦,兩廡甬瓦瓦,門楹丹艧”[4]。崇圣殿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皇帝改封孔子父親為啟圣公,為了供奉祭祀孔子的父母,所以詔令全國各地的孔廟修建啟圣祠。清雍正元年(1723)諭孔子的五代祖先入祀并配享王爵尊號,將“啟圣祠”改稱為“崇圣祠”。崇圣祠等主體建筑均采用四扇隔扇形式的門。清乾隆二年(1737)重修時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面闊五間,辟三門,進深七檁,內奉祀孔子的五代先人,配享的先賢是:在其東側為先賢顏無繇(顏子之父)、先賢孔鯉(孔子之子、子思之父),西側為先賢曾點(曾子之父)、先賢孟孫激(孟子之父)。配殿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六位先儒之父。建筑等級較低。
國子監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代大都城營建時的重要規劃,亦是元、明、清三朝國家最高學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在一些復古的場合,又以太學相稱。唐代以來,中國古代的教育體制確立了“廟學制”的學政合一形式。[5]
國子監的大門稱“集賢門”,寓意國子監為“聚集、培養賢能人才之處”。此門面闊三間,灰瓦歇山頂,前后檐完全敞開通透,檐下不安裝任何窗扇,大門門樘安裝在正中央的位置。這類屋宇式大門在傳統建筑中,一般只能作為重要建筑的南面正門。大門兩側還專門建有向外伸出的八字墻,以示“向明而治”。
進入集賢門,便是國子監第一進院落,東邊有“持敬門”與孔廟相通,意為祭祀孔子時要心懷崇敬之情。西向,一間一門,高二丈三尺七寸,廣一丈八尺,深二丈;懸山頂,覆綠琉璃瓦,繪有旋子點金彩畫,枋心內無任何紋飾,兩頭分別畫與中間一字等寬的實心圓,寓意國家一統。
國子監的第二道門是太學門,灰瓦懸山頂,飾五墨彩畫。此門平日關閉,待臨雍講學時才打開以迎接皇帝出入。一般的監生和低品級的官員只能從太學門臺基下兩旁的掖門進入。進入太學門便是國子監的第二進院,內有一座三間四柱七檐的琉璃牌坊,上覆黃色琉璃瓦,架以綠色琉璃斗拱。前后兩面均鑲嵌乾隆御筆,正面為“圜橋教澤”,背面為“學海節觀”。牌坊并不具有阻斷空間的作用,僅作為辟雍的象征性大門。
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是我國現存唯一一座專門為皇帝講學建造的宮殿。辟雍未建成前,清朝皇帝講學便在國子監彝倫堂中設座,所舉行的講學典禮為“視學”。乾隆皇帝登基后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下詔命劉墉、和珅修建辟雍,次年建成。乾隆五十年(1785)春,乾隆皇帝在辟雍舉辦了盛大的“臨雍講學”典禮。之后的皇帝均沿襲臨雍講學的傳統。辟雍為重檐四角攢尖鎏金寶頂式木質結構建筑,單翹雙昂七踩斗拱,大殿四面全部為三交六碗菱花圖案的門窗,繪以金龍合璽彩畫,建筑等級高于院中其他建筑。

彝倫堂位于辟雍后方,皇帝設座講學或監生們向祭酒司業行禮均安排在此。其后便是敬一亭,為國子監第三進院的主建筑。據《欽定國子監志》記載:“敬一亭在彝倫堂后,南向,五間。高二丈六尺,廣七丈四尺,深兩丈五尺余,基高二尺五寸。題曰:敬一亭……庭東西廣十三丈三尺,南北深十二丈,繚以周垣。前為門,題曰:‘敬一之門’。門東西復各有門。”[6]嘉靖七年(1528),嘉靖皇帝修建“敬一亭”并將御書《敬一箴》和《注范浚心箴》《注程頤視聽言動四箴》等諸篇文章刻石立碑于內。敬一亭的門即“敬一之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單翹單昂五踩斗拱,門的大小額枋間裝嵌有照壁版。中門左右兩邊均有照壁,照壁中央為磚材圓雕團龍的“盒子”,四角飾以磚雕的纏枝蓮角花,額枋上架有單翹雙昂七踩斗拱的明樓,門的規制較高。[7]
孔廟和國子監門制的形態與建構研究有利于從時間與空間維度中追尋中國古代建筑中門的衍變過程與文化解析,體現儒家學說在不同朝代歷經的興衰及中國封建社會所倡導的倫理標準與政治價值取向。經過后代的數度修繕,尤其彩畫做法上留存著明清及民國時期的歷史印記,成為研究清代建筑與實際修繕案例差異的寶貴依據。
注釋及參考文獻:
[1]吳為光.中國古代建筑的門飾與門神崇拜[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111.
[2]東漢末蔡邕將其釋為“大星”,象征文明氣象。
[3]孟子.孟子[M].萬麗華,藍旭,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219.
[4]文慶,李宗昉.欽定國子監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8:42.
[5]朱玉麒.從告于廟社到告成太學:清代西北邊疆平定的禮儀重建[M]//葛兆光,徐文堪,汪榮祖,等.高田時雄教授退休紀念東方學研究論集.京都:臨川書店,2014:4084.
[6]文慶,李宗昉.欽定國子監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116.
[7]馮超卿.北京孔廟建筑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學,2012.
作者單位: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