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燈,俗稱花燈,是一種結合了“茶文化”,包含歌舞、戲劇、說唱等綜合性的藝術表演形式,廣泛流傳于中國西南部農村地區,是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藝術。松桃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松桃縣”),位于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居住著苗、漢、侗、土家、仡佬等27個民族,屬于少數民族眾多的區域。由于松桃縣特殊的少數民族人口分布,該地區的茶燈藝術是融合了不同民族傳統文化的產物,平頭鎮蓮塘村的茶燈藝術,便集中地展示了各個民族豐富的文化積淀及其民族特色,是眾多茶燈的支脈之一。
本文將以松桃苗族自治縣平頭鎮蓮塘村為例,對茶燈進行綜合性的藝術研究,以期幫助大眾對松桃縣的茶燈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一、松桃縣蓮塘村茶燈的文化淵源
(一)茶燈的出現與發展
蓮塘村所呈現的茶燈隸屬于貴州銅仁思南花燈一脈,即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5年1月,松桃茶燈被列為貴州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悠久的茶燈源自我國古老的民間元宵燈會,后逐漸形成了茶燈歌舞的形式。古有“燈自唐朝出,戲由宋朝興”的歷史傳說,相傳唐朝時期民間就出現了用花燈祈福許愿消災的習俗,宋朝宋仁宗在位期間,其母親身患眼疾四處尋醫無果,便請法師作法,許下七十二盞燈,以求其母親消除病災,茶燈則為這七十二盞燈中其中的一盞。不久后,其母的眼疾奇跡般好轉,宋仁宗按照習俗在愿望得以實現后,以“化燈”的形式還愿。據說在“化燈”的過程中,有一盞燈被放牛娃拿走,藏于草叢之中,之后民間就流傳起了舞燈跳燈的習俗。據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勝楊口中了解,這盞被藏起來的燈,就是現如今元宵鬧花燈的正燈,即茶燈。
茶燈最初為中原漢族的民俗活動,于明代洪武年間“調北征南”隨漢軍傳入貴州一帶地區,隨后盛行于清代乾隆年間至光緒年間。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元宵燈會的傳統形式,由于歷史事件的影響,茶燈往往也會與農民起義等政治元素掛鉤。
(二)蓮塘村茶燈的發展背景
茶燈,顧名思義,離不開茶文化的影響。茶樹適合在山地、丘陵一帶生長,其生長需要充沛降水,年溫差小、日夜溫差不大,無長期霜降以及好的光照條件,而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特征與溝壑縱橫的地理環境給予了松桃縣得天獨厚的種茶優勢。松桃的種茶歷史悠久,其現存的古茶樹均有100~200年的歷史,且最古老的古茶樹已經歷了600多年的時間。松桃茶曾是清代皇室貢品之一,在松桃縣,曾作為貢茶的古茶樹至今還存活有800多株,已滋養當地村民數百年。
蓮塘村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東麓,位于貴州黔東、湘西與重慶相結合的地區,由于其地理位置獨特,自然會受到周邊地區茶燈文化的影響,其中便包括貴州思南土家花燈、遵義仁懷花燈、石阡縣仡佬族茶燈、湘西鳳凰縣土家族茶燈及苗族花燈(簡稱苗燈)等。蓮塘村的采茶時間與其他地區不同,其每年“第一采”的時間約為一月中旬至下旬,大量開采的時間則在二月上旬至中旬。這時正值春節與元宵,元宵節觀燈賞戲是松桃縣各族民間的古老習俗,對此,清代不少地方志都有記載。比如《獨山縣志》中記載,在清朝嘉慶年間,“上旬內(正月)街坊龍燈彼此爭勝,尤以元宵為最,自十一日至十五日,土民具香楮,酒脯於祖墓前展拜曰:上燈。此后市人開張、書童上學皆擇吉,鄉村龍燈間有習燈唱者,或具帖赴某村慶賀或某村招之演唱,同曰:‘玩年’”。在采茶與元宵的雙重因素影響下,茶燈的出現不言而喻。
二、蓮塘村茶燈的藝術特征
松桃縣平頭鎮蓮塘村的茶燈有其鮮明的特色,相較于我國其他地區的跳燈舞燈有明顯的差異。
(一)多元化的表現形式
第一,茶燈戲與慶壇的融合。茶燈戲文化離不開傳統祭祀活動的影響,如起源于遠古時代宮廷祭祀活動的儺堂戲,元宵時節,人們舉行儺堂戲儀式驅瘟避疫、表示安慶并進行“還愿”。在蓮塘村地區,儺堂戲又被稱為慶壇,其往往與茶燈戲前后時間舉行,俗稱“燈壇兩開”。茶燈戲的表演,目的是使人們在經歷嚴肅莊重的“祭儺”活動之后,可以有輕松愉悅的體驗。因此茶燈戲的唱詞多詼諧幽默,將真實生活變形顛倒,用荒誕、調侃的方式將宗教與娛樂相互結合,從而滿足偏遠山區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
第二,平頭鎮蓮塘村的茶燈是各民族藝術的融合。松桃縣聚居有苗、侗、滿、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茶燈戲表演是在與其他民間藝術的融合與吸收中不斷發展的,如在蓮塘村茶燈表演的唱腔中,融合了仡佬族的高腔、平腔、低腔的山歌唱法,從而使其節奏曲調更加明快活潑。在表演形式上,茶燈戲又與土家族花燈戲相似,都以“二人轉”形式入場。據《開陽縣志》記載,負責歌舞的人分為丑角與旦角進行二人轉式表演。在《十二月采茶歌》一曲中,旦角左手執彩巾,右手執綢邊花折扇,丑角則包頭巾或戴瓜皮帽,穿襖子或長袍,右手執大蒲扇進行表演,這種裝扮與道具的選擇正是吸收了土家族傳統的花燈戲元素。在《蓮花落》一曲中,手中的道具則換為梅樁花棍,意為“打蓮花”,兩人富有節奏性地輕敲對方肩膀,由梅樁花棍發出的獨特聲音伴隨輕快的舞步,形成了多樣的表演形式,其中梅樁花棍來源于滿族的“花棍舞”文化。在服飾上,蓮塘村村民沒有對服飾的講究,如今的茶燈隊更傾向于選擇色彩鮮艷的普通表演服飾,調研發現,傳統的蓮塘村茶燈服飾來源于仡佬族與土家族的傳統服飾。在蓮塘村茶燈戲的發展歷程中,許多的表現形式都有著各族民間藝術的身影,這也促使蓮塘村茶燈文化具有多元的藝術特征。
(二)唱腔與伴奏多變
蓮塘村茶燈文化中音樂的表演形式豐富且復雜,其多樣的變化性源自千百年來人們的口口相傳,每個地區的茶燈音樂唱調也各有不同。據前任蓮塘村茶燈燈頭向祖榮先生表示,如今的蓮塘村茶燈的傳承仍需借助歷史影像與老一輩的回憶結合學習,還不具有系統的傳承形式。
根據考察調研,可以總結出蓮塘村茶燈表演茶燈中,以“十二月采茶”與“蓮花落”等音樂為代表,其格律并沒有嚴格規定,唱腔根據現場表演,或舒緩流暢,或急轉高揚,具有一定即興性,因此其隨意歡快的歌曲形式無法用系統的曲譜進行歸納譜寫。茶燈的伴奏形式與樂器的用法非常講究,變化內容豐富,其鼓樂的打法至今已有十余種,同時在伴奏中常用鑼聲進行配樂,如勾鑼、銅鑼等。勾鑼的作用在于伴奏的轉調與音色的提升,銅鑼則用于區分樂段與節點,伴奏中鈸的音色也不可或缺,分為分頭鈸與二鈸,擊打時不可發出尾音,三者的運用配合種類豐富,且相輔相成。因此,蓮塘村茶燈仍有可能在現有的唱腔和旋律的基礎上發生進一步演變,且更為豐富。
蓮塘村茶燈的歌曲包括“三樂句樂段”“多樂句樂段”等形式,以曲目《蓮花落》為例,“三錢三分細銀(嘜 哩 哩呀蓮落哩),打付蓋箍送情人(哪 哩蓮落 蓮花落),大哥云南請銀匠(嘜 哩 哩呀蓮落哩),二哥貴州請匠人(哪 哩蓮落 蓮花落)……”,其屬于“多樂句樂段”的七言短句。
(三)“燈”與“戲”相結合的演劇形式
平頭鎮蓮塘村茶燈采用“燈”與“戲”相結合的演劇形式。在蓮塘村茶燈表演過程中,因戲曲較短,僅唱戲往往無法滿足村民的娛樂需求,表演者持燈唱戲成為非常好的解決方法,既迎合了春節熱鬧的氛圍,又在增加表演時長的同時使表演更加豐富多趣。
蓮塘村茶燈隊會在表演前進行扎燈,燈的藝術結構包括一個主燈,主燈古時名為“彩壇”,后名為“彩門”,因形狀與牌樓相似,又俗稱“牌坊”,主燈高約3米,寬約2米,厚約0.3米,還包括兩個六面紙燈,一個船型紙燈,一個扇形紙燈,一個鼓燈,一個二十四面紙燈及一個組合形式的Z型紙燈。燈面是紙糊而成,骨架是篾編而成,內放置蠟燭照明,在燈面彩色的紙張下,花燈通體透明,顯得格外隆重。燈體的下方垂掛著由彩紙折成的紙燈籠、紙蓮花等,整體由竹竿撐起,色彩呈現與年畫相似。根據貴州西南部的地理位置,其色彩選用了鮮艷又雅致協調的桃紅、粉綠、粉藍、紫色等,烘托了茶燈表演時歡樂祥和的氣氛。
茶燈隊多以村為代表,松桃縣幾乎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的茶燈隊。蓮塘村的茶燈隊由十余人組成,由“燈頭”組織帶領,隊中包括兩到四名小角,其余人負責樂器、舉燈及伴唱。茶燈燈隊會在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到村落內進行茶燈表演,表演流程為“近燈拜主”與“開財門”,隨之則是“跳燈唱戲”,最后于正月十五進行“化財送燈”的儀式。彼時村民將準備水果點心,在家門口進行“掃堂”,聚集于路邊期待著燈隊的到來。跳茶燈為村民自發的民俗活動,整個表演過程不收取任何費用,是純粹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三、蓮塘村茶燈的傳承與保護
走訪蓮塘村附近村寨,發現如今的茶燈文化雖然逐漸規范化、專業化、廣泛化發展,但仍面臨著諸多問題,如人才儲備不足、傳承人思想保留、相關部門重視不足與文化品牌發展不足等。針對諸多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組建茶燈文化專項研究團隊,堅持開展普定茶燈文化“四進”(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活動,發展優秀儲備人才。首先,將茶燈文化融入學習課程。當地學校可以建立起自己的茶燈團隊,邀請茶燈傳承人與文化研究者講授其文化知識,并制作茶燈文化相關教科書與學習影像供學生學習。其次,可以通過定期舉辦茶燈相關民俗活動,帶動全民學習茶燈文化,提升民俗文化自豪感。
第二,傳承人教學應不遺余力,展現茶燈文化全貌。相關部門應加大教育力度,使傳承人了解國家相應政策及非遺傳統文化傳承與延續的重要意義,同時可定期組織茶燈文化傳承學習與研討活動,將傳統文化原貌完整地保留并傳承下去。具體可采取一對一教學方式,教學時做到精雕細琢,時刻關注學員的細微動作、力度與狀態,力求學員習得茶燈文化精髓。另外,傳承人應培養一定兒童學員,強化其茶燈文化學習的意識,從而培養優秀的茶燈傳承人。
第三,搭建更多平臺,尋找新時代載體。在新時代背景下,要切實做好茶燈文化數字化保護工作,從聲音、圖片、文字、視頻等全方位角度對其進行采集與記錄,可學習《舌尖上的中國》與《指尖上的傳承》等成功案例,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廣泛宣傳,提供真實可靠的數字文化資源,為其商業化、品牌化打好堅實的基礎。另外,可創建短視頻賬號,將傳統茶燈文化帶到大眾的視野中來的同時,運營相關品牌IP形象,并且通過在線互動聊天的方式,使其更具趣味性,吸引更多人參與茶燈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四、結語
松桃縣的茶燈具有歷史性、因襲性與審美性,無論是其歷史淵源、表演的形式、樂曲、服裝或道具,都顯露著深厚的民族特色,是地域民族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因此,系統性的規整和文化的梳理必不可少。對松桃縣蓮塘村茶燈文化的分析研究,旨在使得更多的人關注它、了解它。愿茶燈這個藝術瑰寶能綻放出更加絢麗璀璨的光芒并長盛不衰。(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作者簡介:李玉如(1998—),女,江蘇常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
通信作者:尹毅,郵箱:1497824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