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宿遷是唯一一個在大運河三個歷史發展階段中都擁有主航道的城市,蘊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珍貴的非遺對促進運河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大運河宿遷段非遺保護面臨的問題出發,旨在通過創新平臺,利用科技手段;建章立制,完善培養政策;全面開發,拓寬保護路徑;資源整合,加強信息互通共享等一系列方式促進非遺保護工作進一步優化,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
一、研究概括
奔涌千年的大運河給宿遷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也孕育了江蘇宿遷獨特的文化特征。宿遷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分別為蘇北大鼓、洋河釀酒制造工藝、泗州戲、洪澤湖漁鼓。另外,宿遷還擁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2項、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44項,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習俗、民間舞蹈等。
最近幾年,宿遷市政府高度重視宿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構建國家、省、市、縣“四位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積極組織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非遺項目代表傳承人,頒布實施《宿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等。需要指出來的是,筆者以“宿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在知網檢索到期刊論文為四篇,這說明宿遷雖然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但在理論研究方面存在不足。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宿遷在非遺保護過程中也存在問題,如非遺文化發展局限、保護機制不健全、非遺發展不均衡和非遺數據信息不共享等。
二、大運河宿遷段非遺保護面臨的問題
(一)非遺文化傳播受限,缺乏發展性
隨著時代發展,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悄悄改變。非遺在傳承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諸多問題,如非遺所承載的文化屬性在傳承與發展時,無法照搬照抄其在過去高峰時所運用的模式。另外,非遺自身文化屬性的特殊性也限制其于創新發展浪潮中保留原始的文化底蘊。
在沒有系統地了解和分析的前提下,一些非遺因缺乏時代性和實用性逐漸沒落在當代生活中。以宿遷市泗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新袁柳編為例,過去的柳編制品因其造型美觀、花樣繁多、簡便實用而普遍被當地群眾作為生活用品。隨著當代城市化不斷深入,家居生活品被一些工業化生產的用具所替代,柳編制品也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受眾群體,一些工業風、極簡風等現代風格用品取而代之成為大眾追捧的對象。
(二)非遺保護機制不健全,缺乏規范性
在針對宿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雖然出臺了相關政策,但是不夠具體化和精細化。根據走訪,發現宿遷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年齡普遍偏大,傳承方式仍然以口頭傳授為主,沒有形成全面系統的保護機制,同時也存在重物質遺產、輕非物質遺產的現象。例如,在宿遷非遺大集上,一些實體性非遺品種保護效果較好,而技藝性非遺的傳承卻不盡如人意。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方面,限于資金和生存壓力的制約往往被動地接受相關部門的安排,不能有效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三)非遺代表性傳承發展不平衡,缺乏均衡性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洋河釀酒制造工藝,洋河酒廠被授予“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示范基地”稱號,在釀酒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方面,一直走在行業的前列。2007年以來,洋河酒廠組織專業人士對洋河釀造技藝進行資料的收集、歸納和整理,填補了之前缺少的文字、圖片、影像等相關材料。另外,洋河酒廠也積極與高校進行合作并申報相關專利,有效推進制酒技藝的有序傳承。
但同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泗州戲、洪澤湖漁鼓、蘇北大鼓等,卻因缺乏經濟效益和相關政策的引導,群眾參與性較低,保護傳承的力度不夠。
(四)非遺傳承保護信息不共享,缺乏合作性
在宿遷近幾年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實踐中,雖然相關職能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或采取了相關保護措施,如政策支持、合作課題、學術調研、學術論壇等。但總體上來看,這些相關政策和保護措施的聯系性不強,也缺少固定的信息共享平臺,難以形成非遺保護長效合作機制。高校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肩負著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三大職能,也兼具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當前,高校也在通過多種途徑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但大多數都是依據指導教師的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缺乏對宿遷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和認識。
三、大運河宿遷段非遺保護路徑研究
(一)創新平臺,采用科技手段
非遺是古代人民勞動的產物,隨著當下保護手段的不斷深入,除了要搭建有效的傳播平臺,我們也要仔細分析,如何讓非遺文化更好地普及年輕一代。比如上文提到的柳編技藝,我們在傳承技藝的同時,可以主動運用當代科技手段,設計出具有當代審美特征的幾何風格、抽象風格、極簡風格等。在用途上不局限于生活用品,也可以設計出具有時代韻味的裝飾藝術品,另外,在裝飾手法上也應充分探索柳編材質與其他材質的緊密結合。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中亮相的動畫版《清明上河圖》,結合數字化科技手段,以動漫形式開展保護傳播,這種方式對年輕一代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動漫中生動記錄了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整個動漫作品將原本沉寂的畫面變得富有生命力,讓人嘆為觀止。
(二)建章立制,完善傳承人培養政策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者田青指出:“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建立在充分挖掘資料的基礎上。要知道我們的家底有什么,是什么,然后才能得到保護?!狈俏镔|文化遺產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產方式,因此就提高傳承保護水平而言,人在整個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調研結果發現,宿遷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年齡普遍偏大,傳承仍然處在口傳心授的狀態。筆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名和資助制度的建立很有必要,可以設立非遺文化搶救、保護資金,給予非遺傳承人更多的關注和關愛,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支持他們開展各種各樣的非遺傳播活動。
(三)全面開發,拓寬傳承保護方式
1.展現特色品牌,帶動小眾非遺良性發展
我們不僅要聚焦資源,打響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也要深入挖掘大運河沿岸小眾非遺資源,帶動小眾非遺良性發展。洋河釀造技藝是宿遷乃至江蘇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同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泗州戲、洪澤湖漁鼓、蘇北大鼓等大眾了解較少,其他當地小眾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烙畫、云渡桃雕、宿豫剪紙等更是了解甚微。筆者認為,可以利用洋河釀造技藝這一品牌優勢,以品牌帶動其他非遺項目的良性發展,在傳承洋河釀造技藝時加入泗州戲和蘇北大鼓等元素,用曲藝形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融合。在傳承烙畫這一非遺時,可以將烙畫題材與洋河釀造技藝結合在一起,用畫筆將制曲、釀酒、封藏、勾調四大工藝活靈活現勾勒出來?;诖?,整個烙畫作品不僅承載著陳年白酒醇厚的窖藏風味,還記錄了烙畫工藝和制酒技藝協同創新發展的時代史。
2.發掘文化資源,引領文旅產業成長
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我們要充分挖掘宿遷非遺文化資源,將非遺文化與創意產業有機結合。大運河宿遷段城市風光秀麗,擁有豐富的歷史遺址和文化景點,如乾隆行宮遺址、項王故里、駱馬湖、洪澤湖濕地等著名景點,這些景點都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和開發價值??梢栽诼糜尉包c設立非遺文創產品展銷平臺,各式各樣具有宿遷特點的非遺產品,以亮點紛呈的展示方式,為文化的傳播增添無限活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此外,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厚植非遺傳承發展的創新生態,增強傳承實踐活力,讓“非遺+扶貧”“非遺+旅游”“非遺+文創”和“非遺+生活”成為非遺保護工作的常態,推動文旅融合,催生新業態,助力鄉村振興,富裕宿遷地方百姓,讓全民共享文化旅游的紅利。
3.建設“工作坊”,實現文化“活態”保護
大運河給沿岸城市帶來豐富的遺產資源,相關部門在宿遷現有的藝術館、博物館的基礎上,可以主動結合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立獨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覽館,每階段對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出,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傳承作用。我們目前看到的非遺展覽大部分都是櫥窗內靜態作品,這樣的展覽方式并不能很好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該有的“活態”性特點。“活態”性特點不僅僅體現在非遺傳承人的工藝制作上,還體現為傳承人在制作非遺作品時具有的工匠精神,筆者認為,可以在非遺文化遺產館中設置“工作坊”,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設置不同的主題內容,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工匠精神。
(四)資源整合,加強信息互通共享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各個部門之間打破彼此間的壁壘,建立健全溝通交流協作機制,創造有利于各個部門之間互動交流的信息共享平臺。按國家級非遺、省級非遺、市級非遺建立非遺信息數據庫,加大對非遺資源的整合與提煉,通過設立電子平臺或專門網站拓寬保護渠道,提高公眾的認知度和參與度,營造全民參與非遺保護的社會氛圍,保障非遺信息在傳承保護的過程中快速高效地流通。
另外,加大對非遺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利用傳統節日,舉辦各類宣傳展示會和文博會,為傳承人提供展示平臺。在展示過程中,不僅要對非遺文化內涵進行深挖,而且要對非遺傳承人進行宣傳和培養。協同政府、企業、高校、非遺傳承人、新聞媒體之間建立信任關系,如鼓勵高校聘請優秀的非遺傳承人進校,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讓更多師生在了解非遺文化的同時,更了解到非遺傳承人身上所具有的工匠精神。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演進的狀況,是一座城市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反應。相關部門之間理應協同合作,因地制宜,提供相關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講好宿遷故事,拓展大運河宿遷段非遺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在傳承保護過程中,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能夠借鑒大運河沿線發達城市的創新做法,并將其融入宿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我們既要對宿遷文化充滿自信,也要在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整體框架內協同發展,為大運河文化帶宿遷段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更多有利的條件。(宿遷學院)
基金項目: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宿遷分院2023年度研究課題“大運河宿遷段非遺保護路徑研究”(dyhsq202312)。
作者簡介:魏銘臣(1994—),男,江蘇宿遷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非遺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