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晨風或是淡淡夕陽西下,羅五爺就喜愛坐在茶花嶺村子口大曬壩邊的老黃桷樹下泡一杯茶慢慢地喝著。
羅五爺有一口無一口地喝著茶,時而放眼嶺上的茶山時而望一眼嶺下的廠子,時而精神百倍時而眉頭緊鎖,時而把頭點點時而臉露兇相。這些,村子里的人都是知道的,準是羅五爺在品茶。
羅五爺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品茶高手。羅五爺能從茶的湯色香氣口感中品嘗出茶的優劣,極品、上品、下品,一口就能品出個道道。羅五爺更能從茶的味道中品出制茶人手上殘留的氣息,香汗、狐汗、臭汗,一品一個準兒。羅五爺那嘴巴,就是一臺能精準鑒定茶品和制茶人的機器。村里人說,羅五爺那嘴巴,不用來品茶絕對可惜了。沒辦法,老天生就的,再加上經驗所至,注定一生要與茶結緣。
當然,羅五爺肯定是村子里制茶的頂尖級高手。從村頭到村尾細細數一數,誰敢說不是羅五爺的徒子徒孫呀。
茶花嶺這地界就出產茶。從茶花嶺最高處那老鷹巖一眼望下去,滿山遍野都是茶。一臺臺一梯梯的茶園,干干凈凈,整整齊齊。茶是村里人的寶呀,誰不想把茶園管理好?村里人有句俗話:茶品看人品。意思很明白,誰家的茶園管理得好,那家人肯定勤快,吃得苦。要是哪家的茶園管理得不好呀,就是懶,家里有個兒子不好娶老婆,有個女兒也不好嫁人。茶花嶺哪家哪戶沒有個上十畝的茶園。茶園你都管理不好,那日子還能過好?
茶品看人品,也是檢驗一個人制茶的技術。
茶花嶺產的茶全是手工茶,上百年來就沒有人改變過這個方法。手工茶好呀,既能保證茶的味道,又能保留傳統手藝的感覺,品起茶來就更有味道了。
手工制茶那全是手藝活兒,講究。茶葉采摘回家,從炒葉、熟葉、殺青、定色、晾曬、烘干等工序一道道下來,那是十幾道活兒,全靠手藝,眼快、手快、腿快,講究一個火候,快一點不行,慢一點更不行。尤其是制茶人那手對茶葉的感覺,靠著經驗和悟性,沒有一點功夫是不行的。
后山劉大財在羅五爺的廠子里學制茶已經快三年了,現在都還沒有出師。
從小算起,劉大財就愛學制茶。每天上學在茶花嶺半山腰那個學校的課堂上,劉大財就是打不起精神,不是感覺肚皮痛就是腦殼發暈,成天聽著老師一講課就想睡覺。放了學,一跑到羅五爺的茶廠里,劉大財精神就雄起了,肚皮不痛不餓,圓圓地瞪著眼睛瞄著師傅制茶,心花怒放的,太陽落山都不想回家。制茶好玩,就是好玩。
老爹說:大財呀,你那么喜歡制茶,就干脆拜羅五爺為師,學制茶。
羅五爺說:大財呀,還是算了吧,你是學不會制茶的!
三年,整整三年了,劉大財在羅五爺的廠子里起早摸黑,那是沒少下功夫,怎么就學不會制茶出不了師呢?劉大財心里悶得慌,村子里好多人心里都發慌。
羅五爺收徒弟,不說是百里挑一,那也是高標準嚴要求。
羅五爺制茶的手藝,是在三十里外的半邊山茶廠里學的。五年才學會。后來,那個傳他手藝教他制茶的師傅老了眼睛瞎了,養老送終的一大堆后事全是羅五爺一手操辦的。羅五爺的人品和制茶的手藝活兒,那是在茶花嶺一帶幾匹大山梁子都是響當當的。
羅五爺教徒弟要求再高,來廠子里學制茶的徒弟還是不少,學會了出了師的也不少。
劉大財不明白,羅五爺成天少有到廠子里來,只是在村子口的壩子邊喝喝茶,怎么就知道我制茶的手藝有問題,不能出師呢?難道師傅有千里眼順風耳?
有一天,劉大財壯著膽子泡了一杯自己新制的茶,恭恭敬敬地端到羅五爺面前讓師傅品茶。
羅五爺品了一口茶,嘆了一口氣,順手就把茶放下了。
難道是茶真的制得有問題?劉大財心里叮咚一聲。
羅五爺說:大財呀,你制的茶沒有什么問題,眼法、手法、腿法,都是能過關的??墒侵撇璨还馐强垦劭渴挚客?,還得靠心,用心才能制出好茶。
劉大財望著師傅,滿臉的疑惑。
羅五爺接著說:有人來買茶,你手腳勤快,幫著賣茶稱秤上車搬運,干得手忙腳亂滿頭是汗,這些,我都是看在眼里的。你想抓緊出師能單獨撐個門面,那也不是什么壞事兒。可你每次過秤給別人的茶葉,都是短斤少兩,不是我后來給人家補上,這廠子,生意怕就黃了。
劉大財突然明白,自己在茶廠里干的事兒,師傅比自己還明白!
羅五爺說:大財呀,想出師,你現在就可以走了,師傅不留你??墒?,你要記住,沒有一顆好心,那是制不出好茶的!
劉大財兩腿一軟,跪拜在羅五爺面前,猛喊了一聲:師傅!
一道霞光掛在西邊的天空,那聲音,一個茶花嶺整個村子都聽見了,那是風吹茶葉的聲響,也是一杯茶的真正味道。